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集中托高的胸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 涉及一種胸罩,尤指一種可將婦孺分別限位于二罩杯內,將胸部集中 與托高,并可形成立體乳溝效果的集中托高胸罩。
背景技術:
一般胸罩除了能固定胸部之外,更可雕塑女性的身材,以襯托女性穿著衣物的美 感效果,是作為女性生活上的必需品之一。如圖1所示,是為公知的胸罩結構,其通常由二 個罩杯(1)、一片連接在二罩杯(1)之間的連接部(2)、二片分別設置于二罩杯(1)外側緣的 背帶(3),及二片分別設置在罩杯(1)與背帶(3)間的肩帶(4)所構成,以提供女性使用者佩
戴穿著。然而,公知的胸罩在實際穿著使用時,仍存在有下列的缺點當較胖或有副乳的女性欲穿著公知的胸罩時,容易導致二側腋下贅肉隨著穿上胸 罩而擠出,且當女性有穿著較貼身的衣物時,將顯見身體被擠出的副乳(贅肉),而造成不具 美感穿著的缺點。由此可見,公知的胸罩并無法符合實際使用時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進出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以使胸罩可以將副乳分別限位于二罩 杯內,并將使用者的胸部集中與托高,以形成立體乳溝效果,將是本實用新型所要積極揭露 之處。
發明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藉著設置于胸罩內 的托高單元,讓使用者配戴穿著時,該托高單元可固定胸部下緣及二側腋下,進而達到穿著 時可消除副乳,集中托高胸部,及形成立體乳溝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胸罩由二罩杯、一連接在二 罩杯間的連接部、二片分別設置于二罩杯外側緣的背帶,及二片分別設置在罩杯與背帶間 的肩帶所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杯內側面設置有一軟性片狀的托高單元,該托高單元的 上緣具有二個分別與所述罩杯的罩杯底緣及罩杯側緣對應接合的凹弧部,該弧部車縫成具 松緊狀結構,且托高單元的底緣對應結合在罩杯底緣。其中,上述托高單元包含一中間部、二片分別結合在該中間部兩側的底部、二片分 別結合在該底部外側邊的上接合部,及二片分別結合在該上接合部外側邊的側接合部,在 該中間部、底部以及上接合部的上緣構成二個凹弧部。且中間部、底部、上接合部及側接合 部為二片相疊的彈性紡織布上使用縫紉機相互縫合有數道線縫所構成;或先將一彈性紡織 布分別裁剪出中間部、底部、上接合部及側接合部,再以縫紉機的車縫線連接而成。如此,使 中間部及該底部對應結合在該罩杯的內側面,側接合部對應接合在該背帶前段的內側面, 而上接合部對應結合在該肩帶前段的內側面。另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可在上述中間部與該底部相接合邊 構成有一道第一夾縫,并在該第一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也可在底部與該上接合部相接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二夾縫,并在該第二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亦可在上接合部與該側接合部 相接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三夾縫,并在該第三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藉此,可達到固定胸部底 緣及側緣,及消除副乳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讓使用者配戴穿著時,可通過托高單元固定胸部下 緣及二側腋下,進而達到穿著時可以消除副乳,集中托高胸部,及形成立體乳溝等功效。
圖1是公知胸罩結構及穿著狀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充分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實施例,并配合說明 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具體說明如下如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較佳的實施例包含二 罩杯(1)、一連接在二罩杯(1)間的連接部(2)、二片分別設置于二罩杯(1)外側緣的背帶 (3),及二片分別設置在罩杯(1)與背帶(3)間的肩帶(4)所構成,其罩杯(1)內側面設置有 一軟性片狀的托高單元(5),該托高單元(5)的上緣具有二個分別與所述罩杯(1)的罩杯底 緣(11)及罩杯側緣(12)對應接合的凹弧部(51),且托高單元(5)的底緣(52)對應結合在 罩杯底緣(11),藉此組成利用托高單元(5)可集中托高胸部的胸罩。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托高單元(5)的凹弧 部(51)可車縫出松緊帶結構(511)。其托高單元(5)可由二片相疊的彈性紡織布所構成, 或多片彈性紡織布相連接而成,使托高單元(5)包含有一中間部(53)、二分別結合在該中 間部(53)兩側的底部(54)、二分別結合在該底部(54)外側邊的上接合部(55),及二分別結 合在該上接合部(55)外側邊的側接合部(56),并在該中間部(53)、底部(54)以及上接合部
(55)的上緣構成二凹弧部(51)。如此,使中間部(53)及該底部(54)對應結合在該罩杯(1) 的內側面,側接合部(56)對應接合在該背帶(3)前段的內側面,而上接合部(55)對應結合 在該肩帶(4)前段的內側面。其中,該中間部(53)、底部(54)、上接合部(55)及側接合部
(56)為二片相疊的彈性紡織布上使用縫紉機相互縫合有數道線縫所構成;或先將一彈性紡 織布分別裁剪出中間部(53)、底部(54)、上接合部(55)及側接合部(56),再以縫紉機的車 縫線連接而成。至于該托高單元(5)與罩杯(1)內側面的結合方式,亦可采用縫紉機的車縫 線連接而成。如圖4所示,藉本實用新型的改良,可以提供女性使用者先以一般方式配戴穿著, 之后再將使用者二側腋下所產生的副乳分別往上及往內撥移,讓副乳限位于二罩杯(1)及 托高單元(5)的內側,當副乳限位與二罩杯(1)及托高單元(5)之后,同時藉由托高單元(5)的二凹弧部(51)配合支撐于二罩杯(1)的罩杯底緣(11)及罩杯側緣(12),讓胸部及副乳同 時限位于二罩杯(1)中。因此,當使用者配戴穿著本實用新型時,將具有視覺上消除副乳的 功效,而且使胸部集中及托高,并呈現出立體乳溝效果,進而使胸型達到更臻完美的形態。另外,如圖5-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更包含可在上述該托高單元(5)的中 間部(53 )與該底部(54 )相接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一夾縫(57 ),并在該第一夾縫(57 )內插設 有一塑片(6)。也可在底部(54)與該上接合部(55)相接合邊構成(車縫)有一道第二夾縫 (58),并在該第二夾縫(58)內插設有一塑片(6)。亦可在上接合部(55)與該側接合部(56) 相接合邊構成(車縫)有一道第三夾縫(59 ),并在該第三夾縫(59 )內插設有一塑片(6 )。
藉此,如圖7所示,當女性使用者先以一般方式配戴穿著,再以前述方式撥移副乳 之后,可再利用各塑片(6)達到固定胸部底緣及側緣,以及視覺上消除副乳的效果,并達到 集中托高胸部,使胸部呈現出立體乳溝的功效。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置于胸罩內面的托高單元(5),讓使用者佩戴穿著時,利 用該托高單元(5)固定胸部下緣及二側腋下,進而達到視覺上可消除副乳,集中托高胸部, 及形成立體乳溝的效用。再者,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衍生的產品,可充分滿足目前市場的需 求。本實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的 是,該實施例僅用于描繪本實用新型,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該注意的 是,任何與該實施例等效的變化與置換,均應視為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內。因此,本實 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書中權利范圍的界定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該胸罩由二罩杯、一連接在二罩杯間的連接部、二片分別 設置于二罩杯外側緣的背帶,及二片分別設置在罩杯與背帶間的肩帶所構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杯內側面設置有一軟性片狀的托高單元,該托高單元的上緣具有二個分別與所述罩 杯的罩杯底緣及罩杯側緣對應接合的凹弧部,該弧部車縫成具松緊狀結構,且托高單元的 底緣對應結合在罩杯底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托高單元包含一中間 部、二片分別結合在該中間部兩側的底部、二片分別結合在該底部外側邊的上接合部,及二 片分別結合在該上接合部外側邊的側接合部,該中間部、底部以及上接合部的上緣構成二 個凹弧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底部、上接合 部及側接合部為二片相疊的彈性紡織布上使用縫紉機相互縫合有數道線縫所構成;或先將 一彈性紡織布分別裁剪出中間部、底部、上接合部及側接合部,再以縫紉機的車縫線連接而 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及該底部對應 結合在該罩杯的內側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接合部對應接合在 該背帶前段的內側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合部對應結合在 該肩帶前段的內側面。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與該底部相接 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一夾縫,并在該第一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與該上接合部相 接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二夾縫,并在該第二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合部與該側接合 部相接合邊構成有一道第三夾縫,并在該第三夾縫內插設有一塑片。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集中托高的胸罩,其由二罩杯、一連接在二罩杯間的連接部、二片分別設置于二罩杯外側緣的背帶,及二片分別設置在罩杯與背帶間的肩帶所構成。其中在罩杯的內側面設置有一軟性片狀的托高單元,托高單元的上緣具有二個分別與罩杯底緣及罩杯側緣對應接合的凹弧部,且托高單元的底緣對應結合在胸罩的底緣。藉此,本實用新型能夠利用托高單元消除副乳,集中托高胸部,以及形成立體乳溝。
文檔編號A41C3/10GK201869794SQ201020234410
公開日2011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3日
發明者鄒永萍 申請人:鄒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