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291009閱讀:799來源:國知局
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反酸田改良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反酸田是我國華南沿海地區一種呈強酸反應的鹽漬性水稻土,屬于水稻土類咸酸性水稻土亞類反酸田土屬,是在酸性硫酸鹽土上發育而成的水稻土。我國該類型土壤約在2萬公頃以上,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省份。反酸田的酸含量非常高,其土壤pH值在3.0左右,強酸環境導致土壤中鋁、錳、銅、砷等有毒金屬離子的移動性增強,而磷、鉀等營養元素被吸持固定,其生物有效性降低,嚴重危害水稻生長。反酸嚴重的稻田,水稻移栽數小時內秧苗尾即卷曲變黑,一天后即枯萎死亡;程度較輕的,稻株矮小,葉小且呈淡紅色,水稻生物體小,產量低。基于反酸田的以上特性,水稻根系生長嚴重受限,水稻生物量小,產量低。

反酸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壤成土母質中富含還原性硫化物,當其接觸氧氣后發生氧化反應,形成硫酸和次生三價鐵礦物,水分狀況會顯著影響反酸田中的硫、鐵元素地球化學轉化過程。

由于反酸田土壤的酸含量巨大,現有技術主要采用化學改良方法,即施用堿性肥料或改良劑,化學改良方法可以暫時改善反酸田,提高土壤pH值,促進水稻生長。然而,反酸田因酸度水平較高,施用堿性肥料降低土壤酸性的改良措施所需成本極大,且改良效果的持續性不佳,難以獲得較好的效果,且長期大量使用石灰還會產生土壤板結的次生障礙。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通過對土壤進行翻耕暴氧、洗酸排酸,并在作物生育期進行淹水還原水分管理的非化學改良方法,可以有效減輕反酸田的酸害作用,提高土壤pH值,改善作物根系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此外,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實施,成本低。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在作物移栽前進行反復灌水和排水,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在作物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直至作物收獲。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作物整個生育期內對反酸田水分含量的管理包括:

在苗期,進行淺水護苗;

在分蘗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或,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在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在孕穗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在灌漿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優選地,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苗期的淺水護苗水深在4~6cm。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孕穗期,先進行控水,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灌漿期,采用間歇灌溉方式,交替進行淹水和控水,該過程包括: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作物收獲。

優選地,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前茬作物收獲后的翻耕深度為12~18cm。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作物移栽前的反復灌水和排水過程包括: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時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反酸田具有獨立的排灌系統,排灌系統包括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溝和反酸田內部橫縱設置的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主排灌溝渠、副排灌溝渠和排水溝之間相互連通;主排灌溝渠之間平行設置,主排灌溝渠之間間隔50~70m;副排灌溝渠之間平行設置,副排灌溝渠之間間隔20~30m。

進一步,在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溝的深度大于反酸田內部的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的深度;主排灌溝渠的深度大于副排灌溝渠的深度。

優選地,一種典型的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溝深100cm、溝寬50cm;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主排灌溝渠之間間隔50~7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之間間隔20~30m,溝深50cm、溝寬20cm;

(b)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2~18cm;

(c)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時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

(d)在作物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2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4~6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作物收獲。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提供的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主要根據反酸田的硫地球化學循環和酸消長特征,通過實施有效的水分管理調節耕作層還原性硫化物的氧化還原反應,降低耕作層的酸含量,提高土壤酸中和能力,降低毒害金屬活性,從而優化作物根系生長環境,提高反酸田作物產量。

(2)本發明采用非化學改良方法,對土壤進行翻耕暴氧、洗酸排酸,并在作物生育期進行淹水還原水分管理,在作物收獲后立即翻耕暴氧,反酸田表土層中還原性硫化物被氧化,釋放出硫酸,并不破壞犁底層結構,形成限制下層酸水上移的天然屏障;然后進行洗酸排酸,在作物移栽前將酸和有毒金屬離子沖洗出耕作層,降低對苗期作物生長的影響;進一步采用合理的水分調節措施,使整個作物生育期處于淹水還原狀態,降低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促進土壤中的硫酸和三價鐵離子發生還原反應,形成還原性無機硫和二價鐵離子,該還原反應消解固定了土壤中的氫離子,同時,產生碳酸根等堿性物質,提高了土壤的酸中和能力,此外,保持土壤水分飽和狀態,可以抑制下層土壤的酸水上移,防止反酸毒害產生,采用作物生育期間全程淹水還原水分管理,可以降低耕作層的酸和金屬離子含量,改善作物根系生長環境,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

(3)本發明采用簡單的水分管理措施能夠減輕反酸田的酸害作用,較傳統的石灰化學改良、有機質改良措施成本低,方法操作簡單,易于實施;根據反酸田的硫、鐵地球化學過程進行合理水分管理,調節耕作層酸消長動態,降低了對下層土壤酸的干擾,無次生土壤障礙形成,次生生態危害風險較低。

(4)試驗表明,通過采用本發明的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反酸田水稻產量,按該方法處理后的反酸田水稻籽粒產量較未處理的反酸田水稻籽粒產量增長近一倍。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反酸田的排灌系統的俯視圖;

圖3為采用減輕反酸田的水分管理方法后的水稻苗期根系和植株生長情況圖;

圖4為采用減輕反酸田的水分管理方法后的水稻產量結果圖。

圖標:1-排水溝;2-主排灌溝渠;3-副排灌溝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在作物移栽前進行反復灌水和排水,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在作物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直至作物收獲。

作物主要指水稻。

翻耕是指把土地鏟起、打散、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松散,通常使用犁等農具,也稱耕地、耕田或犁地。

通過翻耕暴氧,使耕作層中的還原性硫化物充分氧化。

作物移栽前進行高強度、徹底的洗酸排酸操作,即反復灌水和排水,反酸田灌水后浸泡一段時間,每次排水必須徹底,將還原性硫化物氧化反應產生的硫酸徹底沖洗出耕作層,達到洗酸排酸的目的。

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建立淹水還原環境,淹水還原環境是指反酸田淹水后形成還原性環境,淹水導致土壤與空氣隔絕,隨土壤中微生物代謝,土壤中氧氣減少,氧化還原電位下降,淹水過程中,有機質是主要的還原物質,提供大量電子,在淹水后多種氧化物質接受電子產生還原反應,導致氧化還原電位的下降。在淹水還原條件下,可以使土壤中的硫酸和三價鐵重新被喚醒形成還原性硫化物,導致土壤pH值向中性靠近。

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通過合理地調節灌溉措施,使反酸田一直處于淹水還原環境,從而壓制下層酸水上移,同時,淹水還原環境促使耕作層中的硫酸鹽被氧化形成還原性硫化物,吸持消耗土壤中的氫離子,并產生碳酸、碳酸氫化合物等堿性物質,提高土壤的酸中和能力及耕作層的pH值,從而改善水稻根系生長環境,促進水稻生長,并提高水稻產量。

現有技術中,使用磷礦粉、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或者石灰、粉煤灰等改良劑,可以提高土壤pH值,是酸性土壤改良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施用堿性肥料或改良劑也能有效暫時改善反酸田,促進水稻生長。然而,反酸田因酸度水平較高,施用堿性肥料降低土壤酸性的改良措施所需成本極大,且改良效果的持續性不佳。為了更有效地改善反酸田,應改善反酸田水分管理模式,加大排灌密度,減緩黃鐵礦氧化、促進黃鉀鐵礬水解,進而使黃鉀鐵礬出現的土層下降,來提高耕作層土壤pH值。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利用反酸田的硫地球化學循環和酸消長特征,通過對土壤進行翻耕暴氧、洗酸排酸,并在作物生育期進行淹水還原水分管理的非化學改良方法,調節耕作層還原性硫化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可以有效減輕反酸田的酸害作用,提高土壤pH值,改善作物根系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此外,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實施,較傳統的化學改良方法成本更低。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作物整個生育期內對反酸田水分含量的管理包括:在苗期,進行淺水護苗;

在分蘗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或,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在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在孕穗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在灌漿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淺水護苗指移栽后應灌攔腰水護苗,水層深度為苗高的1/3~1/2。

分蘗期是指從移栽到幼穗分化的時期,這個過程約經30天左右。

分蘗期的水分管理方式有兩種,一種為在分蘗期,反酸田水位始終保持在8~10cm,例如為8cm、9cm或10cm。另一種為在水稻返青后(即進入分蘗期),反酸田水位8~10cm,然后在分蘗中后期時,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例如3cm、4cm或5cm。分蘗中后期是指從分蘗期的中間到結束時段。

孕穗期是水稻開始幼穗分化,發展到抽穗的時期。

孕穗期反酸田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水位例如為5cm、6cm、7cm或8cm。

灌漿期是指從揚花結束穎殼閉合開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時間。

灌漿期反酸田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水位例如為5cm、6cm、7cm或8cm。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苗期的淺水護苗水深在4~6cm,例如4cm、5cm或6cm。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孕穗期,先進行控水,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孕穗期先適當控水,然后再重新淹水,采用控水-淹水形式有利于水稻的生長。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灌漿期,采用間歇灌溉方式,交替進行淹水和控水,該過程包括: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作物收獲。

灌漿期交替淹水-控水,根據水稻各生育階段的需水特性和要求,使田面長期處于淹水、濕潤交替狀態,適時落干曬田,不僅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環境,又能保持反酸田的淹水還原環境,達到節水高產的目的。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前茬作物收獲后的翻耕深度為12~18cm。

翻耕深度典型但非限制性的例如為12cm、13cm、14cm、15cm、16cm、17cm或18cm。

翻耕深度可以保證表土層中還原性硫化物充分氧化,形成硫酸,而且不破壞梨底層結構,形成限制下層酸水上移的天然屏障。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作物移栽前的反復灌水和排水過程包括: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時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

反復灌水和排水是為了達到洗酸和排酸目的,灌水要充分,排水要徹底,將還原性硫化物氧化反應產生的硫酸徹底沖洗出耕作層。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

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保持5~8cm水位,建立淹水還原環境,防止還原性硫化物氧化及下層酸上移。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反酸田具有獨立的排灌系統,排灌系統包括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溝和反酸田內部橫縱設置的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主排灌溝渠、副排灌溝渠和排水溝之間相互連通;主排灌溝渠之間平行設置,主排灌溝渠之間間隔50~70m;副排灌溝渠之間平行設置,副排灌溝渠之間間隔20~30m。

主排灌溝渠之間間隔典型但非限制性的距離例如為50m、60m或70m。

副排灌溝渠之間間隔典型但非限制性的距離例如為20m、25m或30m。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溝的深度大于反酸田內部的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的深度;主排灌溝渠的深度大于副排灌溝渠的深度。

優選地,排水溝的溝深100cm、溝寬50cm;主排灌溝渠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溝深50cm、溝寬20cm。

反酸田具有通暢便捷的獨立排灌系統,四周的排水溝較深,同時主溝比副溝深,通過構設不同深度、規格的排灌溝渠系統,改善反酸田的排灌條件,有利于開展洗酸排酸田間耕作,并防止排出反酸田土體的酸水倒灌。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一種典型的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排灌系統設計: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溝深100cm、溝寬50cm;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和副排灌溝渠,主排灌溝渠之間間隔50~7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之間間隔20~30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2~18cm;

(c)洗酸排酸: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時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

(d)作物生育期水分管理:在作物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環境,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2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4~6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作物收獲。

步驟(b)的翻耕暴氧處理指對表層土壤進行翻耕,使其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接觸。

步驟(c)的洗酸排酸是指灌水、排水過程,將還原性硫化物氧化反應產生的硫酸沖出耕作層,達到洗酸排酸的目的。

本方法利用反酸田酸消長的硫地球化學轉化機制,通過建設良好的排灌系統,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翻耕暴氧,使耕作層中的還原性硫化物充分氧化,并在水稻移栽前20天進行高強度、徹底的洗酸排酸操作;然后在水稻生長季節進行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使水稻處于淹水還原狀態,刺激還原反應,消解固持土壤的氫離子,提高酸中和能力,并抑制下層酸的上移,從而提高耕作層的pH值,改善水稻根系生長環境,提高水稻產量。

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方法及效果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流程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

(a)排灌系統設計:如圖2所示,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1,排水溝1溝深100cm、溝寬50cm;然后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2和副排灌溝渠3,主排灌溝渠2之間間隔5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3之間間隔30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2cm;

(c)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20天時灌水,水深5cm,浸泡2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d)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4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反酸田水位保持在9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4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水稻收獲。

實施例2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具體包括:

(a)排灌系統設計:如圖2所示,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1,排水溝1溝深100cm、溝寬50cm;然后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2和副排灌溝渠3,主排灌溝渠2之間間隔7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3之間間隔20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8cm;

(c)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22天時灌水,水深10cm,浸泡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d)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2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6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10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水稻收獲。

實施例3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具體包括:

(a)排灌系統設計:如圖2所示,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1,排水溝1溝深100cm、溝寬50cm;然后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2和副排灌溝渠3,主排灌溝渠2之間間隔6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3之間間隔25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5cm;

(c)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18天時灌水,水深8cm,浸泡2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6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d)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5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5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9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4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5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7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7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水稻收獲。

實施例4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具體包括:

(a)排灌系統設計:如圖2所示,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1,排水溝1溝深100cm、溝寬50cm;然后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2和副排灌溝渠3,主排灌溝渠2之間間隔5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3之間間隔30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2cm;

(c)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18天時灌水,水深5cm,浸泡2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d)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4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水稻收獲。

實施例5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具體包括:

(a)排灌系統設計:如圖2所示,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溝1,排水溝1溝深100cm、溝寬50cm;然后在反酸田內部橫縱布設主排灌溝渠2和副排灌溝渠3,主排灌溝渠2之間間隔70m,溝深70cm、溝寬40cm,副排灌溝渠3之間間隔20m,溝深50cm、溝寬20cm;

(b)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8cm;

(c)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22天時灌水,水深10cm,浸泡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d)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2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6cm;

(d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10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cm;

(d4)灌漿期水分管理: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cm,直至水稻收獲。

實施例6

一種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具體包括:

(a)翻耕暴氧處理:在前茬水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15cm;

(b)洗酸排酸:在水稻移栽前20天時灌水,水深8cm,浸泡2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徹底,如此反復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6cm,建立淹水還原環境;

(c)水稻生育期水分管理: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保持反酸田淹水還原狀態,并對反酸田水分含量進行管理,具體包括:

(c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間水深1.5cm,移栽至返青期間,采用淺水勤灌護苗,水深在5cm;

(c2)分蘗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9cm;分蘗中后期,采用淺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4cm;

(c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飽和濕潤狀態5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7cm;

(c4)灌漿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7cm,然后停止灌溉,當水位降低至土表時,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復,直至水稻收獲。

對比例1

對反酸田進行常規施肥處理(NPK),添加堿性有機肥,pH為9.5。

肥料品種分別為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氮磷鉀肥按常規方式施用,堿性有機肥的施用量為5g/kg土壤。

對比例2

對反酸田進行常規施肥處理(NPK),添加石灰,石灰為氫氧化鈣,pH為12.0。

肥料品種分別為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氮磷鉀肥按常規方式施用,石灰的施用量為5g/kg土壤。

效果例1

1、試驗地點:

廣東省臺山市沖蔞鎮八家村的反酸田,土壤pH值為3.3,有機質和氮含量豐富,而速效磷含量較低,反酸田的耕作層理化性狀如表1所示。

表1反酸田的耕作層理化性狀

2、試驗方法:

采用實施例3的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對上述反酸田進行水分管理,采用圖2的排灌系統改善試驗區排灌條件,在前一年秋季水稻收獲后立即翻耕暴氧處理,開春水稻移栽前20天進行三次洗酸排酸操作,然后立即淹水處理。

對照組為沒有經水分管理的反酸田。

3、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

如圖3所示,圖3中左側為經水分管理的反酸田試驗區的水稻苗期根系和植株生長情況,圖3中右側為未經水分管理的反酸田對照區的水稻苗期根系和植株生長情況。由圖3可以看出,試驗區的水稻苗期根系生長旺盛,水稻正常生長;而對照區水稻根系生長嚴重受限,且上部葉片出現黃化現象,生物量低。

圖4為采用減輕反酸田的水分管理方法后的水稻產量結果圖。由圖4可以看出,對照組(b)的水稻籽粒產量在180kg/畝,試驗組(a)的水稻籽粒產量可達340kg/畝,增長了近一倍,可見,采用減輕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顯著提高了反酸田水稻的產量水平,水稻增產效果顯著。

應特別注意的是,夏季高溫,田間水分蒸發較快,應及時勤灌補水,保持田面一直有一定水層;如遇暴雨,則應及時排水,防止水稻澇害。

通過在水稻生育期間進行合理的水分管理使其全程保持淹水還原狀態,促進土壤硫酸和三價鐵的還原反應,提高土壤酸含量,并抑制下層酸水上移,提高耕作層的pH值,改善水稻根系生長環境,提高水稻產量。

效果例2

在上述的反酸田中進行試驗,試驗設10個處理:

處理1:對照不施肥處理(CK);

處理2:常規施肥處理(NPK);

處理3:對比例1;

處理4:對比例2;

處理5:實施例1;

處理6:實施例2;

處理7:實施例3;

處理8:實施例4;

處理9:實施例5;

處理10:實施例6;

肥料的施用和管理措施按常規方式進行,收獲期對土壤pH和水稻籽粒產量進行記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處理對反酸田土壤pH和水稻籽粒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NPK處理(處理2)、添加堿性有機肥(處理3)較CK處理土壤pH稍有升高,但差異不顯著,添加石灰(處理4)及處理5~處理10顯著提高土壤pH,增加了1.5~1.8。

經處理5~處理10處理的反酸田水稻籽粒產量明顯高于處理1~處理4,處理2~處理4雖然較CK處理水稻籽粒產量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有限,而且經處理3和處理4的土壤容易板結。

處理8與處理5相比,孕穗期沒有采取適當控水、重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法,處理9與處理6相比,灌漿期沒有采用交替淹水-控水的水分管理方法,水稻籽粒產量均有所下降;處理10與處理7相比,沒有采用圖2的排灌系統來改善排灌條件,水稻籽粒產量也有下降,可見,改善反酸田的排灌條件對減輕反酸田酸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盡管已用具體實施例來說明和描述了本發明,然而應意識到,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許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這意味著在所附權利要求中包括屬于本發明范圍內的所有這些變化和修改。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威宁| 宿迁市| 临朐县| 嘉义市| 义马市| 准格尔旗| 巩留县| 定安县| 鹤岗市| 仁布县| 泰兴市| 喜德县| 锡林浩特市| 西和县| 锡林郭勒盟| 上林县| 怀来县| 万年县| 永顺县| 皋兰县| 乌兰察布市| 昌吉市| 锦州市| 宿松县| 莱芜市| 延津县| 岳阳县| 美姑县| 军事| 盖州市| 徐州市| 宁海县| 江山市| 石狮市| 九台市| 怀远县| 溧阳市| 吕梁市| 涟水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