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機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田旋耕機的刀軸與側置齒輪箱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旋耕機是一種田間作業的常用耕作機械,具有犁、耙合一的作業效果,旋耕可達到一次碎土平地的目的,且能有效切斷作物根茬并將其翻埋于土壤中。
現有旋耕機的輸入齒輪箱設置在機架上部的中央,輸入齒輪箱與一根傳動軸的一端連接,傳動軸的另一端與安裝在機架一側的側置齒輪箱的輸入端連接,傳動軸的兩端均設置第一軸承,其中一個第一軸承支承在側置齒輪箱的箱體上,側置齒輪箱的輸入齒輪與傳動軸固定連接。側置齒輪箱的輸出端與刀軸連接,刀軸的兩端均設有第二軸承,其中一個第二軸承支承在側置齒輪箱的箱體上,另一個第二軸承支承在機架上。
對于上述旋耕機的連接方式,由于輸入齒輪箱與側置齒輪箱之間通過傳動軸進行傳動,兩者之間有一段較大的距離,如果要保證傳動的精度,支承傳動軸的第一軸承的精度要求會提高,否則會造成支承傳動軸兩端的第一軸承不同心,無輪是輸入齒輪箱還是側置齒輪箱的精度都會降低,從而導致輸入齒輪箱和側置齒輪箱損壞以及扭斷傳動軸。
另外,由于刀軸的兩端均與第二軸承固定連接,刀軸在工作過程中一直會受到徑向的作用力,刀軸與第二軸承的連接方式使第二軸承也受到拉力,這樣,使得第二軸承沒有游動的間隙,徑向的作用力作用在刀軸上后,最終導致刀軸產生彎曲變形,長期使用后,由于變形的刀軸不但對第二軸承產生拉力,同時對側置齒輪箱中的輸出齒輪也產生拉力,從而引起第二軸承損壞,以及使側置齒輪箱中的輸出齒輪傾斜,造成側置齒輪箱中的齒輪嚙合精度降低。
此外,用于連接旋耕刀的刀座的一端焊接在刀軸上,一個刀座對于連接一個旋耕刀,這樣的結構容易導致刀軸上纏草,極易造成機械失靈或損壞,經常需要停機處理,造成工作效率低,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田旋耕機的刀軸與側置齒輪箱的連接結構,本發明可以避免損壞軸承以及防止刀軸變形。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水田旋耕機的刀軸與側置齒輪箱的連接結構,包括側置齒輪箱、刀軸,所述刀軸還包括刀軸接盤,所述側置齒輪箱的動力輸出端設有輸出軸,該輸出軸的一端與刀軸接盤的一端活動連接,刀軸接盤的另一端與刀軸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刀軸接盤與所述輸出軸連接的一端設有軸向延伸部和非圓形的凹槽,軸向延伸部的自由端經折轉形成限位部;
所述輸出軸一端的軸向端面上設有嵌入到所述凹槽中的凸起,輸出軸一端的軸向端面上還設有擋塊,該擋塊間隙配合在軸向延伸部與限位部之間的空間中由限位部對擋塊軸向限位。
進一步地,所述軸向延伸部沿著刀軸接盤的周向布置,所述凹槽位于刀軸接盤的中部。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兩端位于刀軸接盤的圓周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擋塊沿輸出軸的徑向延伸形成盤狀,所述凸起位于輸出軸軸向端的中部。
進一步地,所述刀軸與刀軸接盤連接的一端設有徑向凸起,該徑向凸起的圓周面為多邊形,所述刀軸接盤上設有軸孔,該軸孔的內圓周壁面呈多邊形,所述刀軸上的徑向凸起與刀軸接盤上的軸孔相互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刀軸上還設有對刀軸接盤進行軸向限位的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第一限位塊位于徑向凸起的一側,第二限位塊位于徑向凸起的另一側。
進一步地,刀軸的端部設有延伸部,該延伸部的一側為第二限位塊,所述輸出軸軸向端面的中心設有讓位孔,該讓位孔供延伸部插入。
進一步地,所述刀軸接盤包括上抱塊和下抱塊,上抱塊和下抱塊通過螺栓緊固。
進一步地,所述刀軸上設有多個刀座,刀座呈盤形,刀座的一端設有多個凹陷部,在每個凹陷部的口部設有一個連接塊。
本發明的優點為:通過輸出軸的一端與刀軸接盤的一端活動連接,刀軸接盤的另一端與刀軸固定連接,當刀軸工作受到徑向作用力時,刀軸將該作用力傳遞到兩端,這時,該徑向作用力依次通過刀軸接盤以及輸出軸傳遞,由于輸出軸與刀軸接盤之間為間隙配合,因此,刀軸在軸向方向可以有微量的活動空間,架上輸出軸與側置齒輪箱通過花鍵配合,刀軸軸向活動的空間加大,這樣,徑向作用力就不會直接加載到支承刀軸端部的軸承以及支承側置齒輪箱的承軸上,使軸承自身的游動間隙獲得了釋放,防止刀軸變形以及軸承和齒輪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輸入齒輪箱內部齒輪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的側置齒輪箱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刀軸與輸出軸以及刀軸接盤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刀軸與輸出軸以及刀軸接盤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刀軸與刀座連接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刀座的示意圖;
1為機架;
2為輸入齒輪箱,20為齒輪箱體,21為輸入齒輪,22為輸出齒輪;
3為傳動軸;
4為側置齒輪箱,40為箱體,41為輸入齒輪,42為動力輸出齒輪,43為第一軸承,44為第二軸承,45為中間齒輪,46為中間軸;
5為刀軸,5a為延伸部,50為徑向凸起,51為第一限位塊,52為第二限位塊,53為刀座,54為凹陷部,55為凸起部,56為連接塊;
6為旋耕刀;
7為刀軸接盤,7a為上抱塊,7b為下抱塊,71為軸向延伸部,72為凹槽,73為限位部;
8為輸出軸,81為凸起,82為擋塊,83為讓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明的水田旋耕機,包括機架1、輸入齒輪箱2、傳動軸3、側置齒輪箱4、刀軸5以及設置于刀軸5上的旋耕刀6。所述輸入齒輪箱2設置于機架1上,輸入齒輪箱2的動力輸出端與傳動軸3的一端連接,輸入齒輪箱2包括齒輪箱體20以及設置于齒輪箱體20中的輸入齒輪21和輸出齒輪22,輸入齒輪21和輸出齒輪22為傘齒,輸出齒輪22通過軸承支承在齒輪箱體20上,輸出齒輪22的軸孔的內壁面設有花鍵,傳動軸3與輸出齒輪22的軸孔通過花鍵配合。傳動軸3的另一端與側置齒輪箱4的動力輸入齒輪41連接,側置齒輪箱4設置于機架1的一側,刀軸5的一端支承在機架1上,刀軸5的另一端與側置齒輪箱2的動力輸出齒輪42連接,如圖3所示,所述動力輸入齒輪41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軸承43,該第一軸承43支承在側置齒輪箱4的箱體40上;所述動力輸入齒輪41的軸孔的孔壁面上設有花鍵,所述傳動軸3與動力輸入齒輪41通過花鍵配合。所述動力輸出齒輪4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二軸承44,該第二軸承44支承在側置齒輪箱4的箱體40上。動力輸入齒輪41與動力輸出齒輪42之間設置有中間齒輪45和中間軸46,中間齒輪45與中間軸46周向固定,中間軸46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箱體40上。上述傳動軸3與輸出齒輪22之間的花鍵配合,傳動軸3與動力輸入齒輪41之間的花鍵配合,這些花鍵配合之間形成間隙,使傳動軸3在徑向方向通過間隙來彌補制造的誤差,傳動軸3的傳動受力由原來的彎曲和扭轉轉換為純扭轉受力,在同等軸徑的情況下,提高了軸的可靠性。
如圖4至圖6所示,所述刀軸5通過一個連接結構與側置齒輪箱4連接,該連接結構包括設置于刀軸5上的刀軸接盤7以及一端設置于側置齒輪箱4的動力輸出齒輪42軸孔中的輸出軸8,所述輸出軸8的一端與刀軸接盤7的一端活動連接,刀軸接盤7的另一端與刀軸5固定連接。動力輸出齒輪42的軸孔的孔壁面上設有花鍵,所述輸出軸8與動力輸出齒輪42的軸孔通過花鍵配合。
如圖4至圖6所示,所述刀軸接盤7與所述輸出軸8連接的一端設有軸向延伸部71和非圓形的凹槽72,軸向延伸部71的自由端經折轉形成限位部73;所述輸出軸8一端的軸向端面上設有嵌入到所述凹槽72中的凸起81,輸出軸8一端的軸向端面上還設有擋塊82,該擋塊82間隙配合在軸向延伸部71與限位部73之間的空間中由限位部73對擋塊82軸向限位。所述軸向延伸部71沿著刀軸接盤7的周向布置,所述凹槽72位于刀軸接盤7的中部。所述凹槽72的兩端位于刀軸接盤7的圓周面上。所述擋塊82沿輸出軸的徑向延伸形成盤狀,所述凸起81位于輸出軸8軸向端的中部。
如圖4至圖6所示,所述刀軸5與刀軸接盤7連接的一端設有徑向凸起50,該徑向凸起50的圓周面為多邊形,所述刀軸接盤7上設有軸孔,所述刀軸接盤7包括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通過螺栓緊固,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上均設有半圓槽,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的半圓槽合攏后圍成所述軸孔,該軸孔的內圓周壁面呈多邊形,所述刀軸2上的徑向凸起50與刀軸接盤7上的軸孔相互配合,從而刀軸5與刀軸接盤7在周向形成固定。所述刀軸5上還設有對刀軸接盤7進行軸向限位的第一限位塊51和第二限位塊52,第一限位塊51位于徑向凸起的一側,第二限位塊52位于徑向凸起的另一側,當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抱住徑向凸起50后,刀軸接盤7被夾在第一限位塊51和第二限位塊52之間,從而對刀軸接盤7形成了軸向限位作用。刀軸5的端部設有延伸部5a,該延伸部5a的一側為第二限位塊52,所述輸出軸8軸向端面的中心設有讓位孔83,該讓位孔供延伸部5a插入,所述凸起81為兩個,對稱布置在輸出軸8上的讓位孔兩側,供延伸部5a插入到所述讓位孔中后,兩個凸起81對第二限位塊52形成夾持的狀態,這樣,當上抱塊7a和下抱塊7b抱住徑向凸起時,擋塊82則可非常方便地間隙配合在軸向延伸部71與限位部73之間的空間中,并且由限位部73對擋塊82軸向限位。
如圖6至圖7所示,所述刀軸5上設有多個刀座53,刀座53呈盤形,刀座53的一端設有多個凹陷部54,凹陷部54由刀座53的第一軸向端面的局部向第二軸向端面凹進所形成,因此在刀座53的第一軸向端面形成所述凹陷部54,在刀座53的第二軸向端面形成凸起部55,在每個凹陷部54的口部設有一個連接塊56。刀座53、凸起部55和連接塊56圍成一個供旋耕刀6端部插入的空間,由于一個刀座上有多個這樣的空間,因此,一個刀座53上可以安裝多個旋耕刀6。在凸起部55和連接塊56上設有供螺栓穿過的通孔,螺栓依次從連接塊56、旋耕刀6以及凸起部55上的通孔穿過后與螺母連接,將旋耕刀6緊固在了刀座53上。由于刀座53呈盤形,可以避免雜草纏繞在刀軸5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