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南方地區筍用竹林大面積種植及礱糠覆蓋技術的應用,金針蟲在筍用林內爆發成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篩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竹林金針蟲的優勢種,在以幼蟲鉆蛀竹筍取食,危害竹芽、竹鞭及竹根等組織器官,造成大量的蟲筍和退筍,嚴重影響竹筍產量和商品價值,還造成種筍大量死亡,竹林地衰敗加劇,損失巨大。以浙江省德清縣為例,2010年篩胸梳爪叩甲的發生面積達2000hm2以上,年損失近千萬元。篩胸梳爪叩甲危害竹種包括早園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毛竹(P.edulis)、淡竹(P.glauca)、紅竹(P.iridescins)、白哺雞竹(P.dulcis)及綠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等60多種重要的筍用及材用竹種,危害最為嚴重的早竹鮮筍帶蟲率可達62%~78%,一株筍最多帶蟲19頭。金針蟲危害嚴重制約了我國南方筍用林的可持續經營,控制竹林金針蟲是當前筍用林產業健康發展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
金針蟲隱蔽性強,且能隨環境變化改變危害深度,其監測及防治技術一直是植物保護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國內外學者從土壤處理、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多個方面開展了金針蟲防治技術的研究,提出了作物輪作、水淹耕地,毒餌誘殺、農藥拌種及綠僵菌防治等多種技術手段,但因竹林生態系統(種植模式及根系系統等)的特殊性,無法對林地進行輪作、水淹等處理,防治農業金針蟲的大多技術不適用于竹林金針蟲的防治。當前,竹林金針蟲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效果差,且化學農藥大面積使用易造成食品農藥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使得“綠色、有機、生態”的竹產品品牌大打折扣。先前由于一些高毒高殘留藥劑(如呋喃丹)的使用導致鮮筍農藥殘留量超標,致使浙江地區鮮筍的國內及國際市場幾近崩潰。因此,一種對害蟲高效,對環境和非標靶生物安全的竹林金針蟲的防治方法顯得尤為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是一種高效的、安全的由成蟲性信息素組成的用以引誘竹林金針蟲成蟲的性信息素引誘劑配方。
其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包括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或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或十二烷乙酸酯與正己烷體積比為=1:10。
進一步,所述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與十二烷乙酸酯體積比=1:3。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當前我國南方竹區竹林金針蟲爆發成災,其治理迫在眉睫。目前,世界上尚無竹林金針蟲成蟲性引誘劑的類似產品,本發明針對竹林金針蟲唯一裸露于土表的成蟲進行誘殺防治,是對前沿科技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2、竹林金針蟲在地下危害,監測及防治難度極大,本引誘劑靶標性強,對竹林金針蟲優勢種篩胸梳爪叩甲成蟲誘殺效果顯著。且本引誘劑的使用不受環境限制且能長期使用,在篩胸梳爪叩甲成蟲羽化出土的整個時間段都能誘捕害蟲。
3、引誘劑不僅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而且還具備蟲情監測的作用,專一性強,精度高。
4、、干凈衛生,無毒無害,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環境友好。
附圖說明
圖1是篩胸梳爪叩甲性信息素的組分鑒定;
圖2是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的制備方法中步驟1的反應式;
圖3是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的反應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本發明通過竹林金針蟲成蟲性腺浸提技術分離鑒定了竹林金針蟲成蟲性信息素主要為: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E-11,13-tetradecadien-1-ol)和化合物十二烷乙酸酯(n-dodecyl acetate)兩種化合物。其結構及提取的GC-MS圖如圖1所示:
本發明竹林金針蟲成蟲的引誘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如圖2所示,步驟1、以1-十二醇為原料,三苯基膦和四溴化碳作為輔助試劑,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常溫進行反應,制備n-dodecyl acetat
如圖3所示,步驟2、以8-溴-辛-1-醇(1)作為起始物通過羥基保護,收率為93%,然合再與化合物2進行偶合獲得化合物3,與格氏試劑乙烯基溴化鎂進行格氏反應制得化合物4,后經脫去保護基得到關鍵中間體5,5分別與乙酸酣,正丁酸酣酯化反應制得產品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
本發明的竹林金針蟲成蟲引誘劑為上述化合物和正己烷的混合物,體積比為1:10.
引誘劑1::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正己烷=1:10
引誘劑2: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1:10
引誘劑3:(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1:10。其中,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十二烷乙酸酯=1:3(體積比)。
本發明的竹林金針蟲成蟲引誘劑林間誘捕試驗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上柏鎮山民村實施。將2020uL引誘劑1、引誘劑2和引誘劑3分別注入天然橡膠誘芯中,再將誘芯掛于一種甲蟲撞板式誘捕器(Y006型誘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上。誘捕器掛于林間上,最下端離地面1.0m,每個誘捕器間隔1500m左右。
采用下述實驗例和空白對照實驗例進行引誘效果對比實驗。
實驗例的性信息素引誘劑是分別采用十二烷乙酸酯、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正己烷。其中十二烷乙酸酯分子式為C14H28O2,純度為95wt%以上,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合成;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分子式為C14H26O,純度為90wt%,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合成;正己烷分子式為C6H14,純度為95wt%,制造商為ALDRICH公司(德國)。每個實驗例所采用的上述3種引誘劑的用量為15uL,分別注入橡膠誘芯中,掛于一種甲蟲撞板式誘捕器,設置3個實驗例;空白對照實驗例是將15ul正己烷溶劑注入橡膠誘芯中掛于誘捕器上,不加入任何性信息素組分,設置1個空白對照實驗例。試驗時間為2013年6月16日~7月30日,共46天。期間每周檢查一次誘捕器,統計誘蟲數量。3個實驗例和1個空白對照實驗例各重復做15次,每次均得到相對應的實驗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學計算,得到每個實驗例或空白對照實驗例的統計實驗結果。表1所示的實驗結果分別為3個不同配方的實驗例和1個空白對照實驗例的統計實驗結果。
表1竹林金針蟲成蟲引誘劑林間誘捕林間誘捕效果
*數據后相同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One-Way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LSD)。平均誘捕量為試驗期內同一處理所誘捕到的叩甲成蟲的平均值。
本發明的3個不同配方的實驗例(表1中的序號1-3)的平均誘捕量與空白對照之間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F3,56=123.4,P<0.05),說明本發明的3個不同配方的實驗例對竹林金針蟲成蟲具有一定的引誘效果,且配方2和配方3效果顯著,都可以作為竹林金針蟲的優勢種篩胸梳爪叩甲的引誘劑。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