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新疆荒漠植被恢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干旱荒漠區胡楊尋根斷根的更新方法。
背景技術:
胡楊(populuseuphratica)又稱異葉楊,是落葉中型天然喬木,是楊屬中最古老的樹種,主要分布于我國西部地區及中亞、西亞、地中海地區。胡楊直徑可達1.5米,木質纖細柔軟,樹葉闊大清香,胡楊耐旱耐澇,生命頑強,是自然界稀有的樹種之一。胡楊樹齡可達200年,樹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狀,其樹葉奇特,因生長在極旱荒漠區,為適應干旱環境,生長在幼樹嫩枝上的葉片狹長如柳,大樹老枝條上的葉卻圓潤如楊。胡楊具有耐瘠薄,抗高溫、耐嚴寒和耐水淹等特點,其在干旱和鹽堿脅迫下,通過生理過程不斷調整自身的抵抗能力,增加游離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茉莉酸類物質含量,增強抗旱性和耐鹽堿能力。
我國的天然胡楊林有90%以上分布在新疆,是荒漠區天然林主要建群樹種,且形成單優群落,在盆地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然而,從20世紀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間,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塔里木盆地胡楊林面積由52萬公頃銳減至35萬公頃,減少近三分之一。在幸存下來的樹林中,衰退林占了相當部分,因此,天然胡楊林的更新復壯就成為新疆環塔里木盆地生態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天然胡楊更新過程中,由于胡楊林內植被豐富、地形復雜,在型機械很難進入,以人工挖掘環狀溝,工程量過大;且由于植物根系生長的趨水特性,在水源反方向上,根系分布稀疏,在這些方向上挖溝多為無效作業。在較大的林窗進行胡楊更新作業中,由于環狀溝的工程施工限制,溝與母樹距離有限,很難向遠距離推進,胡楊林內大林窗更新緩慢。綜上,目前的更新方法,工程量大,土壤擾動強烈、更新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干旱荒漠區胡楊尋根斷根的更新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干旱荒漠區胡楊尋根斷根的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更新區域選擇:
選擇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的荒漠河岸區或引洪灌溉區的天然胡楊有林地或疏林地,水分條件為地下水位2-3m,土壤條件為各層土壤平均相對含水量為50-60%;
2)規定更新時間:
更新工程的實施時間選擇在每年的5月底或6月初,避開新疆干旱荒漠區3-5月的大風季節;
3)預判胡楊根系走向、選擇合理的斷根部位:
利用胡楊易萌蘗成苗的特性,通過地上胡楊植株的分布位置,目測胸徑較大的胡楊和2-3株較小的胡楊或幼樹,即胡楊母株和2-3株萌蘗株,成線狀分布,將母株和2-3株萌蘗株連成線,以這條線為中線挖與線垂直的斷根坑,坑長1m,寬0.6m,深0.8-1m,斷根坑距母株及現有萌蘗株均不得少于3m;
4)延時回填土:
斷根后,暫不回填虛土,待入冬前,新苗長出地面30cm且停止生長后,再進行虛土回填,回填土不得晚于次年2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干旱荒漠區胡楊尋根斷根的更新方法,與現有環形溝更新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③本方法工程量比環形溝更新減少78%以上,節約人力物力;
④本發明方法簡單易行容易掌握,見效快、效果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實施例試驗地點:1、新疆和田縣玉龍喀什河岸胡楊林n37°52′12.6″;e80°26′51.7″
2、新疆墨玉縣喀拉喀什河岸胡楊林n37°46′32.1″;e80°11′40.3″
一種干旱荒漠區胡楊尋根斷根的更新方法,該方法首先選擇適宜的更新區域,如荒漠河岸區、引洪灌溉區等,地下水位2-3m,各層土壤平均相對含水量在50-60%;其次是規定更新時間,在每年的5月底或6月初,避開新疆干旱荒漠區大風季節(3-5月),以免造成斷根坑被大風沙埋或人為擾動土壤結構,增加沙源;第三是預判胡楊根系走向,選擇合理的斷根部位,利用胡楊易萌蘗成苗的特性,通過地上胡楊植株的分布位置,母株(胸徑較大的胡楊)和2-3株萌蘗株(較小的胡楊或幼樹)成線狀分布,判斷根系走向,將母株和2-3株萌蘗株連成線,以這條線為中線挖垂直與此線的斷根坑,坑長1m,寬0.4-0.6m(以便于操作為準),深0.6-1m,斷根坑距母株及現有萌蘗株均不得少于3m;延時回填土,斷根后,暫時不回填虛土,利于胡楊根傷口萌發出新苗,待新苗長出地面30cm后,再回填,但不得晚于第二年2月。通過以上一系列技術措施,更新幼苗成活率可達74%以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