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養殖池塘中進行水稻與青蝦、小龍蝦及河蟹綜合種養的方法。
背景技術:
江浙滬地區是我國河蟹及青蝦的主養區,河蟹主養面積約550萬畝,青蝦主養面積近60萬畝。近幾年來,大宗淡水商品魚類及小規格商品蟹市場需求差、售價持續低迷,售價與養殖成本倒掛,而大規格的優質商品蟹的市場需求旺盛、熱銷且售價高。通過在主養區調研得知,河蟹、青蝦、小龍蝦養殖呈現出以下特點:1)河蟹養殖呈現兩極分化現象,養殖虧本和利潤顯著的比例均約占30%,余下的為薄利養殖戶;2)商品青蝦的養殖產量和消費市場相對穩定,售價穩中略升;3)小龍蝦消費市場持續火爆,商品蝦供不應求、售價高。
在河蟹、青蝦的市場需求未能有效拓展的情況下,革新傳統的青蝦、河蟹養殖模式,創建出適應市場需求和契合產業發展方向的蝦蟹養殖新模式新技術迫在眉睫。池塘種稻新模式新技術是近年來水產養殖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探索研究的熱點,其核心關鍵技術是養殖池塘的改造與建設、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水產品種的飼養管理、水稻的田間管理等方面,最終實現養殖池塘“一水兩用、一池多收”,以及推動水產養殖品種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創新升級養殖技術的目的。
目前,池塘種稻模式相關的公開文獻中,涉及的水產養殖品種主要有青蝦、河蟹、小龍蝦、沙塘鱧、泥鰍、甲魚、南美白對蝦等,這其中,蝦蟹養殖池塘種稻模式所采用的水稻品種大多局限在高桿稻(蘆葦稻)或者早稻品種上,采用中、晚稻品種與青蝦、小龍蝦及河蟹進行綜合種養的模式和技術未見報道。已公開的池塘綜合種養的相關文獻有:“cn103891659a池塘魚稻共生飼養塘鱧魚的方法”、“‘池塘蘆葦稻-青蝦’種養結合技術及效益分析,金國強,中國稻米,2014,20(6):69-70”、“日本沼蝦-漁稻魚塘種稻系統的相互影響及種養配置,王力,安徽農業科學,2016,44(7):88-91”、“沙塘鱧‘魚稻共生’養殖技術,陳凡,科學養魚,2014,8:36-37”、“養魚不換水種稻不施肥,王瑜,農民日報,2015年10月26日第003版”、“小龍蝦與高桿稻同塘共生養種技術,閔敏,江西飼料,2017,1:25-27”等。誠然,高桿稻(蘆葦稻)的稻米品質優良、口感符合國人消費習慣,但因其稻桿粗大,必須人工收割稻穗,水稻秸稈機械化收割技術尚未突破,人工收割費力費錢,因此漁塘種植高桿稻模式短期內很難規模化推廣應用。公開文獻“蝦-稻-蝦套種雍菜生態高效種養技術,張曉平,現代農業科技,2014,3:280,282”中則論斷“根據稻蝦輪作茬口需要,水稻以種植早稻為宜,品種選用耐肥性、抗倒性、抗病性較好的金早47等早秈品種”,該文獻所述的種養技術實質是一種稻蝦輪作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在養殖池塘進行水稻與蝦蟹綜合種養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在養殖池塘內將青蝦、小龍蝦、河蟹養殖與水稻種植的茬口進行有效銜接,開展優質水稻與青蝦、小龍蝦、河蟹的生態綜合種養,合理地利用池塘的生產能力,在整個養殖周期內,始終保持養殖池塘水體適宜的載漁量,在無需使用增氧設施的前提下,錯峰提供契合市場需求的、大規格的、整齊度高的優質水產品,顯著地增加池塘產出的多樣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如本發明所述一種在養殖池塘進行水稻與蝦蟹綜合種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池塘建設:根據池塘面積大小開挖溝槽,若池塘面積小于10畝,則在池埂內側開挖“回”字形溝槽,若池塘面積為10畝以上,則在池埂內側開挖“回”字形溝槽,同時在池塘中間開挖“十”字形田間溝槽;所述“回”字形溝槽的內側作為種植水稻的坂田;
(2)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a、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為2月上旬,每畝放養380尾/kg-420尾/kg的青蝦種8kg-12kg;
b、小龍蝦苗種放養為3月下旬,每畝放養280尾/kg-300尾/kg的小龍蝦苗種16kg-18kg;
c、水稻的育秧為5月中旬進行,6月中旬將水稻稻秧人工移栽到池塘坂田上;
d、6月下旬,每畝放養70g/只-76g/只的的大規格蟹種380只-400只;
e、第二茬青蝦苗種的放養為7月下旬,每畝放養4000尾/kg-5000尾/kg的青蝦苗5kg-5.5kg;
上述每畝的苗種放養數量按溝槽面積計算,其中小于10畝的池塘按“回”字形溝槽的面積計算,10畝以上的池塘按“回”字形溝槽加上“十”字形田間溝槽的面積計算,水稻種植面積按池塘的坂田面積計算;
(3)飼養管理:在3月上旬,投喂青蝦優質配合飼料;在小龍蝦苗種放養后,隔天交替適量投喂小龍蝦飼料與冰鮮魚;在大規格蟹種放養后,隔天交替適量投喂河蟹飼料與冰鮮魚;在第二茬青蝦苗種放養后,投喂青蝦優質配合飼料;
(4)田間管理:在6月中旬前,在坂田上施肥;在稻秧移栽時,保持坂田水位不淹沒稻秧心葉;在7月20日-25日,降低池塘水位,將池塘坂田上種植的水稻進行烤田操作;在7月26日后,將池塘濾過進水,坂田上水位保持在水深10cm-15cm。
其中,步驟(1)所述池塘的深度為0.8m-1.0m,坡比為1:2.5-3.0;所述溝槽(即“回”字形溝槽和“十”字形田間溝槽)的深為0.5m-0.6m、寬為5m-6m。
進一步地,步驟(1)所述“回”字形溝槽上設置有機械進出坂田作業的通道,通道寬度為一般3m,在通道底部設置一條硬性管道,硬性管道的管徑一般為40cm、長度為4.5m,便于溝槽水體貫通與循環。
其中,步驟(1)所述溝槽按面積每畝施用250kg-300kg發酵雞糞作為基肥,在溝槽內栽種4-5行伊樂藻,株距1.0m-1.2m,每畝栽種伊樂藻25kg-30kg,伊樂藻的萌發面積占溝槽面積的35%-40%。
進一步地,步驟(1)所述池埂的上沿設置45cm-50cm高的鈣塑板,作為小龍蝦、河蟹的防逃設施。
其中,步驟(2)c所述水稻選用優質的中稻或晚稻品種,具體如南粳5055、武運粳30、越光zl等抗倒性、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所述稻秧的行距為22cm-25cm、株距為18cm-20cm,雙行插秧,每10-12行間隔35cm-40cm作為通風道。
作為優選,a、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為2月上旬,每畝放養400尾/kg的青蝦種10kg;
b、小龍蝦苗種放養為3月下旬,每畝放養300尾/kg的小龍蝦苗種18kg;
c、水稻的育秧為5月中旬進行,6月中旬將稻秧人工移栽到池塘坂田上;
d、大規格蟹種放養為6月下旬,每畝放養75g/只的的大規格蟹種400只;
e、第二茬青蝦苗種的放養為7月下旬,每畝放養4000尾/kg-5000尾/kg的青蝦苗5kg。
其中,步驟(3)所述的在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后開始投喂青蝦飼料為蛋白含量36%-38%、粒徑1.0mm-1.2mm的優質青蝦配合顆粒飼料;所述小龍蝦飼料為蛋白含量35%-36%、粒徑1.6mm-1.8mm的小龍蝦配合顆粒飼料;所述河蟹飼料為蛋白含量34%-36%、粒徑2.0mm-2.2mm的河蟹配合顆粒飼料;所述在第二茬青蝦苗種放養后,投喂青蝦飼料為的蛋白含量38%-40%、粒徑0.8mm-1.0mm青蝦優質配合顆粒飼料。
其中,步驟(4)所述6月中旬前,在坂田上施用氮磷鉀復合肥,每畝施用7.0kg-7.5kg;所述進行烤田操作后,按坂田面積,每畝面積補施氮磷鉀復合肥4.0kg-4.2kg。
通過本發明的綜合種養方法,水產品捕獲、上市,具體步驟為:
第一茬青蝦收獲:在5月30日前,用地籠捕獲青蝦商品蝦;每畝可捕獲規格為240尾/kg左右的青蝦約20kg;
小龍蝦商品蝦的收獲: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用地籠捕獲小龍蝦商品蝦;每畝可捕獲規格為40g/尾-50g/尾的小龍蝦約70kg;
大規格河蟹的收獲: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大規格河蟹上市出售;每畝可捕獲均重150g/只的河蟹50kg左右;
第二茬青蝦的收獲:在10月中旬前,用地籠捕獲青蝦商品蝦;每畝可捕獲規格為240尾/kg左右的青蝦商品蝦約28kg,可捕獲規格為800尾/kg左右青蝦種約5kg;
水稻收割,在10月下旬,當水稻稻葉變黃、籽粒變硬時,降低池塘水位露出坂田,適時機械收割水稻,水稻稻谷產量按池塘坂田面積計算。每畝可收獲稻谷約350kg。整個養殖周期完畢,酌情進行池塘清整與修復,以備開展下一輪池塘生產。
本發明所用的苗種、水稻、飼料等產品均由市售可得。
本發明的河蟹、青蝦、小龍蝦等甲殼類水生動物由于其食性、生長蛻殼、領地性、依附水草棲息與隱蔽、病原微生物水平傳播等生物學習性,其精養(主養)池塘的苗種放養密度和養殖產量已有較明確的科研結論,期望通過增加苗種放養密度來提高其養殖產量既違背生物學原理,也不符合發展現代漁業的要求。因此,將原有的精養青蝦、河蟹的池塘,進行適當改造與修整,創新青蝦、河蟹與其它混養品種的放養模式,調整池塘內水草栽種種類與面積,改種優質水稻,同時做好蝦蟹養殖與水稻種植的茬口銜接,則可以顯著提高池塘產出的經濟與生態效益。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合理投放適宜規格與數量的蝦蟹苗種以及規劃水稻種植面積,特別是將青蝦、小龍蝦、河蟹苗種的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有效銜接,合理地利用池塘的生產能力,在整個養殖周期內,保持池塘養殖水體的適宜載漁量,在無需使用增氧設施的前提下,幾乎不需要投入漁藥等投入品,也能保證不發生明顯的水產養殖病害;水稻的田間管理方面,在插秧后保持坂田在適宜水位,適時進行烤田操作,無需噴灑農藥,即可有效生態預防水稻發生赤枯病、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縱卷葉螟、一代及二代二化螟、三代三化螟等主要蟲害,且無機化肥投入量適宜、無蓄積。
本發明可以錯峰提供契合市場需求的、大規格的、整齊度高的優質水產品及優質稻谷,青蝦、小龍蝦及河蟹養殖與水稻種植互利共生,環境友好,顯著地增加了池塘產出的多樣化,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在鎮江市丹徒區同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選取試驗池塘,試驗塘口11個,塘口號分別為18#(6畝)、20#(8畝)、21#(10畝)、22#(10畝)、23#(16畝)、24#(20畝)、25#(22畝)、26#(25畝)、27#(27畝),28#(16畝),29#(16畝),池底平坦、壤質土、均為東西向、長方形,進排水方便,水源水水質良好,符合ny5361的規定要求。
18#塘、20#塘、21#塘、23#塘、24#塘、25#塘、26#塘為本發明實施例試驗池塘。22#塘、27#、28#、29#塘為試驗對照塘,22#塘是雙茬青蝦主養塘,27#塘是河蟹主養塘,28#塘和29#塘與23#塘面積相同,并且綜合種養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各茬口養殖的苗種的數量和水稻種植面積。
各塘口投入成本經測算分別為:青蝦種40元/kg,小龍蝦種42元/kg,大規格蟹種4元/只,青蝦苗50元/kg;稻種36元/畝,人工插秧及除草250元/畝,塘口管理人工400元/畝,機械收稻80元/畝,防逃設施、網具折舊180元/畝,進排水電費50元/畝,塘租800元/畝,青蝦配合飼料7.2元/kg,小龍蝦配合飼料6.4元/kg,河蟹配合飼料6.4元/kg,冰鮮魚4元/kg;對照塘(雙茬青蝦主養塘及河蟹主養塘)所用的生物制劑200元/畝,電費160元/畝;優質稻谷按75%的出粒率計,青糠等稻谷加工的副產品抵作加工費,生態大米16元/kg。
實施例1
步驟1,池塘建設:
1)塘口號為18#,面積分別為6畝,池深0.8m,坡比1:2.5;在距池埂4m處開挖深0.5m、寬5m的“回”字形溝槽,將溝槽內側作為種植水稻的坂田;開挖“回”字形溝槽時,留有一條寬度為3m便于機械進出坂田作業的通道,在通道底部設置一條管徑為40cm、長度為4.5m硬性管道,便于溝槽水體流通用;在12月上旬前完成池塘清整、消毒措施,同時在池埂四周設置45cm高的鈣塑板作為小龍蝦及河蟹防逃設施;
2)新開挖的“回”字形溝槽,按其面積每畝施用250kg發酵雞糞作為基肥,池塘用60目篩絹網濾過進水,保證溝槽水位至10cm-20cm,在其內栽種4行伊樂藻,株距1m,按每畝栽種伊樂藻25kg計,溝槽內伊樂藻栽種約占溝槽面積的35%,未鋪設微孔增氧設施。
步驟2,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
苗種放養時間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節令算,每畝的苗種放養數量按“回”字形溝槽面積計算,水稻種植面積按池塘坂田面積計算。其中:
1)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2月9日,每畝放養380尾/kg的青蝦種12kg;
2)小龍蝦苗種放養:3月26日,每畝放養280尾/kg的小龍蝦苗種18kg;
3)水稻的育秧與移栽:選用武運粳30的晚稻品種,5月15日進行育秧,6月18日,將稻秧人工移栽到池塘坂田上,行距22cm、株距20cm,雙行插秧,每10行間隔35cm作為通風道;
4)大規格蟹種放養:6月24日,每畝放養74g/只的的大規格蟹種400只;
5)第二茬青蝦苗種的放養:7月22日,每畝放養4000尾/kg-5000尾/kg的青蝦苗5.5kg。
步驟3,飼養管理:在3月上旬,水溫13-17℃時,在“回”字形溝槽內,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8%、粒徑1.2mm的優質青蝦配合顆粒飼料,適量投喂;在小龍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36%、粒徑1.6mm的優質小龍蝦配合飼料及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適量投喂的方式投喂,投喂至小龍蝦捕獲上市;大規格蟹種放養后,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6%、粒徑2.0mm的河蟹優質配合飼料與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投喂的方式投喂,適量投喂;第二茬青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38%、粒徑0.8mm的青蝦優質配合飼料,適量投喂。
步驟4,田間管理:
1)稻秧移栽(6月中旬)前,將池塘坂田翻耕清整,每畝施用氮磷鉀復合肥7.5kg;稻秧移栽時,池塘濾過進水,保持坂田水位以不淹沒稻秧心葉為宜;
2)7月20日,降低池塘水位,將池塘坂田種植的水稻進行烤田操作,改善水稻株型和限制無效分蘗;
3)按坂田面積,每畝補施氮磷鉀復合肥4kg,同時進行人工除草,之后將池塘坂田水位補充至其上10cm-15cm。
步驟5,水產品捕獲、上市:
1)第1茬青蝦的收獲: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121kg;
2)小龍蝦商品蝦的收獲: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51g/尾的商品小龍蝦400kg;
3)大規格河蟹的收獲: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58g的大規格商品蟹300kg;
4)第2茬青蝦的收獲: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6尾/kg的青蝦商品蝦165kg、捕獲規格為810尾/kg的青蝦種31kg;
5)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2080kg。
經測算:投喂青蝦配合飼料634kg、小龍蝦配合飼料500kg、河蟹配合飼料330kg、冰鮮魚1328kg;每畝產值22507元、成本8045元、效益14462元。
實施例2
1)塘口號為20#塘,面積8畝;池深0.8m,坡比1:2.5;在距池埂4m處開挖深0.5m、寬5m的“回”字形溝槽,將溝槽內側作為種植水稻的坂田;開挖“回”字形溝槽時,留有一條寬度為3m便于機械進出坂田作業的通道,在通道底部設置一條管徑為40cm、長度為4.5m硬性管道,便于溝槽水體流通用;在12月上旬前完成池塘清整、消毒措施,同時在池埂四周設置45cm高的鈣塑板作為小龍蝦及河蟹防逃設施;
2)新開挖的“回”字形溝槽,按其面積每畝施用300kg發酵雞糞作為基肥,池塘用60目篩絹網濾過進水,保證溝槽水位至10cm-20cm,在其內栽種4行伊樂藻,株距1m,按每畝栽種伊樂藻25kg計,環溝內伊樂藻栽種約占溝槽面積的40%,未鋪設微孔增氧設施。
步驟2,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
苗種放養時間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節令算,每畝的苗種放養數量按“回”字形溝槽面積計算,水稻種植面積按池塘坂田面積計算。其中:
1)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2月9日,每畝放養420尾/kg的青蝦種8kg;
2)小龍蝦苗種放養:3月26日,每畝放養300尾/kg的小龍蝦苗種16kg;
3)水稻的育秧與移栽:選用南粳5055的中稻品種,5月15日進行育秧,6月18日,將稻秧人工移栽到池塘坂田上,行距25cm、株距18cm,雙行插秧,每12行間隔40cm作為通風道;
4)大規格蟹種放養:6月24日,每畝放養76g/只的的大規格蟹種380只;
5)第二茬青蝦苗種的放養:7月22日,每畝放養5000尾/kg的青蝦苗5kg。
步驟3,飼養管理:在3月上旬,水溫13-17℃時,在“回”字形溝槽內,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6%、粒徑1.0mm的優質青蝦配合顆粒飼料,適量投喂;在小龍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35%、粒徑1.8mm的優質小龍蝦配合飼料及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適量投喂的方式投喂,投喂至小龍蝦捕獲上市;大規格蟹種放養后,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4%、粒徑2.2mm的河蟹優質配合飼料與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投喂的方式投喂,適量投喂;第二茬青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40%、粒徑1.0mm的青蝦優質配合飼料,適量投喂。
步驟4,田間管理:
1)稻秧移栽(6月中旬)前,將池塘坂田翻耕清整,每畝施用氮磷鉀復合肥7.0kg;稻秧移栽時,池塘濾過進水,保持坂田水位以不淹沒稻秧心葉為宜;
2)7月20日,降低池塘水位,將池塘坂田種植的水稻進行烤田操作,改善水稻株型和限制無效分蘗;
3)按坂田面積,每畝補施氮磷鉀復合肥4.2kg,同時進行人工除草,之后將池塘坂田水位補充至其上10cm-15cm。
步驟5,水產品捕獲、上市:
1)第1茬青蝦的收獲: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161kg;
2)小龍蝦商品蝦的收獲: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7g/尾的商品小龍蝦560kg;
3)大規格河蟹的收獲: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54g的大規格商品蟹396kg;
4)第2茬青蝦的收獲: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2尾/kg的青蝦商品蝦222kg、捕獲規格為840尾/kg的青蝦種43kg;
5)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2818kg。
經測算:投喂青蝦配合飼料852kg、小龍蝦配合飼料616kg、河蟹配合飼料436kg、冰鮮魚1682kg;每畝產值22704元、成本7209元、效益15495元。
實施例3
步驟1,池塘建設:
1)塘口號為21#,面積分別為10畝,池深1.0m,坡比1:3;在距池埂4m處開挖深0.6m、寬6m的“回”字形溝槽,并在池塘中間開挖深0.6m、寬6m的“十”字形田間溝槽;將“回”字形溝槽內側作為種植水稻的坂田;開挖“回”字形溝槽時,留有一條寬度為3m便于機械進出坂田作業的通道,在通道底部設置一條管徑為40cm、長度為4.5m硬性管道,便于“回”字形溝槽水體流通用;在12月上旬前完成池塘清整、消毒措施,同時在池埂四周設置50cm高的鈣塑板作為小龍蝦及河蟹防逃設施;
2)新開挖的“回”字形溝槽和“十”字形田間溝槽,按其面積每畝施用300kg發酵雞糞作為基肥,池塘用60目篩絹網濾過進水,保證兩溝槽水位至10cm-20cm,在其內栽種5行伊樂藻,株距1.2m,按每畝栽種伊樂藻30kg計,回形溝槽和田間溝槽內伊樂藻栽種約占溝槽面積的40%,未鋪設微孔增氧設施。
步驟2,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
苗種放養與水稻種植茬口銜接,具體為:苗種放養時間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節令算,每畝的苗種放養數量按“回”字形溝槽和“十”字形田間溝槽面積計算,水稻種植面積按池塘坂田面積計算。其中:
1)第一茬青蝦苗種放養:2月9日,每畝放養400尾/kg的青蝦種10kg;
2)小龍蝦苗種放養:3月26日,每畝放養300尾/kg的小龍蝦苗種18kg;
3)水稻的育秧與移栽:選用越光zl中稻品種,5月15日進行育秧,6月18日,將稻秧人工移栽到池塘坂田上,行距24cm、株距20cm,雙行插秧,每12行間隔38cm作為通風道;
4)大規格蟹種放養:6月24日,每畝放養75g/只的的大規格蟹種400只;
5)第二茬青蝦苗種的放養:7月22日,每畝放養4500尾/kg的青蝦苗5kg。
步驟3,飼養管理:在3月上旬,水溫13-17℃時,在“回”字形溝槽和“十”字形田間溝槽內,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8%、粒徑1.2mm的優質青蝦配合顆粒飼料,適量投喂;在小龍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36%、粒徑1.6mm的優質小龍蝦配合飼料及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適量投喂的方式投喂,投喂至小龍蝦捕獲上市;大規格蟹種放養后,開始投喂蛋白含量36%、粒徑2.0mm的河蟹優質配合飼料與機械剪碎的冰鮮魚,按顆粒飼料、冰鮮魚交替投喂的方式投喂,適量投喂;第二茬青蝦苗種放養后,投喂蛋白含量38%、粒徑0.8mm的青蝦優質配合飼料,適量投喂。
步驟4,田間管理:
1)稻秧移栽(6月中旬)前,將池塘坂田翻耕清整,每畝施用氮磷鉀復合肥7.5kg;稻秧移栽時,池塘濾過進水,保持坂田水位以不淹沒稻秧心葉為宜;
2)7月20日,降低池塘水位,將池塘坂田種植的水稻進行烤田操作,改善水稻株型和限制無效分蘗;
3)按坂田面積,每畝補施氮磷鉀復合肥4kg,同時進行人工除草,之后將池塘坂田水位補充至其上10cm-15cm。
步驟5,水產品捕獲、上市:
1)第1茬青蝦的收獲: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60尾/kg的商品蝦共208kg;
2)小龍蝦商品蝦的收獲: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6g/尾的商品小龍蝦568kg;
3)大規格河蟹的收獲: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48g的大規格商品蟹484kg;
4)第2茬青蝦的收獲: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青蝦商品蝦250kg、捕獲規格為840尾/kg的青蝦種60kg;
5)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3486kg。
經測算:投喂青蝦配合飼料1036kg、小龍蝦配合飼料682kg、河蟹配合飼料557kg、冰鮮魚1981kg;每畝產值22507元、成本8045元、效益14462元。
實施例4:塘口號為23#塘,面積16畝,綜合種養的方法與實施例3相同。
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320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5g/尾的商品小龍蝦962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58g的大規格商品蟹832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6尾/kg的青蝦商品蝦416kg、捕獲規格為810尾/kg的青蝦種81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1634kg、小龍蝦配合飼料1058kg、河蟹配合飼料915kg、冰鮮魚3157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5760kg。
經測算:每畝產值22029元、成本7024元、效益15005元。
實施例5:塘口號為25#塘,面積20畝,綜合種養的方法與實施例3相同。
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362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5g/尾的商品小龍蝦1040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54g的商品蟹1020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4尾/kg的青蝦商品蝦555kg、捕獲規格為810尾/kg的青蝦種110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2044kg、小龍蝦配合飼料1196kg、河蟹配合飼料1122kg、冰鮮魚3709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6940kg。
經測算:每畝產值20773元、成本6981元、效益13792元。
實施例6:塘口號為25#塘,面積22畝,綜合種養的方法與實施例3相同。
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7尾/kg的商品蝦共352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4g/尾的商品小龍蝦924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42g的商品蟹1232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0尾/kg的青蝦商品蝦616kg、捕獲規格為880尾/kg的青蝦種143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2673kg、小龍蝦配合飼料1201kg、河蟹配合飼料1478kg、冰鮮魚4288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7800kg。
經測算:每畝產值18273元、成本7806元、效益10467元。
實施例7:塘口號為26#塘,面積25畝,綜合種養的方法與實施例3相同。
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400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5g/尾的商品小龍蝦1000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40g的商品蟹1400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26尾/kg的青蝦商品蝦900kg、捕獲規格為880尾/kg的青蝦種250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3450kg、小龍蝦配合飼料1300kg、河蟹配合飼料1680kg、冰鮮魚4768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8750kg。
經測算:每畝產值18560元、成本8088元、效益10472元。
對比例1
塘口號為22#塘,面積10畝,雙茬青蝦主養試驗對照塘,平底塘,池塘內伊樂藻栽種面積約占50%,池塘按每畝0.2kw的功率配備微孔增氧設施,按需增氧。2月9日,放養600尾/kg的青蝦種200kg;7月20日,放養5220尾/kg的青蝦種135kg;按常規青蝦主養塘口管理措施進行養殖管理,5月20日-6月1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600kg;12月10日-次年1月1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6尾/kg的青蝦商品蝦400kg、捕獲規格為600尾/kg的青蝦種400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2800kg;每畝產值9640元、成本3756元、效益5884元。
對比例2
塘口號為27#塘,面積26畝,為河蟹主養試驗對照塘,“回”字形環溝,環溝內伊樂藻栽種約占環溝面積的50%,池塘按每畝0.2kw的功率配備微孔增氧設施,按需增氧。2月20日,放養162g/只的蟹種193kg(每畝放養1200只);按河蟹主養塘口進行養殖生產管理,共投喂河蟹配合飼料5382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25g的商品蟹2340kg。每畝產值9360元、成本4015元、效益5345元。
對比例3
塘口號為28#塘,面積16畝,采用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不同之處在于2月9日,每畝放養360尾/kg的青蝦種10kg;3月26日,每畝放養300尾/kg的小龍蝦15kg;6月18日,坂田進行水稻插秧,行距20cm、株距18cm,雙行插秧,每12行間隔33cm作為通風道;6月24日,每畝放養72g/只的大規格蟹種360只;7月22日,每畝放養3800尾/kg的青蝦苗4.8kg。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0尾/kg的商品蝦共180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5g/尾的商品小龍蝦535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50g的大規格商品蟹585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30尾/kg的青蝦商品蝦245kg、捕獲規格為750尾/kg的青蝦種45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1620kg、小龍蝦配合飼料1015kg、河蟹配合飼料850kg、冰鮮魚3057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3200kg。
對比例3的方案與實施例3相比,在畝均投入成本和管理措施相當的情況下,即便增大青蝦苗種規格和畝放養量,養殖結果卻顯示,大規格商品青蝦、小龍蝦、河蟹的產量并沒有正相關增加,其養殖產量和育成規格反而明顯降低,因此,池塘畝產值和畝效益顯著低于實施例3的方案。
對比例4
塘口號為29#塘,面積16畝,采用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不同之處在于2月9日,每畝放養440尾/kg的青蝦種14kg;3月26日,每畝放養320尾/kg的小龍蝦20kg;6月18日,坂田進行水稻插秧,行距26cm、株距22cm,雙行插秧,每12行間隔42cm作為通風道;6月24日,每畝放養78g/只的大規格蟹種420只;7月22日,每畝放養5200尾/kg的青蝦苗5.8kg。5月20日-28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商品蝦共200kg;5月26日-6月18日,用地籠捕獲46g/尾的商品小龍蝦582kg;在中秋節前后,用地籠捕獲只均重160g的大規格商品蟹605kg;10月1日-20日,用地籠捕獲規格為240尾/kg的青蝦商品蝦250kg、捕獲規格為815尾/kg的青蝦種50kg;投喂青蝦配合飼料1845kg、小龍蝦配合飼料1340kg、河蟹配合飼料1052kg、冰鮮魚3450kg;11月6日,機械收割水稻,收獲稻谷3485kg。
對比例4的方案與實施例3相比,每畝產值低,并且成本還高于實施例3相當,效益明顯低于實施例3的方案;同時,對比例4中第一茬青蝦養殖,因為放養量的增加,在5月下旬收獲的大規格商品蝦的畝均產量低,未養成的青蝦擠占了其它放養品種的池塘水體生長空間,從而影響了小龍蝦、河蟹等品種的產量,更造成第二茬青蝦養殖商品蝦規格小,商品率低、飼料利用率低。
從以上實施例和對比例可以看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在蝦蟹養殖池塘中進行優質水稻與青蝦、小龍蝦、河蟹的綜合種養方法,每畝的效益均可達到10000-15000元,經濟效益明顯,而傳統雙茬青蝦主養塘每畝的效益約為5800元左右,傳統河蟹主養塘每畝的效益約為5300元左右;同時不按照本發明的各個茬口的放養時機和放養量以及種植量,而盲目地增減各苗種的放養量與水稻種植量,經濟效益反而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