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的農田整地機具。
在現有技術中,開溝起壟作業系以大、中型拖拉機動力配套的,而且都是采用前置式,將開溝起壟機置于拖拉機前端,當拖拉機后退時進行開溝起壟作業。而在日本,主要發展與小動力多用底盤配套使用和單項作業的開溝起壟裝置,在我國,尚無在手扶機上配置專用開溝起壟機具的先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東風——12手扶拖拉機上配置的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具。并考慮在經稍加變換后可以用于玉米、紅薯的開溝起壟作業。
本實用新型開溝起壟機是與東風——12型手扶拖拉機配置的一種具有碎土、耙田、開溝起壟等多種作業功能的整地機具,其旋轉、開溝作業是在碎土后進行的,因此本實用新型是在保留原旋耕碎土刀滾基礎上,增加了旋轉開溝、起壟結構設計,它主要包括一個直接與手扶拖拉機動力輸出軸聯結的中間傳動鏈(1)、和一個具有若干間續螺旋面刀片的螺旋輸送刀軸(3)、以及在螺旋輸送刀軸后方的一個溝壟成型框(4)。
螺旋輸送刀軸(3)是一個具有間斷螺旋面的螺旋輸送刀軸,由多個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線為側刃的螺旋片組成,整個刀軸以幅寬中央為基準,左右分若干區段,呈對稱左、右螺旋線排例,每個區段有二把螺旋片,螺旋片與主軸垂線的交角(螺旋角)為30°,每相鄰兩螺旋片的夾角為180°。
溝壟成型框(4)配置于螺旋輸送刀軸的后方,它是一個內大外小,下大上小并帶錐度的漏斗成形框,它主要由梁架、左右刮板和左右滑壓板、支撐,以及形框頂部的彈性刮板組成。
本實用新型設計,使已耕烤煙地在手扶拖機上一次實現碎土、開溝、起壟多項作業,效率比人工高20倍以上;同時由于采用了中間專動系統以及多個螺旋片左右對稱布置,組成具有間斷螺旋面的螺旋輸送方式,使整機縱向、橫向相對平衡,工作阻力小,功耗較低。
圖一為開溝起壟機結構示圖。圖中1、中間傳動系統。2、機架。3、螺旋輸送刀軸。4、溝壟成形框。5、限深輪。6、乘座裝置。7、螺旋刀片。
圖二為螺旋刀片排列展開圖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是在手扶拖拉機上保留原旋耕碎土滾刀基礎上,增加了旋轉開溝起壟結構設計的,如圖一所示,它除具有一般的通用機架(2)、限深輪(5)、乘座裝置(6)外,它主要具有一個中間傳動系統(1)、螺旋輸送刀軸(3)、溝壟成型框(4)、螺旋輸送刀軸上有12把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線為側刃的螺旋刀片,以幅寬中央為基準,左、右兩邊各分6個刀片,如圖2所示每邊螺旋片采用102mm和134mm兩種間距方式,呈對稱、左、右螺旋線排列,螺旋片與主軸垂線的交角(螺旋角)為30°、每相鄰兩螺旋片的夾角為180°。
溝壟成型框(4)的位置配置于螺旋輸送刀軸后方,并保持30mm間隙,以幅寬中央為基準,對稱布置,為保證成形框不插入土壤硬底層,應與螺旋輸送刀滾下平面保留8mm左右的間隙布置。
權利要求1.本實用新型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屬與手扶拖拉機配套的整地機具,其特征是,它有一個直接與手扶拖拉機輸出軸聯結的中間傳動系統(1),和一個由若干螺旋片組成的、具有間斷螺旋面的螺旋輸送刀軸(3),以及在螺旋輸送刀軸(3)后方的一個溝壟成型框(4)。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其特征是,螺旋輸送刀軸(3)上左、右對稱分布的螺旋片(7)是一組具有阿基米德螺旋線的螺旋刀片,刀片在刀軸上的排列采用以幅寬中央為基準,左、右分成若干區段,以左右對稱的間斷螺旋面排列方式,每相鄰兩個刀片在刀軸上的相位角為30°。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其特征是,溝壟成型框是由梁架、左右刮板、左右滑壓板、支撐以及一個位于成形框上部的彈性刮板所組成的,它具有使土壤能形成等腰梯形壟的內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烤煙地碎土開溝起壟機,是與東風-12手扶拖拉機配套的后置式開溝起壟裝置,該機采用中間鏈傳動,通過主軸左、右均布的12個具有間斷螺旋面的螺旋片對土壤的切入、推移和拋甩作用,將松土從主軸兩側向中央輸送、堆積而成壟。該機每小時開溝起壟2畝,油耗約1kg/小時,稍加改變部分裝置后,該機還能用于玉米、紅薯等作物栽培的開溝起壟作業。
文檔編號A01B13/02GK2221857SQ942444
公開日1996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1994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1994年11月8日
發明者王思遠, 周亞輝 申請人:澄江縣經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