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育苗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林業育苗裝置。
背景技術:
林業育苗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林業要發展,靠的是種苗,抓住了林業育苗,就抓住了林業的根本,然而現有的林業育苗裝置結構不合理,使育苗土壤水分過多,造成育苗不成功,且過度浪費資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一種林業育苗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林業育苗裝置,包括育苗盆、托盤、底座,所述底座內部具有底槽,所述底槽連接托盤,所述托盤具有法蘭盤,所述法蘭盤下部具有多個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內側具有上吸合槽,所述托盤內側具有托盤槽,所述托盤槽下部具有卡位槽,所述托盤槽上部具有外密封槽,所述底座上部具有多個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與定位槽相適應,所述定位槽連接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內側具有下吸合槽,所述下吸合槽連接吸合塊下部,所述吸合塊上部連接上吸合槽,所述育苗盆底部具有卡位凸起,所述卡位凸起連接卡位槽。
所述育苗盆下部具有多個透氣孔,所述托盤底部具有多個通氣孔,所述通氣孔與透氣孔相對應,所述透氣孔的半徑小于通氣孔的半徑。
所述育苗盆外側中部具有內密封槽,所述內密封槽連接密封圈內側,所述密封圈外側連接外密封槽,所述底座具有多個排水槽。
有益效果:
底槽與托盤相適應,使托盤與底座連接緊密,通過定位凸起與定位槽的配合,增加了托盤、底座間連接的穩定性,通過吸合塊、上吸合槽、下吸合槽的共同配合,使托盤與底座連接更加牢固,底槽不與托盤底部連接,保證了托盤底部的透氣性,卡位槽連接卡位凸起,使育苗盆與托盤連接緊密,通過密封圈、內密封槽、外密封槽的共同配合,增加育苗盆與托盤連接的穩定性,育苗盆與托盤可分離,方便苗木的移植,透氣孔與通氣孔相對應,且通氣孔直徑大于透氣孔直徑,保證了育苗盆內土壤的透氣性,排水槽將相鄰的底槽串聯,使單獨底槽不會存留過多水分,這種林業育苗裝置結構合理,保證苗木通氣性的同時,便于移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林業育苗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密封圈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底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林業育苗裝置,包括育苗盆1、托盤2、底座18,所述底座18內部具有底槽11,所述底槽11連接托盤2,所述托盤2具有法蘭盤5,所述法蘭盤5下部具有多個定位槽10,所述定位槽10內側具有上吸合槽7,所述托盤2內側具有托盤槽19,所述托盤槽19下部具有卡位槽3,所述托盤槽19上部具有外密封槽16,所述底座18上部具有多個定位凸起9,所述定位凸起9與定位槽10相適應,所述定位槽10連接定位凸起9,所述定位凸起9內側具有下吸合槽8,所述下吸合槽8連接吸合塊6下部,所述吸合塊6上部連接上吸合槽7,所述育苗盆1底部具有卡位凸起4,所述卡位凸起4連接卡位槽3。
所述育苗盆1下部具有多個透氣孔12,所述托盤2底部具有多個通氣孔13,所述通氣孔13與透氣孔12相對應,所述透氣孔12的半徑小于通氣孔13的半徑。
所述育苗盆1外側中部具有內密封槽15,所述內密封槽15連接密封圈14內側,所述密封圈14外側連接外密封槽16,所述底座18具有多個排水槽17。
底槽11與托盤2相適應,使托盤2與底座18連接緊密,通過定位凸起9與定位槽10的配合,增加了托盤2、底座18間連接的穩定性,通過吸合塊6、上吸合槽7、下吸合槽8的共同配合,使托盤2與底座18連接更加牢固,底槽11不與托盤2底部連接,保證了托盤2底部的透氣性,卡位槽3連接卡位凸起4,使育苗盆1與托盤2連接緊密,通過密封圈14、內密封槽15、外密封槽16的共同配合,增加育苗盆1與托盤2連接的穩定性,育苗盆1與托盤2可分離,方便苗木的移植,透氣孔12與通氣孔13相對應,且通氣孔13直徑大于透氣孔12直徑,保證了育苗盆1內土壤的透氣性,排水槽17將相鄰的底槽11串聯,使單獨底槽11不會存留過多水分,這種林業育苗裝置結構合理,保證苗木通氣性的同時,便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