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到一種生物活性飼料,具體涉及到一種無抗生素高活性預混料。
背景技術:
抗生素添加劑的長期使用和濫用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雖然耐藥因子的傳遞頻率只有6~10,但由于細菌數量大、繁殖快,耐藥性的擴散蔓延仍較普遍,而且一種細菌可產生多種耐藥性。盡管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明人類耐藥性(如“超級細菌”、“耐藥寶寶”等)的產生與家畜使用抗生素有直接的關系,但長期在動物飼料中使用亞治療劑量的抗生素添加劑已受到社會的廣泛擔優。
抗生素在畜產品中的殘留是飼料中抗生素應用中存在的另一問題。抗生素被動物吸收后,可分布全身,但肝、腎、脾等組織分布較多,也可通過泌乳和產蛋過程而殘留在乳、蛋中,從而廣泛地在畜產品中殘留。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動物食品中抗生素殘留不僅影響畜產品的質量和風味,還能使人體DNA結構發生突變,造成致殘、致畸、致癌等嚴重后果,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危害。
隨著人們對抗生素殘留量所造成的危害越來越有深刻的認識,開發一種無污染、無殘留、無副作用的無抗生素飼料預混料以達到飼料中不含有抗生素的應用成為當代飼料行業研究的熱點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飼料預混料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飼料預混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形成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步驟,將重量比為50∶(30-70)的玉米蛋白粉和棉籽蛋白粉混合,將重量比為(0.3-0.6)∶(0.2-0.5)∶(0.2-0.5)∶400的釀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和水按混合組成的菌液;將重量比為(6-10)∶2的所述蛋白粉和所述菌液混合,30±1℃下需氧發酵46-49小時后,再厭氧發酵68-78小時,烘干并冷卻后密封保存備用;
形成飼料預混料步驟,將1500~8000重量份的所述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2~12重量份的磷酸氫鈣、800~2500重量份的石粉、16~27重量份的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6~12重量份的復合維生素、3~10重量份的氨基酸和2~8重量份的桉樹葉粉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述形成飼料預混料步驟,是將2725~4247重量份的所述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3~8重量份的所述磷酸氫鈣、1134~1767重量份的所述石粉、18~23重量份的所述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8~10重量份的所述復合維生素、3~7重量份的所述氨基酸和2~5重量份的所述桉樹葉粉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所述復合多礦包括硫酸銅、硫酸鐵、硫酸錳、硫酸鋅、碘化鉀、亞硒酸鈉、氯化鈷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所述有機微量元素包括賴氨酸銅絡合物、甘氨酸鐵螯合物、小肽鐵、蛋白鐵和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所述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包括氨基酸鐵、氨基酸銅、氨基酸錳和氨基酸鋅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所述復合維生素包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E。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所述氨基酸包括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根據上述制備方法制備的飼料預混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微生物發酵將大分子蛋白原料分解為多肽、小肽,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飼料適口性、促進仔豬采食,提高免疫能力以及改善仔豬毛膚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飼料預混料包括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磷酸氫鈣、石粉、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復合維生素、氨基酸和桉樹葉粉。
其中,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是由蛋白粉發酵而成。蛋白粉是50∶(30-70)的玉米蛋白粉和棉籽蛋白粉混合蛋白粉。玉米蛋白粉可以取自玉米,棉籽蛋白粉取自棉粕、菜粕和/或花生粕。發酵菌種包括飼料活性釀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和乳酸桿菌,將上述菌種和水按重量份數比配成菌液,菌液包括重量比為(0.3-0.6)∶(0.2-0.5)∶(0.2-0.5)∶400的釀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和水混合而成。將上述混合蛋白粉和菌液按重量比(6-10)∶2的比例混合后,放入底部和周圍加有加熱管道的特制發酵罐中,頂部蓋上吸水棉布,保持加熱管道溫度在30±1℃左右,需氧發酵46-49小時左右后,關閉加熱管道,蓋上發酵罐上蓋并密閉在常溫下進入厭氧發酵68-78小時左右,發酵完成。將發酵好的物料在物料溫度不高于80℃下,采用管束或盤式干燥機烘干并冷卻,再用3.0mm篩粉碎制成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用塑料袋密封保存備用。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的補充和維持畜禽消化道中的菌群平衡,提高動物免疫力、抗病力,促進動物生長,增加畜禽生產性能,提高飼料報酬5%~8%,并有效消除糞便臭味,改善畜禽生長環境,替代等量優質豆粕。
將上述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磷酸氫鈣、石粉、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復合維生素、氨基酸和桉樹葉粉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飼料預混料按重量份包含述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1500~8000份、磷酸氫鈣2~12份、石粉800~2500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16~27份、復合維生素6~12份、3~10氨基酸份和桉樹葉粉2~8份。
優選地,飼料預混料包括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2725~4247份、磷酸氫鈣3~8份、石粉1134~1767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18~23份、復合維生素8~10份、氨基酸3~7份、桉樹葉粉2~5份。
磷酸氫鈣可同時提供鈣和磷,可溶性較其他同類產品好,動物的吸收利用率高。
石粉在飼料預混料中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載體,礦物微量元素容重大,因此應選擇容重較大的石粉作為載體。
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元素兩者復配,使其在腸道內更易消化吸收,從而提高動物生產性能;防治了微量元素缺乏癥,提高免疫力,并且有益于飼料中營養素的利用,還兼有氨基酸強化劑作用。復合多礦可以包括硫酸銅、硫酸鐵、硫酸錳、硫酸鋅、碘化鉀、亞硒酸鈉、氯化鈷等。有機微量元素主要包括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賴氨酸銅絡合物、甘氨酸鐵螯合物、小肽鐵和蛋白鐵等。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可以是氨基酸鐵、氨基酸銅、氨基酸錳、氨基酸鋅等。
復合維生素主要包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E。維生素A可促進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具有明顯的促生長作用。維生素E具有吸氧的能力,有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脂肪和維生素A等被氧化分解。
氨基酸指的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構成動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能改善飼糧氨基酸平衡,促進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還具有誘食作用。氨基酸可以是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其中賴氨酸可改善動物胴體品質,提高瘦肉率;蛋氨酸可提高動物的采食量;蘇氨酸可促進仔豬生長。
桉樹葉粉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豬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添加可顯著提高豬的生長性能。
實施例1
將重量配比為50∶30的玉米蛋白粉和棉籽蛋白粉混合。
將重量配比為0.5∶0.4∶0.4∶400的釀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和水按混合,組成菌液混合物。
將混合蛋白粉和配制好的菌液按8∶2重量分數比例混合后,放入底部和周圍加有加熱管道的特制發酵罐中,頂部蓋上吸水棉布,保持加熱管道溫度在30℃左右,需氧發酵48小時左右后,關閉加熱管道,蓋上發酵罐上蓋并密閉在常溫下進入厭氧發酵72小時左右,發酵完成。
將發酵好的物料在物料溫度不高于80℃下,采用管束或盤式干燥機烘干并冷卻,再用3.0mm篩粉碎制成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用塑料袋密封保存備用。
將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2725重量份、石粉1134重量份、磷酸氫鈣3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18重量份、復合維生素8重量份、氨基酸重量3份、桉樹葉粉2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2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4247重量份、石粉1767重量份、磷酸氫鈣8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23重量份、復合維生素重量10重量份、氨基酸7重量份、桉樹葉粉5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3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3526重量份、石粉1467重量份、磷酸氫鈣6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20重量份、復合維生素9重量份、氨基酸6重量份、桉樹葉粉3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4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3285重量份、石粉1367重量份、磷酸氫鈣3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18重量份、復合維生素9重量份、氨基酸6重量份、桉樹葉粉5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5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3845重量份、石粉1600重量份、磷酸氫鈣8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18重量份、復合維生素10重量份、氨基酸7重量份、桉樹葉粉5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6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1500重量份、石粉2800重量份、磷酸氫鈣2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16重量份、復合維生素6重量份、氨基酸5重量份、桉樹葉粉2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7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2000重量份、石粉1000重量份、磷酸氫鈣4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17重量份、復合維生素7重量份、氨基酸4重量份、桉樹葉粉3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8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8000重量份、石粉2000重量份、磷酸氫鈣12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25重量份、復合維生素12重量份、氨基酸9重量份、桉樹葉粉8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實施例9
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得的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質飼料6000重量份、石粉2500重量份、磷酸氫鈣10重量份、復合多礦和有機微量27重量份、復合維生素11重量份、氨基酸10重量份、桉樹葉粉6重量份混合形成飼料預混料。
動物試驗
試驗日糧
對照組:基礎日糧由深圳市金新農飼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產日期為2016年2月19日。試驗料的日糧組成及營養成本見表1所示。
試驗組:實施例1-10的飼料預混料+基礎日糧,預混料占預混料和基礎日糧的總重量百分比3%。
表1基礎日糧和營養成分
試驗分組
試驗動物與時間地點
試驗選擇同批轉群,體重在12.5kg左右的健康美系(長×大×杜)三元雜交斷奶仔豬134頭,按體重分為2個處理,分別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處理3個重復,每個重復有22~23頭仔豬,進行為期15天的飼養試驗。本試驗于2016年3月4日到2016年3月19日在惠州桑梓湖養殖有限公司豬場進行。
飼養管理
試驗豬的管理以惠州桑梓湖養殖有限公司豬場實際飼養管理為基礎,專人管理,各組在相同的飼養管理和環境條件下進行,保持飼料新鮮,保持豬舍環境舒適,每天觀察試驗豬采食、健康及活動情況,發現病豬后為該豬作標記號,跟蹤記錄發病日期、持續時間、治療方案、康復情況,嚴重發病要剔除試驗欄,并稱取病豬的體重,做好日期和體重的記錄。
試驗指標的測定
生產性能: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
腹瀉指數:發現腹瀉病豬后為該豬作標記號,跟蹤記錄發病日期、持續時間、治療方案、康復情況;嚴重發病要剔除試驗欄,并稱取病豬的體重,做好日期和體重的記錄。根據評分結果計算每窩腹瀉指數,其計算公式為:每窩腹瀉指數=觀察記錄分數總和/(觀察總天數*每窩仔豬數)。
外貌性狀:
毛光澤度:采用主觀評分方法,即采用1~5分制,1=毛非常粗糙;2=毛粗糙;3=毛較光滑;4=毛光滑;5=毛非常光滑,有光澤,2人盲評(非研發部人員)。
皮膚紅潤度測定:用成農膚色卡逐頭評定。
試驗結果與分析
試驗豬只的生產性能及體表評分見表3所示。
表3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結果
如表3所示,在平均日采食量方面試驗組比對照組增加;在平均日增重方面試驗組比對照組略有提高;在料肉比方面試驗組比對照組低;在毛色、膚色方面試驗組的毛膚色比對照組要好。
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全期都沒有小豬腹瀉。試驗期間連續潮濕天氣,對兩組試驗豬健康有一定影響,豬群出現少量咳嗽情況,沒有出現重大疾病。
評價飼料預混料的活性度
以活性飼料理論方法評價高活性飼料預混料與普通飼料預混料
豬源菌群小鼠模型分別飼喂高活性飼料預混料(添加量3kg/T)、普通預混料(3kg/T)、基礎飼料。
主要試劑與儀器:
DNA提取試劑盒、培養基、離體恒化器、PCR擴增儀、超低溫冰箱(-80℃)、超凈工作臺、顯微鏡等
1.體內活性因子評價
以豬源菌群小鼠模型為實驗動物,通過16S rRNA檢測方法,檢測高活性飼料預混料與普通飼料預混料對腸道菌群的正向調控作用。
1.1實驗動物與處理
將30只小鼠(6周齡,雌雄各半)分為3組,每組10只。對照組飼喂基礎飼料,A組飼喂基礎飼料+普通飼料預混料,B組飼喂基礎飼料+高活性飼料預混料。
1.2樣本采集
灌喂不同的飼料后第4周定期取其新鮮糞便樣品并拍照,裝于2mL無菌EP管中,凍藏于-80℃待用。
1.3DNA提取
取小鼠糞便20mg,于2mL螺口管中,加入700μL裂解液;具體參照天根的糞便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的說明進行。
1.4 16S rRNA測序
每組3個重復,共9個樣品測序。
2.體外活性因子評價
2.1離體恒化器分組和處理
使用3套離體恒化器模型,分為空白對照組、高活性飼料預混料組、普通飼料預混料組,離體模型接種豬腸道菌群14d后,高活性飼料預混料組添加高活性飼料預混料3g、普通飼料預混料組添加普通飼料預混料3g,連續作用8天。
2.2樣本采集
糞便接種發酵罐后,在加高活性飼料預混料8天后采集培養液,裝于2mL無菌EP管中,凍藏于-80℃待用,用于細菌數量檢測和菌群結構分析。
2.3DNA提取和16S rDNA測序
方法同1.3與1.4。
3.實驗結果
通過16S rDNA測序,高活性飼料預混料對腸道菌群有正向激活作用:
(1)擬桿菌、梭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共生菌群的豐度上調,使共生菌占壓倒性優勢;
(2)腸球菌、腸桿菌等條件性致病菌的豐度下調;
(3)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大腸桿菌等外源致病菌群消失。
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