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茶葉加工機械領域,涉及干茶提香機,尤其涉及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
背景技術:
目前,茶葉提香機主要有箱式提香機、滾筒式提香機、隧道式提香機等幾種方式。 隧道式提香機的茶葉輸送方式又有振動槽輸送和輸送帶輸送等兩種方式,它們都沒有自動投料和自動冷卻裝置,振動槽輸送的提香機有茶葉受熱均勻的優點,但振動槽材料加熱后出現會拱起或凹陷現象,茶葉會滯留,極易使茶葉產生焦味;輸送帶輸送茶葉的提香機沒有材料拱起或凹陷的現象,但由于只有單層輸送又存在茶葉受熱不均勻的現象。市場急待研制出一種能自動投料,準確控制提香溫度和時間,茶葉受熱均勻,自動冷卻的隧道式提香機。本實用新型的多層隧道式提香機能使干茶無斷碎的情況下均勻地投料、均勻受熱。溫控系統能在不中斷遠紅外地照射的情況下使隧道內的溫度精確恒溫,并且完成提香后能自動冷卻,茶葉出機器后即可裝袋,和同類隧道式提香機相比具有明顯的先進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由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紅外發射系統、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茶葉冷卻系統組成,紅外發射系統和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位于隧道箱體內,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置于隧道箱體上方,并設有溫控表;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由食品級材料的輸送帶、橫向防漏茶護邊和縱向防漏茶護邊、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組成,輸送帶上裝有等距的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 輸送帶的上端出口位于多層茶葉輸送系統的第一層輸送帶的上方,使傳送的茶葉落在第一層輸送帶上;紅外發射系統有第一層遠紅外發射源、第二層遠紅外發射源、第一層左遠紅外發射源、第一層右遠紅外發射源、第二層左遠紅外發射源、第二層右遠紅外發射源,分成常開和受控兩組,當溫度達到設定值時只關閉受控組,而常開組則不間斷發射遠紅外;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主要有紅外非接觸式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溫度傳感器和溫控表,第一溫度傳感器安裝在隧道箱體內的第一層輸送帶末端上方,第二溫度傳感器安裝在第二層輸送帶的末端上方隧道箱體外,測溫紅外線光束從隧道箱體的開孔射入,照射在輸送帶輸送的茶葉上面;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由第一層輸送帶和第二層輸送帶組成,通過外接無級調速電機控制輸送帶傳送,每層輸送帶的傳送速度相等;茶葉冷卻系統,由第一調速風扇、第二調速風扇、第三調速風扇和冷卻輸送帶組成,調速風扇安裝在冷卻輸送帶的上方。使用時,茶葉通過投料系統輸送帶的上端出口往下落在隧道箱體內第一層輸送帶上進行提香,當茶葉走到第一層輸送帶末端時落到下面運動方向相反的第二層輸送帶上進行第二次提香,再經第二層輸送帶落到最下層運動方向和第二層輸送帶相反的冷卻輸送帶上,經冷卻后送出提香機裝袋。本實用新型的輸送帶材料選用食品級不銹鋼材料。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主要用于對干茶的后處理,茶葉通過無斷碎均勻自動投料進入提香機,利用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線在一定的時間和溫度下對干茶進行處理,使茶葉的香氣成分發生良性的轉化,從而提升茶葉的品質和提高茶葉的經濟價值。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能無斷碎均勻自動投料、茶葉受熱均勻、不間斷紅外照射、溫控精度< 士2°c、自動冷卻、精確控制提香時間的隧道式茶葉提香機。
圖1為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結構示意圖。圖2為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截面圖。圖3為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俯視圖。圖4為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輸送帶俯視圖。圖5為隧道箱體縱向剖面圖。圖6為隧道箱體橫向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結合實施例和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參照圖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由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1、紅外發射系統2、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茶葉冷卻系統5組成,紅外發射系統2和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位于隧道箱體內,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置于隧道箱體上方,設有溫控表21。參見圖2,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1由食品級材料的輸送帶7、橫向防漏茶護邊6 和縱向防漏茶護邊8、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9組成,輸送帶7呈α角,可調,并可以無級調速,以調節送茶速度和送茶量,輸送帶7上裝有等距的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9, 輸送帶的上端出口位于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的第一層輸送帶10的上方,使傳送的茶葉落在第一層輸送帶上。參見圖5和圖6,紅外發射系統2有第一層遠紅外發射源13、第二層遠紅外發射源 14、第一層左遠紅外發射源15、第一層右遠紅外發射源16、第二層左遠紅外發射源17、第二層右遠紅外發射源18,分成常開和受控兩組,當溫度達到設定值時只關閉受控組,而常開組則不間斷發射遠紅外。參見圖6,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主要有紅外非接觸式第一溫度傳感器 19、第二溫度傳感器20和溫控表21,第一溫度傳感器19安裝在隧道箱體內的第一層輸送帶末端上方,第二溫度傳感器20安裝在第二層輸送帶的末端上方隧道箱體外,測溫紅外線光束從隧道箱體的開孔射入,照射在輸送帶輸送的茶葉上面。參見圖5和圖6,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由第一層輸送帶10和第二層輸送帶11組成,通過外接無級調速電機控制輸送帶傳送,每層輸送帶的傳送速度相等。參見圖5、圖6,茶葉冷卻系統5,由第一調速風扇22、第二調速風扇23、第三調速風扇M和冷卻輸送帶12組成,調速風扇安裝在冷卻輸送帶的上方。實施例2實際提香作業操作參照圖1-6,先將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的總電源打開,設置好提香所需要的溫度,再先后打開提香機的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 (先調整至快速快速輸送)和遠紅外發射系統2的電源,待溫度達到設定值時,將茶葉倒入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1, 并打開調速開關調整好上料速度,茶葉通過輸送帶7的上端出口均勻地送入隧道箱內,往下落在隧道箱體內第一層輸送帶10上進行提香,當茶葉走到第一層輸送帶末端時落到下面運動方向相反的第二層輸送帶11上進行第二次提香,再經第二層輸送帶落到最下層運動方向和第二層輸送帶相反的冷卻輸送帶12上,經冷卻后送出提香機裝袋。根據茶葉的具體情況再細調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的速度,以達到最佳的提香效果。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干茶在基本無斷碎的情況下均勻投料提香的技術難點,本實用新型的提升投料輸送裝置與地面的角度可以調節,以適應不同形狀茶葉,半圓柱形的直型刮板,既可以從茶堆下面帶出茶葉,又不會使茶葉斷碎,并能將茶葉均勻地鋪撒在隧道內的輸送帶上。輸送帶和微型半圓柱直型形刮板由食品級材料加工,輸送帶可以無級調速,以控制茶葉的輸送量。隧道箱體和遠紅外反射材料之間裝有高效隔熱材料,以節約電能。遠紅外源分成多組,采用板式石英管和板式遠紅外發射板同時作業的方式,其中一組為電源常通的小功率組,不受溫控系統控制,以實現遠紅外的不間斷照射和減少溫度波動幅度。不間遠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可以分別控制隧道箱體內上下層的溫度,熱電偶分別安裝在輸送帶近末端,離茶葉約廣2厘米處,方向與茶葉運動軌跡一致。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采用不銹鋼材料加工,上下層采用同一動力源,以相同的速度輸送茶葉。茶葉冷卻系統5由風扇和不銹鋼輸送帶組成,茶葉結束遠紅外照射后由輸送帶將茶葉送往風扇下部進行冷卻,并將經冷卻的茶葉送出提香機裝袋。
權利要求1.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其特征在于,由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1)、 紅外發射系統(2)、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茶葉冷卻系統(5)組成,紅外發射系統(2)和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位于隧道箱體內,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置于隧道箱體上方,并設有溫控表(21);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1)由食品級材料的輸送帶(7)、橫向防漏茶護邊(6)和縱向防漏茶護邊(8)、 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9)組成,輸送帶(7)的上端出口位于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的第一層輸送帶(10)的上方;紅外發射系統(2)有第一層遠紅外發射源(13)、第二層遠紅外發射源(14)、第一層左遠紅外發射源(15)、第一層右遠紅外發射源(16)、第二層左遠紅外發射源(17)、第二層右遠紅外發射源(18);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3)主要有紅外非接觸式第一溫度傳感器(19)、第二溫度傳感器(20),第一溫度傳感器(19)安裝在隧道箱體內的第一層輸送(10 )帶末端上方,第二溫度傳感器(20 )安裝在第二層輸送帶(11)的末端上方隧道箱體外;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4),由第一層輸送帶(10)和第二層輸送帶(11)組成;茶葉冷卻系統(5)由第一調速風扇(22)、第二調速風扇(23)、第三調速風扇 (24)和冷卻輸送帶(12)組成,調速風扇安裝在冷卻輸送帶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其特征在于,半圓柱形食品級材料刮茶板(9)等距的裝在輸送帶(7)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其特征在于,輸送帶(7) 呈可調α角。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其特征在于,輸送帶材料選用食品級不銹鋼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層隧道式茶葉遠紅外提香機,由自動無斷碎均勻投料系統、紅外發射系統、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茶葉冷卻系統組成,紅外發射系統和無級調速多層茶葉輸送系統位于隧道箱體內,不間斷紅外照射精確溫控系統置于隧道箱體上方。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能無斷碎均勻自動投料、茶葉受熱均勻、不間斷紅外照射、溫控精度≤±2℃、自動冷卻、精確控制提香時間的隧道式茶葉提香機,主要用于干茶的后處理,茶葉通過無斷碎均勻自動投料進入提香機,利用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線在一定的時間和溫度下對干茶進行處理,使茶葉的香氣成分發生良性的轉化,從而提升茶葉的品質和提高茶葉的經濟價值。
文檔編號A23F3/06GK202014550SQ2011201018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0日
發明者尹軍峰, 王新華, 袁海波, 許勇泉, 鄧余良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