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馬鈴薯栽培方法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適合邯鄲地區的馬鈴薯秋季延遲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營養豐富,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也是目前許多休閑食品的加工原料及多種工業用原料,市場潛力非常大。馬鈴薯在我國的栽培面積很大,品種很多,但由于栽培季節的不同,常規栽培條件下,會出現春播比秋播產量高的現象。邯鄲地區處于甘薯二季作地區的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農戶種植馬鈴薯薯主要分為春薯或夏薯兩種模式,春季栽培產量高,主要生產商品薯,秋季栽培產量低,主要是生產種薯。
目前,邯鄲地區的種植戶急需一種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秋季馬鈴薯栽培方法,使秋季馬鈴薯也可以獲得與春季馬鈴薯相當的產量,而且塊莖新鮮,商品性更好,另外收獲時氣溫低,利于儲存,更具有上市銷售的價格優勢,使種植戶種植秋季馬鈴薯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合邯鄲地區的馬鈴薯秋季延遲栽培方法,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措施,避免早霜對馬鈴薯莖葉產生傷害,延遲收獲,適當延長莖葉功能期和塊莖的膨大期,從而解決邯鄲地區秋季馬鈴薯面臨霜凍危害和生育期短而導致的產量低和種植效益差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一種適合邯鄲地區的馬鈴薯秋季延遲栽培方法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增產潛力大、適合二季作栽培的中早熟熟品種,并且使用25-50克之間、表皮光滑嫩薄、薯形規整、芽眼明顯、無病無傷的薯塊作種薯;
(2)使用濃度為5-1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種薯5-15分鐘,撈出后放在陰涼處晾干水分,進行催芽;
(3)在陰涼通風、遮光避雨的涼棚下或室內建催芽苗床,在苗床底部平鋪一層5厘米厚的濕河沙,將種薯頂芽朝上均勻擺放在上面,覆蓋一層5厘米厚的濕沙,用木板撫平沙面,再將種薯頂芽朝上均勻擺放在上面,這樣一層種薯一層濕沙,共擺放三層種薯,最上面覆蓋一層5厘米厚的濕沙,最后催芽苗床上覆蓋一層干凈的濕麻袋片或草苫之類的可保濕的透氣材料;
(4)催芽期間要經常檢查催芽情況,如發現爛薯及時跳出,如沙子缺水比較干燥時給覆蓋的麻袋片或草苫淋水,以保持催芽苗床的濕度;
(5)當種薯的頂芽長度達到1-1.5厘米時,從催芽苗床中撿出種薯,放在室內散射光下進行煉芽,等到嫩芽變得粗壯發紫以后再播種;
(6)催芽期間,在近3年內沒有種植過馬鈴薯的大田內做好施肥、深翻、起壟工作,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2500千克,高氮、高鉀復合肥50千克,深翻土壤25-30厘米,整平耙細后起定植壟,壟距60-70厘米,壟高25-30厘米,壟面寬20-30厘米;
(7)適期播種,根據當地的初霜期來確秋季馬鈴薯的播種時間,當地初霜期前推75-80天為最佳的播種期,采用單壟單行種植,播種株距為20厘米,深度在6-8厘米左右,平均每畝種植5000株;
(8)播種完成后及時澆水,保持壟溝內濕潤,但水量不宜過大,以水面沒過種薯為宜,且澆水后及時中耕劃鋤,力爭早出苗,種薯出苗后,要及時進行查苗補苗,每次澆水或下雨后,都應及時劃鋤,以保證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
(9)如遇連續高溫的干旱天氣,應在早晨或傍晚適量澆一次小水,以水面達到定植壟高度的一半為宜,如遇暴雨,及時排水,以免爛種死苗;
(10)植株封嚴地面前,采用中耕和施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除草,使用50%乙草胺乳油和15%精喹禾靈乳油各2000倍液可消滅田間單子葉雜草,剩余的闊葉雜草需要人工撥除,帶出田外堆放;
(12)在出苗后至6-8葉期的幼苗期,結合中耕松土,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在盛花期至莖葉衰老快死的塊莖增長期,每畝用0.3%的磷酸二氫鉀60千克,每隔10天進行一次葉面噴施;
(13)當植株長至20厘米高時,進行第一次培土,在開花初期進行第二次培土,培土時要盡量培寬、培嚴,避免塊莖外露,為避免營養浪費,促進塊莖膨大,當植株生長進入現蕾期,及時用剪去花蕾;
(14)秋季馬鈴薯常發生的病害是晚疫病,蟲害是茶黃螨和菜青蟲,可用克露、可殺得、殺毒礬等藥劑防治晚疫病,用三氯殺螨醇、克螨特、阿維菌素防治茶黃螨,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菜青蟲;
(15)在第一次霜凍來臨之前4-5天,搭建拱棚骨架,準備好棚膜,當夜間氣溫降至3℃以下時,天黑前及時覆蓋棚膜,白天中午9點后解開棚膜進行通風透光,這樣連續5-6天,躲過第一次霜凍,,氣溫升高了,晚上可不用覆蓋棚膜,生長期可以延長15-20天;
(16)在初霜期過后的15-20天,選擇晴好天氣進行收獲,塊莖出土后,按種類和大小分開撿拾,并晾曬2-3天,促進表皮木栓層的形成,便于運輸存儲。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秋馬鈴薯播種時正值雨水較多,氣溫較高的8月上旬,種薯一定不要切塊,如果切塊會因土壤濕度大、溫度高而導致大量爛種。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選擇好種薯后,進行浸種催芽前,需要清洗種薯表皮上的泥土,同時保持種薯表皮的完整,使藥液能充分滲透進入薯塊內部,以提高薯塊的利用率,并且可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赤霉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可提前使用酒精或高濃度燒酒溶解,晃動使之充分溶解,配成母液,再加入清澈無污染的干凈水,稀釋到準確的濃度。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在較高溫環境下,以及在堿性環境條件下,赤霉素水溶液易分解,要現配現用。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在赤霉素藥液配好之后,放入種薯之前,再加入一定量的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攪動充分溶解在赤霉素藥液中,可以起到預防馬鈴薯早疫病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浸種時間根據種薯收獲時間而定,如果大部分種薯的頂芽已經開始生長,浸泡5-10分鐘即可,如果種薯收獲晚,芽眼還沒有萌動,浸種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之間。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覆蓋種薯的沙子應選用干燥的濕河沙,若沙子過干,應加水拌濕,含水量一用手捏成塊,放手即散開為宜,若河沙中加入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攪拌均勻,可起到防病殺菌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濕麻袋片或草苫之類的可保濕的材料最好用高錳酸鉀消毒,以免防治覆蓋材料攜帶病菌,感染種薯。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給覆蓋的麻袋片或草苫淋水,要淋深井水,不宜淋河溝水或池塘水,更不能淋被病菌污染的水,淋水量以覆蓋材料不滴水為宜,濕度不能過大。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如遇高溫或雨天,不宜播種,可延長煉芽時間,等到合適的時期立即播種。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6)秋馬鈴薯若在夏玉米地或大豆地套種,不但能充分利用空間和地力,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而且能利用玉米和大豆為馬鈴薯苗期遮蔭降溫。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7)播種時選用粗壯完整的嫩芽,淘汰細弱帶有黑暗條痕的嫩芽,并將種薯按長、短芽分開,相同長度的芽播種在同一行,以防止出苗后大苗欺小苗。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拱棚可采用竹木或鋼架結構做拱架,一般搭建棚覆蓋6-8壟馬鈴薯,中間不需要設置立柱,拱棚骨架搭建好后,不立即覆蓋棚膜,而是準好各種棚材。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根據天氣預報,趕在霜降前一天蓋上棚膜,棚膜選用一般農膜或無滴膜。
根據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在扣棚保溫防凍期間,棚內空氣濕度大,更要加強對晚疫病和茶黃螨的防治。
本發明的一個有益效果是: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措施,避免早霜對秋馬鈴薯莖葉產生傷害,適當延長莖葉功能期和塊莖的膨大期,延遲收獲,可使秋季馬鈴薯也可以達到與春季馬鈴薯相當的產量,而且秋季馬鈴薯塊莖新鮮,商品性好,利于儲存,更具有上市銷售的價格優勢,使種植戶種植秋季馬鈴薯獲得更高的收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以邯鄲地區為例,對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清楚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
1.本發明一種適合邯鄲地區的馬鈴薯秋季延遲栽培方法,具體實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增產潛力大、適合二季作栽培的中早熟熟品種,并且使用25-50克之間、表皮光滑嫩薄、薯形規整、芽眼明顯、無病無傷的薯塊作種薯;
(2)7月15日-20日,使用濃度為5-1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種薯5-15分鐘,撈出后放在陰涼處晾干水分,進行催芽;
(3)在陰涼通風、遮光避雨的涼棚下或室內建催芽苗床,在苗床底部平鋪一層5厘米厚的濕河沙,將種薯頂芽朝上均勻擺放在上面,覆蓋一層5厘米厚的濕沙,用木板撫平沙面,再將種薯頂芽朝上均勻擺放在上面,這樣一層種薯一層濕沙,共擺放三層種薯,最上面覆蓋一層5厘米厚的濕沙,最后催芽苗床上覆蓋一層干凈的濕麻袋片或草苫之類的可保濕的透氣材料;
(4)催芽期間要經常檢查催芽情況,如發現爛薯及時跳出,如沙子缺水比較干燥時給覆蓋的麻袋片或草苫淋水,以保持催芽苗床的濕度;
(5)當種薯的頂芽長度達到1-1.5厘米時,從催芽苗床中撿出種薯,放在室內散射光下進行煉芽,等到嫩芽變得粗壯發紫以后再播種;
(6)催芽期間,在近3年內沒有種植過馬鈴薯的大田內做好施肥、深翻、起壟工作,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2500千克,高氮、高鉀復合肥50千克,深翻土壤25-30厘米,整平耙細后起定植壟,壟距60-70厘米,壟高25-30厘米,壟面寬20-30厘米;
(7)在8月5日-15日之間,采用單壟單行種植,播種株距為20厘米,深度在6-8厘米左右,平均每畝種植5000株。
(8)播種完成后及時澆水,保持壟溝內濕潤,但水量不宜過大,以水面沒過種薯為宜,且澆水后及時中耕劃鋤,力爭早出苗,種薯出苗后,要及時進行查苗補苗,每次澆水或下雨后,都應及時劃鋤,以保證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
(9)如遇連續高溫的干旱天氣,應在早晨或傍晚適量澆一次小水,以水面達到定植壟高度的一半為宜,如遇暴雨,及時排水,以免爛種死苗;
(10)植株封嚴地面前,采用中耕和施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除草,使用50%乙草胺乳油和15%精喹禾靈乳油各2000倍液可消滅田間單子葉雜草,剩余的闊葉雜草需要人工撥除,帶出田外堆放;
(12)在出苗后至6-8葉期的幼苗期,結合中耕松土,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在盛花期至莖葉衰老快死的塊莖增長期,每畝用0.3%的磷酸二氫鉀60千克,每隔10天進行一次葉面噴施;
(13)當植株長至20厘米高時,進行第一次培土,在開花初期進行第二次培土,培土時要盡量培寬、培嚴,避免塊莖外露,為避免營養浪費,促進塊莖膨大,當植株生長進入現蕾期,及時用剪去花蕾;
(14)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可用克露、可殺得、殺毒礬等藥劑防治晚疫病,用三氯殺螨醇、克螨特、阿維菌素防治茶黃螨,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菜青蟲;
(15)在10月20日前后,第一次霜凍來臨之前4-5天,搭建拱棚骨架,準備好棚膜,當夜間氣溫降至3℃以下時,天黑前及時覆蓋棚膜,白天中午9點后解開棚膜進行通風透光,這樣連續5-6天,等氣溫升高了,晚上可不用覆蓋棚膜,生長期可以延長15-20天;
(16)11月10日后,初霜期過后的15-20天,選擇晴好天氣進行收獲,塊莖出土后,按種類和大小分開撿拾,并晾曬2-3天,促進表皮木栓層的形成,便于運輸存儲。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秋馬鈴薯播種時正值雨水較多,氣溫較高的8月上旬,種薯一定不要切塊,如果切塊會因土壤濕度大、溫度高而導致大量爛種。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選擇好種薯后,進行浸種催芽前,需要清洗種薯表皮上的泥土,同時保持種薯表皮的完整,使藥液能充分滲透進入薯塊內部,以提高薯塊的利用率,并且可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赤霉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可提前使用酒精或高濃度燒酒溶解,晃動使之充分溶解,配成母液,再加入清澈無污染的干凈水,稀釋到準確的濃度。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在較高溫環境下,以及在堿性環境條件下,赤霉素水溶液易分解,要現配現用。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在赤霉素藥液配好之后,放入種薯之前,再加入一定量的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攪動充分溶解在赤霉素藥液中,可以起到預防馬鈴薯早疫病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浸種時間根據種薯收獲時間而定,如果大部分種薯的頂芽已經開始生長,浸泡5-10分鐘即可,如果種薯收獲晚,芽眼還沒有萌動,浸種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覆蓋種薯的沙子應選用干燥的濕河沙,若沙子過干,應加水拌濕,含水量一用手捏成塊,放手即散開為宜,若河沙中加入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攪拌均勻,可起到防病殺菌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濕麻袋片或草苫之類的可保濕的材料最好用高錳酸鉀消毒,以免防治覆蓋材料攜帶病菌,感染種薯。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給覆蓋的麻袋片或草苫淋水,要淋深井水,不宜淋河溝水或池塘水,更不能淋被病菌污染的水,淋水量以覆蓋材料不滴水為宜,濕度不能過大。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5)如遇高溫或雨天,不宜播種,可延長煉芽時間,等到合適的時期立即播種。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6)秋馬鈴薯若在夏玉米地或大豆地套種,不但能充分利用空間和地力,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而且能利用玉米和大豆為馬鈴薯苗期遮蔭降溫。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7)播種時選用粗壯完整的嫩芽,淘汰細弱帶有黑暗條痕的嫩芽,并將種薯按長、短芽分開,相同長度的芽播種在同一行,以防止出苗后大苗欺小苗。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拱棚可采用竹木或鋼架結構做拱架,一般搭建棚覆蓋6-8壟馬鈴薯,中間不需要設置立柱,拱棚骨架搭建好后,不立即覆蓋棚膜,而是準好各種棚材。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根據天氣預報,趕在霜降前一天蓋上棚膜,棚膜選用一般農膜或無滴膜。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5)在扣棚保溫防凍期間,棚內空氣濕度大,更要加強對晚疫病和茶黃螨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