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護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動防護裝置,具體而言是指一種包裹在運 動者膝蓋或者肘部的護膝。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膝蓋和肘部既是在運動中極其重要的部位,同時又是 比較脆弱容易受傷的部位,還是一個受傷時極其疼痛且恢復較慢、甚 至個別人會出現下雨陰天就隱隱作痛的情況。所以,在運動中如何更 好的保護膝蓋和肘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為此人們在運動的時候,都喜歡在膝蓋和肘部上套上護膝,傳統 的護膝主要由厚氈、膠殼、松緊帶等材料制成的,人們將其穿戴在膝 蓋和肘部上,用以保護膝蓋和肘部。這種"護膝"的使用非常廣泛, 而且幾乎所有的體育用品商店都可以買得到這種由厚氈、膠殼、松緊 帶等材料制成的護膝,穿戴在膝蓋和肘部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 避免受傷。但是所述的傳統的護膝在具體使用的時候還存在著諸多的 缺點,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運動的多樣化,傳統的護膝己經不 適合人們在某些體育運動中穿著,比如,登山、自行車比賽訓練、排 球訓練、溜冰訓練等體育運動。這些體育運動的性質要求運動員更要有保護好膝蓋和肘部的意識,而傳統的護膝是由厚氈、、膠殼、松緊 帶等材料制成,這種材料制成的"護膝"穿戴非常不方便,且容易在 運動中脫落,而使該碰撞力在沒有減弱之前直接撞擊運動員的膝蓋或 肘部,而令運動員的膝蓋或肘部受傷。此為傳統護膝的主要缺點之一。
其次,傳統的護膝由于材料的限制,它的吸附性比較強, 一旦運 動員流汗過多的話,這種護膝就會吸附相當多的汗水,當運動員運動 的時間過長的話,吸附在這種護膝的汗水始終包裹著運動員的膝蓋和 肘部,造成運動員的不舒適,還有害于運動員的健康,長期使用的還 有可能導致風濕、關節炎等疾病。
再次,當運動員穿戴著這種護膝時,這種護膝整體都是緊貼在運 動員的皮膚上的,由于其材料并不具有很好的透氣功效,所以在運動 員運動的時候,會令護膝包裹著的皮膚不透氣。
最后,傳統的護膝主要是在厚氈、膠殼、松緊帶等材料,使該護 膝被穿戴后,加上護膝使用時間過長的話,由于松緊帶紗線的老化, 而導致該護膝被運動員穿戴后回不時的自行滑落,進而影響該護膝的 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缺點,提供一種護膝,且籍由其 獨特設計思路達到提供一種具有緩沖力作用的護膝,該護膝能更好地 保護人體膝蓋和肘部,而此是為本使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護膝,其、外層、保護墊、縫合邊部的材料 均是用一種吸附性不強的材料制成的,使穿戴后該護膝不吸附運動員 流出的汗水,此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的護膝,其內層是采用一種透氣性強的材料 制成,使該護膝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而此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護膝,其在護膝主體的兩斷設置有一縫合邊 部,并在該縫合邊部內設有一橡皮筋。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護膝,其包括, 一護膝主體, 一保護墊, 一縫合邊部,其中
該護膝主體,其包括, 一內層, 一外層,其中,該內層包括一上 部, 一下部,該上部是與該下部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進一步,該上 部呈一方形片狀體,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該下部與該上部l 呈相同之形狀,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其中,該上部的兩側分 別與該下部的兩側相連接形成有兩個連接部。再,籍由該上部的下表 面與該下部的上表面確定出--收容空間。
該護膝所用材料均是由彈性材料制成的。
該外層其是與該內層相連接的,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進 一步,該外層的兩側是分別與內層的連接部、連接部相連接的。籍由 該外層的下表面與該上部的上表面確定出一容納腔。
該保護墊其是設置在該容納腔內的。其具有第一保護體、第二保 護體以及運動彎曲部,其中,該運動彎曲部是連接設置在該第一保護 體與該第二保護體之間的。進一步,該保護墊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 一第一側面,一 第二側面,其中,自該第一側面向內凹設有一凹部,同樣,自該第二 側面向內凹設有一凹部,其中,該凹部是與該凹部是相對應的。
該縫合邊部是與該護膝主體相連接的,其內設置有一橡皮筋,進 一步,其分別設置在該收容空間的兩端口的,并與該內層與該外層的 兩端相連接的。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護膝,其在結 構上主要包括, 一護膝主體, 一保護墊, 一縫合邊部,其中,該護膝 主體包括有一收容空間, 一容納腔,該保護墊是設置在該容納腔內的, 該縫合邊部是設置在該收容空間的兩端的,并與該護膝主體相連接, 又該護膝主體還包括一內層、 一外層,其中,該保護墊、該縫合邊部 的材料均是用一種吸附性不強的材料制成的,而該內層是采用一種透 氣性強的材料制成,藉由其獨特的結構設計,使穿戴后該護膝不吸附 運動員流出的汗水,并且該護膝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為人們提供一種 具有良好透氣性的護膝。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層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墊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套設在人體腿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至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的實施例, 一種護膝, 其包括, 一護膝主體IO, 一保護墊20, 一縫合邊部30,其中
該護膝主體IO,其包括, 一內層ll, 一外層12,其中,該內層 11包括一上部13, 一下部14,該上部13是與該下部14連接成為一 個整體的,進一步,該上部13呈一方形片狀體,其具有一上表面131, 一下表面132。該下部14與該上部13呈相同之形狀,其具有一上表 面141, 一下表面142,其中,該上部13的兩側分別與該下部14的 兩側相連接形成有連接部15以及連接部16。再,籍由該上部13的 下表面132與該下部14的上表面141確定出一收容空間17。
該外層12其是與該內層11相連接的,其與該內層11的上部 13呈相同之形狀,其尺寸大小設置為比該上部的尺寸略大,其具有 一上表面121, 一下表面122,進一步,該外層12的兩側是分別與內 層11的連接部15、連接部16相連接的。籍由該外層12的下表面122 與該上部13的上表面131確定出一容納腔18。
進一步,該內層11與該外層12是用具一種具有彈性且透氣性能 強的布料制成的,比如,棉紗等。
該保護墊20其是設置在該容納腔18內的,其具有第一保護體 40、第二保護體50以及運動彎曲部60,其中,該運動彎曲部60是 連接設置在該第一保護體40與該第二保護體50之間的,進一步,該 運動彎曲部60為一彎轉凸起,且借助該運動彎曲部60的結構設計, 當該第一保護體40以及該第二保護體50受到外部彎轉作用力的時候,其兩者之間可以順暢的進行相對運動。
該保護墊20具有一上表面21, 一下表面22, —第一側面23, 一第二側面24,其中,自該第一側面23向內凹設有一凹部231,同 樣,自該第二側面24向內凹設有一凹部241,其中,該凹部231是 與該凹部241是相對應的。進一步,該保護墊20的上表面22是與該 外層12的下表面122相貼靠的,該保護墊20的下表面是與該內層 11上部13的上表面131相貼靠的。進一步,該保護墊是用吸附性不 強的材料且有彈性的材料制成的,比如,高發泡等。
該縫合邊部30是與該護膝主體10相連接的,其內設置有一橡皮 筋,進一步,依照本實施例,該縫合邊部30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 在該收容空間17的兩端口的,并與該內層11與該外層12的兩端相 連接的。
進一步,該縫合邊部是用一種吸附性不強的材料制成的,比如, 低彈紗。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粘合該保護墊的凹部231、凹部241, 此時,該保護墊20的上表面21向上隆起,該保護墊20的下表面22 向下凹陷。使用時,該保護墊20恰好貼在運動員的膝蓋上,使該保 護墊20覆蓋運動員的膝蓋,起到保護作用,當運動員穿戴后,該護 膝主體是緊貼者運動員的皮膚的,并可依從運動員的腿部或手部的彎 曲而彎曲的,該縫合邊部30的橡皮筋在運動員穿戴后會收縮產生一
彈力,使該護膝主體io不易自行滑落。
權利要求1. 一種護膝,其包括,一護膝主體,一保護墊,一縫合邊部,其特征在于該護膝主體,其包括,一內層,一外層,其中,該內層包括一上部,一下部,該上部是與該下部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進一步,該上部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該下部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其中,該上部的兩側分別與該下部的兩側相連接形成有兩個連接部,再,籍由該上部的下表面與該下部的上表面確定出一收容空間,該外層其是與該內層相連接的,其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進一步,該外層的兩側是分別與內層的連接部、連接部相連接的,籍由該外層的下表面與該上部的上表面確定出一容納腔,該保護墊其是設置在該容納腔內的,其具有第一保護體、第二保護體以及運動彎曲部,其中,該運動彎曲部是連接設置在該第一保護體與該第二保護體之間的,該縫合邊部是與該護膝主體相連接的,其內設置有一橡皮筋,進一步,其分別設置在該收容空間的兩端口的,并與該內層與該外層的兩端相連接的。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護膝,其特征在于該保護墊其具有一上表 面, 一下表面, 一第一側面, 一第二側面,其中,自該第一側面向內凹設有一 凹部,同樣,自該第二側面向內凹設有一凹部,其中,該凹部是與該凹部是相 對應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膝,具體而言是指一種包裹在運動者膝蓋或者肘部位置的護膝。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緩沖外部作用力功能的護膝,該護膝能更好地保護人體膝蓋以及肘部。其在結構上主要包括,一護膝主體,一保護墊,一縫合邊部,其中,該護膝主體包括有一收容空間,一容納腔,該保護墊是設置在該容納腔內的,該縫合邊部是設置在該收容空間的兩端的,并與該護膝主體相連接。
文檔編號A41D13/06GK201234565SQ2008200954
公開日2009年5月13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8日
發明者魏連征 申請人:魏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