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食材蒸煮裝置及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材蒸煮領域,特別指一種食材蒸煮制程自動化或標準化,可確保食材的質量穩定的食材蒸煮裝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珍珠奶茶(Pearl milk tea)為臺灣首創,而能風行世界的重要飲食文化之一。其中,影響該項飲食的關鍵材料,就是所稱的“珍珠”。珍珠的主要成份為淀粉,經由加熱烹熟后即可食用。然而,要得到美味的珍珠,火候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技術,諸如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冷卻時間...等,皆能大幅影響珍珠食品的質量。常知的珍珠烹煮方法,為取一鍋具裝入適當水量,以瓦斯爐或電磁爐加熱至沸騰后加入珍珠食材,經適度攪拌后蓋上鍋蓋,然后改以小火續煮一適當時間,最后熄火繼續悶煮一段適當時間。該常用方法為業界普遍的做法,但因下列缺點,導致珍珠產品的質量無法有效管控:1.常用方法是以人工烹煮食材,技術掌握視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經驗,無法統一與標準化,質量不易控制。2.悶煮時間過長,不僅浪費時間,且人工及能源的成本偏高。3.火候掌握不易,即使有經驗的老手,亦難免有燒焦的疑慮,不但影響口感,鍋具更是難以清洗。前述缺失除了珍珠外,亦常見于粉圓、芋頭、地瓜、馬鈴薯等食材的烹煮過程,造成操作人員的困擾。由此可見,上述常用烹煮食材的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因此亟待加以改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食材蒸煮裝置及使用方法,用于食材蒸煮制程自動化以達成程序標準化,確保食材質量均一,其過程中減少人工操作,縮短制程,節省能源與人力成本,以及避免人員燙傷,且蒸煮過的鍋具干凈容易清洗。可達成上述發明目的的食材蒸煮裝置,包括有外鍋、內鍋與鍋蓋。該內鍋是放置于該外鍋內,該內鍋底部布設有濾孔,該鍋蓋則罩蓋在該內鍋上方,使該外鍋與內鍋之間具有間隙,而該外鍋與內鍋以及內鍋與鍋蓋之間形成氣密。該外鍋上緣設置有導入口,該導入口進入該外鍋處,繞行該外鍋形成有引流道,該內鍋底部具有比該外鍋底部較大的圓角,使該間隙底部擴展為導流道。通過上述結構,其使用時讓蒸汽或冷熱水經由導入口進入該間隙,利用該引流道可以均勻繞行并往該間隙底部流動,再因該導流道讓該蒸汽或冷熱水更均勻往該內鍋鍋底流動,然后由該濾孔往上進入內鍋,以均勻濕潤及煮熟該食材。此法不使用瓦斯爐或電磁爐等爐具,節約能源、避免危 險,且蒸煮結果均勻容易控制,維持食材的質量。
而該導入口外接有蒸汽、冷水、熱水輸出裝置,該蒸汽、冷水、熱水輸出裝置具有輸出嘴,連接在該導入口上,該輸出嘴后方連接三條管路,分別連接蒸汽、冷水、熱水來源,并在蒸汽管路上設置有蒸汽控制閥,冷水管路上設置有冷水控制閥,熱水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控制閥。通過該蒸汽控制閥、冷水控制閥、熱水控制閥的設置,讓蒸煮過程以程控,可設定不同的時間導入適當的蒸汽或冷熱水,可維持食材的蒸煮標準化,維持一致的質量。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及其附圖,將可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其目的功效;有關該實施例的附圖為:圖1為本發明主要結構的立體剖面圖;圖2為本發明主要結構的立體外觀圖;圖3為本發明待機時的結構狀態圖;圖4為本發明使用時的結構狀態圖;圖5為本發明使 用時增加保溫套的結構狀態圖;圖6為本發明使用時的蒸汽、熱水、冷水工作時序圖;圖7為本發明增加把手、扣環、扣塊的結構立體圖;圖8為本發明增加把手、扣環、扣塊的扣合動作完成圖;圖9為本發明增加把手、扣環、扣塊的使用時結構狀態圖;圖10為本發明第二種操作流程的蒸汽、熱水、冷水工作時序圖;圖11為本發明的內鍋增設內鍋蓋的結構分解視圖;以及圖12為本發明的內鍋增設內鍋蓋的結構組合視圖。圖中序號為:1-外鍋、11-導入口、12-引流道、13-導流道、14-扣塊、15-把手、2-內鍋、21-濾孔、22-扣環、23-把手、24-置放邊框、25-內鍋3-鍋蓋、31-泄壓閥、4-間隙、5-氣密環、6-夾具、7-蒸汽、冷熱水輸出裝置、71-輸出嘴、72-扣鎖裝置、73-蒸汽控制閥、74-熱水控制閥、75-冷水控制閥、8-保溫套。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圖2 二所示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食材蒸煮裝置,其主要包括有外鍋
1、內鍋2與鍋蓋3。該外鍋I為一中空容器,其開口朝上,用來放置該內鍋2。該內鍋2同樣為一中空容器,其開口朝上,用來放置食材。該鍋蓋3則罩蓋在該內鍋2上方開口,藉以封閉該內鍋2。前述結構使用時,該內鍋2是放置于該外鍋I內,使該外鍋I與內鍋2之間具有間隙4,該外鍋I與內鍋2接觸邊緣設置有氣密環5,以保持該外鍋I與內鍋2形成氣密。該外鍋I上緣設置有導入口 11,用來引入蒸汽或冷熱水繞行在該間隙4內,以對內鍋2產生蒸煮效果,該內鍋2底部布設有濾孔21,可供該蒸汽或冷熱水通過以出入該內鍋2。另該鍋蓋3罩蓋在該內鍋2上方,在該鍋蓋3與內鍋2接觸邊緣亦設置有氣密環5,以形成氣密,該鍋蓋3上另設置有泄壓閥31,使該內鍋2壓力超過設定上限值時,可經由該泄壓閥31將壓力釋放到外界。
另外,因該間隙4尺寸有限,為避免該蒸汽或冷熱水無法均勻充斥于該外鍋I與內鍋2之間,該導入口 11進入該外鍋I處,繞行該外鍋I形成有引流道12,該引流道12由外鍋導入口 11端往對邊傾斜以利于各流體更容易均勻分布于外鍋I四周的該間隙4內,使該蒸汽或冷熱水可以均勻繞行并往該間隙4底部流動。而該內鍋2底部具有比該外鍋I底部較大的圓角,使該間隙4底部擴展為導流道13,以利該蒸汽或冷熱水更均勻往該內鍋2鍋底流動,然后由該濾孔21往上進入內鍋2,以均勻濕潤及煮熟該食材。請參閱圖3、圖4所示,藉由前述的結構,在實際操作時,該鍋蓋3上方另設置有夾具6,當進行食材蒸煮時,讓該夾具6壓住鍋蓋3,以避免該內鍋2壓力上升而沖開該鍋蓋3,維持蒸煮工作的穩定性。而該導入口 11外接有蒸汽、冷熱水輸出裝置7,該蒸汽、冷熱水輸出裝置7具有輸出嘴71,該輸出嘴71連接在該導入口 11上,并設有扣鎖裝置72將該輸出嘴71固定在導入口 11上;該輸出嘴71后方連接三條管路,分別連接蒸汽、熱水、冷水來源,并在蒸汽管路上設置有蒸汽控制閥73,熱水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控制閥74,冷水管路上設置有冷水控制閥75。該蒸汽控制閥73、熱水控制閥74、冷水控制閥75以程控,可設定不同的時間導入適當的蒸汽或冷熱水,完成不同的蒸煮作業。該夾具6及扣鎖裝置72亦可設計為自動升降方式,同樣具有迫緊氣密功效。另外,如圖5所示,該外鍋I外部設置有一保溫套8,以維持外鍋I內的溫度。該保溫套8的實現方式很多,例如采用保溫材料制作,或在該保溫套8內設置有冷熱水管路進行保溫,或以電路控制溫度,其方法不受限制。藉由前述結構,使用該食材蒸煮裝置的第一種操作流程,包括:
a.將該內鍋2放入該外鍋I中,于該內鍋2中放入食材,蓋妥該鍋蓋3,并以該夾具6加壓該鍋蓋3,以維持該外鍋I與內鍋2的氣密性;b.以扣鎖裝置72將該輸出嘴71固定在導入口 11上,于該外鍋I與內鍋2之間的間隙4注入蒸汽,以對該外鍋1、內鍋2與食材進行預熱;c.依該食材蒸煮量注入適量沸騰熱水,后續并注入蒸汽使熱水保持沸騰,蒸汽壓力超過設定上限壓力值時超壓蒸汽由該鍋蓋3的泄壓閥31排出,以維持該外鍋1、內鍋2中的壓力值;d.當蒸汽由該泄壓閥31排出散出時,關閉蒸汽進入,待該外鍋1、內鍋2中的壓力降低至一下限壓力值后,重啟蒸汽進入以維持一定的壓力值,并在一段適當的時間內以經驗值設定自動啟閉蒸汽程序以維持一定壓力值及攪拌食材;e.待該食材蒸煮完成,可靜置予以冷卻,或依該食材對于瞬間冷卻的需求,可注入冷水加速冷卻,然后安全打開該鍋蓋3,完成該食材蒸煮、悶煮程序。如先前所述,該蒸汽、熱水、冷水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均可以程序自動控制該蒸汽控制閥73、熱水控制閥74、冷水控制閥75進行管控。對于本實施例而言,其蒸汽、熱水、冷水之開關順序如圖6所示,故人員只需將食材放入,其余后續工作大都可以自動進行。請參閱圖7、圖8、圖9所示,本案進一步可將該外鍋1、內鍋2邊緣互設有扣環22與扣塊14,當該外鍋1、內鍋2相對旋轉時,可令該扣環22與扣塊14相互扣合,以強化該外鍋1、內鍋2的結合。必要時可在該外鍋1、內鍋2設置有把手15、23,以方便操作。配合該扣環22與扣塊14的設計,本案另提供使用該食材蒸煮裝置的第二種操作流程,包括:
a.將該內鍋2放入該外鍋I中,固定以維持該外鍋I與內鍋2的氣密性,可利用該扣環22與扣塊14相互扣合,以強化該外鍋1、內鍋2的結合;b.以扣鎖裝置72將該輸出嘴71固定在導入口 11上。于該外鍋I與內鍋2之間的間隙4注入蒸汽,以對該外鍋1、內鍋2進行預熱;c.依蒸煮量注入適量沸騰熱水,后續并注入蒸汽使熱水保持沸騰;d.于該內鍋2中加入食材,進行攪拌直至該食材浮至水面;e.蓋妥該鍋蓋3,并以該夾具6加壓該鍋蓋3,以維持氣密性;f.注入蒸汽,超過設定壓力上限值時蒸汽由該鍋蓋3的該泄壓閥31排出,當蒸汽由泄壓閥31排出散出時,關閉蒸汽進入,待該外鍋1、內鍋2中的壓力降低至下限值后,重啟蒸汽進入以維持一定的壓力值及攪拌食材;g.待該食材蒸煮完成,可靜置予以冷卻,或依該食材對于瞬間冷卻的需求,可注入冷水加速冷卻,然后安全打開該鍋蓋3,完成該食材蒸煮、悶煮程序。前述程序b取消注入蒸汽預熱外鍋I及內鍋2程序,直接執行程序C,仍能發揮相同功能。前述第二種操作流程之該蒸汽、熱水、冷水以開關順序如圖10所示,故人員只需將食材放入,其余后續 工作大都可以自動進行。另外,如圖11、圖12所不,該內鍋2內部適當聞度設置有置放邊框24,該置放邊框24可用來放置內鍋蓋25 ;當蒸煮易產生泡沫之食材,增加該內鍋蓋25可大幅減少泡沫往上竄的泡沫量,減少泡沫因該內鍋2蒸汽壓力大于上限時往泄壓閥31溢出的機會,對環境衛生較佳。本發明與前述常用裝置比較,可有以下優點:1.食材蒸煮制程可藉由自動化而使制程程序標準化,以確保食材蒸煮后的質量均
O2.制程中不需人工操作,節省人力。3.制程中可維持一設定蒸汽壓及高于沸騰水溫,可有效縮短制程時間,節省人力成本。4.可使用蒸汽預熱鍋具或食材,使制程溫度更穩定。5.使用蒸汽保持悶煮壓力,除縮短制程時間,亦有攪拌食材功能,溫度較均勻,食材質量亦較佳。6.由于使用熱水及蒸汽加熱,食材不會燒焦,食材風味佳,及鍋具不會產生鍋巴或焦黑,容易清洗。7.加保溫裝置可減少溫度散發,節省能源及避免操作人員燙傷。上列詳細說明系針對本發明之一可行實施例之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例如食材種類,蒸煮、悶煮程序等變化的等效性實施例,均應包含于本案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食材蒸煮裝置,包括: 內鍋,用來放置食材,該內鍋底部布設有濾孔,可供蒸汽或冷熱水通過; 外鍋,用來放置該內鍋,使該外鍋與該內鍋之間具有間隙,該外鍋與該內鍋接觸邊緣設置有氣密環,以保持氣密,該外鍋上緣設置有導入口,用來引入該蒸汽或冷熱水繞行在該間隙內,并能透過所述濾孔出入該內鍋; 鍋蓋,罩蓋在該內鍋上方開口,該鍋蓋與該內鍋接觸邊緣設置有氣密環,以保持氣密,該鍋蓋上另設置有泄壓閥;以及 夾具,設置在該鍋蓋上方,用來對該鍋蓋加壓以保持氣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導入口進入該外鍋處,繞行該外鍋形成有引流道,使該蒸汽或冷熱水均勻繞行并往該間隙底部流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內鍋底部具有比該外鍋底部較大的圓角,使該間隙底部擴展為導流道,以利該蒸汽或冷熱水均勻往該內鍋鍋底流動,然后由該濾孔往上進入所述內鍋,以均勻濕潤及煮熟該食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導入口外接有蒸汽、冷熱水輸出裝置,該蒸汽、冷熱水輸出裝置具有輸出嘴,該輸出嘴連接在該導入口上,并設有扣鎖裝置將該輸出嘴固定在導入口上;該輸出嘴后方連接三條管路,分別連接蒸汽的蒸汽管路、連接冷水的冷水管路、連接熱水來源的熱水管路,并在所述蒸汽管路上設置有蒸汽控制閥,所述冷水管路上設置有冷水控制閥, 所述熱水管路上設置有熱水控制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外鍋外部設置有一保溫套,以維持外鍋內的溫度。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外鍋與該內鍋邊緣互設有扣環與扣塊,當該外鍋與該內鍋相對旋轉時,可令該扣環與該扣塊相互扣合,以強化該外鍋與該內鍋的彡口口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外鍋與該內鍋設置有把手,以方便操作。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其中,該內鍋內部設置有置放邊框,該置放邊框放置有內鍋蓋。
9.一種食材蒸煮裝置使用方法,包括: a.將內鍋放入外鍋中,于內鍋中放入食材,蓋妥鍋蓋,并以夾具加壓該鍋蓋,以維持該外鍋與內鍋的氣密性; b.以扣鎖裝置將該輸出嘴固定在導入口上,于該外鍋與該內鍋之間的間隙注入蒸汽,以對該外鍋與該內鍋與食材進行預熱; c.依該食材蒸煮量注入適量沸騰熱水,后續并注入蒸汽使熱水保持沸騰,超過設定壓力上限值時蒸汽由該鍋蓋的泄壓閥排出,以維持該外鍋與該內鍋中的壓力值; d.當蒸汽由該泄壓閥排出散出時,關閉蒸汽進入,待該外鍋與該內鍋中的壓力降低至下限值后,重啟蒸汽進入以維持預設的壓力值; e.待該食材蒸煮完成,可靜置予以冷卻,或依該食材對于瞬間冷卻的需求,可注入冷水加速冷卻,然后安全打開該鍋蓋,完成該食材蒸煮、悶煮程序。
10.如權利要求9的食材蒸煮裝置使用方法,其中,注入該蒸汽、熱水、冷水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均為程序自動控制或依食材不同需求變更蒸汽與熱水進入程序。
11.一種食材蒸煮裝置使用方法,包括: a.將內鍋放入外鍋中,固定以維持該外鍋與內鍋的氣密性; b.以扣鎖裝置將該輸出嘴固定在導入口上,于該外鍋與該內鍋之間的間隙注入蒸汽,以對該外鍋與該內鍋進行預熱; c.依蒸煮量注入適量沸騰熱水,后續并注入蒸汽使熱水保持沸騰; d.于該內鍋中加入食材,進行攪拌直至該食材浮至水面; e.蓋妥鍋蓋,并以夾具加壓該鍋蓋,以維持氣密性; f.注入蒸汽,超過設定壓力上限值時蒸汽由該鍋蓋的泄壓閥排出,當蒸汽由該泄壓閥排出散出時,關閉蒸汽進入,待該外鍋、內鍋中的壓力降低至下限值后,重啟蒸汽進入以維持一定的壓力值; g.待該食材蒸煮完成,可靜置予以冷卻,或依該食材對于瞬間冷卻的需求,可注入冷水加速冷卻,然后安全打開該鍋蓋,完成該食材蒸煮、悶煮程序。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食材蒸煮裝置使用方法,其中,注入該蒸汽、熱水、冷水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均為程序 自動控制或依食材不同需求變更蒸汽與熱水進入程序。
全文摘要
一種食材蒸煮裝置,包括有外鍋、內鍋與鍋蓋。該內鍋放置于該外鍋內,使該外鍋與內鍋之間具有間隙,并使該外鍋與內鍋形成氣密;該外鍋上緣設置有導入口,用來引入蒸汽或冷熱水繞行在該間隙內,以對內鍋產生蒸煮效果;該內鍋底部布設有濾孔,可供該蒸汽或冷熱水通過以出入該內鍋;該鍋蓋罩蓋在該內鍋上方,并使該鍋蓋與內鍋之間形成氣密。藉此,該食材蒸煮裝置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入食材,然后維持該外鍋與內鍋的氣密性,并于該外鍋與內鍋之間的間隙注入蒸汽進行預熱,然后依該食材蒸煮量注入適量沸騰熱水,后續并注入蒸汽使熱水保持沸騰,待該食材蒸煮完成,待其冷卻,即完成該食材蒸煮、悶煮程序。
文檔編號A23L1/01GK103238761SQ20121002535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6日
發明者劉宗熹 申請人:吉諾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