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智能灌溉系統,具體涉及一種屋面排水智能灌溉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平均水平的1/4。全國655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而灌溉用水量占各行業總用水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用水大戶、主要的水資源消耗源。因此人們開始利用雨水收集裝置灌溉綠地,但傳統的雨水收集裝置存在收集效率低、收集量少且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缺點,而且雨水利用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屋面排水智能灌溉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屋面排水智能灌溉系統,在車間的外部設有蓄水池,所述車間的棚頂設有一圈集水溝,所述集水溝的底部連接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底端連接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一側上端設有溢水口,另一側底端設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上方設有水位傳感器,所述車間外部還設有智能控制系統,所述水位傳感器與智能控制系統之間通過數據線連接,所述出水管上的某一部位安裝有止回閥,所述止回閥通過數據線與智能控制系統連接,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與綠地噴灌系統相連,所述智能控制系統上還通過數據線連接有綠地濕度傳感器;
所述集水溝與集水管的連接處設有過濾器;
所述溢水口與市政供水管道系統連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雨水收集效率高、收集量大且智能化程度高,而且雨水利用率也較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車間,2、蓄水池,3、集水溝,4、集水管,5、溢水口,6、出水管,7、水位傳感器,8、智能控制系統,9、數據線,10、止回閥,11、綠地噴灌系統,12、綠地濕度傳感器,13、過濾器,14、市政供水管道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屋面排水智能灌溉系統,在車間1的外部設有蓄水池2,所述車間1的棚頂設有一圈集水溝3,所述集水溝3的底部連接有集水管4,所述集水管4的底端連接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的一側上端設有溢水口5,另一側底端設有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的上方設有水位傳感器7,所述車間1外部還設有智能控制系統8,所述水位傳感器7與智能控制系統8之間通過數據線9連接,所述出水管6上的某一部位安裝有止回閥10,所述止回閥10通過數據線9與智能控制系統8連接,所述出水管6的末端與綠地噴灌系統11相連,所述智能控制系統8上還通過數據線9連接有綠地濕度傳感器12;
所述集水溝3與集水管4的連接處設有過濾器13;
所述溢水口5與市政供水管道系統14連接。
通過以上設置,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雨水通過車間1頂端的集水溝3收集,再通過過濾器13過濾掉殘渣后,由集水管4流至蓄水池2內,在蓄水過程中,通過水位傳感器7捕捉蓄水池2內水位的變化,然后將數據通過數據線9傳回智能控制系統8,當綠地濕度傳感器12傳回智能控制系統8的數據顯示,綠地濕度較低時,由智能控制系統8通過數據線9開啟止回閥10,蓄水池2內的水沿出水管6流至綠地噴灌系統11內對綠地進行噴灌,等濕度達標后,再由智能控制系統8關閉止回閥10;在蓄水過程中,如果蓄水池2內的水達到溢水口5時,多余的水會回流至市政供水管道系統14內。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