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成形機,尤其是一種球茶成形機,同時還涉及相應的操控方法,屬于制茶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球茶是一種風味和形狀獨特的茶葉制品。尤其是銀球茶,其表面呈銀灰墨綠色、直徑18-20毫米的球體,用產于自然雷公山等地海拔1400米以上的一芽二葉清明茶經過炒制,再加工成球狀而成。該茶葉制品即外表美觀,又清香耐泡,深受消費者歡迎。
然而,目前球茶的生產完全依靠手工成形,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質量參差,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需要。檢索國內外文獻,均未發現與球茶成形直接相關的資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人工成形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出一種可以機械化完成成形全過程的球茶成形機,同時給出其操控方法,從而保證球茶的加工品質,顯著提高加工效率。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的球茶成形機基本技術方案為:包括具有臺面的機架,所述機架的臺面一側支撐底部裝有輸料裝置的儲料斗,所述輸料裝置的下方裝有可從輸料裝置輸出端下移動到所述臺面另一側的推料框;所述機架的臺面另一側上方和下方分別通過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安置可升降的上模和下模;所述臺面固定上表面與之平齊的成形腔,所述成形腔具有一組呈蜂窩狀的成形垂向穿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具有與所述垂向穿管滑配的下敞口半球模和上敞口半球模;所述成形腔與下模之間還安置可在接料至出料位置平移的料盤。
工作時,本發明的球茶成形機按如下步驟進行操控:
第一步、落料——開啟輸料裝置使儲料斗內的待成形茶料落入推料框;
第二步、封腔——升起下模,使上敞口半球模進入對應的垂向穿管內,構成成形筒;
第三步、加料——將推料框從臺面一側的落料位置移動到另一側的成形腔上方,使茶料加入成形筒中;
第四步、壓球——降下上模,使下敞口半球模進入對應的垂向穿管內,與下模的上敞口半球模對合,將加入的茶料壓成球形;
第五步、接料——降下下模,讓開空間,使料盤平移到成形腔下的接料位置;
第六步、卸料——使上模繼續下降,將壓球后滯留在垂向穿管內的茶球卸落到料盤上;
第七步、出料——平移料盤至出料位置,同時升起上模。
由此可見,采用本發明后,可以實現銀球等各種球茶成形的機械化,從而保證銀球茶的加工品質,顯著提高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b-b俯視圖。
圖3是圖1的右視放大圖。
圖4是圖1實施例構成成形筒狀態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圖1實施例合模狀態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為銀球茶成形機,其結構如圖1、2、3所示,機架1的臺面一側支撐底部裝有皮帶輸料裝置16的儲料斗14,該皮帶輸料裝置16的一側裝有喂料電機13,可以在該電機13驅動下,將儲料斗14落下的茶料由遠離喂料電機13的輸出端輸出。
皮帶輸料裝置16的下方裝有可被水平推料氣缸從該輸料裝置輸出端下推移到臺面另一側的矩形推料框12。機架1的臺面另一側上方通過門形上固定架10安置在上動作氣缸11作用下可升降的上模9,機架1的臺面另一側下方通過下固定架3安置在下動作氣缸2作用下可升降的下模4。
機架1的臺面固定有上表面與之平齊的成形腔8,該成形腔8具有一組呈蜂窩狀的成形垂向穿管。上模9和下模4分別具有與各個垂向穿管一一對應且滑配的下敞口半球模9-1和上敞口半球模4-1。下固定架3的兩側分別具有朝輸送方向延伸的傳輸鏈6,成形腔8與下模4之間安置承載在傳輸鏈6上的料盤5,料盤5可在出料電機7驅動的傳輸鏈6作用下,由接料至出料位置平移。
本實施例的銀球茶成形機自動完成作業的具體操控過程為:
第一步、落料——開啟喂料電機13驅動皮帶輸料裝置16,使儲料斗14內的待成形茶料落入推料框12。
第二步、封腔——啟動下動作氣缸2升起下模4,使上敞口半球模4-1進入對應的垂向穿管內,構成蜂窩狀的成形筒,如圖4所示。
第三步、加料——啟動推料氣缸15將推料框12從臺面一側的落料位置移動到另一側的成形腔8上方,使茶料加入成形筒中。
第四步、壓球——啟動上動作氣缸11降下上模9,使下敞口半球模9-1進入對應的垂向穿管內,與下模4的上敞口半球模4-1對合,將加入的茶料壓成球形tea,如圖5所示。
第五步、接料——下動作氣缸2回位降下下模4,讓開空間,使料盤5平移到成形腔8下的接料位置。
第六步、卸料——再次啟動上動作氣缸11使上模9繼續下降,將壓球后滯留在垂向穿管內的茶球卸落到料盤5上。
第七步、出料——啟動出料電機7驅動輸送鏈6使料盤5平移至出料位置,同時上動作氣缸11回位升起上模9。
如此往復循環,即可源源不斷完成銀球茶的機械化制作,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顯著優點:
(1)成形效率高,一次可成形上百個球茶制品,并可根據需要增加成形模孔數量;
(2)球茶制品質地均勻,品質明顯優于手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