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包括一對后連接桿、主連接板、下連接板,尾輪組件;所述主連接板的前端固定設有一對平行的凸耳;所述一對后連接桿通過水平螺栓與所述凸耳鉸接;所述主連接板尾部的上端通過至少兩個與主連接板長度方向同向布置的螺栓孔與座椅固定連接,選擇不同的螺栓孔能夠調節座椅與后連接桿之間的距離;所述主連接板尾部的下端通過至少三個螺栓孔與下連接板固定連接,所述下連接板與尾輪組件豎直鉸接,使尾輪能夠轉向。本實用新型克服了插秧機工作過程中水田行走道路窄、泥腳深、行走阻力大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地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插秧作業效率,結構簡單合理、操縱靈活方便、便于拆裝,工作效果良好。
【專利說明】
一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扶插秧機,尤其涉及一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屬于手扶插秧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械插秧已經逐漸取代了人工插秧,2014年我國水稻機種的比例已經達到40%,其中手扶式插秧機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市場保有率較高。與人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具有作業效率高、插秧精準、插秧質量好、株距行距均勻、栽插后成活率高、有效穗多等一系列的優點。然而,現有的手扶插秧機,如圖1所示,需要人跟在插秧機后面行走,還要手扶著插秧機控制方向,比較費力,尤其當水田行走道路窄,泥腳深,行走阻力大時,這些不利因素會更會提高工作強度,降低勞動效率。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手持式插秧機,在插秧工作時,當水田行走道路窄,泥腳深,行走阻力大時,這些不利因素會提高工作強度,降低勞動效率。
[0004]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包括一對后連接桿1、主連接板3、下連接板4,尾輪組件;所述主連接板3的前端固定設有一對平行的凸耳2;所述一對后連接桿I通過水平螺栓6與所述凸耳2鉸接;所述主連接板3尾部的上端通過至少兩個與主連接板3長度方向同向布置的螺栓孔與座椅9固定連接,選擇不同的螺栓孔能夠調節座椅9與后連接桿I之間的距離;所述主連接板3尾部的下端通過至少三個螺栓孔與下連接板4固定連接,所述下連接板4與尾輪組件5豎直鉸接,使尾輪能夠轉向。
[0006]本技術方案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可以使人乘坐在座椅上作業,在保持或提高現有手扶插秧機作業質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作業舒適性,同時,改進后的手扶插秧機僅小幅度增加生產成本。
[0007]進一步的,尾輪組件5下部焊接兩個腳踏板。
[0008]進一步的,下連接板4為主連接板3和尾輪組件5之間的連接部分,厚度為10_。
[0009]更進一步的,下連接板4四個角分別打有直徑為1mm的光孔,螺栓穿過光孔與尾輪組件5相連,尾輪為直徑為450_的充氣輪胎。
[0010]進一步的,所述水平螺栓6的直徑為16_,長度為150mm,其螺栓孔直徑為16.5_。
[0011]進一步的,所述的凸耳2長度為150mm,兩個凸耳2上分別打有直徑為16.5mm的光孔,凸耳2的后端與主連接板3焊接在一起,凸耳2不與插秧機現有的操作桿件相互干涉。
[0012]進一步的,所述的主連接板3長度為620mm,在尾部下端打有四個直徑為MlO的螺紋孔,兩兩之間的中心距為39mm,主連接板3和下連接板4焊接在一起。
[0013]進一步的,所述一對耳板2之間固定設有加強板8。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I)大幅降低了手扶插秧機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提高作業舒適性。
[0016]2)尾輪在水田中和路面均可使用,將制造完成的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水田進行行走試驗,行走效果良好。
[0017]3)改進后的手扶插秧機未明顯增加成本。
[0018]4)結構簡單合理、操縱靈活方便、便于拆裝。
[0019]5)實施方便,具有廣泛推廣應用的前景。
[0020]6)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的研究與開發對于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具有積極意義。
【附圖說明】
[0021 ]圖1是現有技術中手扶式插秧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改進增設的人員乘坐部位的主視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改進增設的人員乘坐部位的俯視圖。
[0024]圖中,1-手扶插秧機后連接桿、2-連接凸耳、3-主連接板、4-下連接板、5-尾輪總成、6-水平螺檢、7-墊片、8-加強板、9-座椅。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6]圖1為現有插秧機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在現有機型上進行改裝,現有機型主要包括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浮舟、栽秧臺、預備秧架、插秧臂等幾個部分。
[0027]圖2-圖3為本實用新型現有插秧機和座椅、尾輪連接示意圖。連接機構包括手扶插秧機后連接桿1、凸耳2、主連接板3和下連接板4,選擇現有插秧機尾部的兩個白色后連接桿I為連接部分,在兩根桿上合適位置開有直徑為16.5mm的光孔用于插入連接螺栓6,整體為鉸接結構,所述的連接螺栓直徑為16mm,螺紋長度5mm,螺栓經過強度校核,所述的凸耳2數量為兩個,長度為150_,兩個凸耳2上分別打有直徑為16.5mm的光孔,凸耳2的后端與主連接板3焊接在一起,凸耳2不與插秧機現有的操作桿件相互干涉,所述的主連接板3長度為620mm,在尾部打有四個直徑為MlO的螺紋孔,兩兩之間的中心距為39mm,座椅9與主連接板3相連只需要兩個相鄰的螺紋孔,選擇連接不同的螺紋孔可以調節座椅9與前扶手之間的距離,該設計可根據操作者不同的身材選擇合適的連接方式,主連接板3和下連接板4焊接在一起,所述的下連接板4為主連接板3和尾輪之間的連接部分,厚度為10mm,下連接板4四個角分別打有直徑為10的光孔,螺栓穿過光孔與尾輪相連,所述的尾輪為直徑為450mm的充氣輪胎,尾輪下部焊接兩個腳踏板,腳踏板為印花板可以防滑,尾輪具有轉向功能,轉向時,使用插秧機自帶的左右輪差速功能進行轉向,尾輪根據轉向方向旋轉一定的角度,減小轉向阻力。
[0028]本實用新型三輪乘坐式插秧機可以在非水田道路行走,不使用時拆除連接螺栓即可。
[0029]在進行具體的水田試驗時,泥腳深度約為18cm,土壤粘性較大,座椅根據機手的身材調節到合適位置,改裝后的插秧機可較好地完成直線行走和轉向行走。
[0030]本實用新型克服了插秧機工作過程中水田行走道路窄、泥腳深、行走阻力大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地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插秧作業效率,結構簡單合理、操縱靈活方便、便于拆裝,工作效果良好。
【主權項】
1.一種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對后連接桿(I)、主連接板(3)、下連接板(4),尾輪組件; 所述主連接板(3)的前端固定設有一對平行的凸耳(2); 所述一對后連接桿(I)通過水平螺栓(6)與所述凸耳(2)鉸接; 所述主連接板(3)尾部的上端通過至少兩個與主連接板(3)長度方向同向布置的螺栓孔與座椅(9)固定連接,選擇不同的螺栓孔能夠調節座椅(9)與后連接桿(I)之間的距離; 所述主連接板(3)尾部的下端通過至少三個螺栓孔與下連接板(4)固定連接,所述下連接板(4)與尾輪組件(5)豎直鉸接,使尾輪能夠轉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尾輪組件(5)下部焊接兩個腳踏板。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下連接板(4)為主連接板(3)和尾輪組件(5)之間的連接部分,厚度為10_。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下連接板(4)四個角分別打有直徑為1mm的光孔,螺栓穿過光孔與尾輪組件(5)相連,尾輪為直徑為450mm的充氣輪月臺O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螺栓(6)的直徑為16mm,長度為150mm,其螺栓孔直徑為16.5mm。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耳(2)長度為150mm,兩個凸耳(2)上分別打有直徑為16.5mm的光孔,凸耳(2)的后端與主連接板(3)焊接在一起,凸耳(2)不與插秧機現有的操作桿件相互干涉。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連接板(3)長度為620mm,在尾部下端打有四個直徑為MlO的螺紋孔,兩兩之間的中心距為39mm,主連接板(3)和下連接板(4)焊接在一起。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乘坐式手扶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凸耳(2)之間固定設有加強板(8)。
【文檔編號】A01C11/00GK205510811SQ201620111657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3日
【發明人】扈凱, 張文毅, 張禮鋼, 盧晏, 紀要, 祁兵
【申請人】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