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麻鴨飼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型麻鴨的飼養方法。
背景技術:
生態養殖從很早就已經開始提出,是指采用先進的、科學的養殖手段,獲得品質好、產量高且無污染的產品,包括了飼養管理和藥物使用等多方面的要求。養殖業應該為人類提供健康食品,滿足人們對動物食品的需求。在生產過程中應注重動物健康,提倡生態養殖才能提高產品質量。
目前:我國肉鴨的生態養殖存在以下問題:
1.濫用抗生素和重金屬超標:
我國是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大國,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畜禽養殖。我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原料20萬噸以上,其中約有10萬噸以上抗生素用于畜牧業,占全年抗生素用量的50%左右。同時畜禽糞便中cu、zn含量普遍超標。
2.鴨病種類多,混合感染發生率高:
養殖場接觸傳染性疫病多,應激性疾病增加,疫病出現非典型化,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病例日趨增多。
2.1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的多種家禽疾病的總稱,當鴨舍環境不衛生和各種應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常常引發該病流行,臨診上常成為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的并發癥。
2.2鴨流感
鴨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呼吸道癥狀的一種疾病,繼發細菌感染是造成鴨死亡的重要原因。
2.3鴨瘟
以高熱、兩腿發軟、腹瀉、流淚、糞便呈綠色、頭部腫大為特征,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應開展生態養殖,改變飼養方式,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使肉鴨的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得到提高,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養殖包括林下養殖、果下養殖、網上養殖、鴨-沼-菜、魚-鴨、鴨-沼-魚、稻-鴨等生態養殖技術。
本發明正是在研究稻-鴨生態養殖技術的基礎上提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態型麻鴨的飼養方法,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即可實現疾病防控,不需要投喂飼料即可滿足麻鴨生長需要,生態環保,且麻鴨品質高。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生態型麻鴨的飼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購已打疫苗的芻麻鴨;
(2)將芻麻鴨趕到已經移栽水稻秧苗超過10天的稻田中;稻田邊緣設有圍欄以及用于麻鴨休息的空塘;每畝稻田麻鴨的投放量為25-35只;
(3)每天在空塘邊緣投放飼喂料,所述的飼喂料由玉米粉或谷粉與蔬菜按照重量比30-45:55-70混合組成;
(4)每月至少一次在飼喂料中混入中草藥湯劑進行投喂,中草藥湯劑與飼喂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3-5;所述的中草藥湯劑由以下方法制得:
1)將桑葉、荷葉和木蝦公切碎,按照重量比為1-5:1-3:1混合得到混合物;
2)在混合物中按照混合物和水的重量比為1:15-20加入水,控制水溫為80-100℃,提取1-2h后收取濾液;
3)重復步驟(2)再提取一次;
4)合并步驟(2)和步驟(3)兩次所得濾液,即得到所述的湯劑;
(5)麻鴨飼養140-150天可以出欄;如遇到水稻收割時,先將麻鴨趕出稻田,收割完以后再把麻鴨趕回稻田內。
進一步地,所述的步驟(4),當遇到鴨病發生高峰期或者麻鴨已經發病時,每月至少5天連續在飼喂料中混入中草藥湯劑進行鴨病防治,直至病鴨痊愈。
本發明具備的有益效果是:經試驗研究證明,桑葉、荷葉和木蝦公以特定的重量比例聯合使用,防治鴨病協同作用明顯,療效顯著,成本低;使用本發明所述的飼養方法進行麻鴨養殖,每年可以出欄麻鴨2批,每只生態麻鴨可以賣到158元以上,不僅食用品質好,且經濟效益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做進一步說明,本次實施例使用的木蝦公為木蝦公的葉片及嫩枝,以下重量比例均為鮮重比。
一、桑葉、荷葉與木蝦公對大腸桿菌聯合作用的測定
1.試驗藥劑:
(1)試驗藥劑配方表
(2)藥劑制備成湯劑的方法:
1)將桑葉、荷葉和木蝦公切碎,按照上述配方表所示配方取各中藥進行混合,得到配方1#-20#;配方表為“0”表示該種中藥不取。
2)配方1#-19#號各稱取200g,分別加入4kg的水,控制水溫為80-100℃,提取2h后收取濾液;配方20#只加入4kg的水,控制水溫為80-100℃煮2h后倒出剩余水;
3)重復步驟2)再提取或再煮一次;
4)合并步驟2)和步驟3)兩次所得濾液或水,即得到湯劑1#-20#。
2.試驗對象:麻鴨感染的大腸桿菌。
3.試驗方法:
采用液體倍比稀釋法測定各湯劑對大腸桿菌的mic。
上述20種湯劑,每種湯劑分別取7支試管,編號1-7號,每支均裝入1ml肉湯培養基。將水提得到的湯劑1#-20#視為100%母液;向每個1號試管分別加入上述湯劑,使得各湯劑的初始濃度為1000mg/ml;將1號試管混合均勻后,取1ml混合液至2號試管,以此類推至7號試管吸取1ml混合液舍去,完成倍比稀釋。
向每支試管加入0.1ml培養好的大腸桿菌懸液,懸液中含菌量為105cfu/ml。將全部試管置于37℃、120r/min的搖床上培養24h,未出現渾濁的最低濃度即為該湯劑對大腸桿菌的mic。
4.試驗結果
各湯劑對大腸桿菌的mic測定結果(濃度單位:mg/ml)
注:上表中“+”表示長菌渾濁;“-”表示不長菌未出現渾濁。
由上表可知,20#即空白對照7個試管都是長菌渾濁的。
17#即單一桑葉對大腸桿菌的mic為500mg/ml,18#即單一荷葉對大腸桿菌的mic為500mg/ml,19#即單一木蝦公對大腸桿菌的mic為1000mg/ml。
15#為桑葉和木蝦公的混合湯劑,其mic為500mg/ml,16#為荷葉和木蝦公的混合湯劑,其mic為500mg/ml;15#和16#與單劑相比,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協同作用。
14#桑葉和荷葉的混合湯劑,其mic為1000mg/ml,與單劑相比,表現出拮抗作用。
4#、5#、7#、8#、10#、12#的mic為31.25mg/ml;與單劑相比,表現出明顯的協同作用。
1#、3#、11#、13#的mic為500mg/ml,與單劑相比,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協同作用。
2#的mic大于1000mg/ml,6#和9#的mic為1000mg/ml,與單劑相比,表現出拮抗作用。
二、飼養試驗1
試驗按照以下方法進行:
(1)采購已打疫苗的芻麻鴨;
(2)將芻麻鴨趕到已經移栽水稻秧苗10天的稻田中;稻田邊緣設有圍欄以及用于麻鴨休息的空塘;每畝稻田麻鴨的投放量為30只;
(3)每天在空塘邊緣投放飼喂料,所述的飼喂料由玉米粉與蔬菜按照重量比30:70混合組成;
(4)每月一次在飼喂料中混入中草藥湯劑進行投喂,中草藥湯劑與飼喂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5;所述的中草藥湯劑由以下方法制得:
1)將桑葉、荷葉和木蝦公切碎,按照重量比為1:1:1混合得到混合物;
2)在混合物中按照混合物和水的重量比為1:20加入水,控制水溫為80-100℃,提取2h后收取濾液;
3)重復步驟(2)再提取一次;
4)合并步驟(2)和步驟(3)兩次所得濾液,即得到所述的湯劑;
(5)麻鴨飼養150天出欄。
采用該法連續飼養5年,出欄10批麻鴨。麻鴨從沒有發生過鴨大腸桿菌病、流感及鴨瘟。
三、飼養試驗2
某養殖廠內的麻鴨群確診感染了鴨大腸桿菌疾病,求助本發明人。發明人每天對病鴨群投放飼喂料并拌有中草藥湯劑,中草藥湯劑與飼喂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4;所述的飼喂料由玉米粉與蔬菜按照重量比30:70混合組成;所述的中草藥湯劑的制備方法同飼養試驗1。
連續飼喂7天后,該養殖廠的病鴨采食量有所增加,無死亡,且鴨群全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