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服裝,特別涉及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常規制衣領域中,勞動工作服與生活服裝其結構上沒有什么不同,而二者所處的環境卻有所不同,勞動工作服的著衣者為了滿足工作需求,要做出各種復雜的肢體動作,而現有的勞動工作服卻不能充分地滿足其動作要求,使得著衣者有束縛感和緊拉感,進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安全性、舒適性,如雙手高舉時袖筒拉扯衣體向上,雙手向前伸曲時后肩部緊拉造成的不適,小臂向內彎曲時造成袖筒外側有緊拉現象,彎腰時衣體背部整體上移而露腰的不適,下蹲時臀部拉扯腰口、膝關節前部緊拉大腿與小腿衣體造成的不適,向前后左右大跨步時襠部緊拉雙腿的不適等。現有的工作服是通過局部或全部把衣體加肥或加大尺碼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一解決途徑卻與著衣者的安全性成為一個矛盾體,衣體肥大容易與工作場所的突出物相勾刮,反而添加了工作人員的不安全因素,衣體瘦小卻又使工作人員有束縛感和緊拉感的不適,致使工作人員降低了工作效率。中國專利號 201020271031. 8名稱為“一種穿著舒適的工作服”僅對上衣的背部左右兩部分分別進行了折疊處理,且只采用了類似本實用新型的“M”形的褶皺處理,此縱向的折疊處理和縫紉方式會使細小顆粒物、塵埃等異物積于其所述的折疊部分的底部,不易于清理。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勞動工作服不能滿足工作人員復雜的肢體活動需求,并提供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它對上衣及褲子均進行了褶皺處理,對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均進行了褶皺處理,采用了 “Z”型褶皺布料,其開口朝向著衣者站立姿態時的腳部,且并非縱向縫紉,不會使細小顆粒物、塵埃等異物存留在褶皺內, 即使是采用了 “M”型褶皺布料,著衣者在站立時或將褶皺部分舒張開時細小顆粒物、塵埃等異物也會自然脫落。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包括上衣和褲子,在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設有褶皺布料,分為“M”型褶皺布料和“Z”型褶皺布料,褶皺布料的排列形式分為“一”字型和“V”字型;在左肘關節部、右肘關節部、腰部、右臀部、右膝關節部、左膝關節部、左臀部設有 “Z”型褶皺布料,左肩關節部、右肩關節部、背部、襠部設有“M”型褶皺布料;在腰部設有排列形式為“V”字型褶皺布料,其余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均設有排列形式為“一”字型褶皺布料。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排列形式為“一”字型的“M”型褶皺布料;[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排列形式為“一”字型的“Z”型褶皺布料;圖4是本實用新型排列形式為“V”字型的“M”型褶皺布料;圖5是本實用新型排列形式為“V”字型的“Z”型褶皺布料;圖6是本實用新型肘關節部、背部、腰部褶皺處理部位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肩關節部褶皺處理部位示意圖,是圖6的A-A剖面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臀部褶皺處理部位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襠部褶皺處理部位示意圖,是圖8的B-B剖面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膝關節部褶皺處理部位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M”型褶皺布料縱向縫紉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Z”型褶皺布料縱向縫紉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橫向縫紉示意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褶皺處理面積位置與褶皺制作面積位置的關系示意圖。圖中1為左肘關節部,2為左肩關節部,3為背部,4為右肩關節部,5為右肘關節部,6為腰部,7為襠部,8為右臀部,9為右膝關節部,10為左膝關節部,11為左臀部,12為 “M”型褶皺布料,13為“M”型褶皺布料開口,14為“Z”型褶皺布料,15為“Z”型褶皺布料開口,16為左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17為左衣袖,18為衣體,19為領口與衣體的縫合線,20 為后背的中心線,21為右衣袖,22為右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23為人體腰椎最上一節部位, 24為腰口和衣體的縫合線,25為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上端J6為后背,27為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觀為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前端,四為褲腰口下線,30為后褲線,31為右褲腿,32為褲腳口,33為左褲腿,34為起始點,35為左褲腿與右褲腿的縫合線,36為襠下部,37為終止點,38為左膝關節前側中心點,39為右膝關節前側中心點,40為衣物表面,41為第二道縫合線,42為第一道縫合線,43褶皺定型縫紉線,44褶皺制作面積的邊線,45褶皺處理面積的邊線;圖中斜線陰影區為褶皺處理部位。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1、采用“M”型褶皺處理的方法可以獲得最大的舒張范圍,如“M”型褶皺布料的一個組尺寸是3CM,那么它的最大舒張尺寸是9CM ;2、采用“Z”型褶皺布料和“M”型褶皺布料不會使細小顆粒物、塵埃等異物存留在褶皺內;3、本實用新型有效地解決了著衣者在做出各種復雜的肢體活動時的束縛感和緊拉感,穿著更加舒適,進而提高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4、在腰部采用“V”字型排列方式的“Z” 型褶皺布料,有益于著衣者做雙手上舉動作時腰部褶皺聯動打開;5、適用范圍廣,此勞動工作服不僅適合日常生活中普通工人穿著,還適合武警部隊、軍隊軍人和運動人員穿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由圖1可知,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包括上衣和褲子,在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設有褶皺布料,由圖2至圖5可知,褶皺布料分為“M”型褶皺布料 12和“Z”型褶皺布料14,褶皺布料的排列形式分為“一”字型和“V”字型;由圖6至圖10可知,在左肘關節部、右肘關節部、腰部、右臀部、右膝關節部、左膝關節部、左臀部設有“Z”型褶皺布料14,左肩關節部、右肩關節部、背部、襠部設有“M”型褶皺布料12 ;由圖6至圖10可知,在腰部設有排列形式為“V”字型褶皺布料,其余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均設有排列形式為“一”字型褶皺布料。由圖6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在肘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左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16、右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22為正方形對角線中心(圖中斜線陰影區)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 15朝向袖口。褶皺布料在背部的處理位置是以領口與衣體的縫合線19與后背的中心線20的交點為上端,以人體腰椎最上一節部位23為下端之間呈條狀(圖中斜線陰影區)設有“M”型褶皺布料12,“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外部。褶皺布料在腰部的處理位置是以人體腰椎最上一節部位23為上端,以腰口和衣體的縫合線M與后背的中心線20的交點為下端之間(圖中斜線陰影區)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 15朝向腰口和衣體的縫合線M,采用“V”型排列方式,有益于著衣者做雙手上舉動作時腰部褶皺聯動打開。由圖7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在肩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為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上端25經后背沈沿著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27至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前端觀呈條狀 (圖中虛線所示)設有“M”型褶皺布料12,“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外部,左肩關節部和右肩關節部褶皺處理位置相同。由圖8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在臀部的處理位置是在下臀部以后褲線30左右對稱呈橫向長方形(圖中斜線陰影區)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 15朝向褲腳口 32。由圖9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在襠部的處理位置是以起始點34經襠下部36 沿著左褲腿與右褲腿的縫合線至終止點37呈條狀(圖中虛線所示)設有“M”型褶皺布料12, “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外部。由圖10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布料在膝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左膝關節前側中心點38、右膝關節前側中心點39為呈正方形對角線中心(圖中斜線陰影區)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 15朝向褲腳口。由圖11可知,本實用新型“M”型褶皺布料12縱向縫紉是將“M”型褶皺布料12由第一道縫合線42與第二道縫合線41縫合在衣物表面40內側,“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衣物表面40外側。為獲得褶皺的回縮最佳性能,在“M”型褶皺布料12的折疊處有一道褶皺定型縫紉線43。由圖12可知,本實用新型“Z”型褶皺布料14縱向縫紉是將“Z”型褶皺布料14由第一道縫合線42與第二道縫合線41縫合在衣物表面40內側,“Z”型褶皺布料開口 15朝向衣物表面40外側。為獲得褶皺的回縮最佳性能,在“Z”型褶皺布料14的折疊處有一道褶皺定型縫紉線43。由圖13可知,本實用新型“M”型褶皺布料12或“Z”型褶皺布料14橫向縫紉由第一道縫合線42與第二道縫合線41縫合在衣物表面40內側。由圖14可知,本實用新型褶皺處理面積在衣物表面需要做褶皺處理位置所要減掉的部分的面積;褶皺制作面積是將要縫制在褶皺處理位置上的褶皺布料未展開的面積, 褶皺處理面積由褶皺處理面積的邊線45的長度決定,褶皺制作面積由褶皺制作面積的邊線44的長度決定。褶皺制作面積大于褶皺處理面積。
權利要求1.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包括上衣和褲子,其特征在于在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設有褶皺布料,褶皺布料分為“M”型褶皺布料(12)和“Z”型褶皺布料(14),褶皺布料的排列形式分為“一”字型和“V”字型;在左肘關節部、右肘關節部、腰部、右臀部、右膝關節部、左膝關節部、左臀部設有“Z”型褶皺布料(14),左肩關節部、右肩關節部、背部、襠部設有“M”型褶皺布料(12);在腰部設有排列形式為“V”字型褶皺布料,其余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均設有排列形式為“一”字型褶皺布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其特征在于褶皺布料在肘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左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16)、右肘關節部外側中心點(22)為正方形對角線中心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15)朝向袖口 ;褶皺布料在背部的處理位置是以領口與衣體的縫合線(19)與后背的中心線(20)的交點為上端,以人體腰椎最上一節部位(23)為下端之間呈條狀設有“M”型褶皺布料(12),“M” 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外部;褶皺布料在腰部的處理位置是以人體腰椎最上一節部位(23)為上端,以腰口和衣體的縫合線(24)與后背的中心線(20)的交點為下端之間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15)朝向腰口和衣體的縫合線(24),采用“V”型排列方式;褶皺布料在肩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為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上端(25)經后背(26)沿著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27)至袖筒與衣體的縫合線前端(28)呈條狀設有“M”型褶皺布料 (12),“M”型褶皺布料開口(13)朝向外部,左肩關節部和右肩關節部褶皺處理位置相同;褶皺布料在臀部的處理位置是在下臀部以后褲線(30)左右對稱呈橫向長方形設有 “ Z,,型褶皺布料(14 ),“ Z ”型褶皺布料開口(15 )朝向褲腳口( 32 );褶皺布料在襠部的處理位置是以起始點(34)經襠下部(36)沿著左褲腿與右褲腿的縫合線至終止點(37)呈條狀設有“M”型褶皺布料(12),“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朝向外部; 褶皺布料在膝關節部的處理位置是以左膝關節前側中心點(38)、右膝關節前側中心點 (39)為呈正方形對角線中心設有“Z”型褶皺布料(14),“Z”型褶皺布料開口(15)朝向褲腳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其特征在于“M”型褶皺布料 (12)或“Z”型褶皺布料(14)縱向縫紉是將“M”型褶皺布料(12)或“Z”型褶皺布料(14)由第一道縫合線(42)與第二道縫合線(41)縫合在衣物表面(40)內側,“M”型褶皺布料開口 (13 )或“ Z ”型褶皺布料開口(15 )朝向衣物表面(40 )外側。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其特征在于在“M”型褶皺布料 (12)的折疊處有一道褶皺定型縫紉線(43)。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其特征在于“M”型褶皺布料 (12)或“Z”型褶皺布料(14)橫向縫紉由第一道縫合線(42)與第二道縫合線(41)縫合在衣物表面(40)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褶皺的勞動工作服,包括上衣和褲子,在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設有褶皺布料,分為“M”型褶皺布料和“Z”型褶皺布料,褶皺布料的排列形式分為“一”字型和“V”字型;在左肘關節部、右肘關節部、腰部、右臀部、右膝關節部、左膝關節部、左臀部設有“Z”型褶皺布料,左肩關節部、右肩關節部、背部、襠部設有“M”型褶皺布料;在腰部設有排列形式為“V”字型褶皺布料,其余與人體活動關節相對應的衣體部位和聯動部位均設有排列形式為“一”字型褶皺布料。它解決了著衣者在做出各種復雜肢體活動時的束縛感和緊拉感,不僅適合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工人穿著,還適合武警部隊、軍隊軍人和運動人員穿著。
文檔編號A41D31/00GK202104244SQ201120167669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4日
發明者齊大圖 申請人:齊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