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植物育苗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發芽箱及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
背景技術:
三葉木通(akebiatrifoliate(thunb.)koidz)系木通科木通屬的一種野生藤本果樹。落葉木質藤本。莖皮灰褐色,有稀疏的皮孔及小疣點。掌狀復葉互生或在短枝上蔟生;紙質或薄紙質,卵形至闊卵形,邊緣具波狀齒或淺裂。總狀花序自短枝簇生葉中抽出,上部有紫褐色的雌花,下部有淡紫色的雄花。其果實俗名八月瓜、八月扎、炸瓜。果長圓形,直或稍彎,成熟時灰白略帶淡紫色;種子多數,扁卵形,種皮紅褐色或黑褐色。經研究發現,三葉木通根、莖、葉、花、果具有多種用途,可食用、藥用、加工、觀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價值。
三葉本通的果實八月瓜又名八月炸,因八月成熟開裂而得名。果形似香蕉,含糖、維生素c和12種氨基酸,以及人本不能合成的蛋按酸、異殼氨酸、丙氨酸、賴氨酸等。果實為漿果,紫色或褐色,長圓形,長9cm,直徑9cm,平均單果重90g,成熟期9-10月,味甜、濃香、滑嫩。果味香甜,為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有“土香蕉”之稱。灌木叢中野生資源豐富。為上乘野果,現被有關部門列為重點開發的項目。八月瓜性味苦、平,有疏肝理氣之功效,藤莖及果實均可藥用,用于胸肋疼痛,肝胃氣痛等癥。常吃八月瓜鮮果,可使胸腹氣息調暢通達。由于八月瓜能理氣散結,近年來用于治療淋巴結核,乳腺癌和消化道癌腫。其水果(八月瓜)的種植開發已經在一些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三葉木通種苗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供不應求。
三葉木通的繁殖方法有4種:種子繁殖、埋條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1)種子繁殖:在9-10月八月瓜果實成熟時,摘下八月瓜果實,食用果肉,留下種子及時秋播。種子繁殖簡單易行,繁殖系數大,繁育出來的苗木結果遲,一般3年以后方能結果??紤]到上性狀遺傳穩定性,理論上不支持在生產上采用。(2)埋條繁殖:八月瓜藤莖萌芽力強,選1-2年生枝蔓埋入土中,1個月后即可生根,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定植后第2年即可開花結實,但壓條操作占地面積大,操作不方便,實施困難。(3)分根繁殖:分根繁殖在早春萌芽前進行。一兜多株的八月瓜用手從根部分成多株。在不剪斷枝蔓的情況下,當年定植當前結果,分蔸繁殖雖然能夠一兜多株,但繁殖系數較小,只適于種質資源遷地保護與母本園初建階段。(4)扦插繁殖: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扦插。就理論上來講,可用abt2號生根粉浸枝蔓扦插,成活率可以提高到100%,適于優質種苗的規?;a供給。但生產實踐中由于扦插條選擇不當、季節和環境難以控制等原因導致三葉木通的扦插成活率一般為50-90%,成苗率為30-60%,變化幅度大,結果重演性不強。
因此,如何在目前還沒有選育出三葉木通優質高產新品種的背景下,解決生產實踐三葉木通遺傳穩定性與優質種苗批量生產供給的矛盾,開發出適合三葉木通種子發芽的發芽箱及優質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技術,也成為日益研究的重點。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芽箱,以緩解現有技術中的發芽箱不能實現內部通氣及滲水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發芽箱在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于提供應用上述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以緩解現有技術中,三葉木通種子發芽率低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以緩解現有技術中優質種苗難以批量生產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發芽箱,包括:
箱體,由底壁和側壁組成;
通氣單元,設于所述箱體內部,用于通氣和滲水;
所述通氣單元包括:
設置于所述底壁上的底壁通氣滲水孔,和豎直設置于所述箱體內部的通氣管道,所述通氣管道的底端與所述通氣滲水孔相接;
所述通氣管道上設置有管道通氣滲水孔。
進一步地,所述側壁包括:
相對設置的兩個固定壁和相對設置的兩個活動壁,所述活動壁與所述固定壁鉸接,或者所述活動壁與所述底壁鉸接。
進一步地,所述側壁上設置有側壁通氣滲水孔。
進一步地,所述通氣管道上設置有管道通氣滲水孔。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發芽箱在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中的應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應用上述的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在所述底壁上鋪上第一發芽基質;
步驟(b):在所述第一發芽基質上鋪上第一無紡布;
步驟(c):在所述第一無紡布上播撒上三葉木通種子,形成三葉木通種子層;
步驟(d):在所述三葉木通種子層上蓋上第二無紡布;
步驟(e):在所述第二無紡布上蓋上第二發芽基質;
由此得到一個發芽基質夾雙無紡布且雙無紡布夾種子的夾層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發芽基質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歐勃亞水蘚泥炭5-10份,珍珠巖1-3份,園林陶粒粉0.5-2份。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包括:
以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建成8-12代自交果園,分類采摘三葉木通果實并進行種子的分離,分離出的所述種子在瀝水處理后沉入浸種劑中,得到浸種處理后的種子;將所述浸種處理后的種子應用上述的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進行催芽,得到萌動露白的種子;將所述萌動露白的種子進行苗床播種,并對苗床進行管理,直至得到出土的三葉木通幼苗;所述三葉木通幼苗經壯苗后,可根據需要進行移栽,所述三葉木通種苗繁殖結束。
進一步地,將采摘的所述三葉木通果實常溫放置15-20天,完成所述三葉木通種子的后熟。
進一步地,所述浸種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草木灰8-12份,石膏粉3-7份,茶葉3-7份,萘乙酸0.05-0.1份,殺菌劑1-3份,水70.9-84.95份。
進一步地,所述苗床播種的規格為株行距8cm×10cm。
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的通氣單元,設置于箱體內部并且與底壁連通,能夠起到良好的通氣及滲水功能,為種子發芽提供了適當的通氣及濕度。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發芽基質通氣、蔽光、保溫、保濕的能力,種子發芽率80-95%,比濕沙層積法提高種子發芽率5-10%,且夾層結構播撒種子與取出種子操作簡便,比濕沙層積法節省人力15%,同時降低種子損失率12%。本發明提供的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利用同類型多代自交果園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種苗,在保證后代遺傳性狀相對一致的前提下,不僅種苗繁殖系數大、供苗能力強,而且種苗質量高、后代植株與果實的性狀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果實的商品性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發芽箱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發芽箱的透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發芽箱及疊層結構的示意圖。
圖標:1-底壁;2-底壁通氣滲水孔;3-通氣管道;4-固定壁;5-活動壁;6-側壁通氣滲水孔;7-管道通氣滲水孔;81-第一發芽基質;82-第二發芽基質;91-第一無紡布;92-第二無紡布;10-三葉木通種子層;11-地膜;12-棚膜;13-第一轉動軸;14-第二轉動軸;15-第三轉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如出現術語“上”、“下”、“豎直”、“水平”、“內”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現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芽箱,包括:
箱體,由底壁1和側壁組成;
通氣單元,設于箱體內部,用于通氣和滲水;
其中,通氣單元包括:
設置于底壁1上的底壁通氣滲水孔2,和豎直設置于箱體內部的通氣管道3,通氣管道3的底端與底壁通氣滲水孔2相接;
通氣管道3上還設置有管道通氣滲水孔7。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箱體為塑料材質,其底壁1和側壁的厚度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8mm,9mm,10mm,11mm或12mm。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底壁1和側壁的厚度為10mm。
底壁通氣滲水孔2為均勻設置于底壁1上的兩排通孔,每排的數量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8個,9個,10個,11個或12個。其直徑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8mm,9mm,10mm,11mm或12mm。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每排底壁通氣滲水孔2的數量為10個,直徑為10mm。
通氣管道3的長度與側壁的高度相同,直徑與底壁通氣滲水孔2的直徑相同。
管道通氣滲水孔7均勻分布于通氣管道3上。
在本發明中,側壁包括:
相對設置的兩個固定壁4和相對設置的兩個活動壁5,活動壁5與固定壁4鉸接,或者活動壁5與底壁1鉸接。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固定壁4的長×高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2000mm×200mm,活動壁5的長×高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2000mm×200mm,底壁1的長×寬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2000mm×1000mm。
活動壁5與固定壁4或者底壁1鉸接,能夠實現在不翻動發芽箱內部基質的情況下,從截面直接觀察種子的發芽狀況,更直觀,且方便操作,避免破壞種子的發芽環境。
固定壁4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轉動軸,活動壁5設置有可套設于轉動軸上的軸套;或者,固定壁4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合頁,活動壁5與合頁的擺動部相接。
底壁1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轉動軸,活動壁5設置有可套設于轉動軸上的軸套;或者,底壁1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合頁,活動壁5與合頁的擺動部相接。
另外,本發明的活動壁5也可以分為多個活動部,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兩個,三個或四個。以三個為例,活動壁5分為分別與固定壁4或者底壁1鉸接的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和第三活動部。其中,鉸接的方式例如可以為:固定壁4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轉動軸,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和第三活動部上分別設置有可套設于轉動軸上的軸套;或者,底壁1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15,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等間距還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轉動軸13和第二轉動軸14,第一轉動軸13和第二轉動軸14的兩端分別與相對設置的兩個固定壁4相接,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和第三活動部上分別設置有可套設于第一轉動軸13,第二轉動軸14和第三轉動軸15上的軸套。活動壁5分為分別與固定壁4或者底壁1鉸接的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和第三活動部,能夠實現在不翻動發芽箱內部基質的情況下,從所需要觀察部位的截面直接觀察相應位置的種子的發芽狀況,更直觀,且方便操作,避免破壞種子的發芽環境。
在本發明中,側壁上設置有側壁通氣滲水孔6。
其中,側壁通氣滲水孔6均勻分布在側壁上,每個側壁通氣滲水孔6之間的距離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40mm,45mm,50mm,55mm或60mm,側壁通氣滲水孔6的直徑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3mm,4mm,5mm,6mm或7mm。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側壁通氣滲水孔6之間的距離為50mm,側壁通氣滲水孔6的直徑為5mm。
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的通氣單元,設置于箱體內部并且與底壁1連通,能夠起到良好的通氣及滲水功能,為種子發芽提供了適當的通氣及濕度。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發芽箱在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中的應用。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應用上述的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在底壁1上鋪上第一發芽基質81;
步驟(b):在第一發芽基質81上鋪上第一無紡布91;
步驟(c):在第一無紡布91上播撒上三葉木通種子,形成三葉木通種子層10;
步驟(d):在三葉木通種子層10上蓋上第二無紡布92;
步驟(e):在第二無紡布92上蓋上第二發芽基質82;
由此得到一個發芽基質夾雙無紡布且雙無紡布夾種子的夾層結構。
其中,發芽基質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歐勃亞水蘚泥炭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5份,6份,7份,8份,9份或10份,珍珠巖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份,2份或3份,園林陶粒粉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0.5份,1份或2份。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歐勃亞水蘚泥炭為7份,珍珠巖為2份,園林陶粒粉為1份。
本發明提供的發芽基質具有肥力均衡、通氣瀝水同時又保水保濕的優點。
在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時,將發芽基質噴水并混合均勻至基質含水量80%,手捏成團,落地即散。
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40mm,45mm,50mm,55mm或60mm。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為50mm。
在本發明中,發芽箱內可以放置數個上述夾層結構從而形成疊層結構,其中,夾層結構的數量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個,2個,3個,4個或5個。同時,根據夾層結構的數量選擇活動壁5上的活動部的數量,一個活動部對應一個夾層結構,能夠實現從所需要觀察的夾層結構的截面直接觀察相應位置的種子的發芽狀況,更直觀,且方便操作,避免破壞種子的發芽環境。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夾層結構的數量為3個,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為50mm。三個夾層結構所鋪設的三葉木通種子約1.5-2.5kg,30000粒左右。
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發芽基質通氣、蔽光、保溫、保濕的能力,種子發芽率80-95%,比濕沙層積法提高種子發芽率5-10%,且夾層結構撒種與取種操作簡便,比濕沙層積法節省人力15%,同時降低種子損失率12%。
在溫室環境溫度小于15℃的情況下,在發芽箱內最上層的發芽基質上面覆蓋一層地膜11,溫度仍然較低時,在地膜11上另外加蓋棚膜12。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包括:
以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建成8-12代自交果園。
1.種子采集
1.1確定采集時間: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根據三葉木通果實成熟特征確定果實采摘時間,成熟三葉木通果實特征:果皮顏色變深,從幼嫩時的青綠色(或淺褐色)變為紫紅色或(深褐色),沿縱向背腹線自然裂開,露出其中帶種子的瓜瓤。
1.2果實采摘:按果皮顏色(紫紅色、深褐色)及果實形狀(長腰形、彎腰形)分類采摘下果實,并攤放在自然遮陽和通風干燥的開放環境下15-20天,讓三葉木通的果實順利完成其后熟作用。
以三葉木通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建成8-12代自交果園,采摘果實獲得種子進行種子發芽和育苗。在目前還沒有選育出三葉木通優質高產新品種的背景下,為解決生產實踐中三葉木通遺傳穩定性與優質種苗批量生產供給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該方法在保證后代遺傳性狀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不僅種苗繁殖系數大、供苗能力強,而且種苗質量高、后代植株與果實的性狀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果實的商品性好。
1.3種子分離:待果實縱向背線裂開處的瓜瓤呈現出萎蔫失水且體積縮小時,將瓜瓤帶種子從果皮中摳出來,放入尼龍網袋中,用手反復搓揉并用清水沖洗將種子從瓜瓤中分離出來。
1.4種子瀝水:將分離出來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攤開,去掉其中的雜質、癟粒種子、破損種子和霉變種子,然后吊掛1-3天,自然瀝干種子表面的水分。
2.種子處理
2.1浸種劑配制:浸種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草木灰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8份,9份,10份,11份或12份,石膏粉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3份,4份,5份,6份或7份,茶葉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3份,4份,5份,6份或7份,萘乙酸(naa)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0.05份,0.075份或0.1份,殺菌劑可以為綠達源菌種一號,其份數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份,2份或3份,水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70.9份,77.925份,82份或84.95份。調節ph至5.5-6.5。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浸種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草木灰10份,石膏粉5份,茶葉5份,naa0.075份,綠達源菌種一號2份,水77.925份。
2.2浸種:將打好標簽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沉入15-25℃的浸種劑中浸種12-24小時,清水沖洗后吊掛1-2天。
其中,浸種劑的溫度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5℃,20℃或25℃;浸種時間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2小時,18小時或24小時;吊掛時間例如可以為,但不限于1天或2天。
在本發明中,用草木灰10份,石膏粉5份,茶葉5份,naa0.75份,殺菌劑2份,水77.925份(ph:5.5-6.5)為浸種劑,在15-25℃條件下浸種12-24小時,部分解除了三葉木通種皮對種子萌動的障礙休眠作用,提前啟動種子萌發,減少細菌感染,避免爛種現象的發生,種子發芽率81-93%,比未處理種子提高14-21%。
2.3上述發芽基質的配制
2.4發芽箱選取。
2.5發芽基質與種子鋪放:按三個夾層結構鋪放基質、無紡布和種子。
2.6催芽管理:將發芽箱置于秋、冬季15-25℃的溫室環境中,適當遮陽以保持基質含水量。當基質表現出干燥發白時進行澆水保濕(平均每周一次),澆水至發芽箱下面沒有水溢出。在溫室環境溫度小于15℃的情況下,在發芽箱最上層發芽基質表面覆蓋一層地膜11,溫度仍然較低時,在地膜11上另外加蓋棚膜12。
2.7動態觀察:催芽20-28天,20天后每2天一次,定期打開活動壁5,取樣調查種子萌動露白情況。當種子萌動露白率達到70%時(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已經明顯抽出種皮),打開活動壁5,將第二無紡布92上面的第二發芽基質82移走,從第一無紡布91上面取下已經萌動露白的種子,進行苗床播種,將未萌動露白的種子繼續催芽。
3.苗床整理
3.1苗床選地:選擇通風向陽、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做苗床。
3.2整地施肥:翻耕土壤20-30cm,加入細河沙1000kg/667m2,稻殼炭(礱糠灰)250kg/667m2,復合肥50kg/667m2,充分混合均勻后整碎耙平。
在苗床砂壤中加入細河沙1000kg/667m2,稻殼炭(礱糠灰)250kg/667m2,復合肥50kg/667m2,營造肥力均衡、疏松透氣、瀝水的土壤環境,同時具有保溫保水的功能,有利于種子的發芽、胚根下扎和子葉頂土出苗;苗床地膜、苗床棚膜覆蓋措施起到保溫、提墑保墑、促進種子發芽出苗的作用。出苗率81-89%,比本土苗床出苗率提高10-15%。
3.3起溝作箱:順著苗床所在田塊的方向起溝作箱,箱寬100-120cm,溝寬30-40cm,溝深10-15cm。
3.4土壤消毒:采用福爾馬林消毒法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地用福爾馬林50ml加水10kg均勻地噴灑在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悶7-10天(至少3個晴天)揭掉覆蓋薄膜,使氣體散發掉,過2天后便可播種。
3.5覆膜保墑:若還沒有到播種的時間,經過消毒的苗床不能裸露遭到日曬雨淋,要繼續覆膜保墑(也可推遲消毒揭膜,但仍然要揭膜2天后才能進行播種),有利于苗床期間種子與幼苗的生長發育和壯苗齊苗。
4.播種
4.1播種時間:種子催芽完成即可進行苗床播種,選擇晴天或陰天進行。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是我國武陵山區適宜的三葉木通種子育苗播種期,選擇晴天或陰天播種。
4.2播種方式:逐行穴播,每穴播1-3粒種子。
4.3播種規格:株行距8cm×10cm,每箱10-12行,5-8萬株/667m2。
苗床采用稀播(株行距8cm×10cm的播種規格)方式,滿足三葉木通種苗在苗床中培育1-2年對生長空間需要,根據果園建設目標與移栽季節不同,可以提供一年生或二年生種苗,適當延長苗床培育期至二年,滿足不同種植園對種苗的需求,比本土密植(株行距5cm×5cm的播種規格,苗床期一年)苗床利用率提高50%。
4.4壅土淺蓋:播完一行蓋一行,同時掏好下一行,壅土淺層覆蓋厚度1.5-2.5cm。
4.5澆水降種:每箱播種、壅土完成后,在箱面土壤表層適量澆水,讓壅土及種子沉降落實,以確保種子不懸空、壅土不起殼。
4.6覆膜保溫:澆水完成后1-2個小時,由于土壤滲透吸收與自然蒸發,苗床箱面土壤上看不出明顯的澆水痕跡時,在箱面上覆蓋苗床地膜,苗床地膜四周用泥土壓實以防被吹走,起到保溫、提墑保墑、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作用。
5.苗床管理
5.1保溫:低溫(氣溫<5℃)在苗床地膜上加苗床棚膜,高溫(棚溫>35℃)時揭苗床地膜,維持苗床土壤溫度在15-28℃的范圍內,保證種子正常發芽。
5.2保水:久雨特別是大雨天氣要及時疏通箱溝排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積水;久晴特別是強光照干旱天氣上午9-10時進行苗床澆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缺水,種子、幼苗不失水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
5.3除草:覆膜揭膜澆水的同時,觀察苗床的雜草發生情況,及時人工拔除雜草,減少雜草對幼苗的蔭蔽和對肥料的競爭,保持苗床整潔。
5.4追肥:因為苗床土壤底肥較充足,苗床前期不需要施肥。根據幼苗長勢及時進行間苗、蹲苗、促根管理,在適當的生長期追施提苗肥和壯苗壯根肥。壯苗率66-83%,比本土苗床壯苗率提高16-20%。
5.5幼苗管護:當幼苗出土后,揭去苗床地膜,生長到5-8片葉時,揭去苗床棚膜,同時進行間苗,拔除病苗、弱苗、蟲害損傷苗,使苗床密度維持在5-8萬株/667m2,將間出的長勢良好的幼苗移栽在預備的空苗床中,苗床追施提苗肥,施用量為0.2-0.5%的尿素溶液30-50kg/667m2。6月中旬至7月上旬保持苗床適度干旱7-10天以達到蹲苗促根的作用;當幼苗生長到10-15片葉時,用鐵鍬從苗床行間的兩側向中間以45°角斜切以切斷幼苗根系主根,以促進其側根萌發生長,苗床追施壯苗壯根肥,施用量為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5-20kg/667m2,以促進壯苗壯根。9月以后,停止施肥,對壯苗進行適當修剪,剪除多余的分支,每株保留1個主莖及2個分支。
6.起苗移栽
6.1一年生苗:壯苗期后,10-12月隨時可以起苗移栽。
6.2二年生苗:再在苗床培育一年后(第三年)適時起苗移栽。
為了有助于更清楚的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地說明。
實施例1
以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深褐色彎腰形類型),建成10代自交果園。在八月下旬,采摘果皮顏色變深,從幼嫩時的淺褐色變為深褐色,沿縱向背腹線自然裂開,露出其中帶種子的瓜瓤的成熟的三葉木通果實。將果實攤放在自然遮陽和通風干燥的開放環境下17天,讓三葉木通的果實順利完成其后熟作用。
待果實縱向背線裂開處的瓜瓤呈現出萎蔫失水且體積縮小時,將瓜瓤帶種子從果皮中摳出來,放入尼龍網袋中,用手反復搓揉并用清水沖洗將種子從瓜瓤中分離出來。將分離出來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攤開,去掉其中的雜質、癟粒種子、破損種子和霉變種子,然后吊掛2天,自然瀝干種子表面的水分。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浸種劑:草木灰10份,石膏粉5份,茶葉5份,萘乙酸(naa)0.075份,綠達源菌種一號2份,水77.925份。調節ph至6。
將打好標簽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沉入20℃的浸種劑中浸種18小時,清水沖洗后吊掛1天。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芽基質:歐勃亞水蘚泥炭7份,珍珠巖2份,園林陶粒粉1份。將發芽基質噴水并混合均勻至基質含水量80%,達到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的狀態。
選擇發芽箱,如圖1和圖2所示,所選擇的發芽箱的固定壁4的長×高為2000mm×200mm,活動壁5的長×高為2000mm×200mm,底壁1的長×寬為2000mm×1000mm,且各壁的厚度為10mm,構成箱體。底壁通氣滲水孔2為均勻設置于底壁1上的兩排通孔,每排底壁通氣滲水孔2的數量為10個,直徑為10mm。通氣管道3豎直設置于箱體內部,長度為200mm,直徑為10mm,管道通氣滲水孔7均勻分布于通氣管道3上。底壁1與活動壁5相接的一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15,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等間距還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轉動軸13和第二轉動軸14,第一轉動軸13和第二轉動軸14的兩端分別與相對設置的兩個固定壁4相接,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和第三活動部上分別設置有可套設于第一轉動軸13,第二轉動軸14和第三轉動軸15上的軸套。側壁通氣滲水孔6均勻分布在側壁上,每個側壁通氣滲水孔6之間的距離為50mm,側壁通氣滲水孔6的直徑為5mm。
按照如下步驟進行種子的鋪放:
步驟(a):在底壁1上鋪上第一發芽基質81;
步驟(b):在第一發芽基質81上鋪上第一無紡布91;
步驟(c):在第一無紡布91上播撒上三葉木通種子,形成三葉木通種子層10;
步驟(d):在三葉木通種子層10上蓋上第二無紡布92;
步驟(e):在第二無紡布92上蓋上第二發芽基質82;
由此得到一個發芽基質夾雙無紡布且雙無紡布夾種子的夾層結構。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提供的發芽箱中鋪設3個上述的夾層結構,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為50mm。三個夾層結構所鋪設的三葉木通種子約1.5-2.5kg,30000粒左右。
將發芽箱置于秋、冬季20℃的溫室環境中,適當遮陽以保持基質含水量。當基質表現出干燥發白時進行澆水保濕(平均每周一次),澆水至發芽箱下面沒有水溢出。在溫室環境溫度小于15℃的情況下,在發芽箱最上層發芽基質表面覆蓋一層地膜11,溫度仍然較低時,在地膜11上另外加蓋棚膜12。
催芽24天,20天后每2天一次,定期打開活動壁5,取樣調查種子萌動露白情況。當種子萌動露白率達到70%時(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已經明顯抽出種皮),打開活動壁5,將第二無紡布92上面的第二發芽基質82移走,從第一無紡布91上面取下已經萌動露白的種子,進行苗床播種,將未萌動露白的種子繼續催芽。
選擇通風向陽、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做苗床。
翻耕土壤25cm,加入細河沙1000kg/667m2,稻殼炭(礱糠灰)250kg/667m2,復合肥50kg/667m2,充分混合均勻后整碎耙平。
順著苗床所在田塊的方向起溝作箱,箱寬110cm,溝寬35cm,溝深12cm。
采用福爾馬林消毒法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地用福爾馬林50ml加水10kg均勻地噴灑在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悶8天(至少3個晴天)揭掉覆蓋薄膜,使氣體散發掉,過2天后便可播種。
種子催芽完成即可進行苗床播種,10月上旬是我國武陵山區適宜的三葉木通種子育苗播種期,選擇晴天播種。
逐行穴播,每穴播2粒種子。株行距8cm×10cm,每箱11行,6萬株/667m2。播完一行蓋一行,同時掏好下一行,壅土淺層覆蓋厚度2cm。每箱播種、壅土完成后,在箱面土壤表層適量澆水,讓壅土及種子沉降落實,以確保種子不懸空、壅土不起殼。澆水完成后1.5個小時,由于土壤滲透吸收與自然蒸發,苗床箱面土壤上看不出明顯的澆水痕跡時,在箱面上覆蓋苗床地膜,苗床地膜四周用泥土壓實以防被吹走,起到保溫、提墑保墑、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作用。
低溫(氣溫<5℃)在苗床地膜上加苗床棚膜,高溫(棚溫>35℃)時揭苗床地膜,維持苗床土壤溫度在15-28℃的范圍內,保證種子正常發芽。
久雨特別是大雨天氣要及時疏通箱溝排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積水;久晴特別是強光照干旱天氣上午9-10時進行苗床澆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缺水,種子、幼苗不失水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覆膜揭膜澆水的同時,觀察苗床的雜草發生情況,及時人工拔除雜草,減少雜草對幼苗的蔭蔽和對肥料的競爭,保持苗床整潔。
因為苗床土壤底肥較充足,苗床前期不需要施肥。根據幼苗長勢及時進行間苗、蹲苗、促根管理,在適當的生長期追施提苗肥和壯苗壯根肥。
當幼苗出土后,揭去苗床地膜,生長到6片葉時,揭去苗床棚膜,同時進行間苗,拔除病苗、弱苗、蟲害損傷苗,使苗床密度維持在6萬株/667m2,將間出的長勢良好的幼苗移栽在預備的空苗床中,同時追施提苗肥,施用量為0.3%的尿素溶液40kg/667m2。6月中旬保持苗床適度干旱8天以達到蹲苗促根的作用;當幼苗生長到12片葉時,用鐵鍬從苗床行間的兩側向中間以45°角斜切以切斷幼苗根系主根,以促進其側根萌發生長,同時追施壯苗壯根肥,施用量為0.2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7kg/667m2,以促進壯苗壯根。9月以后,停止施肥,對壯苗進行適當修剪,剪除多余的分支,每株保留1個主莖及2個分支。
一年生苗:壯苗期后,11月可以起苗移栽。
實施例2
以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紫紅色彎腰形類型),建成8代自交果園。在九月中旬,采摘果皮顏色變深,從幼嫩時的青綠色變為紫紅色,沿縱向背腹線自然裂開,露出其中帶種子的瓜瓤的成熟的三葉木通果實。將果實攤放在自然遮陽和通風干燥的開放環境下15天,讓三葉木通的果實順利完成其后熟作用。
待果實縱向背線裂開處的瓜瓤呈現出萎蔫失水且體積縮小時,將瓜瓤帶種子從果皮中摳出來,放入尼龍網袋中,用手反復搓揉并用清水沖洗將種子從瓜瓤中分離出來。將分離出來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攤開,去掉其中的雜質、癟粒種子、破損種子和霉變種子,然后吊掛1天,自然瀝干種子表面的水分。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浸種劑:草木灰8份,石膏粉3份,茶葉3份,萘乙酸(naa)0.05份,綠達源菌種一號1份,水70.9份。調節ph至5.5。
將打好標簽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沉入15℃的浸種劑中浸種12小時,清水沖洗后吊掛1天。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芽基質:歐勃亞水蘚泥炭5份,珍珠巖1份,園林陶粒粉0.5份。將發芽基質噴水并混合均勻至基質含水量80%,達到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的狀態。
選擇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發芽箱,并按照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步驟進行種子的鋪放:
在本實施例提供的發芽箱中鋪設1個上述的夾層結構,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為40mm。三個夾層結構所鋪設的三葉木通種子約1.5-2.5kg,30000粒左右。
將發芽箱置于秋、冬季15℃的溫室環境中,適當遮陽以保持基質含水量。當基質表現出干燥發白時進行澆水保濕(平均每周一次),澆水至發芽箱下面沒有水溢出。在溫室環境溫度小于15℃的情況下,在發芽箱最上層發芽基質表面覆蓋一層地膜11,溫度仍然較低時,在地膜11上另外加蓋棚膜12。
催芽20天,20天后每2天一次,定期打開活動壁5,取樣調查種子萌動露白情況。當種子萌動露白率達到70%時(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已經明顯抽出種皮),打開活動壁5,將第二無紡布92上面的第二發芽基質82移走,從第一無紡布91上面取下已經萌動露白的種子,進行苗床播種,將未萌動露白的種子繼續催芽。
選擇通風向陽、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做苗床。
翻耕土壤20cm,加入細河沙1000kg/667m2,稻殼炭(礱糠灰)250kg/667m2,復合肥50kg/667m2,充分混合均勻后整碎耙平。
順著苗床所在田塊的方向起溝作箱,箱寬100cm,溝寬30cm,溝深10cm。
采用福爾馬林消毒法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地用福爾馬林50ml加水10kg均勻地噴灑在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悶7天(至少3個晴天)揭掉覆蓋薄膜,使氣體散發掉,過2天后便可播種。
種子催芽完成即可進行苗床播種,10月下旬是我國武陵山區適宜的三葉木通種子育苗播種期,選擇晴天播種。
逐行穴播,每穴播1粒種子。株行距8cm×10cm,每箱10行,5萬株/667m2。播完一行蓋一行,同時掏好下一行,壅土淺層覆蓋厚度1.5cm。每箱播種、壅土完成后,在箱面土壤表層適量澆水,讓壅土及種子沉降落實,以確保種子不懸空、壅土不起殼。澆水完成后1個小時,由于土壤滲透吸收與自然蒸發,苗床箱面土壤上看不出明顯的澆水痕跡時,在箱面上覆蓋苗床地膜,苗床地膜四周用泥土壓實以防被吹走,起到保溫、提墑保墑、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作用。
低溫(氣溫<5℃)在苗床地膜上加苗床棚膜,高溫(棚溫>35℃)時揭苗床地膜,維持苗床土壤溫度在15-28℃的范圍內,保證種子正常發芽。
久雨特別是大雨天氣要及時疏通箱溝排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積水;久晴特別是強光照干旱天氣上午9-10時進行苗床澆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缺水,種子、幼苗不失水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覆膜揭膜澆水的同時,觀察苗床的雜草發生情況,及時人工拔除雜草,減少雜草對幼苗的蔭蔽和對肥料的競爭,保持苗床整潔。
因為苗床土壤底肥較充足,苗床前期不需要施肥。根據幼苗長勢及時進行間苗、蹲苗、促根管理,在適當的生長期追施提苗肥和壯苗壯根肥。
當幼苗出土后,揭去苗床地膜,生長到5片葉時,揭去苗床棚膜,同時進行間苗,拔除病苗、弱苗、蟲害損傷苗,使苗床密度維持在5萬株/667m2,將間出的長勢良好的幼苗移栽在預備的空苗床中,同時追施提苗肥,施用量為0.3%的尿素溶液30kg/667m2。6月下旬保持苗床適度干旱7天以達到蹲苗促根的作用;當幼苗生長到10片葉時,用鐵鍬從苗床行間的兩側向中間以45°角斜切以切斷幼苗根系主根,以促進其側根萌發生長,同時追施壯苗壯根肥,施用量為0.2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5kg/667m2,以促進壯苗壯根。9月以后,停止施肥,對壯苗進行適當修剪,剪除多余的分支,每株保留1個主莖及2個分支。
一年生苗:壯苗期后,10月可以起苗移栽
實施例3
以成熟果實顏色和形狀作為初步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種植(紫紅色長腰形類型),建成12代自交果園。在十月上旬,采摘果皮顏色變深,從幼嫩時的青綠色變為紫紅色,沿縱向背腹線自然裂開,露出其中帶種子的瓜瓤的成熟的三葉木通果實。將果實攤放在自然遮陽和通風干燥的開放環境下20天,讓三葉木通的果實順利完成其后熟作用。
待果實縱向背線裂開處的瓜瓤呈現出萎蔫失水且體積縮小時,將瓜瓤帶種子從果皮中摳出來,放入尼龍網袋中,用手反復搓揉并用清水沖洗將種子從瓜瓤中分離出來。將分離出來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攤開,去掉其中的雜質、癟粒種子、破損種子和霉變種子,然后吊掛3天,自然瀝干種子表面的水分。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浸種劑:草木灰12份,石膏粉7份,茶葉7份,萘乙酸(naa)0.1份,綠達源菌種一號3份,水84.95份。調節ph至6.5。
將打好標簽的尼龍網袋中的種子沉入25℃的浸種劑中浸種24小時,清水沖洗后吊掛2天。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芽基質:歐勃亞水蘚泥炭10份,珍珠巖3份,園林陶粒粉1份。將發芽基質噴水并混合均勻至基質含水量80%,達到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的狀態。
選擇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發芽箱,并按照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步驟進行種子的鋪放:
在本實施例提供的發芽箱中鋪設1個上述的夾層結構,所鋪設的發芽基質的厚度為60mm。三個夾層結構所鋪設的三葉木通種子約1.5-2.5kg,30000粒左右。
將發芽箱置于秋、冬季25℃的溫室環境中,適當遮陽以保持基質含水量。當基質表現出干燥發白時進行澆水保濕(平均每周一次),澆水至發芽箱下面沒有水溢出。在溫室環境溫度小于15℃的情況下,在發芽箱最上層發芽基質表面覆蓋一層地膜11,溫度仍然較低時,在地膜11上另外加蓋棚膜12。
催芽28天,20天后每2天一次,定期打開活動壁5,取樣調查種子萌動露白情況。當種子萌動露白率達到70%時(少部分種子的胚根已經明顯抽出種皮),打開活動壁5,將第二無紡布92上面的第二發芽基質82移走,從第一無紡布91上面取下已經萌動露白的種子,進行苗床播種,將未萌動露白的種子繼續催芽。
選擇通風向陽、土地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做苗床。
翻耕土壤30cm,加入細河沙1000kg/667m2,稻殼炭(礱糠灰)250kg/667m2,復合肥50kg/667m2,充分混合均勻后整碎耙平。
順著苗床所在田塊的方向起溝作箱,箱寬120cm,溝寬40cm,溝深15cm。
采用福爾馬林消毒法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地用福爾馬林50ml加水10kg均勻地噴灑在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悶10天(至少3個晴天)揭掉覆蓋薄膜,使氣體散發掉,過2天后便可播種。
種子催芽完成即可進行苗床播種,11月中旬是我國武陵山區適宜的三葉木通種子育苗播種期,選擇晴天播種。
逐行穴播,每穴播3粒種子。株行距8cm×10cm,每箱12行,8萬株/667m2。播完一行蓋一行,同時掏好下一行,壅土淺層覆蓋厚度2.5cm。每箱播種、壅土完成后,在箱面土壤表層適量澆水,讓壅土及種子沉降落實,以確保種子不懸空、壅土不起殼。澆水完成后2個小時,由于土壤滲透吸收與自然蒸發,苗床箱面土壤上看不出明顯的澆水痕跡時,在箱面上覆蓋苗床地膜,苗床地膜四周用泥土壓實以防被吹走,起到保溫、提墑保墑、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作用。
低溫(氣溫<5℃)在苗床地膜上加苗床棚膜,高溫(棚溫>35℃)時揭苗床地膜,維持苗床土壤溫度在15-28℃的范圍內,保證種子正常發芽。
久雨特別是大雨天氣要及時疏通箱溝排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積水;久晴特別是強光照干旱天氣上午9-10時進行苗床澆水,保證箱面土壤不缺水,種子、幼苗不失水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覆膜揭膜澆水的同時,觀察苗床的雜草發生情況,及時人工拔除雜草,減少雜草對幼苗的蔭蔽和對肥料的競爭,保持苗床整潔。
因為苗床土壤底肥較充足,苗床前期不需要施肥。根據幼苗長勢及時進行間苗、蹲苗、促根管理,在適當的生長期追施提苗肥和壯苗壯根肥。
當幼苗出土后,揭去苗床地膜,生長到8片葉時,揭去苗床棚膜,同時進行間苗,拔除病苗、弱苗、蟲害損傷苗,使苗床密度維持在8萬株/667m2,將間出的長勢良好的幼苗移栽在預備的空苗床中,同時追施提苗肥,施用量為0.3%的尿素溶液50kg/667m2。6月中旬保持苗床適度干旱10天以達到蹲苗促根的作用;當幼苗生長到15片葉時,用鐵鍬從苗床行間的兩側向中間以45°角斜切以切斷幼苗根系主根,以促進其側根萌發生長,同時追施壯苗壯根肥,施用量為0.2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0kg/667m2,以促進壯苗壯根。9月以后,停止施肥,對壯苗進行適當修剪,剪除多余的分支,每株保留1個主莖及2個分支。
二年生苗:再在苗床培育一年后(第三年)適時起苗移栽。
對比例1
傳統應用三葉木通種子育苗方法:
按如下重量份的組分配置浸種劑:茶葉10份、草木灰10份,水80份,浸種24小時,經濕沙層積進行催芽,待三葉木通種子萌動露白后,進行苗床播種。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對實施例1-3和對比例1提供的三葉木通種子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表1三葉木通種子的各項指標(%)
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無論在露白率、發芽率,還是出苗率、壯苗率已經苗床利用率上都有顯著的升高,同時,損失率大大降低。并且,傳統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需經26~35天后種子才逐漸發芽,發芽時間較長,利用濕沙層積進行催芽,操作不方便,較難進行溫濕度控制,耗時費工。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能夠起到良好的通氣及滲水功能,為種子發芽提供了適當的通氣及濕度。本發明提供的發芽箱進行三葉木通種子發芽處理的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發芽基質通氣、蔽光、保溫、保濕的能力,種子發芽率80-95%,比濕沙層積法提高種子發芽率5-10%,且夾層結構播撒種子與取出種子操作簡便,比濕沙層積法節省人力15%,同時降低種子損失率12%。本發明提供的三葉木通種苗繁殖方法,利用同類型多代自交果園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種苗,在保證后代遺傳性狀相對一致的前提下,不僅種苗繁殖系數大、供苗能力強,而且種苗質量高、后代植株與果實的性狀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果實的商品性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