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小麥育種技術領域,尤其是創制小麥多重易位系的育種方法。
背景技術:
小麥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生產的安全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均具有重要意義。培育突破性新品種作為小麥育種工作的重要目標,其中小麥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系)的培育具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1-5],雙重或多重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或優異的農藝性狀等特性,能夠用于小麥育種改良。如:小麥-黑麥-簇毛麥純合雙重易位系(1rs·1bl,6vs·6al)和小麥-黑麥-簇毛麥純合三重易位系(1rs·7ds,1bl·7dl,6vs·6al)具有良好的農藝性狀和白粉病抗性[1-3];小麥-簇毛麥-小傘山羊草雙重易位系(6vs·6al,6al·6as-6us)育性優良且抗白粉病[4];小麥-黑麥-長穗偃麥草雙重易位系(1rs·1bl,7dl-7ai)抗性好、耐旱、產量高[5]。然而,真正利用多重易位系培育小麥新品種(系)的報道甚少。belania等[5]報道稱小麥-黑麥-長穗偃麥草雙重易位系lutescens242/97-2-10已在俄羅斯登記命名為春小麥品種omskaya41進入品種試驗。除belan等的報道以外,目前未見其他報道。這說明:現有的創制或培育的多重易位系材料很難用于小麥育種改良。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技術方法來創制多重易位系,以培育突破性小麥新品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創制或培育的多重易位系材料很難用于小麥育種改良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創制小麥多重易位系的育種方法,通過小麥品種川麥62中的5bs.7bs和5bl.7bl雙重易位染色體作為載體進行多重易位系的選育。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創制小麥多重易位系的育種方法,育種步驟為:
a)川麥62與易位系品種雜交,得到雜種f1;
b)雜種f1與川麥62進行回交,得到雜種bc1f1;
c)雜種bc1f1自交,選育得到多重易位系;
以川麥62的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體為載體進行多重染色體聚合,并且在多重染色體聚合過程中誘導出新的易位染色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創制小麥多重易位系的育種方法,通過小麥品種川麥62中的5bs.7bs和5bl.7bl雙重易位染色體作為載體進行多重易位系的選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育種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育種流程圖。
一種創制小麥多重易位系的育種方法,育種步驟為:
a)川麥62與易位系品種雜交,得到雜種f1;
b)雜種f1與川麥62進行回交,得到雜種bc1f1;
c)雜種bc1f1自交,選育得到多重易位系;
以川麥62的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體為載體進行多重染色體聚合,并且在多重染色體聚合過程中誘導出新的易位染色體。
小麥品種川麥62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而成,高抗條銹病。細胞學鑒定,川麥62含有種內染色體相互易位,即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體。研究發現[6-7],該雙重易位的5bs染色體臂上含有條銹病成株抗性基因。由此可見,川麥62是一個優良的育種親本材料。本技術主要是以川麥62為材料背景,以5bs·7bs和5bl·7bl為載體,與其它易位系進行雜交,雜種f1再與川麥62進行回交得到bc1f1,然后自交,再結合熒光原位雜交的方法篩選多重易位系,同時進行抗病性和農藝性狀評估,從而選育優良的多重易位系。
利用該方法,以川麥62與6vs·6al易位系品種內麥8號進行雜交回交,我們成功地選育出了2個抗性優良且高產的高代穩定品系16ew381和16ew458。16ew458為6vs·6al、5bs·7bs和5bl·7bl三重易位系;16ew381為6vs·6al、5bs·7bs、5bl·7bl、3bs·5as和3bl·5al多重易位系。因此,本技術以川麥62的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體為載體進行多重染色體聚合,選育優良的小麥新品種(系)切實可行,同時能增進小麥遺傳變異。
與傳統的多重易位系聚合相比,本技術以川麥62的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體為載體進行多重染色體聚合,能夠快速應用于小麥育種改良,選育出性狀優良的小麥新品系。同時,在利用該技術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新的遺傳變異,為今后的小麥種質創新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