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結構,特指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屬于光伏發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當前大棚覆蓋的材料為塑料薄膜,其適于大面積覆蓋,因它質量輕,透光保溫性能好,可塑性強,價格低廉,使用較普遍,在寒冷的東北地區其冬季溫度低下,傳統薄膜保溫效果差,導致大棚內溫度較過低,影響大棚種植作物生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嘗試在大棚上設置光伏板,在解決大棚供熱的同時能夠利用光伏板進行發電,一舉兩得且環保,其一方面結構復雜、安裝拆卸繁瑣且不合理的結構設計導致整體使用壽命短,同時傳統的光伏板采用平鋪結構,影響接收太陽光能照射且平鋪的結構影響陽光直接射入大棚內部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因此設計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解決現有大棚支架載重小、整體結構復雜、安裝拆卸耗時的問題,該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可以調節伸縮桿的高度,從而調節陽光板和頂棚支架的位置,提高發電量且保證大棚內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包括第一伸縮桿、第二伸縮桿、第三伸縮桿、液壓裝置、混泥土墩柱、磚砌墩、萬向連接件、連接栓、支撐塊、光伏發電支架、換氣窗口、陽光板、頂棚支架和保溫板。
第一伸縮桿、第二伸縮桿和第三伸縮桿分別鑲嵌在各自下部的液壓裝置中,液壓裝置位于混泥土墩柱的頂端,混泥土墩柱位于磚砌墩的頂端,陽光板和頂棚支架通過萬向連接件連接,連接栓卡扣在萬向連接件中,支撐塊設置在第二伸縮桿的頂端,光伏發電支架固定設置在頂棚支架的頂部,換氣窗口設置在光伏發電支架之間,保溫板設置在第一伸縮桿和第三伸縮桿的左右側。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所述的連接均由萬向連接件連接。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所述的光伏發電支架和換氣窗口均勻的設置在頂棚支架的頂部。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所述的第一伸縮桿、第二伸縮桿和第三伸縮桿的收縮,可調節陽光板和頂棚支架的位置。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所述的混泥土墩柱和磚砌墩埋在地面以下。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解決現有大棚支架載重小、整體結構復雜、安裝拆卸耗時的問題,該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可以調節伸縮桿的高度,從而調節陽光板和頂棚支架的位置,提高發電量且保證大棚內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的萬向連接件7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第一伸縮桿1、第二伸縮桿2、第三伸縮桿3、液壓裝置4、混泥土墩柱5、磚砌墩6、萬向連接件7、連接栓8、支撐塊9、光伏發電支架10、換氣窗口11、陽光板12、頂棚支架13、保溫板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附圖1、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光伏發電保溫大棚結構,包括:第一伸縮桿1、第二伸縮桿2、第三伸縮桿3、液壓裝置4、混泥土墩柱5、磚砌墩6、萬向連接件7、連接栓8、支撐塊9、光伏發電支架10、換氣窗口11、陽光板12、頂棚支架13和保溫板14。
第一伸縮桿1、第二伸縮桿2和第三伸縮桿3分別鑲嵌在各自下部的液壓裝置4中,液壓裝置4位于混泥土墩柱5的頂端,混泥土墩柱5位于磚砌墩6的頂端,陽光板12和頂棚支架13通過萬向連接件7連接,連接栓8卡扣在萬向連接件7中,支撐塊9設置在第二伸縮桿2的頂端,光伏發電支架10固定設置在頂棚支架13的頂部,換氣窗口11設置在光伏發電支架10之間,保溫板14設置在第一伸縮桿1和第三伸縮桿3的左右側。
調節第一伸縮桿1、第二伸縮桿2和第三伸縮桿3的高度,相應的陽光板12和頂棚支架13的位置和高度跟著變化,找出接受陽光的最佳位置,讓太陽能直射在陽光板12上,該光伏發電保溫大棚可提高發電量且保證大棚內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光伏發電支架10和換氣窗口11均勻的設置在頂棚支架13的頂部,透光保溫性能好。
所述的連接均由萬向連接件7連接。
所述的光伏發電支架10和換氣窗口11均勻的設置在頂棚支架13的頂部。
所述的第一伸縮桿1、第二伸縮桿2和第三伸縮桿3的收縮,可調節陽光板12和頂棚支架13的位置。
所述的混泥土墩柱5和磚砌墩6埋在地面以下。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