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帶子或類似物的帶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用于帶子或類似物帶扣,特別是適合于用于表帶或手鐲的帶扣。
背景技術:
現已設計有各種用于使用在手表上的帶扣機構。某些這種機構復雜,因此制造困難,成本高。其它一些這種機構,可能容易無意中操作帶扣,這樣帶扣易于被意外地打開。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帶子或類似物的帶扣,以減少上述缺點,或至少為公眾提供一種有益選擇。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帶扣,包括第一主體件和第二主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第一端相嚙合,以便相對旋轉運動,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包括可移動的鎖緊件,可松開地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凹槽相嚙合,以鎖住所述第一主體件和所述第二主體件阻止相對運動。
根據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用帶扣固定的帶子,所述帶扣包括第一主體件和第二主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第一端相嚙合,以便相對旋轉運動,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包括可移動的鎖緊件,適合于可松開地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凹槽相嚙合,以鎖住所述第一主體件和阻止相對運動的所述第二主體件。
現在參考附圖僅以舉例方式說明本發明帶扣的優選實施例,其中,圖1是本發明帶扣的透視圖;圖2是圖1所示帶扣的分解圖;
圖3是圖1所示帶扣在鎖緊狀態的頂視圖;圖4是圖3所示帶扣的透視圖;圖5是圖3所示帶扣的放大的側視圖;圖6是沿圖5A-A線剖開的帶扣的剖面圖;圖7是圖3所示帶扣的放大的頂視圖;圖8是沿圖7B-B線剖開的帶扣的剖面圖;圖9是圖8中環圓圈“C”部分的放大圖;圖10是圖3所示帶扣左邊的局部剖開的透視圖;圖11是圖3所示帶扣右邊的局部剖開的透視圖;圖12是圖1所示帶扣松開狀態的頂視圖;圖13是圖12所示帶扣的透視圖;圖14是圖12所示帶扣的放大的側視圖;圖15是沿圖14D-D線剖開的帶扣的剖面圖;圖16是圖12所示帶扣的放大的頂視圖;圖17是沿圖16的E-E線剖開的帶扣的剖面圖;圖18是圖17中圓圈“F”部分的放大圖;圖19是圖12所示帶扣左邊的局部剖開的透視圖;和圖20是圖12所示帶扣右邊的局部剖開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帶扣示于圖1和圖2,并用編號10表示。帶扣10包括第一連接件12,第一連接件12在一個縱向端有兩個孔,用于與表帶或皮表帶(未示出)的連接件嚙合。第一連接件12在另一縱向端包括,一對臂16,沿其各自的長度彎曲,每個在其各自的端部有橫向通孔18,用于與第二連接件20相嚙合。第二連接件20也有橫向通孔22,其尺寸與通孔18相同。銷24放置在通孔18、22中,用于繞銷24相對轉動地嚙合第一連接件12和第二連接件20。第二連接件20放置在第三連接件28的空腔26中,使第二連接件20和第三連接件28能夠互相相對滑動。擋塊部分(未示出)設置在第三連接部分28的空腔26,用于防止第二連接件20和第三連接件28之間脫開。在第三連接件28的縱向端是橫向凹槽29,其功能將在下面討論。與凹槽29相鄰的是橫向通孔31,用于容納銷(未示出),用于使第三連接件28與表帶或皮表帶(未示出)相嚙合。
第二連接件20和第三連接件28的曲率與第一連接件12相同。第三連接件28的寬度略小于第一連接件12兩臂16內表面之間的距離,以便第三連接件28可被放進第一連接件12兩臂16之間的空間。
現參照圖2,第一連接件12具有表面30,用于支撐鎖緊板32,并且使鎖緊板32能夠相對第一連接件12向外(即,圖2箭頭H所指方向)或向內(即,與箭頭H所指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兩個彈簧34裝在鎖緊板32的兩個凸36出之后,以使鎖緊板32向外偏。鎖緊板32向外的滑動運動被第一連接件12的兩個止動器38限制。
第一連接件12的表面30有長孔40,鎖緊板32也有長孔42,二者用于接收按鈕46的棱44,其作用將在下面討論。保護蓋體48用兩個螺釘50固定到第一連接件12,以將鎖緊板32、彈簧34和按鈕46保持在第一連接件12中。保護蓋體48有通孔54,其尺寸和形狀制造成使得按鈕46的傾斜體56能夠相對滑動運動。
圖3至圖11示出帶扣10在鎖緊狀態的各種視圖,其中,第一連接件12和第三連接件28被鎖住以阻止相對運動。當帶扣10在鎖住狀態時,按鈕46的主體56的頂面58略在第一連接件12的最高面之上,如圖5和圖9所示。參照圖8和圖9,可以看到,當帶扣10在鎖住狀態時,鎖緊板32的前端32a伸展超過保護蓋體48的空腔,并且被容納在第三連接件28的凹槽29內,從而防止第三連接件28和第二連接件20相對第一連接件12運動。可以看出,按鈕46的棱44容納在表面30下面的孔40和鎖緊板32的孔42中。按鈕46可沿與圖9所示的線M-M平行的路徑相對保護蓋體48移動,這樣,引起鎖緊板32沿平行于線P-P的路徑移動,如圖9所示。線M-M和線P-P之間的夾角θ是一個銳角,即在0°和90°之間,優選在30°和60°之間。在此所示及討論的優選方案中,角θ是45°。
當按鈕46被向下推時,即圖9箭頭S所指方向,棱44移動鎖緊板32按箭頭T所示方向移動,從而使前部32a脫離第三連接件28的凹槽29,并且使第三連接件28脫離第一連接件12。特別是,按鈕46的頂面58可按箭頭S所示方向被強迫向下。然而,由于按鈕46的頂面58,在帶扣10在鎖住狀態時,僅略在第一連接件12的圓周面之上,所以按鈕46很難被不經意地操作,導致鎖緊板32的前端32a脫離第三連接件28的凹槽29。使用者必須有意地按壓按鈕46,如用其指尖或指甲,從而達到第一連接件12和第三連接件28的脫離。
現參照圖12到20,圖12到20示出帶扣10在開啟狀態的各種視圖,其中,第一連接件12和第三連接件28可互相相對移動。參照圖15,并與圖6相比,可以看出,當按鈕46被向下按時,鎖緊板32被強制向左移動(見圖6和圖15),以壓縮彈簧34。參照圖17和18,當按鈕46完全移動向下,并且向內到保護蓋體48中時,鎖緊板32向左移動(見圖18),以便鎖緊板32的前端32a脫離第三連接件28的凹槽29,并且鎖緊板32完全容納在保護蓋體48的空腔。因此,第三連接件可從第一連接件12松開,從而相對運動。可以看到當按鈕46在此位置時,其頂面58在蓋體48的頂面之下。
如果作用在按鈕46上的向下的力松開,鎖緊板32,在彈簧34的偏置力下,向右移動(見圖18),從而恢復其如圖9所示的位置,并且按鈕46也向上和右移動(再參見圖18),從而恢復到其如圖9所示的位置。
應能理解,以上僅示出可借此實現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情況下,可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改和/或改動。例如,從上述討論很清楚,按鈕46的形狀可以改變,且補充用于相對運動的通孔54,用于操作鎖緊板32。按鈕46的頂面58的形狀也可是制造商的徽章和標識。
可以理解,為簡便起見,在此結合實施方案所述的本發明的不同特征,可以分別或以任何適當組合被提供。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扣,包括第一主體件和第二主體件,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第一端相嚙合,以相對旋轉運動,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主體件包括一個可移動的鎖緊件,可松開地與所述第二主體件的凹槽相嚙合,以鎖住所述第一主體件和所述第二主體件阻止相對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體件的凹槽位于所述第二主體件的第二端或在所述第二主體件第二端鄰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可在一個伸展位置和一個收縮位置之間移動,在伸展位置所述鎖緊件至少一部分伸展超過所述第一主體件的空腔,在收縮位置所述鎖緊件基本完全容納在所述第一主體件空腔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鎖緊件在所述伸展位置時,所述鎖緊件適于鎖住所述第一主體件和第二主體件阻止相對運動。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被偏移朝向所述伸展位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與所述第一主體件的傳動裝置可操作地聯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相對所述第一主體件是可移動的,以在一個伸展位置和收縮位置之間移動所述鎖緊件,在伸展位置所述鎖緊件至少部分地伸展超過所述第一主體件空腔,在收縮位置所述鎖緊件基本完全容納在所述第一主體件的空腔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可沿第一路徑移動,以沿第二路徑和在所述伸展位置和收縮位置之間移動所述鎖緊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路徑與所述第二路徑相交成一角度。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為銳角。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在30°和60°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基本為45°。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鎖緊件在所述伸展位置時,所述傳動裝置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主體件的上表面之上。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帶扣,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鎖緊件在所述收縮位置時,所述傳動裝置在所述第一主體件的上表面之下。
14.一種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帶扣固定的帶子。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帶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子為表帶。
全文摘要
在此公開的用于帶子或類似物品的帶扣(10),包括第一連接件(12),第二連接件(20)和第三連接件(28),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件(20)的一端相嚙合,以相對旋轉運動,并且所述第一連接件(12)包括一個鎖緊板(32),可松開地與所述第三連接件(28)的凹槽(29)相嚙合,以鎖住所述第一連接件(12)、第二連接件(20)和所述第三連接件(28)阻止相對運動。一種用該帶扣(10)固定的表帶也在此被公開。
文檔編號A44C5/24GK1524472SQ0312157
公開日2004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2月27日
發明者陳兆明 申請人:中南鐘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