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激光驅鳥技術領域,屬于航空領域。
背景技術:
從1912年,發(fā)生人類航空歷史上第一起飛機與鳥類撞擊事故,并造成飛機掉落大海,飛行員喪生。從1990年到2005年以來,共有64734只飛鳥撞上客機,這也意味著世界上每一萬個航班中就會有一架飛機與鳥類相撞,而且沒有包含鳥撞軍機的飛行事件,可見發(fā)生鳥撞飛機的概率非常之高。
一般情況下飛鳥撞到機頭、機翼、機身對飛機的影響不大,頂多會將飛機撞出個洞。但如果風擋遭到鳥擊,風擋破碎極有可能會對飛行員造成傷害。如果是飛鳥撞到發(fā)動機,一般會將發(fā)動機風扇葉片打壞,嚴重會造成發(fā)動機停車,甚至會造成墜機。
現(xiàn)在應對鳥撞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驅鳥,主要包括“煤氣壓縮炮”驅鳥,網(wǎng)捕及射殺方法,在機場循環(huán)播放猛禽的鳴叫聲和鳥類遇受傷害時慘叫聲的錄音,利用遙控航模驅鳥,使用無害、無污染的化學藥劑驅鳥,訓練猛禽驅鳥,破壞機場周邊地帶鳥類經(jīng)常聚集、藏身以及覓食的環(huán)境;另一種是提高飛機材料的抗撞性能,如空客公司使用玻璃纖維制作飛機蒙皮成功應用在A380上,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抗撞能力。
現(xiàn)有的應對鳥撞方法的不足:“煤氣壓縮炮”驅鳥,這種方法剛開始具有很好的驅鳥效果,鳥產(chǎn)生習慣后作用不是很理想;網(wǎng)捕及射殺方法,雖然可以降低機場鳥類的威脅,但會減少鳥類數(shù)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一定的影響;在機場循環(huán)播放猛禽的鳴叫聲和鳥類遇受傷害時慘叫聲的錄音,這種方法對于小鳥有一定作用,但慢慢的,鳥類會習慣這種聲音,效果不是很理想;利用遙控航模驅鳥,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對麻雀、燕子、家鴿效果比較差;使用無害,無污染的化學藥劑驅鳥,由于機場面積比較大,藥物持續(xù)時間有限,具有一定的限制;訓練猛禽驅鳥,會減少鳥類數(shù)量而且猛禽也會對飛機造成威脅;破壞機場周邊地帶鳥類經(jīng)常聚集、藏身以及覓食的環(huán)境,這種方法工作量比較大,效率較低;提高飛機材料的抗撞性能,受到材料本身的限制,很難有重大突破。
根據(jù)估計民航組織的統(tǒng)計,大部分鳥撞發(fā)生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低空階段,目前的驅鳥方法對防止飛機在低空領域發(fā)生鳥撞的作用不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面對背景技術中現(xiàn)有的防止鳥撞方法的不足,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飛機用激光驅鳥驅鳥器,以防止飛機在起飛降落階段鳥撞事故的發(fā)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1.一種飛機用激光驅鳥器,包括固定基座,其特征在于:固定基座的上部安裝有旋轉體,旋轉體為半球空腔結構,旋轉體內部安裝有電源和開關,旋轉體與固定基座通過短軸進行連接,旋轉體的底部與連桿一端進行固定連接,連桿另一端與減速器輸出軸進行固定連接,減速器與電機進行固定連接,旋轉體的上端連接有激光器,激光器里面安裝有激光發(fā)射管,激光器的端部安裝有聚光筒,聚光筒呈圓臺型形狀,聚光筒的的另一端為通明塑料出口。
2.進一步地,旋轉體為半球空腔結構里面安裝有電源和開關,電源與開關用導線進行連接,開關與激光器用導線進行連接。
3.進一步地,旋轉體安裝有短軸,旋轉體通過與固定基座連接。
4.進一步地,旋轉體與激光器為固定連接。
5.進一步地,聚光筒與激光器之間為螺紋連接。
6.進一步地,兩連桿之間為鉸鏈接。
7.進一步地,電機,連桿和減速器組成的曲柄搖桿機構能夠使旋轉體進行以水平面為基準上下60°的轉動。
8.進一步地,聚光筒一端為透明塑料出口,激光發(fā)射管發(fā)射出的激光規(guī)格為波長532nm功率500mW,綠色光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1為旋轉體,旋轉體為空腔結構,里面安裝220v交流電源8和開關9,電源8與開關9用導線進行連接,開關9與激光器2用導線進行連接。
2為激光器,里面安裝激光發(fā)射管5,激光器2固定在旋轉球1上。
3為聚光筒,對激光發(fā)射管5發(fā)射出來的激光進行聚集和放大,聚光筒3與激光筒2通過螺紋連接。
4為透明塑料出口,固定在聚光筒3上,激光發(fā)射管發(fā)射出的激光束經(jīng)聚光筒3聚集放大后從透明塑料出口4射出。
6,7為連接短軸,旋轉體1通過連結短軸與固定基座10連接,保證旋轉體可以短軸為支點進行轉動。
10為固定基座。
11,12為連桿,13為電機,14為減速器,減速比根據(jù)電機的轉速和激光器的轉動頻率進行選用。連桿11與旋轉體1為固定連接,與連桿12為鉸鏈接,連桿12與減速器14的輸出軸為固定連接,減速器14與電機13連接。11,12,13,14組成的曲柄搖桿機構保證旋轉球可做以水平面為基準的上下60°的俯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