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是一種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我國山區、半山區,農田多為坡地,推廣大型播種機械進行農田整地及施肥受到限制,只有通過小型農業機械才能完成農田整地及施肥的作業需求。目前, 農田整地多數采用旋耕機,旋耕機整地后再施用底肥,需要分別進行整地和施底肥的兩次作業。而農田施用底肥應用較多的高氮含量的化肥或者高含量的復合化肥,施用的肥料與播種后的種子,由于肥料的含量高,距離較近,容易產生燒種、燒苗的現象,影響作物的出苗率,降底作物的保苗率,缺苗斷條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作物減產。由于長期應用小型機械進行整地,造成耕層變淺,形成了堅硬的犁底層,使根系生長很難穿越犁底層,限制作物根系生長發育,造成根系生長量變小,大大影響作物的產量及質量。由于農田耕層淺,造成了農田整地起壟以及施肥過淺,明顯降低化肥的利用率,同時容易使作物產生早衰或者植株發生倒伏,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將整地和施底肥的兩次作業合并為一次作業,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穩定性好,組裝方便,操作簡便,容易實施深施肥和整地的雙重作業,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適用于旱田作物的整地和施底肥,達到整地和施底肥同時進行,施肥精準,施肥量均勻一致的目的,能夠打破犁底層,提高作物根系活力,增加種子與化肥間距離,避免發生燒種、燒苗的現象。同時,減少單獨施底肥所需要人工費用,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達到作物生產節本增效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一種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它包括旋耕機,其特征是:還包括開溝刀、連接體、施肥筒,所述開溝刀置于旋耕機的端頭,開溝刀通過連接體與旋耕機的端頭固連,所述施肥筒置于開溝刀的后面并與開溝刀固連。
所述開溝刀的結構是:它包括刀臂、螺桿、刀頭和螺母,所述刀臂與連接體固連,所述螺桿穿裝在刀臂內、兩端分別伸出刀臂外,螺桿的下端與刀頭固連,螺母置于刀臂內并與刀臂固連、與螺桿螺紋連接,施肥筒置于刀臂的后面并與刀頭固連。
所述開溝刀還設置鎖緊螺釘,其結構是:鎖緊螺釘與刀臂螺紋連接、端頭與螺桿接觸。
所述開溝刀還設置手柄,其結構是:手柄與螺桿的上端固連。
所述手柄為輪式手柄。
本實用新型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能夠在農田整地的同時進行施底肥的作業,其開溝刀能夠根據壟溝的深度由刀臂內固連的螺母與螺桿螺紋連接來實現開溝刀耕深的調整,輪式手柄使耕深調節更加方便,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的旋耕機與動力機車固連,根據壟溝的深度調整開溝刀的耕深,即可進行農田整地及施肥的作業。既能夠在農田整地的同時進行施底肥,又能夠保證其施肥深度超過土表12厘米,達到施肥精準,施肥量均勻一致的目的,能夠打破犁底層,提高作物根系活力,增加種子與化肥間距離,避免發生燒種、燒苗的現象。同時,減少單獨施底肥所需要人工費用,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達到作物生產節本增效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具有結構簡單,穩定性好,組裝方便,操作簡便,容易實施深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的主視示意圖;
圖2 為圖1的左視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1的開溝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2的開溝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 手柄, 2螺桿, 3開溝刀, 4鎖緊螺釘, 5連接體, 6 刀頭, 7 旋耕機, 8 施肥筒, 9 活動筒, 10 固定筒, 11 螺母, 12 刀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參照圖1~圖4,實施例1,本實施例一種具有深施肥裝置的旋耕機,它包括旋耕機7,旋耕機7外部設置殼體,還包括開溝刀3、連接體5、施肥筒8,所述開溝刀3置于旋耕機7的殼體的端頭,開溝刀3通過連接體5與旋耕機7的殼體的端頭固連,所述施肥筒8置于開溝刀3的后面并與開溝刀3固連。
所述開溝刀3的結構是:它包括刀臂12、螺桿2、刀頭6、螺母11和鎖緊螺釘4,所述刀臂12與連接體5固連,所述螺桿2穿裝在刀臂12內、兩端分別伸出刀臂12外,螺桿2的下端與刀頭6固連,螺桿2的上端與手輪式手柄1固連,螺母11置于刀臂12內并與刀臂12固連、與螺桿2螺紋連接,施肥筒8置于刀臂12的后面并與刀頭6固連,所述鎖緊螺釘4與刀臂12螺紋連接、端頭與螺桿2接觸。
本實施例采用現有技術制造,所述鎖緊螺釘4為現有技術的市售產品。
本實施例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的旋耕機與手扶拖拉機固連,根據壟溝的深度調整開溝刀3的耕深,即可進行農田整地及施肥的作業。
參見圖4,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的施肥筒8由固定筒10和活動筒9組成,其結構是:所述固定筒10置于開溝刀3的刀臂12后面并固連,所述活動筒9置于開溝刀3的后面、固定筒10的下方套接在固定筒10的下端,活動筒9與開溝刀3的刀頭6固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