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控制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魚類疾病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控制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本發明根據刺激隱核蟲包囊具有很強的粘附性、包囊從形成到幼蟲逸出致少要三天時間,在感染刺激隱核蟲的魚池底部鋪設墊布,定期更換,切斷其生活史,以達到控制刺激隱核蟲病的目的。
[0003]刺激隱核蟲是一種廣泛寄生于熱帶、亞熱帶海水硬骨魚的纖毛蟲,由于魚體受感染的體表、鰭條、鰓上會出現肉眼可見的白點,故名“白點病”。刺激隱核蟲沒有中間宿主,其生活史分為宿主寄生期和自由生活期,經歷4個蟲體變態階段,分別為:滋養體、包囊前體、胞囊和幼蟲。滋養體生長期為3?7d,成熟后脫離宿主,形成自由活動的包囊前期,在水底“爬行”2?Sh后粘附于水底壁上,在8?12h內形成硬質包囊,包囊通常經歷3?28d的不對稱二分裂,最后形成幼蟲從包囊里孵化出來,一個包囊可孵化約200個幼蟲,幼蟲逸出在水中快速游動尋找和感染宿主,從而進入下一個生活周期。
[0004]近年來,隨著海水漁業集約化養殖程度逐漸提高,養殖密度增大,養殖環境逐漸惡化,刺激隱核蟲病的危害日益嚴重,但有效防治尚很欠缺。目前對刺激隱核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學、生態學、免疫學等的理論研究方面,Hiraza^i等發現在海水溫度17°C投喂中鏈脂肪酸(辛酸)能顯著減少鯛科魚體上刺激隱核蟲滋養體的數量,但水溫達到24°C就失去效果。有專家研究辣椒、生姜、五倍子、檳榔等中草藥對刺激隱核蟲的防治作用,取到一定成果,但生產使用成本高,不適合大規模養殖生產中使用。生產上也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淡水浸泡、熱處理、干燥、輪換養殖、使用紫外線和臭氧處理養殖水體等,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實驗操作中都有缺點。因此目前預防和治療刺激隱核蟲病常用的方法依然是頻繁使用甲醛、CuS04、銅鐵合劑等化學藥物,化學藥物雖然有效控制刺激隱核蟲病,但實際應用中存在著巨大隱患,如對魚的毒性、藥物殘留、污染環境等等,因此一種環保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包括一種控制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0006]本發明通過對12種不同材質的布對包囊粘附性、耐腐蝕和抗斷裂性能進行篩選,包括:復合聚乙烯彩條布、PVC涂塑防雨布、有機硅布、PE涂塑防雨布、牛津布、純棉帆布、亞麻帆布、丙綸紡粘無紡布、絳淪雨篷布、PVC防水軟質玻璃透明桌布、軟網紗布,最終篩選出絳淪雨篷布(見圖1),該布表面具有能讓包囊牢固附著的凹槽,防腐蝕,對魚無毒害作用。通過在感染刺激隱核蟲的養殖桶或養殖池底部鋪設墊布,每3天更換一次,共更換4次,驗證其防治刺激隱核蟲病的效果。
[0007]具體技術方案包括如下步驟:1、養殖池和墊布的準備
[0008]養殖池為工廠化海水魚類養殖的室內水泥池,長寬高為8m X 4mX 2m,魚池池底平整;墊布選用450D X 450D 100 %滌綸絲機織而成的雨篷布,徑向斷裂強度大于1500N,瑋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將墊布制成魚池池底大小形態,長寬為8m X 4m,墊布兩端各固定一條直徑4cm、長4m的鋼管,并在兩端鋼管的兩邊連接兩根直徑0.4cm、長12m尼龍繩。
[0009]2、魚病鑒定和病魚入池
[0010]魚病鑒定:在刺激隱核蟲病易發季節5月至10月份,水溫大于24°C時,觀察魚類否具有以下癥狀:魚呈現不正常的游動,食欲減少,經常與池底、池壁磨擦、碰擊,腹部及鰭有傷痕,呼吸困難,體表和鰓的黏液增多,在魚池中有“抬頭”有現象,魚體體表出現白點。發現以上癥狀后,選擇體表白點較明顯的病魚,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40-60mg/L,麻醉程度使魚不活動為佳,采集病死魚的鰓、鰭或刮取體表粘液放在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若能觀察到呈黑色圓形或橢圓形團塊并作旋轉運動的滋養體,即可確診。
[0011 ]病魚入池:把確診為刺激隱核蟲病的的魚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20-40mg/L,麻醉程度使魚失去平衡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魚轉移到治療用的養殖池中。
[0012]3、移除包囊
[0013]病魚移入治療的養殖池后,在養殖池池底鋪設墊布,把墊布固定鋼管的一端放進養殖池中,利用繩子緩慢拖動鋼管,使墊布鋪滿池底,墊布四周用直徑4cm、長4m鋼管固定;每3天更換一次墊布,更換時緩慢拖動繩子把墊布移出養殖池中,換上新的墊布;直到魚體體表白點消失,游動、食欲正常,經鏡檢觀察無蟲體,即可將魚移回原池進行正常養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施例一:通過移除刺激隱核蟲包囊方法治療該病的效果
[0015]本實驗花尾胡椒鯛(27.79 ± 3.07g/尾)購于寧德市三都澳大灣。實驗前在圓形塑料桶(容積為I噸)中訓養兩周,微流水飼養,投喂顆粒料,海水采用天然海水,鹽度29?32%。,溶氧 2 5.0mg/l,pH 7.9?8.3,亞硝酸鹽<0.1mg N/1。
[0016]花尾胡椒鯛隨機分成三組:對照組、感染組、墊布組,每組三個重復組,每重復組30尾魚。其中感染組、墊布組以3000幼蟲/魚感染30尾花尾胡椒鯛,海水用量為5L/魚,感染2h后開啟流水。對照組、感染組正常養殖,墊布組采用由滌淪機織制成的雨篷布進行實驗,首先把蓬布制成圓形塑料桶底形狀,在魚感染刺激隱核蟲第二天鋪設于桶底,每3天更換上新的蓬布,共4次,移除的蓬布進行自然干燥處理備用。統計兩周內各組的死亡率,結果表明,對照組、感染組、墊布組的死亡率分別為:O %、100 %、2 %,通過一種除去刺激隱核蟲包囊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刺激隱核蟲病。
[0017]實施例二:
[0018]1、養殖池和墊布的準備
[0019]養殖池為工廠化海水魚類養殖的室內水泥池,長寬高為8m X 4mX 2m,魚池池底平整;墊布選用450D X 450D 100 %滌綸絲機織而成的雨篷布,徑向斷裂強度大于1500N,瑋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將墊布制成魚池池底大小形態,長寬為8m X 4m,墊布兩端各固定一條直徑4cm、長4m的鋼管,并在兩端鋼管的兩邊連接兩根直徑0.4cm、長12m尼龍繩。
[0020]2、魚病鑒定和病魚入池
[0021]魚病鑒定:在刺激隱核蟲病易發季節5月至10月份,水溫大于24°C時,觀察魚類否具有以下癥狀:魚呈現不正常的游動,食欲減少,經常與池底、池壁磨擦、碰擊,腹部及鰭有傷痕,呼吸困難,體表和鰓的黏液增多,在魚池中有“抬頭”有現象,魚體體表出現白點。發現以上癥狀后,選擇體表白點較明顯的病魚,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40-60mg/L,麻醉程度使魚不活動為佳,采集病死魚的鰓、鰭或刮取體表粘液放在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若能觀察到呈黑色圓形或橢圓形團塊并作旋轉運動的滋養體,即可確診。
[0022]病魚入池:把確診為刺激隱核蟲病的的魚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20-40mg/L,麻醉程度使魚失去平衡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魚轉移到治療用的養殖池中。
[0023]3、移除包囊
[0024]病魚移入治療的養殖池后,在養殖池池底鋪設墊布,把墊布固定鋼管的一端放進養殖池中,利用繩子緩慢拖動鋼管,使墊布鋪滿池底,墊布四周用直徑4cm、長4m鋼管固定;每3天更換一次墊布,更換時緩慢拖動繩子把墊布移出養殖池中,換上新的墊布;直到魚體體表白點消失,游動、食欲正常,經鏡檢觀察無蟲體,即可將魚移回原池進行正常養殖。
【附圖說明】
[0025]圖1附著在墊布的刺激隱核蟲包囊。
【主權項】
1.一種控制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包囊移除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養殖池和墊布的準備 養殖池為工廠化海水魚類養殖的室內水泥池,長寬高為8m X 4m X 2m,魚池池底平整;墊布選用450DX450D 100%滌綸絲機織而成的雨篷布,徑向斷裂強度大于1500N,瑋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將墊布制成魚池池底大小形態,長寬為8m X 4m,墊布兩端各固定一條直徑4cm、長4m的鋼管,并在兩端鋼管的兩邊連接兩根直徑0.4cm、長12m尼龍繩。 (2)魚病鑒定和病魚入池 魚病鑒定:在刺激隱核蟲病易發季節5月至10月份,水溫大于24°C時,觀察魚類否具有以下癥狀:魚呈現不正常的游動,食欲減少,經常與池底、池壁磨擦、碰擊,腹部及鰭有傷痕,呼吸困難,體表和鰓的黏液增多,在魚池中有“抬頭”有現象,魚體體表出現白點。發現以上癥狀后,選擇體表白點較明顯的病魚,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40-60mg/L,麻醉程度使魚不活動為佳,采集魚的鰓、鰭或刮取體表粘液放在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若能觀察到呈黑色圓形或橢圓形團塊并作旋轉運動的滋養體,即可確診。 病魚入池:把確診為刺激隱核蟲病的的魚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進行麻醉,濃度為20-40mg/L,麻醉程度使魚失去平衡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魚轉移到治療用的養殖池中。 (3)移除包囊 病魚移入治療的養殖池后,在養殖池池底鋪設墊布,把墊布固定鋼管的一端放進養殖池中,利用繩子緩慢拖動鋼管,使墊布鋪滿池底,墊布四周用直徑4cm、長4m鋼管固定;每3天更換一次墊布,更換時緩慢拖動繩子把墊布移出養殖池中,換上新的墊布;直到魚體體表白點消失,游動、食欲正常,經鏡檢觀察無蟲體,即可將魚移回原池進行正常養殖。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控制魚類刺激隱核蟲病的包囊移除方法。主要通過篩選一種刺激隱核蟲包囊具有很強附著作用的墊布,鋪設于感染刺激隱核蟲病的魚的水底,使刺激隱核蟲滋養脫落后附著在墊布上,通過移除墊布達到去除刺激隱核蟲包囊,切斷刺激隱核蟲生活史,減少魚因刺激隱核蟲重復感染造成的死亡。本發明通過對材料進行篩選,獲得一種耐腐蝕、無毒、包囊具有很強附著作用的墊布,利用移除刺激隱核蟲包囊的方法治療感染刺激隱核蟲病的花尾胡椒鯛,相對保護率可達98%。
【IPC分類】A01K61/00
【公開號】CN105532534
【申請號】CN201511007343
【發明人】李安興, 江飚
【申請人】中山大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