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水生植物養殖裝置。
背景技術:
海藻是生長在海中的藻類,是植物界的隱花植物,藻類包括數種不同類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簡單的植物,主要特征為:無維管束組織,沒有真正根、莖、葉的分化現象;不開花,無果實和種子;生殖器官無特化的保護組織,常直接由單一細胞產生孢子或配子;以及無胚胎的形成。海產藻類的統稱,通常固著于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是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以海藻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種,這些形體差異巨大、橫跨了多種生命體,共同點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過自身體內的色素體以及光合作用來合成有機物。
目前,海藻的養殖方式是在近海處通過筏式進行養殖,由于近年來近海水質污染嚴重,海藻的生長環境大大下降,品質大大降低,另外,當為高溫天氣時,溫度過高容易使海藻損壞。因此,針對這一現狀,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水生植物養殖裝置,以克服當前實際應用中的不足,滿足海藻養殖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生植物養殖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生植物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箱,所述養殖箱的內底部左側固定設置有養殖盒,養殖盒的外側通過軸承轉動設置有支撐底板,所述支撐底板包括轉動套設于養殖箱上的圓筒以及連接于圓筒上端的環板,所述支撐底板的外圈設置有網筒,網筒的內壁上設有若干攪拌葉片,所述支撐底板的下部設有傳動齒輪,所述養殖箱的外側底部設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密封轉動延伸至養殖箱的內側,且電機的輸出軸上設有與傳動齒輪嚙合連接的主動齒輪,所述電機的輸出軸上端還設有排污葉片,排污葉片的右側于養殖箱側壁上開設有排污口,排污口上連接有排污管,排污管的下端設有污物箱,所述養殖箱的左側設有循環管,循環管的一端連接于養殖箱的左側上部,循環管的另一端連接于養殖箱的左側下部,且循環管上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管的上端還連通設有進水管,且進水管上設有進水閥門,所述循環管的下端還連通設有排水管,且排水管上設有排水閥門,所述養殖箱的左側還設有制冷壓縮機組,制冷壓縮機組通過連接管與制冷交換器連接,所述制冷交換器設于循環管上,所述養殖箱的后側壁下部開設有若干進氣口,進氣口上連接有進氣支管,各個進氣支管均與進氣總管連接,所述養殖箱的后側壁還設有與進氣總管連接的氣泵。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養殖盒為上開口的圓柱形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污葉片和攪拌葉片均為矩形狀結構,且攪拌葉片與網筒的內壁垂直。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污物箱的上端面位于養殖箱下端面的下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氣口上設有單向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養殖箱的內部右側還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和PH感應器,養殖箱右側設置的控制器通過連接線分別與水位感應器和PH感應器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養殖箱的底部還設有多個支撐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置可通過電機傳動轉動的網筒,可使得水體營養物均勻分布,同時利于污物在排污葉片的作用下排入到排污管內,并沉淀到污物箱內,提升水生植物的養殖環境質量,且通過設置網筒,利于氣泵工作向養殖箱內曝氣時,分布均勻,且降低對水生植物的影響,為水生植物養殖提供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
綜上所述,該裝置可使得水體營養物均勻分布,同時利于污物在排污葉片的作用下排出,提升水生植物的養殖環境質量,且曝氣時對水生植物的影響較小,為水生植物養殖提供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水管,2-進水閥門,3-循環管,4-連接管,5-制冷交換器,6-制冷壓縮機組,7-循環泵,8-排水閥門,9-排水管,10-支撐腿,11-傳動齒輪,12-養殖盒,13-支撐底板,14-進氣口,15-電機,16-污物箱,17-排污管,18-主動齒輪,19-排污葉片,20-水位感應器,21-PH感應器,22-控制器,23-網筒,24-攪拌葉片,25-養殖箱,26-氣泵,27-進氣支管,28-進氣總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水生植物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箱25,所述養殖箱25的內底部左側固定設置有養殖盒12,養殖盒12為上開口的圓柱形結構,養殖盒12的外側通過軸承轉動設置有支撐底板13,所述支撐底板13包括轉動套設于養殖盒12上的圓筒以及連接于圓筒上端的環板,所述支撐底板13的外圈設置有網筒23,網筒23的內壁上設有若干攪拌葉片24,所述攪拌葉片24為矩形狀結構,且攪拌葉片24與網筒23的內壁垂直,通過攪拌葉片24轉動可對水體營養物進行攪拌,同時對植物進行晃動,提升植物的生長質量,所述支撐底板13的下部設有傳動齒輪11,所述養殖箱25的外側底部設有電機15,電機15的輸出軸密封轉動延伸至養殖箱25的內側,且電機15的輸出軸上設有與傳動齒輪11嚙合連接的主動齒輪18,通過電機15可帶動支撐底板13轉動,進而帶動網筒23轉動,所述電機15的輸出軸上端還設有排污葉片19,所述排污葉片19為矩形狀結構,排污葉片19的右側于養殖箱25側壁上開設有排污口,排污口上連接有排污管17,排污管17的下端設有污物箱16,且污物箱16的上端面位于養殖箱25下端面的下側,通過排污葉片19的轉動,污物可通過排污管17沉淀到污物箱16內,提升養殖箱25內的水體質量。
所述養殖箱25的左側設有循環管3,循環管3的一端連接于養殖箱25的左側上部,循環管3的另一端連接于養殖箱25的左側下部,且循環管3上設有循環泵7,所述循環管3的上端還連通設有進水管1,且進水管1上設有進水閥門2,所述循環管3的下端還連通設有排水管9,且排水管9上設有排水閥門8,所述養殖箱25的左側還設有制冷壓縮機組6,制冷壓縮機組6通過連接管4與制冷交換器5連接,所述制冷交換器5設于循環管3上,通過制冷壓縮機組6和制冷交換器5配合工作,可對水體進行溫度調節,所述養殖箱25的后側壁下部開設有若干進氣口14,進氣口14上設有單向閥(未示出),進氣口14上連接有進氣支管27,各個進氣支管27均與進氣總管28連接,所述養殖箱25的后側壁還設有與進氣總管28連接的氣泵26,通過氣泵26控制工作,可向養殖箱25進行曝氣。
所述養殖箱25的內部右側還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20和PH感應器21,所述養殖箱25右側設置的控制器22通過連接線分別與水位感應器20和PH感應器21連接,通過水位感應器20和PH感應器21可對水體水位和PH進行監控,方便調控,所述養殖箱25的底部還設有多個支撐腿10,通過支撐腿10可對養殖箱25進行支撐。
本實用新型的創新之處在于:設置可通過電機15傳動轉動的網筒23,可使得水體營養物均勻分布,同時利于污物在排污葉片19的作用下排入到排污管17內,并沉淀到污物箱16內,提升水生植物的養殖環境質量,且通過設置網筒23,利于氣泵26工作向養殖箱25內曝氣時,分布均勻,且降低對水生植物的影響;另外,該裝置還可對水溫調節、PH調節、水位檢測以及水體的上下循環,為水生植物養殖提供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
以上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