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動物喂食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食料量檢測系統。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其包括進料裝置、食槽及設于食槽內的食料量檢測器,進料裝置的飼料輸出口朝向食槽,食槽的底部設有與食料量檢測器連接的稱重裝置,稱重裝置用于測量食槽內飼料的重量;結構小型化,使用方便,實用性強。通過本申請中的食料量監測系統,能隨時監測每只奶牛的喂食量與進食量,并做出每只奶牛的飲食規律曲線,提高了奶牛疾病揭發率,有助于提高奶牛產奶量及產奶品質,進而能為每只奶牛合理推薦喂食量,設定喂食時間,提高了喂食效率;且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養殖場向大型化及規模化發展。
【專利說明】
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動物喂食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食料量檢測系統,具體涉及一種能精準獲取奶牛進食量的食料量檢測系統。【背景技術】
[0002]在我國的動物養殖過程中,如奶牛、羊只及禽類養,喂料過程是耗用人工勞動強度最大的環節之一。以奶牛為例,處于不同養殖階段的奶牛的進食量也不同。而在傳統的養殖方式中,主要依靠人工判斷食槽內的剩余食料量來判定奶牛的當日進食量,但若食料放置不夠,即剩余食料量為零,則無法獲取精準的奶牛進食量;同時,飼養員需根據料桶內連續幾次的剩余食料量才能判斷出奶牛的身體狀態,如此,飼養員耗費精力大,且因人為操作誤差或主觀因素,無法及時判斷奶牛是否處于疾病狀態中。
[0003]奶牛養殖過程中大多使用干飼料,上述干飼料主要包括各種粉碎之后的干草料或者其他的糧食粉碎料,由于奶牛每天的進食量較大,單純的采用人工進行飼喂會大大增加飼養員的勞動強度,飼喂效率低,也不利于養殖場向大型化、規模化發展;且若加料不均易灑出食槽外,容易造成飼料的二次污染,從而造成飼料的大量浪費。另外,由于飼養人員的頻繁出入將會增加奶牛的感染頻率。【實用新型內容】
[0004](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傳統的養殖方式飼喂效率低,且無法精確掌握每只奶牛的日進食量,從而無法及時判斷奶牛是否處于疾病狀態,進而造成牛奶產量低及品質下降的問題。
[0006](二)技術方案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該食料量監測系統包括進料裝置、食槽及設于所述食槽內的食料量檢測器,所述進料裝置的飼料輸出口朝向所述食槽,所述食槽的底部設有與所述食料量檢測器連接的稱重裝置,所述稱重裝置用于測量所述食槽內飼料的重量。
[0008]其中,所述食料量檢測器包括電源模塊及分別與所述電源模塊連接的控制器、發送模塊及RFID射頻模塊,所述發送模塊、RFID射頻模塊及稱重裝置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09]其中,所述食料量檢測器還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用于放置所述電源模塊、控制器、 發送模塊及RFID射頻模塊。[〇〇1〇]其中,所述稱重裝置包括計量底座及設于所述計量底座上的稱量傳感器,且所述計量底座設于所述食槽的底部。
[0011]其中,所述稱量傳感器通過數據線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12]其中,該食料量監測系統還包括用于固定安裝所述食槽的支撐裝置。
[0013]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食槽護欄及多個用于支撐所述食槽護欄的護欄支架,所述食槽固定安裝于所述食槽護欄上。
[0014]其中,所述食槽護欄及護欄支架采用不銹鋼或鈦合金或鋼筋混凝土制成。
[0015]其中,所述進料裝置為進料斗。
[0016]其中,所述食槽采用FDA食用級塑料制成。[0〇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該食料量監測系統包括進料裝置、食槽及設于食槽內的食料量檢測器,進料裝置的飼料輸出口朝向食槽,食槽的底部設有與食料量檢測器連接的稱重裝置,稱重裝置用于測量食槽內飼料的重量;結構小型化,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實用性強。通過進料裝置給食槽投喂飼料,稱重裝置分別對奶牛進食前和進食后的飼料進行測量并通過食料量檢測器上傳至檢測終端,從而能隨時監測每只奶牛的喂食量與進食量,并做出每只奶牛的飲食規律曲線,提高了奶牛疾病揭發率,有助于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及產奶品質,進而為每只奶牛合理推薦喂食量,設定喂食時間,提高了喂食效率;且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養殖場向大型化及規模化發展。【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中食料量檢測器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中食料量檢測器的原理框圖。[〇〇22]圖中:101:食料量檢測器;102、206:數據導線;103:計量底座;104:稱重傳感器; 105:食槽;106:食槽護欄;107:護欄支架;108:進料裝置;201:殼體;202:電源模塊;203:電源導線;204: RFID射頻模塊;205:控制器;207:發送模塊。【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4]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該食料量監測系統包括進料裝置108、食槽105及設于食槽105內的食料量檢測器101,其中,優選地,食料量檢測器1 〇 1設于食槽105的內側壁上,且進料裝置108的飼料輸出口朝向食槽105使得飼料能落入食槽105內,從而避免了飼料灑落至地面上而引起飼料的二次污染,進而避免了飼料浪費;食槽105的底部設有與食料量檢測器101連接的稱重裝置,其中,食料量檢測器101通過數據導線102與稱重裝置連接,稱重裝置用于測量食槽105內飼料的重量,并將重量信息通過食料量檢測器101中上傳至檢測終端;結構簡單且小型化,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實用性強。
[0025]具體地,通過進料裝置108給食槽105投喂飼料,稱重裝置分別對奶牛進食前和進食后的飼料進行測量并通過食料量檢測器101上傳至檢測終端,測量耗時短且測量結果精準,從而能隨時監測每只奶牛的喂食量與進食量,并做出每只奶牛的飲食規律曲線,提高了奶牛疾病揭發率,有助于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及產奶品質,進而為每只奶牛合理推薦喂食量, 設定喂食時間,提高了喂食效率;且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養殖場向大型化及規模化發展。
[0026]在本實施例中,食料量檢測器101包括電源模塊202及分別與電源模塊202連接的控制器205、發送模塊207及RFID射頻模塊204,發送模塊207、RFID射頻模塊204及稱重裝置分別與控制器205連接。具體地,RFID射頻模塊204、發送模塊207通過數據導線206與控制器 205連接,電源模塊與RFID射頻模塊204、發送模塊207及控制器205通過電源導線203連接。 [〇〇27]在本實施例中,食料量檢測器101還包括殼體201,殼體201用于放置電源模塊、控制器、發送模塊及RFID射頻模塊。具體地,RFID射頻模塊204鑲嵌在封閉的殼體201表面;電源模塊202、控制器205、發送模塊207置于殼體201里面。其中,殼體201采用塑料制成,重量輕,易隨身攜帶,但不僅局限于塑料材質,也可以為重量較輕的金屬材料,如不銹鋼或其它輕質的合金。
[0028]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稱重裝置包括計量底座103及設于計量底座103上的稱重傳感器104,且計量底座103設于食槽105的底部;進一步地,稱重傳感器104通過數據導線 102與控制器205連接。當通過進料裝置108投喂飼料時,飼料會落入計量底座103上,通過稱重傳感器104測得飼料重量,通過數據導線102傳輸至控制器205上,并通過發送模塊207上傳至檢測終端。由此,采用全自動化操作,測量結果精準,且耗費時間短,提高了飼喂效率。 [〇〇29] 進一步,稱重傳感器104采用金諾專用稱重傳感器0-200KG壓力傳感器,且其靈敏度為2.0 ±0.lmv/V,精度高且穩定性強,能支持進行長周期的飼喂工序;RFID射頻模塊204 的工作頻率為860MHz-960MHz的超高頻RFID高性能開發模塊,支持EPC global UHF/IS0等標準協議格式標簽的讀取;用戶只需通過RS232/RS485通信接口接收數據便能完成對標簽的讀取操作,而無需理解復雜的射頻通信協議,且該高性能開發模塊中的讀卡器自帶Autoturning 自動調諧電路,在不同環境中工作時能自動調節電路參數,使外部環境對讀卡距離的影響降到最小,讀卡距離為200cm(標準1C卡),具有接收靈敏度高、讀寫速度快、性能穩定、可靠性強等特點,有助于進一步提尚伺喂效率;發送t旲塊為cc2530ZigBee串口無線豐旲塊,采用無線傳輸設備,在網絡環境中,即可將檢測結果傳輸至檢測終端,如此檢測終端的位置不受傳統的傳輸線的長短限制,提高了靈活性;控制器205采用MSP430控制器,處理能力強,能將多個不同功能的模擬電路、數字電路模塊和微處理器集成在一個芯片上,以提供"單片機"解決方案,運算速度快,且消耗功率低,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飼喂效率;電源模塊 202采用鋰電池或AA鎳氫充電電池,具備容量高、循環壽命長、內阻低、充放電快速、自放電低、均衡性好等優點,能支持長周期的飼喂檢測工序。
[0030]進一步地,該食料量監測系統還包括用于固定安裝食槽105的支撐裝置。具體地, 支撐裝置包括食槽護欄106及多個用于支撐食槽護欄106的護欄支架107,食槽105固定安裝于食槽護欄106上。在本實施例中,食槽護欄106和護欄支架107為圍成范圍僅允許一頭奶牛進食的容納空間;其中,食槽105為矩形結構的殼體,食槽105的上端固定在食槽護欄106上; 為便于奶牛進食,將食槽105設于食槽護欄106的中部。
[0031]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食槽護欄106及護欄支架107采用不銹鋼或鈦合金或鋼筋混凝土制成。優選地,食槽護欄106及護欄支架107采用承載能力強、支撐力較高的鋼結構, 以能承受奶牛的沖擊力。[〇〇32]在本實施例中,進料裝置108為進料斗。具體地,進料斗位于食槽105的正上方,采用進料斗防止飼料在下落的過程中灑出食槽105外,以免浪費。[〇〇33]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食槽105采用FDA食用級塑料制成,以防止飼料二次污染, 引發奶牛疾病。但食槽不局限于上述FDA食用級塑料,也可采用塑料或不銹鋼或其它材質制成。
[0034]值得說明的是,本申請中的食料量監測系統不僅局限于對奶牛適用,也可適用于禽類或羊只等動物的飼喂。
[0035]本申請中的食料量監測系統的工作過程為:當一頭奶牛走近食槽105,食料量監測器101中的RFID射頻模塊204讀取奶牛的個體編號信息并將其傳輸至控制器205中;在進行進食過程中,稱重傳感器104監測計量底座103上飼料量的變化并將其傳輸至控制器205中, 進食完畢后,控制器205通過發送模塊207將進食奶牛的個體編號、進食量、進食時間、進食槽等信息發送至檢測終端;從而飼養人員能隨時監測每只奶牛的喂食量與進食量,并做出每只奶牛的飲食規律曲線,提高了奶牛疾病揭發率,有助于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及產奶品質, 進而為每只奶牛合理推薦喂食量,設定喂食時間,提高了喂食效率。
[003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該食料量監測系統包括進料裝置、食槽及設于食槽內的食料量檢測器,進料裝置的飼料輸出口朝向食槽,食槽的底部設有與食料量檢測器連接的稱重裝置,稱重裝置用于測量食槽內飼料的重量;結構小型化,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實用性強。通過進料裝置給食槽投喂飼料,稱重裝置分別對奶牛進食前和進食后的飼料進行測量并通過食料量檢測器上傳至檢測終端,測量耗時短且測量結果精準,從而能隨時監測每只奶牛的喂食量與進食量,并做出每只奶牛的飲食規律曲線,提高了奶牛疾病揭發率,有助于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及產奶品質,進而為每只奶牛合理推薦喂食量, 設定喂食時間,提高了喂食效率;且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養殖場向大型化及規模化發展。
[0037]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 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料裝置、食槽及設于所述食槽內的食料量 檢測器,所述進料裝置的飼料輸出口朝向所述食槽,所述食槽的底部設有與所述食料量檢 測器連接的稱重裝置,所述稱重裝置用于測量所述食槽內飼料的重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料量檢測器包括電源模 塊及分別與所述電源模塊連接的控制器、發送模塊及RFID射頻模塊,所述發送模塊、RFID射 頻模塊及稱重裝置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料量檢測器還包括殼 體,所述殼體用于放置所述電源模塊、控制器、發送模塊及RFID射頻模塊。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裝置包括計量底座及 設于所述計量底座上的稱量傳感器,且所述計量底座設于所述食槽的底部。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量傳感器通過數據線與 所述控制器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固定安裝所述食槽 的支撐裝置。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食槽護欄及 多個用于支撐所述食槽護欄的護欄支架,所述食槽固定安裝于所述食槽護欄上。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槽護欄及護欄支架采用 不銹鋼或鈦合金或鋼筋混凝土制成。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裝置為進料斗。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料量監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槽采用H)A食用級塑料 制成。
【文檔編號】A01K5/02GK205596855SQ201620302524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2日
【發明人】於少文, 孔繁濤, 張建華, 韓書慶, 沈辰, 秦波, 楊海成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