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犢牛快速斷角鉗,屬于畜牧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我國肉牛和奶牛存欄量已達到8540萬頭,其中肉牛存欄量7041萬頭,奶牛存欄1499萬頭。隨著養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精細化管理,提高牲畜福利已成為增加出欄體重和產奶量的新技術措施之一,同時也是提高養殖效益的重要手段。牛角作為牛生理特征生長發育的產物,其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在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吸取體內的蛋白質來發育牛角,降低了飼料報酬率,同時對牛的增重、產奶性能、飼料報酬率、人畜安全均帶來不利影響。
斷角可減少牛對飼養人員和牛之間的相互傷害,可減少需要飼槽的空間,減少所占用的棚舍面積和飼喂場地,有利于妊娠管理,降低牛之間相互頂撞導致流產事故發生率,特別是對集中飼養的奶牛,斷角后還可減少飼養中采食、飲水和擠奶的互相攻擊抵斗而造成的額外體力消耗和肢體受傷,提高飼料報酬。據有關資料表明,同等飼養條件下,無角奶牛的產奶量要比有角奶牛高,每天大約可多產鮮奶2公斤。此外,牛角也是生產管理的隱患,在轉群、運輸中偶爾也可導致管理人員受傷。對肉牛而言,牛角頂撞造成的損傷多發生在肋部、腰部、頸部和其它高檔牛肉的部位,降低了屠宰胴體的品質。因此,施行適時斷角,不僅不影響犢牛的正常生長發育,還可減少牛群過量活動的體能消耗和體內蛋白質消耗,從而提高飼料報酬率,增加養殖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肉牛和奶牛的飼養中僅有小部分規模化養殖場實施斷 角處理,多數家庭牧場及散養戶均沒有采取犢牛早期斷角,而且斷角多采用化學藥物和電烙鐵燒烙兩種方法,化學藥物一般犢牛在5~20日齡,采用苛性鈉(鉀)等燒燙,腐蝕其生長點;電烙鐵或火鉗烙燙一般在2月齡以內,通常采用燙死其生長點,但這兩種方法受斷角時間范圍窄、犢牛對外界適應能力比較差等因素的影響,對其發育影響很大,且烙、燙點不準確,容易燙傷其他部位或器官,同時也容易造成去除不干凈和生長膜發炎、燒傷面積大導致發炎等。因此,牛斷角問題一直有待提高,如何選擇受斷角時間影響小,同時減少牲畜傷害,達到快速斷角的目的,亟需一種斷角時間范圍廣、易于操作控制、流血少、痛苦小、不易受到細菌感染的斷角工具。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斷角技術時間范圍窄、定位不準確、不徹底、易損傷其它部位、操作繁瑣,斷角時容易引發角突腔感染、化膿,甚至死亡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犢牛快速斷角鉗,該工具斷角時間可控范圍廣、操作簡單、成功率高、對犢牛傷害小、不易受到細菌感染,特別適合在規模牧場及廣大散養農牧民中普及推廣。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犢牛快速斷角鉗,包括左鉗嘴刀和右鉗嘴刀,所述的左鉗嘴刀和右鉗嘴刀均為U型結構,左鉗嘴刀和右鉗嘴刀的兩個側邊分別通過鉸軸鉸鏈連接,在左鉗嘴刀和右鉗嘴刀的上端均設置有刃口,下端通過螺釘與手柄固定連接。
所述手柄的下端設置有防滑套,避免操作時手柄打滑。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奶牛和肉牛牛犢斷角,斷角時間范圍廣,定位準確、微創、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效率高,牛犢恢復快、不致病,是科學的犢牛斷角工具,特別適合在規模養殖場及廣大散養農牧民中普及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斷角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斷角鉗工作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左鉗嘴刀,2-右鉗嘴刀,3-鉸軸,4-手柄,5-防滑套,6-螺釘,7-刃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犢牛快速斷角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所述的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均為U型結構,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的兩個側邊分別通過鉸軸3鉸鏈連接,在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的上端均設置有刃口7,下端通過螺釘6與手柄4固定連接,并手柄4的下端設置有防滑套5,避免操作時手柄打滑。
采用上述斷角鉗對犢牛斷角時,具體操作如下:在牛犢出生后6個月后的春季晴朗天氣,牛角長度在2~3cm時斷角;參見圖2,在操作時,首先使犢牛在欄內站立保定,然后將斷角鉗伸入牛角,使斷角鉗的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的刃口7與犢牛面部平行成45°角,緩慢張開斷角鉗的手柄4,使左鉗嘴刀1和右鉗嘴刀2上的刃口7準確定位至基部角根處,使刃口7與角根周圍皮膚緊密接觸,然后迅速用力張開手柄4至牛角角芽切斷脫落,移出斷角鉗,最后噴涂適量碘酊促進結痂和防止感染。斷角后經過3個月的飼養觀察,犢牛生長發育正常,牛角無明顯再生長跡象。
經實踐證明,本實用新型的工具斷角時間范圍廣,定位準確,微創,無出血或少量出血,成功率高,不致病,操作簡單且不受施行地點限制、成本低、效率高,是科學的犢牛斷角工具,可在規模養殖場及廣大散養農牧民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