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喂食裝置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智能喂食器及智能喂食器皿。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喂養寵物,如寵物貓、寵物狗或小魚兒,但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是上班族,往往由于工作忙碌或出差等種種原因,而且把寵物寄放在他人家中也不太切合實際,如此一來,經常會忘記給寵物喂食,導致寵物不規律的喂食。為此,市場上出現了寵物自動喂食器,很好地解決了喂食的問題,方便了人們對于寵物的養護,保證了寵物的飲食規律。但現有市場上出現的寵物自動喂食器雖然能解決部分問題,但是智能程度依然不夠,存在一定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了智能喂食器及智能喂食器皿,可以實現精準喂食,確保寵物的每個生長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食物。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種智能喂食器,應用于喂食器皿,包括殼體及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的喂食組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的控制電路,所述殼體相對兩側分別設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喂食組件包括物理連接的電機和喂食倉,所述喂食倉上設有一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電路,用于每隔用戶設置的喂食周期或響應用戶的遠程喂食指令,控制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喂食倉轉動,當所述通孔轉向所述入料口時,食料落入所述喂食倉內;當所述通孔轉向所述出料口時,食料從所述殼體泄出。
進一步地,所述喂食倉為圓環柱狀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倉體、外倉體,以及連接在所述內倉體和所述外倉體之間的四個擋板;四個所述擋板和所述內倉體圍成一凹槽,該凹槽的槽口與所述通孔相匹配,所述食料盛裝在該凹槽內。
進一步地,其中兩個所述擋板為均與所述喂食倉軸向平行的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所述第一擋板為一平板,所述第二擋板為一弧形面板,該弧形面板凸起一面朝向所述外倉體。
進一步地,所述喂食組件還包括分別連接在所述殼體上的第一倉蓋和第二倉蓋,所述第一倉蓋和所述第二倉蓋匹配連接,與所述殼體圍成一半封閉空間。
進一步地,所述喂食倉夾設在該半封閉空間內;所述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轉軸,所述第一倉蓋設有一連接孔,所述轉軸穿過所述連接孔插入所述內倉體,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喂食倉在該半封閉空間內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喂食器還包括一食盒和/或設置在所述食盒內的漏斗,所述食盒連接在所述殼體設有入料口一側;所述食盒相對兩側分別設有入料孔和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與所述入料口相匹配;所述食盒在所述入料孔處設有食盒塞;所述漏斗一端依次穿過所述出料孔和所述入料口伸入所述殼體內部,另一端與所述食盒貼合。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喂食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的攝像組件;所述攝像組件與所述控制電路電性連接,包括支架和攝像頭,所述攝像頭通過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殼體內部,所述殼體設有供所述攝像頭穿設的攝像孔。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獲取模塊、控制模塊和無線通信模塊。獲取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用戶端的圖像采集指令。控制模塊,用于響應該圖像采集指令,控制所述攝像頭獲取喂養寵物的圖像。無線通信模塊,用于發送所述喂養寵物的圖像至用戶端。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獲取模塊和控制模塊。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用戶設置的喂食周期。控制模塊,用于每隔所述喂食周期,控制所述電機按照預設速率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電路包括獲取模塊和控制模塊。獲取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用戶端的喂食指令。控制模塊,用于響應所述喂食指令,控制所述電機按照預設速率轉動。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種智能喂食器皿,包括喂食器皿本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本發明提供的智能喂食器,所述智能喂食器設置在所述喂食器皿本體內部。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和智能喂食器皿,實現精準喂食,確保寵物的每個生長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食物,使得用戶出差旅行再也不用為家里的寵物擔心。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所示的智能喂食器的喂食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所示的智能喂食器的控制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皿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智能喂食器;10-殼體;11-端蓋;12-主殼;121-入料口;122-出料口;123-墊片;13-防水圈;14-攝像孔;20-喂食組件;21-電機;211-電機本體;212-固定板;2121-限位孔;22-第一倉蓋;221-凹槽;2211-通孔;2212-卡槽;222-擋板;2221-上槽道;2222-下槽道;223-固定柱;23-喂食倉;231-內倉體;232-外倉體;2321-通孔;233-第一擋板;234-第二擋板;235-第三擋板;236-第四擋板;24-第二倉蓋;241-凹槽;2411-卡槽;242-擋板;2421-上槽道;2422-下槽道;30-控制電路;31-獲取模塊;32-控制模塊;33-無線通信模塊;40-食盒;41-入料孔;42-出料孔;43-食盒塞;44-漏斗;50-攝像組件;51-支架;511-限位孔;52-攝像頭;60-電源模塊;61-電池;62-電池支架;63-電源控制電路;631-電源開關;632-復位按鍵;633-無線通信開關;200-智能喂食器皿;1-喂食器皿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智能喂食器及智能喂食器皿進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智能喂食器及智能喂食器皿的優選實施例。智能喂食器及智能喂食器皿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可以用于喂養多種寵物,如寵物貓、寵物狗或小魚兒等,本實施例將以智能喂食器用于給小魚兒喂食為例,對該智能喂食器的結構及功能進行描述。
實施例1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喂食器100,應用于喂食器皿,包括殼體10及設置在殼體10內部的喂食組件20和控制電路30。
殼體10具有中空腔體,包括端蓋11和主殼12。端蓋11和主殼12通過螺釘等可拆卸連接。優選地,端蓋11和主殼12連接處設有一防水圈13,避免滲水進入殼體10,影響殼體10內喂食組件20及控制電路30的工作穩定性。主殼12相對兩側分別設有入料口121和出料口122。優選地,本實施例中,入料口121和出料口122同軸設置。另一實施例中,殼體10外部設有一固定部件(圖中未示),用于安裝智能喂食器100到喂食器皿上。
喂食組件20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機21、第一倉蓋22、喂食倉23和第二倉蓋24。其中,喂食倉23位于入料口121和出料口122之間。
電機21用于控制轉動喂食倉23,可以是伺服電機等。本實施例中,電機21包括電機本體211和設置在電機本體211上的至少一固定板212。每一固定板212上設有一限位孔2121。
喂食倉23用于盛裝食料。請一并參閱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喂食倉23為圓環柱狀結構,包括同軸設置的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還包括連接在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之間的第一擋板233、第二擋板234、第三擋板235和第四擋板236(圖中未示)。其中,第一擋板233所在平面和第二擋板234所在平面均平行于喂食倉23軸向;第三擋板235所在平面和第四擋板236所在平面均平行于喂食倉23徑向。
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分別為不同直徑的圓環,內倉體231嵌套在外倉體232內部。內倉體231的形狀和直徑與電機本體211上轉軸的形狀和直徑相匹配。電機本體211上的轉軸插入內倉體231,從而電機21與喂食倉23連接。外倉體232上設有一通孔2321。第一擋板233和第二擋板234設置在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形成的腔體內部;第三擋板235和第四擋板236對稱連接在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兩端,從而第一擋板233、第二擋板234、第三擋板235、第四擋板236和內倉體231圍成一凹槽,該凹槽的槽口與通孔2321相匹配。以下稱該凹槽為“倉位”,所述倉位用于盛裝食料。
進一步地,電機21帶動喂食倉23轉動,當喂食倉23轉動至通孔2321朝向入料口121時,食料從入料口121進入所述倉位;當喂食倉23轉動至通孔2321朝向出料口122時,食料從所述倉位泄出。容易理解,喂食倉23每轉動一圈泄出食料的多少取決于倉位的大小,因而,為了精準控制喂食量,應當根據用戶需求精準設計倉位的大小。本實施例中,倉位為1mL。當然,不同食料密度不同,從而質量不同,因而也應當注意質量和體積的換算。
為了增強喂食倉23的結構穩定性,本實施例中,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之間除倉位的其他位置還設有一個或多個擋板。
本實施例中,當電機21帶動喂食倉23轉動時,第二擋板234相對第一擋板233先靠近出料口122,也先轉離出料口122。優選地,為了避免當喂食倉23轉動至通孔2321轉向出料口122時,食料因為轉動的慣性部分殘留在倉位內,而無法精準控制喂食量。第一擋板233為一平板,而第二擋板234為一弧形面板,且該弧形面板凸起一面朝向外倉體232。
第一倉蓋22用于固定及連通電機21與喂食倉23。本實施例中,第一倉蓋22包括凹槽221,以及設置在凹槽221外圍的擋板222和至少一固定柱223。擋板222端部可拆卸連接在主殼12設有出料口122一側。
凹槽221直徑與外倉體232直徑相匹配。凹槽221中心位置設有一通孔2211。通孔2211的形狀和直徑與電機本體211上轉軸的形狀和直徑相匹配。凹槽221內還設有與喂食倉23內各個擋板相匹配的多個卡槽2212(圖中未示)。第一擋板233端部和第二擋板234端部分別嵌入一卡槽2212內,從而喂食倉23連接在第一倉蓋22上。
擋板222上設有同軸的上槽道2221和下槽道2222。優選地,上槽道2221和下槽道2222分別與凹槽221連接形成的弧形缺口的長度,均與第四擋板236與外倉體232的交線長度相同。
固定柱223與固定板212相匹配,螺釘等穿過固定板212上的限位孔2121連接在固定柱223,從而電機21通過第一倉蓋22固定在殼體10內部。
第二倉蓋24用于固定及蓋合喂食倉23。本實施例中,第二倉蓋24包括凹槽241及設置在凹槽241槽口外圍的擋板242。擋板242端部可拆卸連接在主殼12設有出料口122一側。
凹槽241直徑與外倉體232直徑相匹配。凹槽241內還設有與喂食倉23內各個擋板相匹配的多個卡槽2411(圖中未示)。第一擋板233端部和第二擋板234端部分別嵌入一卡槽2411內,從而喂食倉23連接在第二倉蓋24上。
擋板242上設有同軸的上槽道2421和下槽道2422。優選地,上槽道2421和下槽道2422分別與凹槽241連接形成的弧形缺口的長度,均與第三擋板235與外倉體232的交線長度相同。
通過上述描述容易發現,本實施例中,喂食倉23一端嵌入凹槽221內,另一端嵌入凹槽241內,換句話說,喂食倉23夾設在第一倉蓋22和第二倉蓋24之間。優選地,第一倉蓋22和第二倉蓋24匹配連接,圍成一個兩端導通的半封閉空間,保證從入料口121進入的食料及從喂食倉23泄出的食料落入該半封閉空間內,避免食料落入殼體10其他位置,同時避免了滲水對其他結構穩定性的影響。
本實施例中,自入料口121至出料口122方向,該半封閉空間包括上通道、轉動槽和下通道。具體地,上槽道2221與上槽道2421圍成上通道,從而從入料口121進入的食料通過上通道落入喂食倉23內。凹槽221和凹槽241圍成轉動槽,電機21帶動喂食倉23在該轉動槽內轉動。下槽道2222與下槽道2422圍成下通道,從而從喂食倉23泄出的食料通過下通道從殼體10泄出。
再一實施例中,殼體10內在入料口121和出料口122處分別設有一墊片123。喂食倉23分別與兩個墊片123相接觸,當喂食倉23上的倉位轉離入料口121或出料口122時,外倉體232抵在殼體10上,從而將入料口121或出料口122封閉,避免了當喂食倉23上的倉位轉離入料口121時,食料繼續落入殼體10內其他位置,或當喂食倉23上的倉位轉離出料口122時,食料繼續從倉位泄出至殼體10內其他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當喂食倉23上倉位轉向出料口122時,食料從倉位泄出,此時,內倉體231和外倉體232將外部的養魚用水與食盒40內食料隔離。因此,喂食倉23的這種獨特結構設計,可以將食料與養魚用水完全隔離,具有很好的防潮效果。
控制電路30用于根據用戶設置的喂食周期,控制喂食組件20每隔一喂食周期進行喂食。控制電路30可以是由多個分立元器件通過導線等電性連接而成,也可以是集成有多個分離元器件的電路板。請一并參閱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30包括電性連接的獲取模塊31和控制模塊32。電機21與控制模塊32電性連接。
獲取模塊31用于獲取用戶設置的喂食周期。具體地,對喂食周期的設置方式包括多種實施方式,例如,獲取用戶通過設置在殼體10外表面的觸摸屏或鍵盤等輸入的喂食周期;或接收來自用戶在智能終端設置的喂食周期,這里不做限制。
控制模塊32用于每隔所述喂食周期,控制電機21按照預設速率轉動。本實施例中,所述預設速率可以保證當喂食倉23倉位轉過入料口121時,落入的食料恰好充滿倉位,及當喂食倉23倉位轉過出料口122時,喂食倉23內盛裝的食料可以全部從殼體10泄出,從而可以精準控制喂食量,確保寵物的每個生長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食物。
其他實施例中,獲取模塊31還用于接收用戶在智能終端的喂食指令。控制模塊32響應該喂食指令,控制電機21按照預設速率轉動,從而智能喂食器100除了在喂食周期達到時進行喂食,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遠程喂食指令進行喂食。
另一實施例中,智能喂食器100還包括一食盒40。
食盒40用于盛裝食料。食盒40通過卡接或插接等方式連接在主殼12上。食盒40相對兩側分別設有入料孔41和出料孔42,出料孔42正對主殼12上的入料口121,從而食盒40中的食料可以進入喂食倉23。此外,用戶可以一次在食盒40內放入較多食料,避免多次投放食料的繁瑣。
本實施例中,入料孔41處設有柵格,避免大顆粒的食料進入食盒40后堵塞出料孔42。優選地,食盒40在入料孔41處設有食盒塞43。食盒塞43是由硅膠、塑料等制成的蓋體,可以有效防止食料受潮。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食盒40內設有一漏斗44。漏斗40包括入口和出口,漏斗40出口一端依次穿過出料孔42和入料口121伸入殼體10內部,入口一端與食盒40貼合,從而避免食料殘留在食盒40內而無法進入喂食倉23。
再一實施例中,智能喂食器100還包括攝像組件50。
攝像組件50設置在殼體10內部,與控制模塊32電性連接。本實施例中,攝像組件50包括支架51和攝像頭52。攝像頭52包括攝像頭模組和攝像頭鏡片(圖中未示)。支架51設有與攝像頭模組相匹配的限位孔511,從而攝像頭52通過支架51固定在殼體10內。對應地,殼體10設有一供攝像頭鏡片穿設的攝像孔14。攝像孔14的大小和形狀與攝像頭鏡片相匹配。優選地,攝像孔14和出料口122位于殼體10同一側。
優選地,請一并參閱圖3所示,控制電路30還包括無線通信模塊33。無線通信模塊33與控制模塊32電性連接。
無線通信模塊33用于發送寵物的圖像至用戶端。
本實施例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觀賞魚兒的游動。具體地,獲取模塊31接收來自用戶端的觀賞請求指令。控制模塊32響應所述觀賞請求指令,控制攝像組件50獲取魚兒游動的圖像,及控制無線通信模塊33發送獲取的所述魚兒游動的圖像至用戶端,從而用戶可以在智能終端實時觀賞魚兒的躍然之姿,實現遠程可視管理,使得用戶出差旅行再也不用為家里的魚兒擔心。
當然,智能喂食器100還包括設置在殼體10內部的電源模塊60。
電源模塊60用于給智能喂食器100供電。本實施例中,電源模塊60包括電池61、電池支架62和電源控制電路63。電池61通過電池支架62固定在殼體10內部。內置的電池61使得智能喂食器100即使斷電也可以長時間使用。電池支架62可拆卸連接在殼體10內部,可以是用于固定電池61的電池倉等。電池61和控制電路30均與電源控制電路63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電源控制電路63包括電源開關631、復位按鍵632和無線通信開關633。本實施例中,電源開關631、復位按鍵632和無線通信開關633均可以是彈性按鍵、硬膠按鍵、硅膠按鍵或前述項目的組合。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所有開關或按鍵為彈性按鍵、硬膠按鍵和硅膠按鍵的組合,彈性按鍵和硬膠按鍵設置在殼體10內部,僅硅膠按鍵從主殼12一側伸出,提高智能喂食器100整體美觀性。對應地,主殼12一側設有供硅膠按鍵穿設的通孔。響應用戶對電源開關631的按壓操作,電源控制電路63控制切斷或導通電池61與控制電路30的電性連接。響應用戶對復位按鍵632的按壓操作,控制電路30復位。響應用戶對無線通信開關633的按壓操作,電源控制電路63控制開啟或關閉無線通信模塊33,從而開啟或關閉無線通信功能。
實施例2
圖4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喂食器皿200,包括喂食器皿本體1,設置在喂食器皿本體1內部的智能喂食器100。
其中,關于智能喂食器100的設計請參閱實施例1的描述,這里不再贅述。
喂食器皿本體1可以是任意形狀的容器,具有中空腔體,智能喂食器100通過固定部件設置在該中空腔體內。當喂食器皿本體1內盛裝有養魚用水時,智能喂食器100設有出料口122一側靠近養魚用水水面,但為了避免養魚用水濺入智能喂食器100內部使得喂食倉23內的食料受潮,智能喂食器100不應與養魚用水水面接觸。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喂食器和智能喂食器皿,實現精準喂食,確保寵物的每個生長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食物,使得用戶出差旅行再也不用為家里的寵物擔心。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系統,其實現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前述方法實施例相同,為簡要描述,系統實施例部分未提及之處,可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相應內容。
在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裝置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又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通信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