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022037閱讀:419來源:國知局
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內依次設置的塘壩、環溝以及埕面,所述塘壩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的頂部和所述環溝的底部之間,所述池塘內的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增氧設備,所述埕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增氧設備。通過設置由外向內依次布局的塘壩、環溝以及埕面,且設定塘壩底部高度位于埕面頂部和環溝底部之間,結合蝦貝生活習慣構建了一個良好的蝦貝混養環境,分別設置在水面和埕面上的兩個增氧設備,促使整個池塘實現立體增氧,促進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團的形成,并使得水體上下循環流動,有利于生物絮團的懸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質并提高了蝦貝混養的效率和效益。
【專利說明】
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殖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施行的蝦貝混養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在養殖過程中,魚蝦對飼料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很低,一般僅有20%?25%的蛋白質被魚蝦所利用。多余的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則造成了池塘底質惡化及水體富營養化,并且,養殖水體排放又會造成養殖面源污染。
[0003]生物絮團是水中有機碎肩、微生物、藻類和原生生物等的聚集體,能夠將水中亞硝氮、氨氮等轉化為自身蛋白,從而降低水體中亞硝氮、氨氮的含量。生物絮團本身能部分被養殖生物所攝食,從而提高物質利用率,減少換水次數,降低養殖污染。
[0004]現有技術中,針對生物絮團技術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實際生產應用較少,大多只是在工廠化少數魚蝦養殖中有應用,目前在針對大面積土塘的蝦貝混養中尚無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增加養殖物質的利用率。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內依次設置的塘壩、環溝以及埕面,所述塘壩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的頂部和所述環溝的底部之間,所述池塘內的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增氧設備,所述埕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增氧設備。
[0007]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增氧設備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水車式增氧機,兩個所述水車式增氧機的排氣口的朝向相反。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增氧設備包括依次連通的氣栗、進氣管以及微孔增氧盤,所述微孔增氧盤安裝在所述埕面的中部。
[0009]進一步地,還包括溶氧測定儀和控制器,所述溶氧測定儀設置于所述池塘的環溝中,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溶氧測定儀、第一增氧設備、第二增氧設備電連接。
[0010]進一步地,所述環溝的頂部與所述塘壩的底部的水平間距為lm,所述環溝的寬度為I?1.5m,所述環溝的深度為0.5?0.7m。
[0011]優選地,所述埕面的面積占所述塘壩的壩口面積的25%?35%。
[0012]優選地,所述埕面上鋪設有一層厚度為0.1m的細沙。
[0013]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設置由外向內依次布局的塘壩、環溝以及埕面,且設定塘壩底部高度位于埕面頂部和環溝底部之間,結合蝦貝生活習慣構建了一個良好的蝦貝混養環境,分別設置在水面和埕面上的兩個增氧設備,促使整個池塘實現立體增氧,促進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團的形成,并使得水體上下循環流動,有利于生物絮團的懸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質并提高了蝦貝混養的效率和效益。
【附圖說明】

[001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的俯視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的側視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的電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9]請參閱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包括池塘,其中,該池塘包括由外向內依次設置的塘壩1、環溝2以及埕面3,塘壩I的底部位于埕面3的頂部和環溝2的底部之間,另外,在池塘內的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增氧設備4,在埕面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增氧設備5。
[0020]具體地,通過設置由外向內依次布局的塘壩1、環溝2以及埕面3,且設定塘壩I底部高度位于埕面3頂部的高度和環溝2底部的高度之間,結合蝦貝生活習慣構建了一個良好的蝦貝混養環境,分別設置在水面和埕面3上的兩個增氧設備,促使整個池塘實現立體增氧,促進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團的形成,并使得水體上下循環流動,有利于生物絮團的懸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質并提高了蝦貝混養的效率和效益。
[0021]本實施例中,在池塘底部設置的環溝2和埕面3能夠同時滿足蝦(主要活動于環溝)和貝類(養殖于埕面)的生長需求。本模式尤其適合凡納濱對蝦或脊尾白蝦與文蛤或菲律賓蛤仔的混養。設置在池塘水面的第一增氧設備4(可以是下文的增氧機)能夠在增氧的同時推動水體循環流動,使得生物絮團在一定程度上往池塘中部聚集。池塘底部在埕面3的中央設置的第二增氧設備5能夠直接將空氣中的氧氣輸送到池底溶解,增加池塘底層溶氧水平,實現立體增氧。同時能將底層水及積聚的生物絮團沉淀帶到上層水體,增加了水體交換,并實現了生物絮團的再懸浮和再利用,避免生物絮團大量沉淀而造成的底質敗壞。
[0022]在其中一種實現方式中,第一增氧設備4可以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水車式增氧機4a,兩個水車式增氧機4a的排氣口的朝向相反。本實施例中,池塘可以為長方形,也即塘壩I的頂部開口橫截面呈長方形,在池塘內的水面上在兩個對角處可以相對分布設置兩個水車式增氧機4a,通過控制水車式增氧機4a的葉輪的轉動,能夠提高水中的溶氧量,由于兩個水車式增氧機4a的排氣口的朝向相反,因此可以推動水體進行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的循環流動,有利于引導生物絮團向水中心聚集。
[0023]在另一種實現方式中,第二增氧設備5可以包括依次連通的氣栗(圖未示)、進氣管以及微孔增氧盤5a,微孔增氧盤5a安裝在埕面3的中部。本實施例中,通過控制氣栗運轉,外部空氣經由進氣管進入微孔增氧盤5a中,順著增氧盤的微孔溢出而產生數量多、直徑小且均勻致密的氣泡,增大了氣泡和水體的接觸面積,增氧效果十分明顯。此外,由于大量氣泡的上浮可以增加水體的流動性,氣泡上浮過程中使得養殖水體內的物質接觸頻率增加,加快了生物絮團的形成速度,水體的立體循環還有利于生物絮團在水體中的均勻分布,避免其快速沉降而造成水底的底質敗壞。
[0024]作為其中一種改進,該蝦貝混養系統還可以包括括溶氧測定儀6和控制器7,溶氧測定儀6設置于環溝2中,優選地,溶氧測定儀6的設置高度為距離環溝2的底部0.5m,控制器7分別與溶氧測定儀6、第一增氧設備4、第二增氧設備5電連接。溶氧測定儀6和控制器7的設置有利于實現自動化的按需增氧,由溶氧測定儀6實時測定水中溶氧量,當溶氧量低于控制器7中預設置的閾值時,即可控制相應的第一增氧設備4或第二增氧設備5啟動增氧。
[0025]作為其中一種優選的設計方式,環溝2的頂部與塘壩的底部的水平間距為lm,環溝的寬度為I?1.5m,環溝的深度為0.5?0.7m。同時,設置埕面的面積占塘壩的壩口面積的25%?35%。最后,在埕面上鋪設有一層厚度為0.1m的細沙。上述環溝2的寬度和深度以及鋪設的細沙可以滿足蝦類(如凡納濱對蝦、脊尾白蝦)的生活需要,上述埕面3在池塘總面積上的占比量有利于保證好貝數量的平衡,同時保持良好的水質。
[0026]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包括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內依次設置的塘壩(I)、環溝(2)以及埕面(3),所述塘壩(I)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3)的頂部和所述環溝(2)的底部之間,所述池塘內的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增氧設備(4),所述埕面(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增氧設備(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設備(4)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水車式增氧機(4a),兩個所述水車式增氧機(4a)的排氣口的朝向相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氧設備(5)包括依次連通的氣栗、進氣管以及微孔增氧盤(5a),所述微孔增氧盤(5a)安裝在所述埕面(3)的中部。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溶氧測定儀(6)和控制器(7),所述溶氧測定儀(6)設置于所述池塘的環溝中,所述控制器(7)分別與所述溶氧測定儀(6)、第一增氧設備(4)、第二增氧設備(5)電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環溝(2)的頂部與所述塘壩(I)的底部的水平間距為lm,所述環溝(2)的寬度為I?1.5m,所述環溝(2)的深度為0.5?0.7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埕面(3)的面積占所述塘壩(I)的壩口面積的25%?35%。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蝦貝混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埕面(3)上鋪設有一層厚度為0.1m的細沙。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5727667SQ201620695709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9日
【發明人】何琳, 林志華, 申屠基康, 董迎輝
【申請人】浙江萬里學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大足县| 筠连县| 包头市| 昌平区| 吴江市| 集安市| 青阳县| 玛沁县| 岳西县| 乌苏市| 嘉祥县| 平原县| 华池县| 文登市| 东乡族自治县| 凌云县| 清苑县| 平顶山市| 甘南县| 都匀市| 巴里| 梅州市| 长春市| 华阴市| 潮安县| 都匀市| 周至县| 晋中市| 旌德县| 同江市| 兖州市| 玉林市| 白朗县| 旅游| 正定县| 武乡县| 公主岭市| 恩平市| 丽江市|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