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提供一種氣流輔助懸浮馬鈴薯殺秧機,主要用于馬鈴薯收獲前的殺秧作業。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馬鈴薯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馬鈴薯的收獲品質與收獲環節秧蔓的處理有著直接關系,殺秧可以促進馬鈴薯表皮老化,同時也可減輕收獲機后續薯土和薯秧分離的負擔。馬鈴薯殺秧機的留茬高度是一極其重要的技術指標,確定該指標的依據是在保證馬鈴薯收獲品質的前提下,盡可能留存較少的殘留秧蔓。因此,山東希成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種馬鈴薯殺秧機”,申請號為:201611070227.9。但是,由于收獲之前多數秧蔓處于“半枯萎”狀態下,還有部分秧蔓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導致作業時無法對該部分秧蔓較好地完成殺秧,增大了后期收獲作業中的薯土和薯秧分離難度,并對收獲品質有較大影響。
綜觀馬鈴薯殺秧機械行業現狀,急需一種能夠將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的秧蔓吹動而使其懸浮起來,以便徹底殺除秧蔓的氣流輔助懸浮馬鈴薯殺秧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克服現有馬鈴薯殺秧機械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氣流輔助懸浮馬鈴薯殺秧機,實現殺秧環節氣流輔助懸浮,提高殺秧效率,徹底解決僅僅依靠殺秧刀的旋轉形成的氣流來懸起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的秧蔓而導致的殺秧不徹底,影響薯皮及時老化及后續收獲環節的薯土和薯秧分離效率等問題,且結構簡單合理、工作可靠。
其技術方案為:包括機架、牽引架、殺秧裝置、側板、隔板和輔助懸浮裝置,機架由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和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固定連接而成,機架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內側面對稱布置有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側板,機架的2件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方管中點處設有與側板平行的隔板,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側板之間設有呈圓弧形狀、且凹面朝著后下方的護板ⅰ,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后上方位于隔板與兩側的側板之間均裝有呈圓弧形狀、凹面朝著前下方、且鉸接在護板ⅰ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后邊緣處的護板ⅱ,機架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且位于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的方管中部固定有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牽引架,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中部上方設置有減速器,2件橫軸通過支座對稱、同軸支承在2件側板外側、且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傳動軸的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與橫軸穿過側板后向內側伸出的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連接,殺秧裝置長短不等的殺秧刀回轉狀態構成多個“壟形”結構,最長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底”,最短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頂”,2套殺秧裝置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機架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中部下方的軸承座內,另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隔板兩側面上的連接盤內,2套殺秧裝置遠離隔板的一端分別穿過軸承座后的伸出端均設有帶輪ⅰ,并分別通過多根v形帶與安裝在橫軸遠離減速器一端的帶輪ⅱ掛接,位于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下邊緣處設有多個半圓弧槽的彈性擋板ⅰ,且各半圓弧槽的槽底在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上分別與殺秧裝置殺秧刀構成的“壟形”結構的“壟頂”相對應,位于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的彈性擋板ⅱ,其特征在于:輔助懸浮裝置包括液壓馬達、風機、多路閥、流量調節閥和固定板,多個液壓馬達通過安裝板ⅰ均勻布置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并經油管與通過安裝板ⅱ安裝在減速器上方的的多路閥和流量調節閥連通,流量調節閥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與拖拉機的液壓系統連通,各液壓馬達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均同軸設置有風機,件數分別與2套殺秧裝置所構成的“壟形”數量相等的固定板ⅰ和固定板ⅱ相對于殺秧裝置所構成的“壟形”結構對稱固定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分別支承在固定板ⅰ和固定板ⅱ上的多條通風管一端與風機出口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設有在彈性擋板ⅱ下方、對應于殺秧裝置所構成的各“壟形”結構對稱布置在兩側“壟底”的多條出風管連通,各出風管末端裝有濾網,且出風管末端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下方。
所述的氣流輔助懸浮馬鈴薯殺秧機,2組裝有支承輪的支架分別對稱固定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兩端。
本發明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機架由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和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固定連接而成,機架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內側面對稱布置有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側板,機架的2件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方管中點處設有與側板平行的隔板,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側板之間設有呈圓弧形狀、且凹面朝著后下方的護板ⅰ,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后上方位于隔板與兩側的側板之間均裝有呈圓弧形狀、凹面朝著前下方、且鉸接在護板ⅰ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后邊緣處的護板ⅱ,機架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且位于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的方管中部固定有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牽引架,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中部上方設置有減速器,2件橫軸通過支座對稱、同軸支承在2件側板外側、且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傳動軸的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與橫軸穿過側板后向內側伸出的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連接。2組裝有支承輪的支架分別對稱固定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兩端。殺秧裝置長短不等的殺秧刀回轉狀態構成2個“壟形”結構,最長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底”,最短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頂”,2套殺秧裝置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機架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中部下方的軸承座內,另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隔板兩側面上的連接盤內,2套殺秧裝置遠離隔板的一端分別穿過軸承座后的伸出端均設有帶輪ⅰ,并分別通過4根v形帶與安裝在橫軸遠離減速器一端的帶輪ⅱ掛接。位于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下邊緣處設有4個半圓弧槽的彈性擋板ⅰ,且各半圓弧槽的槽底在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上分別與殺秧裝置殺秧刀構成的“壟形”結構的“壟頂”相對應,位于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的彈性擋板ⅱ。輔助懸浮裝置的2個液壓馬達通過安裝板ⅰ均勻布置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并經油管與通過安裝板ⅱ安裝在減速器上方的的多路閥和流量調節閥連通,流量調節閥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與拖拉機的液壓系統連通,各液壓馬達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均同軸設置有風機。4件固定板ⅰ和4件固定板ⅱ相對于殺秧裝置所構成的“壟形”結構對稱固定在機架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分別支承在固定板ⅰ和固定板ⅱ上的4條通風管一端與風機出口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設有在彈性擋板ⅱ下方、對應于殺秧裝置所構成的各“壟形”結構對稱布置在兩側“壟底”的8條出風管連通,各出風管末端裝有濾網,且出風管末端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下方。
其工作原理為:殺秧作業過程中,馬鈴薯殺秧機由于懸掛在拖拉機的后方而跟隨拖拉機前行,液壓馬達通過經油管與多路閥和流量調節閥連通,流量調節閥又與拖拉機的液壓系統連通。此時,在垂直于殺秧機的前進方向上,彈性擋板ⅰ各半圓弧槽的槽底和殺秧裝置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頂”剛好對準馬鈴薯的“壟頂”,從而實現仿壟形殺秧。同時,對應位于“壟溝”內的出風管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下方吹出高壓氣流,由于高壓氣流與殺秧刀旋轉產生的氣流的共同作用,使得進入殺秧裝置的秧蔓保持“直立”或“半直立”狀態,并將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的秧蔓吹離薯壟,從而徹底、干凈地殺除所有秧蔓。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增設了氣流懸浮裝置,對于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的馬鈴薯秧蔓,通過液壓馬達朝著殺秧裝置的前下方提供高壓氣流,使得秧蔓在輔助氣流和殺秧刀旋轉而產生氣流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直立”或“半直立”狀態,解決了因部分馬鈴薯秧蔓貼附在薯壟上或壟溝底部而導致無法切碎問題,實現殺秧徹底、干凈;通過流量調節閥調整液壓馬達的轉速,實現輔助氣流壓力和流量的無級調整,提高了馬鈴薯殺秧機對不同地塊、不同收獲期的馬鈴薯秧蔓生長狀態的適應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軸測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隱去護板ⅰ和護板ⅱ的軸測圖。
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另一方向的隱去護板ⅰ和護板ⅱ的軸測圖。
圖4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后視圖。
圖5是圖1所示實施例殺秧裝置的正視圖。
圖6是圖1所示實施例出風管的軸測圖。
具體實施方式
1、機架2、牽引架3、殺秧裝置4、側板5、隔板6、護板ⅰ7、護板ⅱ8、減速器9、橫軸10、支座11、傳動軸12、聯軸器13、軸承座14、連接盤15、帶輪ⅰ16、v形帶17、帶輪ⅱ18、彈性擋板ⅰ19、彈性擋板ⅱ20、液壓馬達21、風機22、多路閥23、流量調節閥24、安裝板ⅰ25、油管26安裝板ⅱ27、固定板ⅰ28、固定板ⅱ29、通風管30、出風管31、濾網32、支承輪33、支架。
在圖1~6所示的實施例中:機架1由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和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2件方管固定連接而成,機架1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內側面對稱布置有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側板4,機架1的2件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方管中點處設有與側板4平行的隔板5,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側板4之間設有呈圓弧形狀、且凹面朝著后下方的護板ⅰ6,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后上方位于隔板5與兩側的側板4之間均裝有呈圓弧形狀、凹面朝著前下方、且鉸接在護板ⅰ6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的后邊緣處的護板ⅱ7,機架1與殺秧機前進方向垂直、且位于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的方管中部固定有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牽引架2,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中部上方設置有減速器8,2件橫軸9通過支座10對稱、同軸支承在2件側板4外側、且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上方,2件傳動軸11的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12與橫軸9穿過側板4后向內側伸出的端部連接,另一端分別通過聯軸器12與減速器8連接。2組裝有支承輪32的支架33分別對稱固定在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兩端。殺秧裝置3長短不等的殺秧刀回轉狀態構成2個“壟形”結構,最長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底”,最短的殺秧刀構成“壟形”結構的“壟頂”,2套殺秧裝置3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機架1的2件平行于殺秧機前進方向的方管中部下方的軸承座13內,另一端支承于分別安裝在隔板5兩側面上的連接盤14內,2套殺秧裝置3遠離隔板5的一端分別穿過軸承座13后的伸出端均設有帶輪ⅰ15,并分別通過4根v形帶16與安裝在橫軸9遠離減速器8一端的帶輪ⅱ17掛接,位于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前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下邊緣處設有4個半圓弧槽的彈性擋板ⅰ18,且各半圓弧槽的槽底在垂直于殺秧機前進方向上分別與殺秧裝置3殺秧刀構成的“壟形”結構的“壟頂”相對應,位于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下方設有垂直于前進方向的彈性擋板ⅱ19。輔助懸浮裝置的2個液壓馬達20通過安裝板ⅰ24均勻布置在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并經油管25與通過安裝板ⅱ26安裝在減速器8上方的的多路閥22和流量調節閥23連通,流量調節閥23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與拖拉機的液壓系統連通,各液壓馬達20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方均同軸設置有風機21。4件固定板ⅰ27和4件固定板ⅱ28相對于殺秧裝置3所構成的“壟形”結構對稱固定在機架1相對于殺秧機前進方向后方的方管上,分別支承在固定板ⅰ27和固定板ⅱ28上的4條通風管29一端與風機21出口連通,另一端分別與設有在彈性擋板ⅱ19下方、對應于殺秧裝置3所構成的各“壟形”結構對稱布置在兩側“壟底”的多條出風管30連通,各出風管30末端裝有濾網31,且出風管30末端朝著殺秧機前進方向的前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