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林業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多功能紅椎人工林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術:
森林具有增碳減排、涵養水源、維持地力、凈化大氣、美化環境等生態效益,以及休閑游憩、科研教育、文化傳承、提供就業等社會效益。其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已成為衡量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林業正處于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為主的多功能林業轉變時期,采用森林多目標經營的思維和手段,進行多目標規劃和決策,是實現多功能林業的重要途徑。紅椎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珍貴樹種代表,具有生態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天然更新能力強,自肥能力好,木材價值高等特性,是進行多目標培育最具潛力的樹種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對森林合理分配培育、管理與產出,實現林業的多功能化目標。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多功能人工林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造林前清理林地,整地,挖植穴,每穴施用有機肥0.5~1.5kg;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栽植密度為1667~3333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1~2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進行松土撫育,造林后6~8年或林分郁閉達0.9以上,進行透光伐,造林后10~13年或林分郁閉度達0.8以上,進行生長伐;
步驟五、目標樹的選擇:每公頃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90~120株作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12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5~10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及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擇伐利用胸徑達60cm以上的目標樹,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進行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一中林地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大于50cm,造林前1~3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一中有機肥的制作方法為每噸牛糞與粉碎的水稻秸稈、玉米秸稈或大豆秸稈150~300kg,發酵菌劑10~16kg進行混合,進行發酵腐熟6~8周。
優選的是,所述發酵菌劑包含枯草芽孢桿菌5~9%、地衣芽胞桿菌5~9%、單球菌17~23%、綠色木霉20~40%、酵母菌15~24%、節桿菌11~16%、鏈霉菌2~8%。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二中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三中造林時間為每年2~3月。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四中松土1~2次/年,透光伐保留1000~1800株/公頃,生長伐保留600~1200株/公頃。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五中選擇目標樹的時間為造林后12~17年或優勢木平均樹高大于12m,目標樹做永久標記,以便進行單株管理,特殊目標樹、母樹及林內古樹任其自然生長,以增加生態效益和森林景觀。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六中干擾樹為影響目標樹生長的林木。
優選的是,所述步驟七中的林內其他組分為天然更新的幼樹、幼苗、洞穴木、林下菌類、枯朽木。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在海拔低于800m,土層厚度大于50cm的林地造林,能有效避免林木因海拔過高、風速過大而出現的倒伏,生長緩慢等,林地清理后不煉山不僅能避免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
2.每年的2~3月份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此時選用苗種的裸根苗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能有效增加苗種的存活率。
3.造林后前三年每年進行松土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通過透光伐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通過生長伐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4.通過不斷采伐干擾樹和擇伐利用目標樹,保護母樹,促進母樹下種,創造利于天然更新的林內條件,驅動林下天然更新,造林20年后,幼苗天然更新數量達2000株/hm2以上,造林30年后,達起測徑級幼樹數量達到200株/hm2以上,實現林分連續性覆蓋,形成異齡復層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的穩定性與多樣性,在收獲中小徑級間伐材和特大徑級珍貴用材的同時,永續收獲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木材主導-景觀跟進-生態兼顧”的復合多功能目標,達到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統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實施例1本發明一種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選擇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100cm的林地,造林前2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避免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機肥1.5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造林,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造林時間為每年2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能提高苗種的存活率,栽植密度為2500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2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使當年苗種成活率達90%以上,笠年保存率達85%以上。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1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造林后6年,進行透光伐,保留目標樹1000株/公頃,收獲小徑級用材并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造林后10年,進行生長伐,保留目標樹600株/公頃,收獲中小徑級用材并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步驟五、選擇目標樹:用材目標樹選擇的時間為造林后12年,每公頃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樹90株作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等特殊用途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5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擇伐利用胸徑達60cm以上的目標樹,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進行所述步驟六中的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本發明方法的培育紅椎樹與同齡馬尾松林相比,平均樹高比馬尾松林高23.2%,平均胸徑比馬尾松林大19.1%,林分蓄積比同齡馬尾松林高37.1%,土壤碳儲量顯著提升,0-60cm土壤碳儲量266.6t/hm2,比馬尾松林高42.8%;通過改變傳統的皆伐煉山造林方式,使得生產投入成本大幅度降低。
實驗例2
本發明一種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選擇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60cm的林地,造林前1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避免特殊目標樹、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機肥1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該有機肥的制作方法為每噸牛糞與粉碎的水稻秸稈200kg,包含枯草芽孢桿菌5%、地衣芽胞桿菌5%、單球菌17%、綠色木霉40%、酵母菌15%、節桿菌15%、鏈霉菌3%的發酵菌劑14kg進行混合,進行發酵腐熟7周。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造林,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造林時間為每年3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能提高苗種的存活率,栽植密度為3333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1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使當年苗種成活率達90%以上,笠年保存率達85%以上。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2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林分郁閉達0.9以上,進行透光伐,保留紅椎1800株/公頃,收獲小徑級用材并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林分郁閉度達0.8以上,進行生長伐,保留紅椎1200株/公頃,收獲中小徑級用材并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步驟五、選擇目標樹:用材目標樹選擇的時間為優勢木平均樹高13m,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樹120株/公頃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等特殊用途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10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收獲中小徑用材,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擇伐利用胸徑達60cm以上的目標樹,收獲大徑級珍貴用材,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即可進行所述步驟六中的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通過使用富碳有機肥,能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通過林分郁閉度確定透光伐及生長伐的時間,操作更靈活、更合理,在恰當的時間進行進行透光伐及生長伐,即確保了紅椎樹快速生長所需的空間,又保證光能的充分利用,提高了中小徑木材的產出,增加了經濟效益。
實施例3
本發明一種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選擇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60cm的林地,造林前1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避免特殊目標樹、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機肥1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造林,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造林時間為每年3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能提高苗種的存活率,栽植密度為2500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1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使當年苗種成活率達90%以上,笠年保存率達85%以上。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2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林分郁閉達0.9以上,進行透光伐,保留紅椎1500株/公頃,收獲小徑級用材并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林分郁閉度達0.8以上,進行生長伐,保留紅椎800株/公頃,收獲中小徑級用材并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步驟五、選擇目標樹:用材目標樹選擇的時間為優勢木平均樹高13m,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90株/公頃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等特殊用途的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10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使造林20年后,幼苗天然更新數量達2000株/hm2以上,造林30年后,達起測徑級幼樹數量達到200株/hm2以上,實現林分連續性覆蓋,形成異齡復層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的穩定性與多樣性,在收獲中小徑級間伐材和特大徑級珍貴用材的同時,永續收獲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收獲中小徑用材,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擇伐利用胸徑達60cm以上的目標樹,收獲大徑級珍貴用材,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即可進行所述步驟六中的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本發明的培育方法通過母樹的保留與保護,實現人工林的天然更新,與一般的人工林相比通過減少后期苗種投入與人工投入,使得培育成本降低40%以上;通過改變傳統的林分皆伐作業方式,實現了林分連續性覆蓋,對土壤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還能持續的產出木材;通過森林的層分,光能利用率比一般人工林高出33.45%,使得木材產出率比一般人工林高出12.83%;通過用材目標樹的定向培育,獲得大徑級寶貴用材,顯著增加經濟收益70%以上。
實施例4
本發明一種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選擇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60cm的林地,造林前1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避免特殊目標樹、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機肥1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造林,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造林時間為每年3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能提高苗種的存活率,栽植密度為1667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1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使當年苗種成活率達90%以上,笠年保存率達85%以上。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2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林分郁閉達0.9以上,進行透光伐,保留紅椎1000株/公頃,收獲小徑級用材并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林分郁閉度達0.8以上,進行生長伐,保留紅椎600株/公頃,收獲中小徑級用材并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步驟五、選擇目標樹:用材目標樹選擇的時間為優勢木平均樹高13m,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120株/公頃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具有鳥巢或蜂巢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等鮮艷葉色的楓香或山烏桕等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10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使造林20年后,紅椎幼苗天然更新數量達2000株/hm2以上,造林30年后,達起測徑級幼樹數量達到200株/hm2以上,實現林分連續性覆蓋,形成異齡復層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的穩定性與多樣性,在收獲中小徑級間伐材和特大徑級珍貴用材的同時,永續收獲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收獲中小徑用材,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當目標樹胸徑達60cm以上,即可擇伐利用,收獲大徑級珍貴用材,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即可進行所述步驟六中的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本發明的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通過合理的選擇楓香或山烏桕等林木作為特殊目標樹,能有效避免人工林因樹種單一而引起的病蟲害問題,增加了人工林的穩定性,還能為各種鳥類、昆蟲等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地,保證了它們的生長繁育,增加了人工林的生態多樣性,即增加了人工林的生態效益。
實施例5
本發明一種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的一種實現形式,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林地準備:選擇海拔低于800m,其土層厚度60cm的林地,造林前1個月完成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后不煉山,避免特殊目標樹、古樹及菌類資源受到損傷、破壞,還能保持土壤中較高的碳含量,有利于后續人工林及菌類資源的生長,整地為穴墾或帶墾,所述植穴規格為50cm×50cm×40cm,每穴施用有機肥1kg,以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
步驟二、苗種準備:選擇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苗種造林,苗種的裸根苗要求苗高30~100cm,地徑0.25~1.5cm,或容器苗要求苗高25~95cm,地徑0.20~1cm,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以利于提高苗種的存活率。
步驟三、造林:選用優良壯苗上山造林,造林時間為每年3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濕潤,溫度、光照適宜,能提高苗種的存活率,栽植密度為2500株/公頃,均勻定植,定植1個月內進行查苗補植,使當年苗種成活率達90%以上,笠年保存率達85%以上。
步驟四、撫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均松土2次使土壤疏松,便于保水保肥,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林分郁閉達0.9以上,進行透光伐,保留紅椎1200株/公頃,收獲小徑級用材并有計劃地伐除非目標樹種和不良植株,改善目標樹種的生存空間,以促進其生長,林分郁閉度達0.8以上,進行生長伐,保留紅椎900株/公頃,收獲中小徑級用材并調整林分密度,伐除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植株,加速優良植株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步驟五、選擇目標樹:用材目標樹選擇的時間為優勢木平均樹高13m,選擇長勢良好的紅椎120株/公頃為目標樹,以定向培育大徑材,選擇具有鳥巢或蜂巢等動物棲息、能增加林分景觀等鮮艷葉色的楓香或山烏桕等林木或者能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的其他樹種作為特殊目標樹,以增加生態效益,每公頃保留8株作為林內古樹,永久保留,以增加景觀效益,每公頃選擇目標樹10株作為母樹,以驅動林內天然更新,使造林20年后,紅椎幼苗天然更新數量達2000株/hm2以上,造林30年后,達起測徑級幼樹數量達到200株/hm2以上,實現林分連續性覆蓋,形成異齡復層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的穩定性與多樣性,在收獲中小徑級間伐材和特大徑級珍貴用材的同時,永續收獲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標樹、特殊目標樹、林內古樹、母樹外的林木作為一般木。
步驟六、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完成目標樹選擇后,采伐干擾樹及部分一般木,采伐后保持林分郁閉度在0.5~0.7之間,采伐間隔期為5年,收獲中小徑用材,在采伐干擾樹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目標樹和特殊目標樹及林下的天然更新,其中干擾樹為影響目標樹生長的林木。
步驟七、擇伐目標樹:擇伐利用胸徑達60cm以上的目標樹,收獲大徑級珍貴用材,在采伐目標樹的同時,保護母樹及林內其他組分,避免其受到損傷及破壞,其中天然更新的幼樹、幼苗、洞穴木、林下菌類、枯朽木。將采伐干擾樹或擇伐用材目標樹的剩余物,切碎并保留在林地,以便其同落葉及枯朽木等形成土壤腐殖層,為紅椎菌等天然食用菌的生長繁殖創造條件。
步驟八、繼代目標樹的選擇與管理:目標樹進入林分上層,林下天然更新進入次林層,選擇下一輪目標樹作為繼代目標樹后即可進行所述步驟六中的密度調控與目標樹管理。
本發明的多功能人工林培育方法,通過將采伐干擾樹或擇伐目標樹的剩余物,切碎并保留在林地,以便其同落葉及枯朽木等形成土壤腐殖層,不僅起到了保護土壤、避免水土流失的作用,還為紅椎菌等天然食用菌的生長繁殖創造條件,能使經濟效益增加5%以上。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