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環境生態學實驗設備領域,具體是一種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生態毒理學的發展,魚類慢性毒理試驗在污染物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試驗過程中,由于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富含營養物質,導致試驗容器內藻類大量滋生,降低容器透光率,影響受試生物的光照強度,并且妨礙觀察魚類致畸、行為異常等試驗效果。因此,應及時排出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保證魚缸內水質清潔。目前實驗室常用的流水式試驗系統主要有2類排水方式:
(1)利用潛水泵抽水,該方法潛水泵震動及噪音容易對試驗魚造成干擾,且能源消耗較大,不適合多組濃度梯度暴露試驗同時進行;
(2)溢流式排水,這種方式由于重力作用,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經常在與魚缸內部沉積,難以排出,甚至造成排水管堵塞,需要經常對試驗容器進行人工清洗、換水,不僅增加了日常維護清洗工作量,并且影響試驗條件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包括魚缸,進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其中魚缸底部設置有斜坡型結構的底部結構,可以有效防止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在魚缸底部沉積,加快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排出的速度。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包括魚缸,進水系統和排水系統,進水系統安裝在魚缸的頂端側面,用于向魚缸內補水,排水系統安裝在魚缸的底端側面,用于從魚缸中排水,所述魚缸底部設置有底部結構,所述底部結構為斜坡型結構,斜坡型結構的底端位于安裝有排水系統的一側。
所述魚缸內部均采用曲面結構。
所述進水系統包括進水口、進水管和進水閥門;所述進水口位于魚缸的頂端側壁上,水平高度低于溢流堰,進水系統采用淹沒式進水。
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排水口,集水管,溢流堰和排水管;
所述排水口位于魚缸的底端側壁上,與集水管相連接,集水管上設置有溢流堰,集水管中的水溢過溢流堰后流入排水管中。
所述排水系統還包括集泥槽和排泥閥門,所述集泥槽為位于集水管下半部分,水平高度低于排水口,排泥閥門設置在集泥槽下方,通過手動或自動方式定期排泥。
所述排水管在排泥槽正下方通過,在排水的同時帶走排出的固體殘渣。
所述進水口和排水口位于魚缸的同一側面。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中的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的魚缸內部結構簡單,魚缸底部設置有斜坡型結構的底部結構,可以使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及時排入集泥槽,通過定期排泥進入排水管,無堵塞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裝置的整體結構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其中,1-魚缸,2-進水系統,3-排水系統,21-進水口,22-進水管,23-進水閥門,31-排水管,32-集水管,33-溢流堰,34-集泥槽,35-排泥閥門,36-排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應當說明的是,以下的實施例僅能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模式實驗魚是生態毒理試驗方法推薦的用于測定化學品生態毒性的試驗魚,常見的模式魚有斑馬魚、青鳉魚、稀有鮈鯽。流水式暴露試驗是指試驗過程中容器內的試驗用水持續排出,同時補充新鮮試驗溶液,保證模式魚暴露環境的穩定性,觀察一定濃度的污染物對魚類的影響效果。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中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的整體結構圖,圖2為a-a剖面圖,從圖1和圖2中可知,本實用新型中的流水式生態毒理模式實驗魚養殖裝置,包括魚缸1,進水系統2和排水系統3,進水系統2安裝在魚缸1的頂端側面,用于向魚缸1內補水,排水系統3安裝在魚缸1的底端側面,用于從魚缸1中排水,為了防止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在魚缸內沉積,特別是在與水流沖刷方向相對的一側底部沉積,魚缸1底部設置有底部結構11,該底部結構11為斜坡型結構,斜坡型結構的底端位于安裝有排水系統3的一側,這樣魚缸中的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可以在水流作用下沿著底部結構11的斜坡型結構向排水系統3的方向移動,從而從排水系統3中排出,加快了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排出的速度,在水力沖刷與魚類擾動的作用下,糞便和食物殘渣等沉積物可以全部進入排水系統。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魚缸1的清洗,同時為了防止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在魚缸1內部死角處沉積,魚缸1內部均采用曲面結構,同時曲面結構使得容器內的試驗用水全部成紊流狀態,這樣魚缸1中就不存在難以清洗以及容易吸納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的死角。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實現對進水系統的控制,進水系統2包括進水口21、進水管22和進水閥門23;其中進水口21位于魚缸1的頂端側壁上,進水管22與進水口21連接,進水閥門23安裝在進水管22上,用于控制進水管22的打開與關閉;
進一步地,為了簡化魚缸1內部結構,方便觀察試驗模式魚的毒性效應,進水口21與排水口31安裝在魚缸1的側壁上,魚缸內沒有任何給排水管件,易清洗,不存在藻類及微生物滋生的縫隙和角落。
進一步地,為了實現排出物的固液分離,排水系統3包括排水口31,集水管32,溢流堰33和排水管36;
所述排水口31位于魚缸1的底端側壁上,與集水管32相連接,集水管32設置有溢流堰33,集水管32中的水溢過溢流堰33后流入排水管36中。
為了進一步解決排水堵塞問題,排水系統3還包括集泥槽34和排泥閥門35,所述排泥閥門35設置在集水管32底部,集泥槽34位于排泥閥門35頂部。這樣在集水管32中實現固液分離,水和懸浮物通過溢流堰33進入排水管36,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集泥槽34,通過排泥閥門35定期排泥進入排水管36,被排水沖走,無堵塞問題。
進一步地,為了使得試驗用水成紊流狀態,更好地在魚缸1內部形成顯著的水力環流,減少藻類和微生物的滋生,進水口21頂端低于溢流堰33,這樣進水系統2采用淹沒式進水,補水過程中在液面以下形成一定速度的水流,撞擊魚缸前壁,在反作用力下形成回流,從而推動中下層試驗用水,使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等沉積物程懸浮狀態,在水力作用下移動到排水口31。
進一步地,為了減小沉積物排出時所受阻礙,增大魚缸1底部的排水面積,排水口31優選為魚缸1側壁上的長方形開口,使未懸浮的魚類糞便和食物殘渣方便排出。
本實用新型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
說明書中的實施方式僅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其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起到限定作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僅由權利要求限定,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省略、替換或修改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