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殖設備,具體說的是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
背景技術:
魚類人工繁殖是指根據自然繁殖特性,在人為條件下控制魚類發育、成熟、產卵和孵化的方法,魚類人工繁殖可穩定而大量地提供養殖用種苗,為水產養殖的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魚類人工繁殖是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基礎。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有不少關于魚類孵化裝置,在現有的魚卵孵化裝置中,對魚孵化以后如何聚集魚苗,常常的集魚的方法效率低,并且會對魚苗造成較大的損傷,而且使用到的裝置也很少見到報道,但是這對后續魚苗的分級和轉移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聚集魚苗效率且減少魚苗損傷的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包括孵化器本體,還包括集魚池,所述集魚池的底部設置有帶有閥門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位于集魚池的開口上方,靠近所述集魚池底部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排水管。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還包括第一篩網,所述第一篩網設置在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處。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還包括過濾裝置,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集魚池的空腔內,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過濾裝置頂部的開口處。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所述過濾裝置的底部和側面均設置有第二篩網。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所述過濾裝置上設置有手把。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所述過濾裝置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個支腳。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一、本實用新型的魚苗孵化器帶有集魚池,可以將孵化后的魚苗統一集中到集魚池內,方便后續的分級和轉移。
二、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第一篩網,使得魚不會隨著水流流走。
三、本實用新型的通過把第二排水管設置在靠近集魚池底部的側壁上,而不是設置在底部,能夠使集魚池一直保持一定的水位,防止魚苗因缺水死亡。
四、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過濾裝置,魚苗全部集中在過濾裝置內方便對魚苗的一次性轉移,減少對魚苗的損害,過濾裝置手把的設置方便提起和攜帶。
五、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過濾裝置底部設置支腳,防止過濾裝置底與集魚池底部接觸產生負壓而不好提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集中魚網兜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孵化器本體;2-集魚池;3-第一篩網;4-第一排水管;5-支腳;6-過濾裝置;7-手把;8-第二篩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
包括孵化器本體1,還包括集魚池2,所述集魚池2的底部設置有帶有閥門的排水管4;所述排水管4的出水口位于集魚池2的開口上方,靠近所述集魚池2底部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排水管,還包括第一篩網3,所述第一篩網3設置在第二排水管的出水口處。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當魚苗孵化以后就需要分級或轉移,就要從孵化器中將魚放出,本實施例涉及的帶有集魚池的魚苗孵化器,具有能過濾水收集魚的功能,打開排水管4上的閥門,魚和水順著排水管4流到集魚池2中,水再從第二排水管流出,第一篩網3將魚和水在集魚池2中分離,從而達到了本使用新型的目的。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
還包括過濾裝置6,所述過濾裝置6設置在所述集魚池2的空腔內,且所述排水管4的出水口位于所述過濾裝置6頂部的開口處,所述過濾裝置6的底部和側面均設置有第二篩網8,所述過濾裝置6上設置有手把7,作為更好的方案,上述結構的設置魚和水都流入集魚池2中的過濾裝置6內,將魚和水在過濾裝置6中分離,魚苗全部集中在過濾裝置6內方便對魚苗的一次性轉移,減少對魚苗的損害,過濾裝置6手把7的設置方便提起和攜帶。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更好的方案是,在所述過濾裝置6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個支腳5,防止過濾裝置6底與集魚池2底部接觸產生負壓而不好提起。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