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武夷紅茶及其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武夷紅茶及其制作方法,是將鮮葉萎凋、揉捻后,于15-28℃下發酵至50%-70%,再將茶葉倒入炒鍋中變溫翻炒0.5-1小時后取出,制得所述紅茶。本發明通過控制發酵程度,并將傳統正山小種紅茶加工步驟中的烘干改為變溫炒干,得到一種全新口味的紅茶,其茶葉條索卷曲似耳環、色澤灰綠,湯色明亮、呈琥珀色,滋味濃稠甘醇,炒豆子香、板栗香顯,葉底呈深古銅色,深受茶葉愛好者的喜愛。
【專利說明】一種武夷紅茶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武夷紅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正山小種紅茶原產于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一帶。這里地勢高峻、冬暖夏涼,年均 氣溫18攝氏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云霧繚繞,且土質肥沃,所產出的 正山小種紅茶外形條索肥實,色澤烏潤,泡水后湯色紅濃,香氣高長帶松煙香,滋味醇厚,帶 有桂圓湯味,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
[0003] 正山小種的制備一般經鮮葉萎凋、揉捻(揉切)、發酵、干燥四道工序。其中發酵可 使多酚類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產生茶紅素、茶黃素等氧化產物,對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 等品質具有決定作用;干燥過程不僅是使水分散失和穩固外形的過程,更是內含成分發生 微妙變化的過程,對茶葉色、香、味的形成也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武夷紅茶及其制作方法,通過控制發酵程度,并將傳 統正山小種紅茶加工步驟中的烘干改為變溫炒干,得到一款全新口味的紅茶,其茶葉外形 卷曲似人的耳環,色澤灰綠,湯色明亮、呈琥珀色,滋味濃稠甘醇,炒豆子香、板栗香顯,葉底 呈深古銅色,深受茶葉愛好者的喜愛。
[0005]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武夷紅茶,是將新鮮茶葉經萎凋、揉捻、發酵后炒干制得,其具體步驟包括: 1) 萎凋:將新鮮采摘的鮮葉進行萎凋,使萎凋程度控制在30%-40% ; 2) 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放入揉捻機中揉捻lOmin; 3) 發酵:將揉捻后的茶葉于15-28°C下發酵5-7個小時,使發酵程度控制在50%-70% ; 4) 炒干:將發酵后的茶葉倒入炒鍋中不斷翻炒0. 5-1小時;炒制溫度按照高溫、低溫、 再高溫、再低溫的順序,其中,高溫不超過200°C,低溫不低于50°C;所得茶葉的含水量不超 過6%。
[0006] 茶葉炒干的初始溫度需根據發酵程度進行確定,發酵程度越高,初始溫度越高,炒 干總時間越短。
[0007] 傳統正山小種紅茶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常溫下發酵8小時,使茶葉完全發酵后,將 發酵好的茶葉放入烘干機或"青樓"里烘干。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采用15_28°C下發酵 5-7小時,使發酵程度控制在50%_70%,即不完全發酵,然后將不完全發酵的茶葉倒入炒鍋 中高溫炒制,使茶葉表面迅速脫水,甚至少量焦化,形成獨特的炒豆子香,還可保留原來的 桂圓湯味,再通過后續炒制,使茶葉干燥至含水量不超過6%;同時,茶葉在炒干過程中繼續 發酵,其中的化學物質可在缺水或失水狀態下繼續進行化學變化,有利于化學物質的轉化, 使所得茶葉湯色明亮,滋味醇厚,形成一款全新口味的紅茶。
【具體實施方式】
[0008] 為了使本發明所述的內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述的 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于此。
[0009] 實施例1 1) 萎凋:對新鮮采摘的鮮葉進行萎凋,使萎凋程度控制在30% ; 2)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放入揉捻機中揉捻10min; 3) 發酵:將揉捻后的茶葉于15°C下發酵7個小時,發酵程度控制在50% ; 4) 炒干:將發酵后的茶葉倒入炒鍋中120°C下進行翻炒,待茶葉炒熱后撤火,繼續翻炒 至茶葉溫度為52°C,再加火翻炒,使炒制溫度升高到200°C,最后撤火,繼續翻炒至茶葉溫 度為50°C,取出,所得茶葉的含水量為4%,炒干總時間為1小時。
[0010] 實施例2 一種武夷紅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 萎凋:對新鮮采摘的鮮葉進行萎凋,使萎凋程度控制在35% ; 2)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放入揉捻機中揉捻10min; 3) 發酵:將揉捻后的茶葉于25°C下發酵6個小時,發酵程度控制在70% ; 4) 炒干:將發酵后的茶葉倒入炒鍋中180°C下進行翻炒,待茶葉炒熱后撤火,繼續翻炒 至茶葉溫度為55°C,再加火翻炒,使炒制溫度升高到195°C,最后撤火,繼續翻炒至茶葉溫 度為50°C,取出,所得茶葉的含水量為5%,炒干總時間為0. 5小時。
[0011] 實施例3 一種武夷紅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 萎凋:對新鮮采摘的鮮葉進行萎凋,使萎凋程度控制在40% ; 2)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放入揉捻機中揉捻10min; 3) 發酵:將揉捻后的茶葉于28°C下發酵5個小時,發酵程度控制在60% ; 4) 炒干:將發酵后的茶葉倒入炒鍋中160°C下進行翻炒,待茶葉炒熱后撤火,繼續翻炒 至茶葉溫度為53°C,再加火翻炒,使炒制溫度升高到200°C,最后撤火,繼續翻炒至茶葉溫 度為50°C,取出,所得茶葉的含水量為4%,炒干總時間為0. 8小時。
[0012] 將本發明制得的紅茶茶葉與傳統工藝制得茶葉的感官指標進行評價,結果如下 表:
【權利要求】
1. 一種武夷紅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鮮葉經萎凋、揉捻、發酵后進行炒干。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武夷紅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的程度控制在 50%-70%〇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武夷紅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炒干是將發酵后的 茶葉倒入炒鍋中不斷翻炒0. 5-1小時;炒制溫度按照高溫、低溫、再高溫、再低溫的順序,其 中,高溫不超過200°C,低溫不低于50°C ; 所得茶葉的含水量不超過6%。
4. 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制作方法制得的武夷紅茶。
【文檔編號】A23F3/08GK104304532SQ201410631719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2日
【發明者】梁添夢, 梁駿德, 梁天雄 申請人:武夷山市駿德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