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小麥單株點播器。
背景技術:
播種是小麥育種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很多選種圃的播種工作需要單株點播。傳統的單株點播方式比較復雜,需要人工開溝后,手拿帶有標記的竹竿進行單粒點播,之后再人工覆土,土壤經過傳統點播方式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后,失墑嚴重,導致小麥冬前苗情差,費時費工效果不好。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小麥單株點播器,以解決傳統小麥單株點播費時費工,效果不好的問題,大幅提高小麥出苗質量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麥單株點播器,以解決傳統小麥單株點播費時費工,效果不好的問題,大幅提高小麥出苗質量,提高小麥單株點播器的實用性與方便性。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小麥單株點播器,包括第一支撐架、若干根下種管、若干個鴨嘴式下種器、第二支撐架、杠桿裝置、提升件以及若干根連接繩;
若干根所述下種管通過所述第一支撐架固定為縱向一排結構;
所述鴨嘴式下種器包括鴨嘴管以及撥片,所述撥片與所述鴨嘴管鉸接連接,且所述撥片與所述鴨嘴管的鉸接連接處設置有扭轉彈簧以保持所述撥片處于常閉狀態;
每一個所述下種管的底端設置有一個鴨嘴式下種器;
所述第二支撐架用于支撐所述提升件,且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上;
所述杠桿裝置包括杠桿以及杠桿支撐座,所述杠桿支撐座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上,且所述杠桿的杠桿力輸出端與所述提升件鉸接連接以用于提供動力使得所述提升件可以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提升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上且可沿所述第二支撐架上下往復運動;
每一根連接繩的一端與所述提升件固定連接,且每一根連接繩的另一端與且只與一個所述鴨嘴式下種器的撥片連接以用于打開所述撥片。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包括上橫向梁與下橫向梁;
若干根所述下種管通過所述上橫向梁與下橫向梁固定為縱向一排結構。
優選的,所述第二支撐架為矩形框架結構,所述第二支撐架的上端通過連接梁與所述上橫向梁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的下端通過連接梁與所述下橫向梁連接。
優選的,所述提升件為提升架,所述提升架包括一根橫梁與兩根斜梁,所述斜梁與所述橫梁圍成三角形結構。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改變所述連接繩走向以方便打開所述撥片的連接繩換向桿,所述連接繩換向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上,每一根所述連接繩均繞過所述連接繩換向桿。
優選的,所述第二支撐架的豎向梁上設置有導軌槽,且所述提升架上設置有滾輪,所述滾輪設置于所述導軌槽中且可沿所述導軌槽上下往復運動。
優選的,所述上橫向梁的兩端設置有把手。
優選的,所述下種管的頂端開口處設置有錐狀漏斗。
優選的,還包括雙內絲直接頭,所述鴨嘴管通過所述雙內絲直接頭與所述下種管的底端活動螺紋連接。
本申請的有益技術效果:
(1)下種管為PPR塑料管,具有質量輕,成本低的優點,每根下種管由螺絲固定在上橫向梁和下橫向梁上,精確保證株距,深度一致,行距可靈活調節;
(2)下種管頂端開口處為大口錐狀漏斗,易下種;
(3)鴨嘴式下種器的鴨嘴管呈鴨嘴狀,入土后再打開撥片,不壅土堵管;
(4)通過杠桿裝置升高提升架,再由提升架帶動連接繩,實現撥片輕松打開;
(5)撥片為熱塑性彈性體TPE材料制成,具有質量輕、高彈性、高強度、高回彈性的特點;
(6)改小麥傳統單株人工點播為機械點播,株距精確,深淺可控,省時省工,解決了傳統小麥單株點播費時費工,效果不好的問題,大幅提高了小麥出苗質量,提高了小麥單株點播器的實用性與方便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小麥單株點播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3為圖2的放大圖。
圖中:1上橫向梁,2下橫向梁,3下種管,4鴨嘴管,5撥片,6提升架,7杠桿,8杠桿支撐座,9第二支撐架,901豎向梁,10連接繩,11連接梁,12連接繩換向桿,13錐狀漏斗,14雙內絲直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軸向”、“徑向”、“縱向”、“橫向”、“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參照圖1~3,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小麥單株點播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右視圖;圖3為圖2的放大圖。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小麥單株點播器,包括第一支撐架、若干根下種管3、若干個鴨嘴式下種器、第二支撐架9、杠桿裝置、提升件以及若干根連接繩10;
若干根所述下種管3通過所述第一支撐架固定為縱向一排結構;
所述鴨嘴式下種器包括鴨嘴管4以及撥片5,所述撥片5與所述鴨嘴管4鉸接連接,且所述撥片5與所述鴨嘴管4的鉸接連接處設置有扭轉彈簧以保持所述撥片5處于常閉狀態;
每一個所述下種管3的底端設置有一個鴨嘴式下種器;
所述第二支撐架9用于支撐所述提升件,且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上;
所述杠桿裝置包括杠桿7以及杠桿支撐座8,所述杠桿支撐座8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9上,且所述杠桿7的杠桿力輸出端與所述提升件鉸接連接以用于提供動力使得所述提升件可以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提升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9上且可沿所述第二支撐架9上下往復運動;
每一根連接繩10的一端與所述提升件固定連接,且每一根連接繩10的另一端與且只與一個所述鴨嘴式下種器的撥片5連接以用于打開所述撥片5。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架包括上橫向梁1與下橫向梁2;
若干根所述下種管3通過所述上橫向梁1與下橫向梁2固定為縱向一排結構;每根下種管3由螺絲固定在上橫向梁1和下橫向梁2上,下種管3可以從上橫向梁1和下橫向梁2拆卸下來,下種管3可以在上橫向梁1和下橫向梁2上縱向移動以靈活調節最終的緊固位置,從而精確保證株距、行距可靈活調節。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架9為矩形框架結構,所述第二支撐架9的上端通過連接梁11與所述上橫向梁1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9的下端通過連接梁11與所述下橫向梁2連接。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提升件為提升架6,所述提升架6包括一根橫梁與兩根斜梁,所述斜梁與所述橫梁圍成三角形結構。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上述小麥單株點播器還包括用于改變所述連接繩10走向以方便打開所述撥片5的連接繩換向桿12,所述連接繩換向桿12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9上,每一根所述連接繩10均繞過所述連接繩換向桿12;此處設置連接繩換向桿12主要是改變連接繩10的走向,使得連接繩10對撥片5的初始牽拉力盡量垂直于所述撥片5,以用更小的力、更快的速度將撥片5打開到目標開度。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架9的豎向梁901上設置有導軌槽,且所述提升架6上設置有滾輪,所述滾輪設置于所述導軌槽中且可沿所述導軌槽上下往復運動。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橫向梁1的兩端設置有把手,方便人工搬運與操作。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下種管3的頂端開口處設置有錐狀漏斗13,以方便向下種管3中放置小麥麥種。
在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上述小麥單株點播器還包括雙內絲直接頭14,所述鴨嘴管4通過所述雙內絲直接頭14與所述下種管3的底端活動螺紋連接,當鴨嘴式下種器損壞后,方便更換。
本申請的有益技術效果:
(1)下種管3為PPR塑料管,具有質量輕,成本低的優點,每根下種管3由螺絲固定在上橫向梁1和下橫向梁2上,精確保證株距,深度一致,行距可靈活調節;
(2)下種管3頂端開口處為大口錐狀漏斗13,易下種;
(3)鴨嘴式下種器的鴨嘴管4呈鴨嘴狀,入土后再打開撥片5,不壅土堵管;
(4)通過杠桿裝置升高提升架6,再由提升架6帶動連接繩10,實現撥片5輕松打開;
(5)撥片5為熱塑性彈性體TPE材料制成,具有質量輕、高彈性、高強度、高回彈性的特點;
(6)改小麥傳統單株人工點播為機械點播,株距精確,深淺可控,省時省工,解決了傳統小麥單株點播費時費工,效果不好的問題,大幅提高了小麥出苗質量,提高了小麥單株點播器的實用性與方便性。
本申請提供的上述小麥單株點播器的工作原理:首先將小麥麥種通過錐狀漏斗13放入下種管3,此時鴨嘴下種器上的撥片5在扭轉彈簧的作用下處于常閉狀態,小麥麥種不會漏出來;然后將該小麥單株點播器下壓使得鴨嘴管4插入松軟的土壤中,然后人工下壓杠桿裝置的杠桿7,帶動上升架上的滾輪在第二支撐架9的豎向梁901上的導軌槽中向上滑動,從而使得上升架升高,上升架升高牽拉連接繩10,連接繩10帶動撥片5繞鉸接軸轉動,從而將撥片5打開,從而使得全部下種管3中的小麥麥種落入土坑中,然后松開杠桿裝置的杠桿,上升架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由下滑,將連接繩10松開,撥片5在扭轉彈簧的作用下恢復常閉狀態,至此完成播種工作,然后再向下種管3的錐狀漏斗13中放置小麥麥種,開始下一次播種循環。
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方法和裝置均為現有技術,不再贅述。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