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耕培土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滴灌帶提升機構及中耕培土機。
背景技術:
我國華北地區北部屬于典型的水資源缺乏地區,雨水較少,灌溉水源不足。滴灌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區最有效的一種節水灌溉方式,其適用范圍廣,水的利用率較高,如遇干旱年份,滴灌增產效果更為明顯。滴灌系統通常由機井、設置于機井內的水泵、與水泵的出水口連接的總水管路、設置于總水管路上的過濾器、與總水管路的末端連接的對應于多個灌區的多條分水管路及鋪設于每個灌區內的與相應分水管路連接的滴灌帶。
馬鈴薯一般采用壟作法栽培,壟由高凸的壟臺和低凹的壟溝組成,馬鈴薯栽培在壟臺上,滴灌帶也鋪設于壟臺上。播種一段時間后,需要進行中耕培土作業。傳統中耕培土作業都由人工完成,其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培土的質量與效果不能保證。近些年,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發展,中耕培土作業通常由中耕培土機代替人工作業。
然而,為了防止后期中耕培土機進行中耕培土作業過程中,用土將鋪設于壟臺上的滴灌帶埋住,影響滴灌帶正常工作,在中耕培土作業之前不在田間鋪設滴灌帶,在中耕培土機完成中耕培土作業之后才在田間鋪設滴灌帶,這就使得在播種后至中耕培土作業之間的一段時間無法實施滴灌,只能靠自然雨水灌溉,在雨水較少地區,這樣做勢必會對作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同時,在中耕培土機完成中耕培土作業之后,通常由人工在田間鋪設滴灌帶,其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耗費大量勞動力,增加了生產成本。
因此,現有技術中亟需一種能在中耕培土機進行中耕培土作業過程中提起滴灌帶,將滴灌帶提至壟臺表面的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在中耕培土機進行中耕培土作業過程中,將滴灌帶提至壟臺表面的滴灌帶提升機構。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滴灌帶提升機構,包括管件、連接于管件的前端入口處的漏斗狀的引導口及設置于引導口前側的導向滾輪。
所述引導口的前端連接有左右兩個連接耳,所述導向滾輪通過心軸連接于這兩個連接耳之間。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在進行中耕培土作業的同時,將滴灌帶提至壟臺表面的中耕培土機。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中耕培土機,包括機架及設置于機架后側的壟臺成型器,所述機架對應于壟臺位置設置有滴灌帶提升機構,所述滴灌帶提升機構包括管件、連接于管件的前端入口處的漏斗狀的引導口及設置于引導口前側的導向滾輪,所述管件的后端出口固定設置于所述壟臺成型器的后端部。
所述引導口的前端連接有左右兩個連接耳,所述導向滾輪通過心軸連接于這兩個連接耳之間。
所述管件的后端出口固定設置于所述壟臺成型器的后端部的上方或下方。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能在中耕培土作業過程中,將滴灌帶提至壟臺表面,使得在播種階段就可以鋪設滴灌帶,及時澆水,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同時在中耕培土過程中機械提升滴灌帶,其作業效率高,避免大量人工勞作,降低了生產成本。本發明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添補了本領域的空白。本發明結構簡單、合理,構思巧妙,易于生產,易于實施及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滴灌帶提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滴灌帶提升機構工作過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中耕培土機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管件;2-引導口;3-連接耳;4-心軸;5-導向滾輪;6-滴灌帶;7-機架;8-壟臺成型器;9-滴灌帶提升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滴灌帶提升機構,包括管件1、連接于管件1的前端入口處的漏斗狀的引導口2及設置于引導口2前側的導向滾輪5。
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引導口2的前端連接有左右兩個連接耳3,導向滾輪5通過心軸4連接于這兩個連接耳3之間。導向滾輪5與管件1及引導口2連接為一體,使用時直接將機構整體安裝于中耕培土機相應位置即可,更加方便,更易于實施。當然,導向滾輪5與管件1及引導口2可以分體設置。
如圖2所示,工作時,滴灌帶6通過導向滾輪5進入到引導口2,再穿過引導口2及管件1的內腔,從管件1的后端出口輸出。由于滴灌帶6上設置有多個直通,導向滾輪5可以保證在直通通過時不被引導口2的前端邊緣卡住,而是可以直接進入到引導口2內,使設備工作更加穩定、可靠。
如圖3所示,一種中耕培土機,包括機架7及設置于機架7后側的壟臺成型器8,機架7對應于壟臺位置設置有如圖1所示的滴灌帶提升機構,滴灌帶提升機構的管件1的后端出口固定設置于壟臺成型器8的后端部。
其中,壟臺成型器8屬于現有技術,具體結構可參考中國發明專利“一種小型中耕施肥機”,專利號201520671353.4,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
工作時,在中耕培土機向前行進過程中,滴灌帶不斷進入滴灌帶提升機構的引導口2中,由于滴灌帶提升機構連接于機架7上,引導口2與地面有一定距離,使得沿著中耕培土機的行進方向滴灌帶不斷被提起,通過滴灌帶提升機構的管件1,再從管件1的后端出口輸出,鋪設于經過壟臺成型器8整形的壟臺表面。
管件1的后端出口可固定設置于壟臺成型器8的后端部的上方或下方。管件1的后端出口的具體設置位置取決于土壤的類型及濕度,如土壤濕度較大時,在中耕培土機向前行進過程中,壟臺成型器8前側堆積的大量土會進入引導口2內,將管件1堵住,如管件1的后端出口設置于壟臺成型器8的下方,整個滴灌帶提升機構的位置與地面距離較小時,會受到影響。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