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鞋面涼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日用品。
技術背景熱天,穿涼鞋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衛生,穿襪子也是必要的。 傳統的鞋都是有鞋面的,盡管形式多種多樣,鞋底與鞋面總是固定在一起。這 種鞋方便、實用。但是,鞋子的美觀、新奇也必須考慮。傳統的鞋不能最充分 地展示足部的自然美,千篇一律,也使得生活缺少新奇。鑒于此,為了最大程 度地表現足部的自然美,設計一種無鞋面涼鞋是必要的。這種鞋新奇實用,能 更好地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人們穿鞋,同時也穿襪子時,這樣一種設計就很容易實現。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鞋面涼鞋。迄今 為止,所有鞋,即使是涼鞋,都必有鞋面。其不足是,這些鞋不能最充分地展 現足部的自然美。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制造一種無任何形式鞋面, 由襪子、鞋底及連接襪子與鞋底的連接件構成的涼鞋,人們穿上這種涼鞋仍能 正常地走路。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內容是,這種無鞋面涼鞋具有如下根本特征這種鞋 由鞋底和襪子這兩部分組成,在襪子與鞋底之間有連結裝置。利用這一裝置, 襪子與鞋底可以方便地分開與重新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其連結裝置有兩種實現方式。
其一是,在襪子底部固定有鞋墊,在鞋墊及鞋底的對應部位上固定有按扣。
其二是,安裝在襪子與鞋底的兩側、將襪子與鞋底連接起來的連接件。
按第一種方式制作襪子時,其鞋墊部分可以減小,只要能固定按扣就可 以了。此時,鞋底的相應部分應為恰好容納鞋墊的凹面,以便腳底踩在鞋墊與 鞋底共同鋪成的平面上。
第二種連結裝置的連接件有多種選擇。例如,掛鉤或布帶按扣。鞋底上 的連接件可以安裝在鞋底的兩側或底部。
當掛扣安裝在鞋底時,在鞋底對應于襪子可伸縮帶子的部位上,有小長 方孔,使得帶子能夠穿過這個小長方孔,連接到固定在鞋底的掛扣上。
襪子的后跟及腳面部可以分別有一條或幾條無彈性、很柔軟、很薄的窄 帶。這些帶子有足夠的強度,可互相連結。當有鞋墊時,帶子和鞋墊固定在一
起;沒有鞋墊時,帶子的兩端安裝有連接件。
這些帶子是用無彈性線織在襪子上的加強部分,或用其它方式(例如, 襪子局部用兩層織線)使得襪子的這部分有足夠的強度且無彈性。而襪子的其 余部分可以有更好的彈性。
鞋底由盡可能比重小、耐磨、隔熱的材料制成。鞋跟可以是高的、也可 以是矮的。可以有多個備用的鞋底, 一只磨損后可更換另一只。
無鞋面涼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沒有鞋面,穿上這種涼鞋會感到更涼爽、 舒服,并且最大程度地表現足部的自然美,從而美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附園說明
圖i是第一種無鞋面涼鞋的側面示意圖圖2是第一種無鞋面涼鞋的鞋底俯視示意圖。 圖3是第二種無鞋面涼鞋的側面示意圖。
圖中,l是襪子;2是襪子上用無彈性、強度好的線織成的帶子;3是鞋
墊;4是鞋底;5是實施例1鞋底上的按扣;6是實施例2連結襪子與鞋底的 連接件。
具體實施例l:作為一個簡單的實施例,無鞋面涼鞋可按如下方式制做。
在襪子1的前部及足跟部分分別用無彈性、強度好的線織成兩條寬1. 5 厘米的帶子2,其余部分用彈性好的線織成。整個襪子外觀是一致的,帶子部 分與其余部分無明顯差別。將鞋墊3固定在襪子里面底部,帶子部分與鞋墊連 結在一起。在鞋墊前后部,分別固定兩個按扣。在鞋底4與鞋墊按扣對應的位 置上固定有按扣5。鞋墊由比重盡可能小、隔熱、耐磨的皮革制成。
穿上如此制成的襪子,按上按扣,連接好鞋底,就可以走路了。
具體實施例2:無鞋面涼鞋也可按如下方式制做。
在襪子1的前部及足跟部分分別用無彈性、強度好的線織成兩條寬1. 5 厘米的帶子2,其余部分用彈性好的線織成。在這一實施例中,無鞋墊,帶子 2不圍成環,其端部在襪子的左右兩側。在每個端部縫制有1厘米長1. 5厘米 寬的長度可伸縮的帶子,在這帶子的下部連結有連接件6。在鞋底的側面固定 有與連接件6的掛鉤部分相應的6的掛扣部分。
穿好襪子后,將掛鉤連結到掛扣上,就可以走路了。
權利要求1.一種無鞋面涼鞋,其特征是,這種鞋由鞋底和襪子這兩部分組成,在襪子與鞋底之間有連結裝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鞋面涼鞋,其特征是,其連結裝置是,在 襪底上固定有鞋墊,在鞋墊及鞋底的對應部位上固定有按扣。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鞋面涼鞋,其特征是,其連結裝置是安 裝在襪子與鞋底的兩側、將襪子與鞋底連接起來的連接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無鞋面涼鞋,屬生活日用品。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制做一種無鞋面的涼鞋。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是,這種無鞋面涼鞋,只由鞋底、襪子及連結它們的連結裝置組成。襪子的特征是,在襪子的腳面部分有用無彈性、強度好的線織成的帶子。利用連結裝置,襪子與鞋底可以方便地分開為兩個部分與重新結合為一個整體。無鞋面涼鞋的作用是,穿著涼爽舒服,最大程度地表現足部的自然美,新奇實用。
文檔編號A43B3/12GK201375076SQ2008200721
公開日2010年1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25日
發明者陳紫微 申請人:陳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