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握把與控制組定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傘具結構,特別是指握把與控制組定位結構。
技術背景一般自動傘結構,通常是將控制組直接裝設在硬質的握把內部,其組合方式有多種不同的形態,如圖l,是在硬質握把1內部底面設以螺孔11,控制組2的 下部設一螺柱21與其螺合,而中棒3則向上延伸。而在圖2的結構則以緊迫方式 組合控制組2與硬質握把1,取代圖l的螺合方式。另請參閱圖3,則是從硬質握 把1的側方加設一螺絲12,以頂在控制組2的下柱體22上,形成更穩固的組合。 前述各種方式均只適用在現有硬質握把的構造。本實用新型主要為提供一種適用于軟性握把與控制組的定位結構,利用貫穿 控制組與軟性握把中心孔的結合套底端加設以螺孔,配合一可卡制在下蓋的長螺 釘,可相互螺合,形成有效而緊密的定位結合。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握把與控制組定位 結構,適用于軟性握把與控制組的定位。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握把與控制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軟性握把、 一控制組與 一下蓋和底座,所述的軟性握把具有一中心孔,所述的控制組設在軟性握把的上 部,所述的軟性握把與所述的控制組之間具有相對嵌合的形狀; 一結合套,設置 在中心孔內,所述的結合套的上部穿設有一根中棒,其下端則設有一螺孔;〃F 蓋,套設在軟性握把中心孔的下端,外部并為一底座所封閉, 一長螺釘,從下蓋 中央由下向上穿設,而與結合套的螺孔相螺合。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適用 于軟性握把與控制組的定位,利用貫穿控制組與軟性握把中心孔的結合套底端加
設以螺孔,配合一可卡制在下蓋的長螺釘,可相互螺合,形成有效而緊密的定位妙A5口 n o
圖1為現有硬質握把與控制組的剖視圖1; 圖2為現有硬質握把與控制組的剖視圖2; 圖3為現有硬質握把與控制組的剖視圖3;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剖視圖; 圖5為圖4的分解圖; 圖6為圖5的立體圖; 圖7為圖4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4 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一軟性握把4、 一控制組5與一下 蓋6和底座61,其中軟性握把4主要為一軟性外殼包覆住液體,而具有一中心孔 41,控制組5設在軟性握把4的上部,二者間具有相對嵌合的形狀。 一結合套7 設在中心孔41內,其上部為中棒3所穿設,其下端則設有一螺孔71, 一下蓋6, 套設在軟性握把4中心孔41的下端,外部并為一底座61所封閉,其中并設有一 長螺釘62,從下蓋6中央,由下向上穿設,而與結合套7的螺孔71相螺合,整 體乃形成一穩固的組合構造。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 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握把與控制組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軟性握把、一控制組與一下蓋和底座,所述的軟性握把具有一中心孔,所述的控制組設在軟性握把的上部,所述的軟性握把與所述的控制組之間具有相對嵌合的形狀;一結合套,設置在中心孔內,所述的結合套的上部穿設有一根中棒,其下端則設有一螺孔;一下蓋,套設在軟性握把中心孔的下端,外部并為一底座所封閉,一長螺釘,從下蓋中央由下向上穿設,而與結合套的螺孔相螺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握把與控制組定位結構,尤指一種使用在軟性握把的組合定位構造,包括有一軟性握把、一控制組和一下蓋與底座,其中控制裝置是套合在軟性握把的上部,并使中棒下部穿設在位于軟性握把中心孔內的結合套,結合套底端設有一螺孔,提供一長螺釘由下穿過下蓋而相螺合,外部再為底座所封閉,形成一實用的創新設計。
文檔編號A45B9/00GK201044638SQ20072014324
公開日2008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25日
發明者陳榮元 申請人:陳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