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植物栽培領域,特別是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
背景技術:
牡丹Paeonia suffruticasa 屬于芍藥科,芍藥屬,多年生小灌木,是我國著名的傳統觀賞花卉。主要栽培區域在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及西南部分地區,在以上地區的栽培歷史悠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歷屆國花的推選活動中呼聲最高,有望成為我國國花。我國人民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探索出了牡丹的不同繁殖方法,這些方法依照出現的先后順序分別是播種、分株、嫁接,近年來也有了枝插的報道,但一直沒能在生產中應用,主要是枝插生根率極低且成苗時間漫長。而傳統的牡丹繁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播種繁殖時無法將牡丹品種的特性穩定的傳遞給后代;分株繁殖的效率很低,嫁接繁殖雖然當年成活率較高,但嫁接苗需要三年才可以移栽定植,一般生產中三年的保存率大部分情況下只有30-40%,即使在很好的管理條件下,保存率超過60%已經是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的基礎研究表明牡丹的有些野生原種在自然條件下有根出條的繁殖特性,但這一特性在人工栽培條件下并未觀察到。因此探索如何利用牡丹的這一自然特性來進行牡丹的根插繁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可有效解決牡丹繁育的問題。
解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根:選取定植3-6年生長健壯的植株(為提高根的質量可以在采根的前一年秋季進行平茬,加施有機肥并加強水肥管理,以提升根系的質量)刨開植株周圍土壤裸露上半部分根系,或者起挖植株,用水沖洗根系,晾曬1-2天,使根系變得柔軟一些,這樣操作起來不易弄斷根,然后用以下任一方法采根
A、用利刃沿根著生部位上部1-3mm處,先向內向下切削,切過根著生部位后向外向下切,上部連接枝條成 “)”形;
B、將根從著生部位算起留15-25cm,沿枝條向上提起,使根從枝條上劈下,保留一部分枝條;
C、將著生多條不定根的枝條剪下,再用剪刀沿根與根之間的縫隙將枝條剪成一個個的短節,一個短節上有兩條及以上的根時,再將該短節從根的縫隙間縱向劈開;
(2)修剪:保留根部7-25cm,其余部分剪去,得插穗;
(3)催芽:將插穗直接進行大田扦插,或催芽后再進行大田扦插;催芽時先將剪好的插穗10-20支打一捆,用土壤濕度50-70%的細沙將打好捆的插穗豎直填埋,捆與捆之間填滿細沙,插穗上部蓋厚度7-8cm的細沙,覆蓋草簾,保持土壤濕度50-70%,催芽12-17天后插穗頂部形成大小不一的芽,待最大的芽長到1-3cm時進行大田扦插;
(4)扦插:每年8-10月份,土壤表層溫度22-27℃時進行扦插,扦插前先進行澆地,平整土地,保持土壤濕度60-70%,扦插時先在地上開一條溝,使溝的一邊陡直,將插穗按每10-15cm 一根,連接枝條部分向上,沿溝陡直的一邊擺放,擺放時枝條部分與地表齊平,邊擺放邊填土固定住插穗,擺放完一行后,用土沿溝的方向起一條壟,使插穗頂部位于壟的正中間,最后用塑料薄膜沿壟的方向覆蓋,切記不可澆水;
(5)插后管理:當土壤表層溫度降至0-5℃時進行第一次澆水,澆完后需要檢查薄膜,把漏風的地方重新蓋好,待來年春天解凍后視土壤墑情決定是否澆水,待插穗上的芽出土后,將芽上方的薄膜打開,露出芽,覆蓋土壤,按照常規牡丹大田培養方法進行培養。
本發明操作簡單,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牡丹根插繁殖的成活率,縮短了育苗時間,是牡丹種植方法上的一大創新,經濟和社會價值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根:選取定植3年生長健壯的植株,刨開植株周圍土壤裸露上半部分根系,然后用利刃沿根著生部位上部1mm處,先向內向下切削,切過根著生部位后向外向下切,上部連接枝條成 “)”形;
(2)修剪:保留根部25cm,其余部分剪去,得插穗;
(3)催芽:催芽時先將剪好的插穗10支打一捆,用土壤濕度50%的細沙將打好捆的插穗豎直填埋,捆與捆之間填滿細沙,插穗上部蓋厚度7cm的細沙,覆蓋草簾,保持土壤濕度50%,催芽12天后進行大田扦插;
(4)扦插:每年8月份,土壤表層溫度22℃時進行扦插,扦插前先進行澆地,平整土地,保持土壤濕度60%,扦插時先在地上開一條溝,使溝的一邊陡直,將插穗按每10cm 一根,連接枝條部分向上,沿溝陡直的一邊擺放,擺放時枝條部分與地表齊平,邊擺放邊填土固定住插穗,擺放完一行后,用土沿溝的方向起一條壟,使插穗頂部位于壟的正中間,最后用塑料薄膜沿壟的方向覆蓋;
(5)插后管理:當土壤表層溫度降至0℃時進行第一次澆水,待插穗上的芽出土后,將芽上方的薄膜打開,露出芽,覆蓋土壤,按照常規牡丹大田培養方法進行培養。
實施例2
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根:選取定植6年生長健壯的植株,起挖植株,用水沖洗根系,晾曬2天,然后將根從著生部位算起留20cm,沿枝條方向向上提起,使根從枝條上劈下,保留一部分枝條;
(2)修剪:保留根部7cm,其余部分剪去,得插穗;
(3)扦插:將插穗直接進行大田扦插,每年9月份,土壤表層溫度27℃時進行扦插,扦插前先進行澆地,平整土地,保持土壤濕度70%,扦插時先在地上開一條溝,使溝的一邊陡直,將插穗按每15cm 一根,連接枝條部分向上,沿溝陡直的一邊擺放,擺放時枝條部分與地表齊平,邊擺放邊填土固定住插穗,擺放完一行后,用土沿溝的方向起一條壟,使插穗頂部位于壟的正中間,最后用塑料薄膜沿壟的方向覆蓋;
(4)插后管理:當土壤表層溫度降至5℃時進行第一次澆水,待插穗上的芽出土后,將芽上方的薄膜打開,露出芽,覆蓋土壤,按照常規牡丹大田培養方法進行培養。
實施例3
一種牡丹根插繁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根:選取定植5年生長健壯的植株,起挖植株,用水沖洗根系,晾曬2天,然后將著生多條不定根的枝條剪下,再用剪刀沿根與根之間的縫隙將枝條剪成一個個的短節,當一個短節上有兩條及以上的根時,再將該短節從根的縫隙間縱向劈開;
(2)修剪:保留根部15cm,其余部分剪去,得插穗;
(3)催芽:催芽時先將剪好的插穗20支打一捆,用土壤濕度70%的細沙將打好捆的插穗豎直填埋,捆與捆之間填滿細沙,插穗上部蓋厚度8cm的細沙,覆蓋草簾,保持土壤濕度70%,催芽17天后進行大田扦插;
(4)扦插:每年10月份,土壤表層溫度25℃時進行扦插,扦插前先進行澆地,平整土地,保持土壤濕度65%,扦插時先在地上開一條溝,使溝的一邊陡直,將插穗按每12cm 一根,連接枝條部分向上,沿溝陡直的一邊擺放,擺放時枝條部分與地表齊平,邊擺放邊填土固定住插穗,擺放完一行后,用土沿溝的方向起一條壟,使插穗頂部位于壟的正中間,最后用塑料薄膜沿壟的方向覆蓋;
(5)插后管理:當土壤表層溫度降至3℃時進行第一次澆水,待插穗上的芽出土后,將芽上方的薄膜打開,露出芽,覆蓋土壤,按照常規牡丹大田培養方法進行培養。
本發明申請人于2010年春季在翻耕上年起過牡丹的空地時,發現了幾條牡丹根的上端長出了芽形成了完整的牡丹植株,而大多數散落的牡丹根并無芽的形成。通過將上述不同的牡丹根進行收集,仔細的觀察分析,發現所有頂端形成芽的根均是直接從枝條上劈下來的,或多或少帶有一部分枝條的木質部。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得到本發明所述牡丹根插繁殖方法。本發明方法目前是唯一利用牡丹的根進行扦插來繁殖牡丹品種的方法,與當前牡丹的主要繁殖方法進行比較:與嫁接法相比,區別在于利用了繁殖目標品種的根系,形成的新植株具有目標品種的自根系,后續移栽過程中不需要剪除砧木根,生長年限縮短;與分株法相比,極大的提高了繁殖效率。
該方法在不同的牡丹品種繁殖成活率上有所不同,平均成活率可以達到70-90%,與嫁接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成活率,且由于本發明的扦插苗是自根苗,成苗時間比嫁接苗要快一年。一般嫁接苗三年才可移植,用本發明的方法培育的扦插苗兩年即可移植,且其質量高于三年的嫁接苗,本發明操作簡單,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牡丹根插繁殖的成活率,縮短了育苗時間,是牡丹種植方法上的一大創新,經濟和社會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