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細胞培養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細胞培養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種細胞培養容器。
技術背景細胞培養是許多生物學、醫學和藥學研究中的基本步驟。在細胞研究中, 有時希望對個別或者部分貼底細胞和克隆球進行定位觀察。目前跟蹤觀察培養細胞的方法是:用攝像頭對準目標,連續攝像。這種方法的缺點有兩個,一 是不能長時間(比如10天到數個月)對目標進行跟蹤觀察;二是設備造價高。 尚無直接用培養瓶或者培養皿定位細胞的產品。柳麵豨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細胞培養容器,其結構 簡單,成本低,且便于直接定位觀察細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細胞培養容 器,包括一底面透明的容器主體,在所述容器主體的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刻度 區,刻度區內設有若干縱橫交錯設置的縱坐標刻度線及橫坐標刻度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培養容器底壁上設有刻度區,平面上 的任何一點都可以通過縱向及橫向的坐標數據的組合得到定位。可應用于1、干細胞研究領域,對貼底克隆球的生長可跟蹤觀測,連續 數個月;2、腫瘤細胞研究領域,可對細胞的分裂和遷移進行跟蹤研究。在細 胞密度不高時,直接計數細胞,可知細胞密度。
圖l為本實用新型細胞培養容器的第一應用實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細胞培養容器的第二應用實例的示意圖。 圖3是應用本實用新型細胞培養容器來定位觀察的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細胞培養容器,主要解決如何方便地 對個別或者部分貼底細胞和克隆球進行定位觀察。所述細胞培養容器包括一底面透明的容器主體1,在所述容器主體1的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刻度區2,刻 度區2內設有若干縱橫交錯設置的縱坐標刻度線20及橫坐標刻度線22。所述 各縱坐標刻度線的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5-500微米,同樣地,所述各橫坐標 刻度線的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也為5-500微米,縱坐標刻度線之間的間距以及橫坐標刻度線之間的間距均視所培養的細胞具有大小而定,例如細胞長度 為50微米,則刻度線之間的距離宜為60微米。為便于直接、快速地定位細胞,還可在所述各縱坐標刻度線的外端部設 有相應的縱坐標刻度,各縱坐標刻度線之間還設有縱向間隔刻度;而各橫坐 標刻度線的外端部還設有相應的橫坐標刻度,各橫坐標刻度線之間還設有橫 向間隔刻度,這樣由相應的縱坐標刻度與橫坐標刻度組合即可定位相應的細 胞。如圖3所示,以kl-k7表示縱刻度線,以11-17表示橫刻度線,以pl-p6表示 縱向間隔,以sl-s6表示橫向間隔。則細胞a可定位為p112,細胞b可定位為slp2, 細胞c可定位為k313。所述培養容器一般采用培養瓶或者培養皿,而同一個培養容器上設的刻 度區多少及一個刻度區的實際面積大小由具體的培養容器的規格來定。如圖l 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應用實例,是在培養瓶底部設有刻度區2,共設有三個 刻度區。而圖2所示第二應用實例中,則是在培養皿底面設有刻度區2,也設 有三個刻度區。通過在現有各類細胞培養瓶或培養皿的底面(即細胞貼附生長的區域) 進行分區,并制作顯微坐標及劃上刻度線。而可以方便地通過縱橫坐標組合 來定位細胞,使用非常快捷。
權利要求1. 一種細胞培養容器,包括一底面透明的容器主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主體的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刻度區,刻度區內設有若干縱橫交錯設置的縱坐標刻度線及橫坐標刻度線。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細胞培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縱坐標刻度 線的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5-500微米。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細胞培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橫坐標刻度 線的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5-500微米。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細胞培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縱坐標刻度 線的外端部設有相應的縱坐標刻度,而各橫坐標刻度線的外端部還設有相應 的橫坐標刻度。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細胞培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縱坐標刻度 線的外端部設有相應的縱坐標刻度,各縱坐標刻度線之間還設有縱向間隔刻 度;而各橫坐標刻度線的外端部還設有相應的橫坐標刻度,各橫坐標刻度線 之間還設有橫向間隔刻度。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細胞培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體為培 養瓶或者培養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細胞培養容器,包括一底面透明的容器主體,在所述容器主體的底面設有至少一個刻度區,刻度區內設有若干縱橫交錯設置的縱坐標刻度線及橫坐標刻度線。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培養容器底壁上設有刻度區,平面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通過縱向及橫向的坐標數據的組合得到定位。可應用于1.干細胞研究領域,對貼底克隆球的生長可跟蹤觀測,連續數個月;2.腫瘤細胞研究領域,可對細胞的分裂和遷移進行跟蹤研究。在細胞密度不高時,直接計數細胞,可知細胞密度。
文檔編號C12M3/00GK201080485SQ20072012079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20日
發明者剛 金 申請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