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害蟲生物防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摩澤蒲螨(pyemotesmoseri)的人工繁育方法以及在防治蘋小吉丁蟲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林木蛀干害蟲的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此類害蟲給中國乃至世界林業造成了很多難以估量的損失,其隱蔽為害的特性給防治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天牛和吉丁這兩類蛀干害蟲目前是我國林業上數量最多,最難防治,卻造成損失最大的害蟲。例如主要危害蘋果樹的蘋小吉丁蟲(agrilusmali)給我國新疆地區的野生蘋果林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野生蘋果林種質資源被視為我國乃至世界蘋果選育和改良的重要基因庫,蘋小吉丁在野蘋果林暴發成災,造成了大量野蘋果樹的死亡,對群落乃至整個野果林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目前各級部門嘗試了多種防治方法,收效甚微。利用天敵控制此類害蟲是目前較有效且環保的手段。
蘋小吉丁屬于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tidae),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我國北方十多個省。王春曉等1995年首次報道了蘋小吉丁蟲侵入新疆,并認為是1993年由山東引入的蘋果苗木帶入。對于蘋小吉丁蟲的防治,早在上世紀60年代,張學敏、袁甫金等先后作過防治技術的研究,之后有關其防治技術時有報道,總結起來,防治措施主要有剪除有蟲枝條、涂抹藥液、打孔注藥、化學噴霧等。新疆野蘋果多分布在河谷陡坡兩側,地形復雜,面積大,分布廣,蘋小吉丁發育非常不整齊,加之蘋小吉丁蟲危害具有隱蔽性,果園中常用的防治方法在野蘋果林中很難實施及操作。從2000年開始,伊犁州各級政府組織開展蘋小吉丁蟲的防治工作,防治措施主要是清理蟲害木、剪除有蟲枝條、樹干打孔注藥、成蟲期化學藥劑噴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防治區的蟲口密度,但是蘋小吉丁蟲逐年蔓延及危害加重的趨勢并沒有改變。有關蘋小吉丁蟲的生物防治,最早見于孫益知1979年報道的一種嚙小蜂(tetrastichussp.)在一般不噴藥果樹上寄生率高達36.8%~53.8%,但這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之后雖偶有報道稱可以招引啄木鳥或釋放寄生蜂來防治蘋小吉丁蟲,但都沒有實踐。在蘋小吉丁蟲在新疆野果林爆發15年后,劉愛華等(2010,2011)首次報道了蘋小吉丁蟲的天敵昆蟲,報道了蘋小吉丁蟲刻柄繭蜂(atanycolussp.)對蘋小吉丁蟲的自然控制作用及其空間分布型。2013年王智勇報道了利用幾種腫腿蜂防治蘋小吉丁蟲,但也僅限于室內試驗和小規模示范,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目前尚未有利用摩澤蒲螨防治蘋小吉丁蟲的報道。
摩澤蒲螨(pyemotesmoseri)是于麗辰1996年在我國河北發現的新種,也是新疆發現的寄生于蘋小吉丁蟲的新記錄種,國內外無相關報道,該螨雌雄比高、攻擊能力、搜索寄主能力以及寄生率均很高,是一種非常優良的蛀干害蟲天敵。我們團隊一直致力于林木害蟲天敵的新品種的發現、人工繁育等研究,我們團隊嘗試對摩澤蒲螨進行人工繁育,然而現有技術只有對蒲螨屬的幾個種的人工繁殖方法有報道,主要利用蜜蜂蛹、蠐螬、臺灣狹天牛幼蟲、麥蛾幼蟲、玉米象幼蟲作為替代寄主繁殖蒲螨。我們團隊經過嘗試,發現現有技術中的替代寄主在繁殖摩澤蒲螨時效率不高,經過大量研究、大膽嘗試,發現苧麻天牛的蛹在繁育摩澤蒲螨具有很好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工繁育摩澤蒲螨的方法,以及摩澤蒲螨在防治蘋小吉丁蟲中的應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摩澤蒲螨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摩澤蒲螨原種制備:從野蘋果林蟲害枝內蘋小吉丁蟲蟲體上采集具有野生性狀的摩澤蒲螨膨腹體,在溫度17-25℃,相對濕度45-60%下,置于接螨盒內,培養3-8天;摩澤蒲螨膨腹體生產子螨后,將健康的蘋小吉丁幼蟲或蛹移入接螨盒,溫濕度條件不變,繼續培養5-8天,寄生在蘋小吉丁幼蟲或蛹上的子螨發育為成熟的膨腹體,作為摩澤蒲螨原種;
(2)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制備:以苧麻天牛的蛹作為替代寄主,在17-25℃,相對濕度45-60%下,將替代寄主放入接有摩澤蒲螨原種的接螨盒內,摩澤蒲螨原種和替代寄主的數量比為1:8,接種1-3d,接種后繼續培養6-8天,得到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
(3)摩澤蒲螨大量繁殖:將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移到空的接螨盒內,每盒5頭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在17-25℃,相對濕度45-60%下,將苧麻天牛的蛹放入接有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的接螨盒內,苧麻天牛的蛹和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的數量比為20:1,接種1-3d,接種后繼續培養3-5天,每個接螨盒可得到100個已接上摩澤蒲螨膨腹體的苧麻天牛蛹;
(4)摩澤蒲螨膨腹體轉移:將接有摩澤蒲螨膨腹體的苧麻天牛蛹從接螨盒中取出,分裝入貯螨管,再用脫脂棉塞緊,將脫脂棉下端與苧麻天牛蛹接觸,防止晃動;儲存或備用;
優選地,所述接螨盒是由內外兩個無蓋長方體透明塑料盒組成,內盒外壁四周有可接觸外盒內壁的支撐結構,內盒壁高于外盒壁0.5mm,支撐結構四個方位分別有1個0.5mm圓孔,用于平衡水壓;外盒加滿水,將內盒放入,內盒和外盒之間形成一條貫通的水屏障,可防止摩澤蒲螨子螨逃逸;內外盒壁及支撐結構均厚2mm,外盒長寬高分別為175mm、115mm,53mm,內盒長寬高分別為132mm、78mm、56mm,支撐結構位于內盒30mm高的位置,長寬分別為171mm和111mm;
優選地,所述的貯螨管是5ml的玻璃或塑料指形管;
優選地,將裝有摩澤蒲螨膨腹體的貯螨管置于溫度為4-8℃,相對濕度為30%的冰箱中進行儲存,儲存時間不超過120天;
本發明還揭示了摩澤蒲螨在防治蘋小吉丁蟲中的應用,在蘋小吉丁蟲的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將本發明裝有摩澤蒲螨膨腹體的貯螨管從冰箱中取出,置于15-25℃的溫度下48小時,再運送至林間,選擇溫度高于17℃的晴天釋放,釋放時將貯螨管置于受害植物下部或基部,拔開棉塞,管口朝下;
優選地,摩澤蒲螨膨腹體釋放前調查害蟲蟲口密度,并隨機抽取10管貯螨管統計摩澤蒲螨膨腹體個數,計算出平均數;
優選地,所述摩澤蒲螨膨腹體在林間的釋放量為按照益害比10:1釋放;
優選地,摩澤蒲螨膨腹體釋放后的8-10天,通過隨機抽取部分受害植物個體或枝條,解剖調查被寄生的害蟲數量來調查寄生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苧麻天牛的蛹作為摩澤蒲螨的替代寄主,能夠實現人工繁育,同時提高摩澤蒲螨膨腹體繁殖量,螨種不易退化。
2.應用摩澤蒲螨防治蘋小吉丁蟲,摩澤蒲螨對蘋小吉丁蟲的防治效果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實施例1
(1).摩澤蒲螨原種制備
從野蘋果林蟲害枝內蘋小吉丁蟲蟲體上采集具有野生性狀的摩澤蒲螨膨腹體,在溫度120℃,相對濕度50%下,置于接螨盒內,培養5天;摩澤蒲螨膨腹體生產子螨后,將健康的蘋小吉丁幼蟲移入接螨盒,溫濕度條件不變,繼續培養6天,寄生在蘋小吉丁幼蟲上的子螨發育為成熟的膨腹體,作為摩澤蒲螨原種;
(2).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制備
以苧麻天牛的蛹作為替代寄主,在20℃,相對濕度50%下,將替代寄主放入接有摩澤蒲螨原種的接螨盒內,摩澤蒲螨原種和替代寄主的數量比為1:8,接種1d,接種后繼續培養6天,得到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
(3).摩澤蒲螨大量繁殖
將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移到空的接螨盒內(總計50個接螨盒),每盒5頭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在20℃,相對濕度50%下,將替代寄主:苧麻天牛的蛹放入接有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的接螨盒內,苧麻天牛的蛹和摩澤蒲螨替代寄主種的數量比為20:1,接種2d,接種后繼續培養4天,每個接螨盒可得到100個已接上摩澤蒲螨膨腹體的替代寄主,統計繁殖得到的摩澤蒲螨膨腹體數量;
(4).設置對照
將苧麻天牛蛹分別替換成蜜蜂蛹、蠐螬、桑蠶蛹、麥蛾幼蟲,然后分別重復上述步驟(1)、(2)、(3),獲得對照1(蜜蜂蛹),對照2(蠐螬)、對照3(臺灣狹天牛幼蟲)、對照4(麥蛾幼蟲)。
表1的數據表明,本發明的替代寄主苧麻天牛的蛹繁殖摩澤蒲螨膨腹體數的效率高于蜜蜂蛹、蠐螬、臺灣狹天牛幼蟲、麥蛾幼蟲。
實施例2
利用摩澤蒲螨防治野蘋果林蘋果小吉丁
1.釋放時間
在新疆防治蘋果小吉丁越冬幼蟲和蛹,選擇5月上旬-5月下旬;防治蘋果小吉丁當年幼蟲,選擇8月下旬-10下旬,日均氣溫高于17℃時釋放。
2.釋放前蟲口調查和設置對照區
釋放前,隨機調查10株樹,在每株樹的4個方位隨機取4個三級果枝,進行解剖,統計每個枝的蟲口量,計算出枝子平均蟲口量,數清每株樹上上三級分枝的總量,再換算成每株的蟲口量,求平均值。在距離釋放區2km以外設立對照區。
3.釋放方法
采用1次性淹沒式釋放,且為每株釋放。將貯螨管的棉塞拔下塞到樹的枝杈上,管口斜向下,固定于樹不受陽光直射的一面,固定位置在樹的胸徑。
4.釋放量
用苧麻天牛蛹繁育的摩澤蒲螨平均含有310個膨腹體,釋放量的計算公式:釋放量=平均每株蟲口量*10個膨腹體。
5.釋放效果檢驗
利用摩澤蒲螨防治蘋小吉丁越冬幼蟲和蛹,釋放螨10天后效果調查,蘋小吉丁幼蟲和蛹的校正死亡率為73.21%。8月份調查,當年幼蟲的校正死亡率為90.60%,通過釋放摩澤蒲螨,基本控制了蘋小吉丁蟲危害,達到了保護蘋果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