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昆蟲生活習性研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林業害蟲生活習性研究裝備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我國專門針對昆蟲生活習性的研究起步較晚,1963年以前的治蟲策略是害蟲防治---也叫化學防治,過份信賴有機農藥,先后提出過“治早、治小、治了’,“及時治于連續治”,及“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林蟲防治方針,并為解決松毛蟲的問題而組織了全國性的研究與防治機構,從宏觀上說還是由于松毛蟲防治的實踐及研究的深入,證實了使用化學殺蟲劑消滅森林害蟲的想法是無法實現的,并且頻繁地使用農藥不但會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危害,而且還會引發其它害蟲的危害。1963年后,隨著昆蟲生態學的研究和人類對農藥認識加深,開始重視生態、天敵、抗蟲樹種、混交林的作用,產生了協調防治策略。七八十年代隨著昆蟲學研究伸入產生了綜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徹底認同了害蟲的存在、對害蟲的治理應納入害蟲所在環境中去統籌考慮,但在目標上堅持控制害蟲危害的威脅,這一苛刻的要求往往使得防治指標過于嚴格而失去可操作性,實際上治蟲的主要措施還離不開殺蟲劑。從我國治蟲的發展過程來看,有兩大核心,一是一直伴隨著昆蟲學發展而發展,是人們一步步對昆蟲清楚認識后的進步,二是到目前人們還在依賴殺蟲劑。
不了解害蟲生活習性就開始大量使用農藥是盲目的,也是短視的行為。因為我們防治工作忽略了我們防治的主體——害蟲。因此,近幾年開始有人開始關注害蟲,但是害蟲分布在野外,尤其林業害蟲很多更是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要很好的了解它們就需要專業的工具和裝置,但是因為我們對林業害蟲研究起步晚,市場上還沒有成熟的害蟲生活習性觀察工具和裝置。這對我們觀察害蟲,研究害蟲,和提早預防害蟲等害蟲防治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便于大規模野外安裝觀測采集信息,對林業害蟲生活習性研究領域有廣泛的適用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包括扎帶、鐵圈一、鐵圈二、紗網,紗網上下各設置一個布筒,扎帶穿過上布筒,鐵圈二穿過下布筒,紗網中間設置有布帶,鐵圈一通過布帶系在紗網上,紗網邊上設置有拉鏈,鐵圈一和鐵圈二為一根鋼絲將兩端扎在一起圍成。
本實用新型中,鐵圈二直徑大于100cm。
本實用新型中,紗網中間設置有8-10個布帶。
本實用新型中,紗網網眼直徑小于1.2mm。
實施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獲得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適用于林木的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便于大范圍安裝,對于林業害蟲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紗網結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
在圖1-3中,1-紗網、11-拉鏈、12-布帶、13-上布筒、14-下布筒、2-扎帶、3-鐵圈一、4-鐵圈二。
具體實施例
下面結合附圖1至附圖3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本實用新型裝置不限于下述實施例。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依據提供的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中,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是根據附圖1到附圖3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位置關系是依據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包括扎帶(2)、鐵圈一(3)、鐵圈二(4)、紗網(1),紗網(1)上下各設置一個布筒,扎帶(2)穿過上布筒(13),鐵圈二(4)穿過下布筒(14),紗網(1)中間設置有布帶(12),鐵圈一(3)通過布帶(12)系在紗網(1)上,紗網(1)邊上設置有拉鏈(11),鐵圈一(3)和鐵圈二(4)為一根鋼絲將兩端扎在一起圍成。
本實用新型中,鐵圈二(4)直徑大于100cm。
本實用新型中,紗網(1)中間設置有8-10個布帶(12)。
本實用新型中,紗網(1)網眼直徑小于1.2mm。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榆跳象越冬成蟲出蟄情況的監測裝置時,將扎帶(2)穿過上布筒(13),放置在樹干第一輪枝或嫁接點處,拉近扎帶(2)固定好紗網(1),緊接著將鐵圈一(3)展開通過布帶(12)固定在紗網(1)上,根據榆樹大小將鐵圈一(3)重新扎成圓圈,套在榆樹主桿上,紗網(1)底部直徑以能掩埋住標準株樹冠投影為宜,半徑至少大于50cm,將鐵圈二(4)穿過下布筒(14),根據需要大小扎好鐵圈二(4),拉上拉鏈(11),即可觀察榆跳象成蟲出蟄情況信息。
如上所述,即可較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