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作物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濱海鹽漬化耕地種植冬小麥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東北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環渤海區存在大量已利用和未有利用的濱海鹽漬化耕地,經過采取措施開發治理,將成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這些氣候資源和土壤特點為:該區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并兼具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干濕分明,春、秋兩季多風、蒸發量大,夏季較熱,冬季偏冷,日照豐富,熱量資源基本充足,地下水位淺,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土壤水分和鹽分在垂直方向的上行與下行、積鹽和脫鹽過程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點,對作物生長發育產生影響。
濱海鹽堿地小麥生長發育特點表現為:在物候期上進入越冬期提早5-8天,分蘗晚3-5天,春季返青晚3-9天左右,拔節晚4-10天,籽粒灌漿期短5-7天,整體上前期營養生長慢,后期生殖生長快,全生長育有所延長。植株個體根系生長弱、初生根小、次生根發育晚、數量少、干重低,葉片比一般麥田短而窄葉色深綠、略帶紫紅。分蘗晚、發育差,成穗率低,隨著鹽堿濃度的增加,同位蘗的出生期比非鹽堿土壤小麥晚8-12天,成穗率降低60-70%,以主莖成穗為主;幼穗發育比一般麥田晚3-5天,分化期短6-7天,小花分化到四分子形成時期,正值返鹽高峰期,使分化期持續時間縮短,致使小花退化數量增加,穗粒數減少;在灌漿期間,又易受干旱、鹽堿影響,葉片枯黃,非正常早熟,致使籽粒飽滿度較差,粒重降低。
雖然,濱海區氣候和土壤因素是影響小麥生長的主要因素,但是,因為這些地區過去一直少有小麥種植而缺乏小麥種植的成熟技術方法,不利的田間種植管理措施不能符合小麥生長發育特點,卻是造成小麥產量低而不穩的重要因素。
為此,本領域亟需通過試驗和分析,針對區域氣候土壤條件和小麥生長發育特點,根據氣候、土壤鹽分變化和小麥生長發育干規律,創建形成適宜在生產中既抑制耕層土壤鹽分、又使小麥鹽分敏感期躲鹽避害的耕作種植管理關鍵技術措施,促進小麥穩產增產。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人根據濱海鹽堿區的氣候資源、土壤條件、和小麥生長發育特點,在小麥種植生產中,通過有針對性地實施耕作栽培等農藝措施,提供了一種在濱海鹽漬化耕地種植冬小麥的方法。
本發明方法以耕地整體平整、灌排系統完善為前提,包括適宜在生產中既抑制耕層土壤鹽分、又使小麥鹽分敏感期躲鹽避害的耕作種植管理關鍵技術措施,由此實現對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促進。該方法能夠避害趨利、保全苗、促壯苗、增粒數、穩粒重,充分挖掘濱海鹽堿土壤區小麥生產潛力。
由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在濱海鹽漬化耕地種植冬小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播種前準備環節、播種環節和田間管理環節,所述播種前準備環節包括底墑水灌溉和小麥品種選擇,所述播種環節包括微型壟雙側播種,所述田間管理環節包括越冬水灌溉和返青拔節水灌溉,所述微型壟雙側播種在秋季于日平均氣溫在16-22℃、優選18-20℃左右進行,使壟背高8-12cm、優選10cm,壟背寬13-17cm、優選15cm,壟溝寬8-12cm、優選10cm,且播種量保證基本畝達每畝35-38萬株。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日平均氣溫3-8℃、優選5℃時,例如在立冬后、小雪前,利用溝灌進行所述越冬水灌溉。所述越冬水灌溉相對于常規耕地種植相對提前,且灌溉量不易過大但要均勻,基本達到壓鹽和滿足小麥生育需水即可。優選地,越冬水灌溉的灌水量為每畝25-35m3。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4-6cm、優選5cm地溫穩定在4-6℃、優選5℃時,例如在小麥全部返青之后,及時進行所述返青拔節水。濱海鹽堿土壤小麥返青水不能提前灌,否則會更加延緩的小麥的返青和拔節。但是,春季海風大、土壤水分蒸發強,返鹽嚴重,所以,宜待田間小麥全部返青后,及時灌水壓鹽,且灌水量不宜過大,適宜的灌水量為30-40m3/畝,以保證土壤鹽分和溫度不會影響小麥生長發育。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播種前第8、9、10、11或12天、優選在第10天進行所述底墑水灌溉,使播種時耕層土壤含鹽量被控制在≤0.2%。優選地,灌水量為50-60m3/畝。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選擇具有耐鹽性和耐寒性的中早熟小麥品種。優選地,選擇例如小偃81和小偃60來進行種植。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播種前進行耕地平整。所述耕地平整有利于生長季均勻灌水并避免形成鹽堿斑。為了增加土壤有機質,進行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后進行翻耕(20-25cm)。若不進行秸稈還田,則可以采用旋耕(15-18cm)進行土壤耕作。優選地,在播種前2天內進行所述耕地平整例如耕翻并耙平。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在小麥開花后轉入生殖生長階段時進行開花灌漿水灌溉。在此時進行足量灌水,例如35-45m3/畝的灌水量,目的是壓鹽,由此促進小麥籽粒形成和增重過程,延長灌漿期。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還包括雜草防除。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還包括病蟲防治。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針對濱海鹽堿鹽漬化耕地,創造適宜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耕層土壤環境,構建形成適宜小麥群體結構和產量構成因素,充分利用光溫水土資源,促進種植小麥種植生產穩產增產。在中輕度鹽漬土壤種植小麥,可穩定實現畝產小麥籽粒400-500公斤,該畝產量基本接近于常規耕地,并且顯著高于采用現有方法在鹽漬土壤中種植冬小麥的畝產量。另外,在原來不能種植小麥的重度鹽漬化耕地上采用上述方法種植小麥,畝產籽粒也可達300公斤左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案作進一步清楚和完整的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具體描述的實施方案僅用于示例目的,無意于以任何方式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進行限制。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隨附的權利要求書來進行限定。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濱海鹽漬化耕地種植小麥的方法,該方法能夠避害趨利、保全苗、促壯苗、增粒數、穩粒重,充分挖掘濱海鹽堿土壤區小麥生產潛力。
本發明方法以耕地整體平整、灌排系統完善為前提,包括適宜在生產中既抑制耕層土壤鹽分、又使小麥鹽分敏感期躲鹽避害的耕作種植管理關鍵技術措施。本發明方法可以概括為“三關十法”,第一關是抓好耕作播種質量關保全苗,第二關是抓好灌水補肥關促壯苗,第三關是抓好田間監測管理關穩粒數增粒重。第一關包括“四法”,即選擇適宜小麥品種、選擇適宜耕作措施、選擇適宜播種方式、和適宜播期與播種量確定。第二關包括“四法”,即底墑水灌溉、越冬水灌溉、返青拔節水灌溉、和開花灌漿水灌溉。第三關包括“二法”,即雜草防除和病蟲防治。下面按照此分類順序來對本發明方法進行詳細描述。
第一關、抓好耕作播種質量關保全苗
1、選擇適宜小麥品種(選擇耐鹽、耐寒、中早熟品種)
濱海鹽堿區冬春季溫度偏低、低溫持續時間較長,土壤本身具有鹽堿。因此,在小麥品種的選用上,除了注重其耐鹽特性外,還應兼具有耐冷性和中早熟性。換言之,選擇具有耐鹽性和耐寒性的中早熟小麥品種。可以選用的小麥品種有,例如,小偃81和小偃60,但不限于此。
2、選擇適宜耕作措施(秸稈粉碎還田后耕翻、耙平)
播種前需要對耕地進行微平整,這有利于生長季灌水并避免形成鹽堿斑。為了增加土壤有機質,可以利用秸稈還田機對前茬作物秸稈進行粉碎(碎片小于5cm)直接還田,同時增施有機肥作為底肥。為了使秸稈翻埋入耕層并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土壤耕作措施應優先選擇進行翻耕(20-25cm),然后耙平。如果沒有秸稈還田,也可以采用旋耕(15-18cm)、耙平。耕翻、耙平宜在播種前2天內天進行。
3、選擇適宜播種方式(微型壟兩側播種)
形成微壟,該微壟的壟背高8-12cm、優選10cm,壟背寬13-17cm、優選15cm,壟溝寬8-12cm、優選10cm。可以將種子播種在壟體雙側。可以采用形成微壟且種、肥一體化的小麥播種機,實現播種、種肥、建壟,一次作業完成。壟背頂部引鹽、聚鹽,壟背兩側種植小麥,壟溝底部施肥過水,有利于為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通氣和地溫度條件,減輕鹽分對小麥生長發育的脅迫危害。種肥應施用n-p-k復合肥、并足量施用。
4、適宜播期播量確定(適期早播足量播種)
適期早播,適量增加播種量。鹽堿土壤地溫比非鹽堿土壤偏低,導致出苗、分蘗延遲。首先,為了早出苗、促冬前分蘗壯苗,增加冬前根量,增強耐鹽能力,安全越冬,應適期早播,優選在秋季于日平均氣溫在16-22℃、優選18-20℃左右時進行播種。例如,對于環渤海地區,鹽漬化土壤耕地以10月5日左右為佳,最晚不應晚于10月10日播種為宜。其次,因為鹽堿土壤小麥分蘗少、成熟率低,以主莖成熟為主、分蘗成熟為輔,所以應適當增加播種量,以保證基本苗達到每畝35-38萬株為宜。
第二關、抓好灌水補肥關促壯苗
5、底墑水
播種前足量灌:冬小麥播種前,正值秋旱返鹽高峰。耕翻播種前灌足底墑水,既可起到洗鹽、壓堿作用,又可為小麥發芽出苗營造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是保證小麥一次出全苗、齊苗的條件之一,并維持冬前小麥生長水分需求。應在播種前第8-12天中的某一天,優選第10天,進行大水淋鹽,使播種時耕層土壤含鹽量控制在0.2%左右,以保證小麥出全苗齊苗。優選地,畝灌水為50-60m3。
6、越冬水
越冬前提早灌:鹽堿土壤種植小麥越冬水灌溉應適當提前,且灌水量不宜過大,基本達到壓鹽和滿足小麥生育需水要求即可。適宜的灌水量為25-35m3/畝。在日平均氣溫3-8℃、優選5℃左右時,例如在立冬后、小雪前,采用溝灌方式(播種時已構建形成的壟溝),一方面使灌水后的大量重力水有時間下滲,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和提高土溫,另一方面過量的水分通過壟溝淋滲。土壤水分通過壟溝底部運移到壟背頂部,土壤鹽分隨著土壤水分蒸發聚積在壟背頂部,為幼苗生長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環境,以防止冬季低溫和鹽害共同作用對小麥越冬產生危害死苗,保證小麥安全越冬。
7、返青拔節水
返青后及時灌:濱海鹽堿土壤小麥返青水不能提前灌,否則會更加延緩的小麥的返青和拔節。但是,春季海風大、土壤水分蒸發強,返鹽嚴重,所以,宜待田間小麥全部返青后,一般在4-5cm、優選5cm地溫穩定在4-6℃、優選5℃左右時為宜,及時灌水壓鹽,且灌水量不宜過大,以保證土壤鹽分和溫度不影響小麥生長發育。適宜的灌水量為30-40m3/畝。結合返青拔節期灌水,追施氮肥,促進小麥很快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促發壯苗、保證穗粒數。
8、開花灌漿水
開花后適時灌:開花后小麥轉入生殖生長階段,宜適時足量灌水壓鹽,促進小麥籽粒形成和增重過程,延長灌漿期,延長葉片持綠功能期、防早衰,保證千粒重。適宜的灌水量為35-45m3/畝。注意灌水前要整理好田間排水系統,灌后及時排水防漬澇。
第三關、抓好田間監測管理關穩粒數增粒重
9、雜草防除
從返青到成熟,重點是生長前期,特別是在小麥返青期,要對耐鹽、耐旱、耐寒的鹽堿地標志性植物如鹽蒿、堿蓬等雜草做好防除,可適量噴灑針對性除草劑進行盡早防除。
10、病蟲防治
重點是生長后期,抽穗開花后,隨著氣溫升高,注意監測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如小麥白粉病、銹病、蚜蟲等,若有發生應及時噴施相關農藥進行防治。另外,開花——灌漿期還可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溶液,防早衰、增粒重。
以上方法適合于濱海鹽漬化土壤冬小麥種植區,促進小麥穩產高產。在中輕度鹽漬化耕地采上述方法種植小麥可穩定實現畝產小麥籽粒400-500公斤,該畝產量基本接近于常規耕地,并且顯著高于采用現有方法在鹽漬土壤中種植冬小麥的畝產量。另外,在原來不能種植小麥的重度鹽漬化耕地上采用上述方法種植小麥,畝產籽粒也可達300公斤左右。
在本說明書中,每當提及“示例性實施方案”、“優選實施方案”、“一個實施方案”等時意味著針對該實施方案描述的具體的特征、結構或特點包括在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方案中。這些用詞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的出現不一定都指代同一實施方案。此外,當針對任一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描述具體的特征、結構或特點時,應當認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也能夠在所有所述實施方案中的其它實施方案中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特點。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案。然而,本發明的方面不限于上述實施方案。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各種改型和替換均可以應用到上述實施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