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拉鏈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8156閱讀:33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拉鏈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拉鏈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拉鏈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拉鏈制造裝置包括架臺和設置于架臺上的送帶部和加工部,在拉鏈的生產過程中,將由多個拉鏈通過連結構件連結而成的拉鏈用帶送至拉鏈制造裝置的加工部進行相應的加工,該加工例如為將拉鏈用帶上的牙鏈去除以在拉鏈用帶上形成空白部分的加工。具體而言,拉鏈制造裝置上設有的送帶部將上述拉鏈用帶自拉鏈制造裝置的進料端送入,待完成拉鏈用帶的加工動作后,再從制造裝置的出料端送出。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待加工拉鏈用帶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加工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拉鏈用帶的連結構件處于加工位置的情況,即直接由加工部對該連結構件進行加工,由此,不僅會對連結構件造成損害,出現拉鏈用帶斷裂的情況,甚至有時會對加工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這時,需要停止加工操作, 對斷裂的拉鏈用帶進行修補,或更換加工部,之后再重新啟動拉鏈制造裝置,這也會導致生產成本的升高以及生產效率的低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對拉鏈用帶上的連結構件進行自動識別,并能夠防止連結構件和加工部接觸的拉鏈制造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拉鏈制造裝置,包括:用于供拉鏈用帶移動的通路,在該通路上設有用于對拉鏈用帶實施規定的加工的加工部、以及使拉鏈用帶在上述通路中移動并向加工部導入拉鏈用帶的搬送部,所述拉鏈用帶具有用于對帶上的間斷部進行連結的連結構件,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在通路中設于加工部上游側,對拉鏈用帶上安裝有的連結構件進行檢測的檢測部,以及根據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對搬送部或加工部進行控制,使得加工部的加工動作避開連結構件的控制部。本技術方案中,當檢測部檢測出連結構件時,例如控制部可以通過進行下述控制,使得加工部的加工動作避開連結構件。即控制部控制加工部在一個工作循環內不工作,使得搬送部將連結構件搬送至超過加工位置的位置處時,繼續正常的工作循環。或者,控制部控制搬送部加速運動,使得加工部開始加工動作時,連結構件已經到達超過加工位置的位置處。或者控制部控制搬送部減速運動,使得加工部開始加工動作時,連結構件還沒有達到加工位置的位置處。即,使得連結構件避開加工部的加工動作。因而本技術方案的拉鏈制造裝置能夠對拉鏈用帶上的連接部進行自動識別,并進行控制、使得加工部和連結構件不會接觸,連結構件不會發生破損。使得拉鏈制造裝置在加工時,不會因為拉鏈用帶的斷裂或加工部的損壞而造成設備停工,這就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成本。上述檢測部具有檢測器,檢測器為光反射型檢測器或光透過型檢測器。光反射型檢測器是指對拉鏈用帶上的連結構件和其它部分(例如拉鏈用帶)對光的反射率進行檢測,然后將反射率的差值向控制部輸送,從而判斷是否存在連結構件。此夕卜,由于連結構件是拉鏈上不透光的部分,因此光透過型檢測器當檢測出不透光部分時,就向控制部輸送檢測到連結構件的信號。上述檢測部具有相對配置的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在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之間具有供拉鏈用帶通過的間隙,在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至少一方上設有上述檢測器。這樣的設計,當拉鏈用帶經過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之間的間隙時,使得拉鏈用帶配置為正面和背面分別面向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以下列舉一個當檢測器為光透過型檢測器的例子。在上述第一構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檢測器,在上述第二構件上與上述第一檢測器對應地設有第二檢測器。這樣的設計,第一檢測器和第二檢測器的一方為發光兀件,另一方為受光兀件。于是,自發光元件朝向受光元件發出的光透過拉鏈帶,但不透過連結構件,從而能夠對連結構件的有無進行可靠地檢測。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設于所述通路中比加工部靠上游側的、對在通路中移動的拉鏈用帶的移動量進行測量的測長部,上述檢測部設于上述測長部上。測長部能夠檢測出通路中的拉鏈用帶的位移,使得控制部的控制變得容易。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設于所述通路中的比加工部靠上游側的、對在通路中移動的拉鏈用帶施加張力的張力施加部,所述檢測部設于所述張力施加部上。在沒有設置張力施加部的情況下,當拉鏈用帶的移動速度出現波動時,由于慣性的作用,拉鏈用帶會出現局部堆積的情況,這會對正常加工造成干擾。而通過在比加工部靠上游側設置張力施加部,實時地為拉鏈用帶提供與前進方向相反的張力作用,從而即使出現移動速度突變的情況,也不會在拉鏈用帶上造成堆積。所述控制部進行如下控制,即當檢測部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加工部暫停動作,使得連結構件移動到超過加工部的加工位置的位置處。這樣設計,當檢測部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部控制拉鏈用帶的移動量,從而能夠避免拉鏈用帶和加工部的接觸。此外,所述控制部進行如下控制,即當檢測部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搬送部以使得在加工部工作時對拉鏈用帶加速從而使連結構件移動到超過加工部的加工位置的位置處,或者控制搬送部以使得在加工部工作時對拉鏈用帶減速而使連結構件移動為還沒到達加工部的加工位置處。這樣設計,當檢測部未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部使拉鏈進行正常加工;當檢測部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部通過對搬送部的搬送速度進行控制,從而對拉鏈用帶進行加速而使連結構件移動到超過加工位置的位置處,或者對拉鏈用帶減速而使連結構件移動為還沒到達加工位置處等,則避免了拉鏈用帶和加工部的接觸。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和有益效果:在本發明中,在拉鏈制造裝置中設置了檢測部,因而能夠對拉鏈用帶上的連結構件進行自動識別,同時,當檢測到連結構件時,控制搬送部使得連結構件加速移動到超過上述加工位置的位置, 或者控制加工部暫停動作,使得連結構件移動到超過加工部的加工位置處;從而加工構件和連結構件不會接觸,連結構件不會發生破損。使得拉鏈制造裝置在加工時,不會因為拉鏈用帶的斷裂或加工部的損壞而造成加工停止,這就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圖1是由連結構件連結的拉鏈用帶的部分的主視圖;圖2是表示連結構件的變形例的拉鏈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表示上述變形例的連結構件的拉鏈用帶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4是利用加工部加工后的拉鏈用帶的局部放大主視圖;圖5是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的主視圖;圖6是檢測部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檢測部檢測出連結構件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8是表示檢測部檢測出連結構件的狀態的作用的說明圖(檢測時);圖9是表示檢測部檢測出連結構件的狀態的作用的說明圖(檢測后);圖10是表示檢測部的第二實施例的作用的說明圖;圖11是檢測部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2是檢測部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3是表 示制造裝置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圖14是表示圖10所示的制造裝置的搬送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拉鏈制造裝置是利用其加工部對拉鏈用帶進行加工的裝置。以下,在對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進行說明之前,先對本拉鏈制造裝置的加工對象,即拉鏈用帶I進行介紹。圖1是由連結構件連結的拉鏈用帶的部分的主視圖。拉鏈用帶I包括左右拉鏈帶16、16,以及安裝在各個拉鏈帶的相對的邊緣部上的左右牙鏈17、17。在圖示的例子中,是左右牙鏈17、17嚙合的狀態。而且,拉鏈用帶I具有沿長度方向被分開的靠前部分11和靠后部分12 (即拉鏈用帶I具有間斷部分)。靠前部分11和靠后部分12通過連結構件15 (粘結帶)連結,該連結構件15以跨過靠前部分11和靠后部分12的各自端部13、14的方式粘貼。連結構件15在靠前部分11和靠后部分12的端部13、14位置處,覆蓋左右拉鏈帶16、16和左右牙鏈17、17地粘貼。圖2是表示連結構件的變形例的拉鏈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表示上述變形例的連結構件的拉鏈用帶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在該變形例中,如圖中所示,連結構件15是連結拉鏈用帶I的靠前部分11和靠后部分12的零件18。零件18具有用于連結靠前部分11的左側拉鏈帶16和靠后部分12的左側拉鏈帶16的第一零件18a,以及用于連結靠前部分11的右側拉鏈帶16和靠后部分12的右側拉鏈帶16的第二零件18b。零件18具有貫通拉鏈帶16的表里面的一對爪鉤19、19'。一側的爪鉤19貫通靠前部分11的拉鏈帶,另一側的爪鉤19'貫通靠后部分12的拉鏈帶。爪鉤19、19'貫通拉鏈帶16后,被彎折。由此,能夠使零件18 (連結構件15)相對于拉鏈帶16防脫。圖4是利用加工部加工后的拉鏈用帶I的局部放大的主視圖;如圖中所示,拉鏈用帶I在長度方向每隔規定的間隔形成將牙鏈17去除而成的空白部分10。空白部分10利用加工部的沖頭,將牙鏈沖裁掉而形成。由此可知,利用本發明的加工部進行如下加工,即采用沖頭在拉鏈用帶的長度方向上,每隔規定距離進行去除幾個牙鏈以形成空白部分10的加工。實施例一以下參照附圖5 圖14對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進行介紹。當然,此處的拉鏈制造裝置能夠用來對上述的各種形態的拉鏈用帶I進行加工。圖5是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的主視圖;如圖5所示,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包括:架臺4以及供拉鏈用帶I移動的通路6,在該通路6上自上游側依次設有用于對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進行測量的測長部5、用于對拉鏈用帶I實施規定加工的加工部2、使得拉鏈用帶在上述通路6中移動的搬送部 3。在通路6中還設有位于加工部2上游側,用于對拉鏈用帶I上安裝有的連結構件15進行檢測的檢測部7 ;根據檢測部7的檢測結果對搬送部3或加工部2進行控制,使得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避開連結構件15的控制部8 ;以及位于測長部5上游側、搬送部3下游側的對拉鏈用帶I的移動進行引導的導輥9。下面對各部件進行詳細說明。A、測長部5在通路6中,測長部5配置于加工部2的上游側。測長部5具有固定于架臺4的上表面的框架51,以及被支承于框架51上的測長輥52。測長輥52與拉鏈用帶I的表里面中的一個面接觸。此外,測長部5具有與測長輥52相對配置的按壓輥53。按壓輥53與拉鏈用帶I的表里面中另一個面接觸,朝向測長輥52按壓拉鏈用帶I。即,拉鏈用帶I受測長輥52和按壓輥53夾持。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測長輥52和拉鏈用帶I之間會產生摩擦阻力。因此,在拉鏈用帶I移動的同時,測長輥52旋轉。測長輥52根據旋轉角度的不同,來測量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此外,上述的測長部是以輥式的測長部為一例來進行說明的,但是,光電式的測長部也能夠適用。例如也可以在拉鏈用帶I上設置被檢測點(例如黑點),利用攝像機作為檢測部,對該被檢測部的數量進行計數,從而檢測拉鏈用帶I的搬送長度。B、檢測部7本實施方式中的檢測部7具有檢測器,檢測器為光反射型檢測器或光透過型檢測器。如圖6所示,實施例一中,檢測部7采用了光透過型檢測器。在圖中,檢測部7具有相對配置的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在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之間具有供拉鏈用帶I通過的間隙74。當拉鏈用帶I通過間隙74時,第一構件72與拉鏈用帶I的表面相對。而且,第二構件73與拉鏈用帶I的背面相對。此外,檢測部7具有基部71。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自基部71的一面向側方平行地突出。基部71固定于測長部5的框架51 (見后述)上。在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的至少一方上設有檢測器。在本實施方式中,檢測器包括第一檢測器75和第二檢測器76,在第一構件72的與第二構件73相面對的面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檢測器75。在所述第二構件73上與所述第一檢測器75對應地設有第二檢測器76。在本實施方式中,以第一檢測器75為發光兀件、第二檢測器76為受光兀件為例進行說明。第一檢測器75和第二檢測器76是當拉鏈用帶I通過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之間的間隙74時,以朝向拉鏈帶16的表里面的姿勢配置。第一檢測器75和第二檢測器76檢測出正通過間隙74的拉鏈用帶I或者連結構件15。此處,第一檢測器75的個數和第二檢測器76的個數可以為一個、兩個或者為多個,本實施例中以兩個為例來進行說明。即在第一構件72上設有沿第一構件72的突出方向隔開規定距離設置的兩個第一檢測器75a、75b,而在第二構件73上設有兩個隔開規定間隔地、并與第一檢測器75a、75b對應的第二檢測器76a、76b。此外,上述突出方向與拉鏈用帶I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同向。一側的第一檢測器75a和一側的第二檢測器76a對拉鏈用帶I的左側的拉鏈帶16進行檢測。另一側的第一檢測器75b和另一側的第二檢測器76b對拉鏈用帶I的右側的拉鏈帶16進行檢測。此外,檢測部7的檢測信號被發送至控制部8。此外,如圖5所示,將檢測部7安裝于測長部5的框架51上。當然,其安裝位置不限于此,還可以配置于測長部5和加工部2之間的任意位置。此外,圖7是表示檢測部7檢測出連結構件15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如圖所示,連結構件15與拉鏈用帶I 一起通過檢測部7的第一構件72和第二構件73之間的間隙74。當拉鏈用帶是能透光的拉鏈用帶時,檢測部7可以采用光透過型檢測器,此時,光透過型的檢測器中,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一方上設有第一檢測器,另一方上設有第二檢測器。而且,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任一方為發光兀件,另一方為受光兀件。發光兀件發光,拉鏈帶16能夠透光,光就由受光元件接受;另一方面,連結構件15無法透光,光就無法由受光元件接受。因此,當檢測部7檢測到不透光時,將檢測信號向控制部8輸送。另外,當拉鏈用帶是不透光的拉鏈用帶時,檢測部7能夠適用光反射型的檢測器,在該情況下,檢測部7檢測來自拉鏈帶16和連結構件15的反射率,根據反射率的不同,向控制部8輸送檢測信號。在反射型的檢測器的情況下,檢測器僅設于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任意一方。此外,圖8是表示檢測部7檢測出連結構件15的狀態的作用說明圖(檢測時);如圖8中所示,當連結構件15進入檢測部7的間隙74時,檢測部7發出信號給控制部8,控制部8控制搬送部3或加工部2進行相應動作。關于具體動作,將在下文詳細說明。C、加工部2加工部2設于架臺4的上表面,用于對拉鏈用帶I進行預定的加工。在本發明中,加工部2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 多種加工結構。例如:加工部2具有沖頭,該沖頭用于在拉鏈用帶I上長度方向每隔規定間隔對幾個牙鏈17進行去除,而形成空白部分10(圖略)。加工部2的其它例子為在拉鏈用帶I的長度方向上每隔規定間隔安裝止碼。或者,對拉鏈用帶的長度方向每隔規定間隔進行切斷。以上只是舉出了加工部2的幾個例子,但本發明的加工部2不限于此,還可以為除上述例子以外的其它的結構。D、搬送部3通路中,在加工部2的下游側,配置有將拉鏈用帶I向加工部2導入,并且自加工部2將拉鏈用帶I排出的搬送部3。搬送部3具有固定于架臺4的上表面的框架31,以及被支承于框架31上的搬送輥32。搬送輥32與拉鏈用帶I的表里面中的一個面接觸,由未圖示的電機驅動旋轉。此外,搬送部3還具有與搬送輥32相對配置的按壓輥33。按壓輥33與拉鏈用帶I的表里面中的另一個面接觸,朝向搬送輥按壓拉鏈用帶。即,拉鏈用帶I受搬送輥和按壓輥夾持。具體操作過程中,電機帶動搬送輥32旋轉,搬送輥32利用其與拉鏈用帶I之間的摩擦力帶動拉鏈用帶I移動。從而將電機的旋轉運動轉化為拉鏈用帶I的直線移動。E、控制部8本實施例的控制部8接收來自檢測器7的檢測信號,根據檢測部的檢測結果對搬送部3和/或加工部2進行控制,從而使得連結構件15避開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具體而言,控制部8包括如下兩種控制模式,即控制部8中設定有使搬送部3搬送拉鏈用帶I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是檢測部7未檢測出連結構件15時的模式。第一模式設定如下:當搬送部3搬送拉鏈用帶I時,測長輥52旋轉,基于測長輥52的旋轉(旋轉角度)測定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當達到預定的移動量時,控制部8使得搬送部3停止。而后,使得加工部2動作。加工部2的沖頭自拉鏈用帶I將位于沖頭的正下方的牙鏈17去除。第二模式與上述第一模式在對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的控制上不同。當檢測部7檢測出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利用第二模式使搬送部3動作。具體而言,第二模式中,搬送部3不與測長輥52的測定(旋轉)建立關系地、且以比第一模式時的移動量大的移動量搬送拉鏈用帶I。即,當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控制加工部2暫時停止,使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的位置處后,使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恢復。此外,控制部8對搬送部3的動作進行控制,使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地搬送拉鏈用帶I。從而,使得連結構件15避開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當然,控制模式2的控制方式也不限于此,還可以為使搬送部3的搬送速度變化的如下控制方式,即在不變更加工部2的控制方式的前提下,當檢測部7檢測出連結構件15的情況下,搬送部3使拉鏈用帶I加速,而使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處。再或者是當檢測部7檢測出連結構件15的情況下,搬送部3對拉鏈用帶I減速,而使連結構件15移動未到達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處。此外,所謂加工位置,當加工部2具有沖頭的情況下,是指沖頭的正下方位置。圖9是表示檢測部檢測出連結構件的狀態的作用說明圖(檢測后);如圖中所示,為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連結構件15被搬送部3搬動到超過搬送輥32的位置,從而避開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當然,此時,連結構件15被搬送得超過加工部2的距離不限于此,只要能夠避開加工部的加工操作,也可以為其它的位置。接下來對本實施例的拉鏈制造裝置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如圖5所示,電機帶動搬送輥32旋轉,搬送輥32利用其與拉鏈用帶I之間的摩擦力帶動拉鏈用帶I在通路6內移動。測長部5對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進行測量,拉鏈用帶I每移動規定長度,控制部8使得拉鏈用帶I暫停,則由加工部2對位于其加工位置的拉鏈用帶I進行加工。或者當沒有設置測長部5的情況下,控制部8控制拉鏈用帶I以規定速度在通路6內位移,控制加工部2的沖頭每隔規定時間(即相當于拉鏈用帶I每隔規定間距),對位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的拉鏈用帶I進行加工。當檢測部7未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控制拉鏈制造裝置運行在如上所述的控制方式(也即第一模式)下。而當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運行在第二模式下,即,控制部8控制加工部2的動作暫時停止,使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的位置后,使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恢復。由此,能夠使加工部2的加工避開連結構件15。或者不改變對加工部2的控制方式,而搬送部3使得拉鏈用帶I加速移動,或者,搬送部3使得拉鏈用帶I減速移動。如此一來,在拉鏈制造裝置中,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循環進行如下的工作過程,即當檢測部7未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控制加工部2對拉鏈用帶I進行正常的加工操作;而當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部8控制加工部2或搬送部3使得連結構件15避開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這樣,就可以實現對拉鏈用帶I上的連接部15進行自動識別,并能夠防止連接部15和加工部2接觸。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類似,因而對于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構件或組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10所示,在拉鏈制造裝置中,在測長部5的上游側還設置了張力施加部100,張力施加部由固定于架臺4的上表面框架101支承。而檢測部7就設置于張力施加部100上。此處,配置張力施加部100用于如下目的:對被朝向加工部2導入的拉鏈用帶I施加張力(與搬送方向相反方向的拉力),拉鏈用帶I上不產生松弛,提高測長部上的測長精度。下面參考圖11和圖12對本實施例的張力施加部100進行說明。所述張力施加部100包括用于夾持拉鏈用帶I的相對配置的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之間具有供拉鏈用帶I通過的間隙111。張力施加部100和檢測部7共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即,張力施加部100的第一構件102也是檢測部7的第一構件。此外,張力施加部100的第二構件103也是檢測部7的第二構件。兩個第一檢測器75a、75b和兩個第二檢測器76a、76b分別對應地設于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上,在第一構件102上的與第二構件103相對的面上還設有沿第一構件102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與拉鏈用帶I的牙鏈17不干涉地使牙鏈17通過的避讓槽104。此處,僅在拉鏈用帶I的表面側配置牙鏈。因此,槽部104僅存在于第一構件102上。當在拉鏈用帶I的表里面均并配置有牙鏈17的情況下(跨過拉鏈帶16的表里面配置的情況下),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的兩方形成槽部104。此外,張力施加部100的具體結構如下,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上還設有 兩個貫通孔,在該兩個貫通孔中貫穿有張力調整銷105 (本實施方式中以兩個貫通孔為例,但不僅限于兩個,還可以為一個或多個貫通孔),張力調整銷105 —端螺紋連接有螺母106,另一端為大直徑的頭部107,在每個頭部107與第一構件102或螺母106與第二構件103之間還分別設有壓縮彈簧108 (優選螺旋壓縮彈簧)。由此,以使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相互靠近的方式,對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施力。此外,在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外端上,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相對的面上,分別設有越遠離拉鏈用帶I壁厚越薄的斜面。由此,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的相對面上,具有越向各構件的前端越逐漸向分離方向傾斜的斜面。利用該傾斜,在制造裝置的維護時,容易進行將拉鏈用帶I夾在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之間,或者自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之間將拉鏈用帶I拉出的操作。此外,在上述張力調整銷105 (調整構件)的頭部107的上表面上,具有供調節張力調整銷105的軸向位置(頭部107和第一構件102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的調節器具(六角扳手)嵌入的凹部110(六邊形的槽)。通過將調節器具嵌入凹部內,使調整構件旋轉,從而改變調整構件的頭部107和第一構件102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由此,使壓縮彈簧108的彎曲姿態發生變化,能夠調整壓縮彈簧108按壓第一構件102的按壓力。具體工作過程中,將拉鏈用帶夾持于第一構件102和第二構件103之間,使得牙鏈17位于避讓槽104內,而只要調整螺母106旋入張力調整銷105的位置,就可以調整設于頭部107和第一構件102或螺母106與第二構件103之間的壓縮彈簧108的壓縮程度,即改變了張力施加部100對拉鏈用帶I的夾持力大小。另外,張力施加部也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設置對第一構件的外表面施力的第一壓縮彈簧,以及對第二構件的外表面施力的第二壓縮彈簧,從而各壓縮彈簧使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相互接近。實施例三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所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做了略微改進,因而對于與上述實施例一相同的構件或組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所記載的技術方案的不同之處在于,搬送部3不采用搬送輥32,而采用把持器201結構。如圖13、14所示,本實施例為省略了測長部5的結構,搬送部3包括分別設于通路6左側和右側的左把持器202和右把持器203,左把持器202和右把持器203分別設有用于夾持拉鏈用帶I的上腭部204、205和下顎部206、207。具體操作過程中,左把持器202和右把持器203分別沿拉鏈用帶I的寬度方向夾持拉鏈用帶I。即,左把持器202把持拉鏈用帶I左側的拉鏈帶16。而且右把持器203把持拉鏈用帶I右側的拉鏈帶16。與搬送輥32的轉動結構不同地,采用上述結構的搬送部3時,在每個工作過程中,需要將搬送部3帶動拉鏈用帶I從通路的上游側位置移動到下游側位置(如圖10的假想線所示),從而帶動拉鏈用帶I向加工部2的方向移動。換句話說,為了使拉鏈用帶I從上游向下游移動,搬送部3以如下方式反復動作:在把持住拉鏈用帶I并向下游側移動到固定位置后(即輸送了規定長度拉鏈用帶I后),該搬送部3松開拉鏈用帶1,返回到上游側的初始位置,而且,在檢測部檢測到連結構件后,對上述搬送部3的控制與上述實施例一相類似,此處不再 贅述。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鏈制造裝置,包括用于使拉鏈用帶⑴移動的通路(6),在該通路(6)上設有用于對拉鏈用帶(I)實施規定的加工的加工部(2)、以及使拉鏈用帶(I)在上述通路中移動并向加工部(2)導入拉鏈用帶(I)的搬送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鏈用帶(I)具有用于對帶上的間斷部進行連結的連結構件(15),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在通路(6)中設于加工部(2)上游側,對拉鏈用帶(I)上安裝有的連結構件(15)進行檢測的檢測部(7),以及根據檢測部(7)的檢測結果對搬送部(3)或加工部(2)進行控制,使得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避開連結構件(15)的控制部(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檢測部(7)具有檢測器,檢測器為光反射型檢測器或光透過型檢測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檢測部(7)具有相對配置的第一構件(72、102)和第二構件(73、103),在第一構件(72、102)和第二構件(73、103)之間具有供拉鏈用帶⑴通過的間隙(74、111),在第一構件(72、102)和第二構件(73、103)的至少一方上設有上述檢測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檢測器包括第一檢測器(75)和第二檢測器(76),在上述第一構件(72、102)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檢測器(75a、75b),在上述第二構件(73、103)上與上述第一檢測器(75a、75b)對應地設有第二檢測器(76a,76b)。
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設于通路(6)中的、比加工部(2)靠上游側的、對在通路(6)中移動的拉鏈用帶(I)的移動量進行測量的測長部(5),上述檢測部(7)設于上述測長部(5)上。
6.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拉鏈制造裝置還包括設于通路(6)中的、比加工部(2)靠上游側的、對在通路(6)中移動的拉鏈用帶(I)施加張力的張力施加部(100),所述檢測部(7)設于所述張力施加部(100)上。
7.根據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8)進行如下控制,即當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使加工部(2)的動作暫時停止,使得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的位置處。
8.根據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8)進行如下控制,即當檢測部(7)檢測到連結構件(15)時,控制搬送部(3)在加工部(2)工作時對拉鏈用帶(I)加速從而使連結構件(15)移動到超過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的位置處,或者控制搬送部(3)以使得在加工部(2)工作時對拉鏈用帶(I)減速而使連結構件(15)移動為還沒到達加工部(2)的加工位置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制造裝置,包括用于使拉鏈用帶(1)移動的通路(6),在該通路(6)上設有用于對拉鏈用帶(1)實施規定的加工的加工部(2)、以及將拉鏈用帶(1)向加工部(2)導入,并且自加工部(2)將拉鏈用帶(1)排出的搬送部(3);所述拉鏈用帶(1)具有用于對帶上的間斷部進行連結的連結構件(15),拉鏈制造裝置還設有位于加工部(2)上游側,對拉鏈用帶(1)上安裝有的連結構件(15)進行檢測的檢測部(7),以及根據檢測部(7)的檢測結果對搬送部(3)或加工部(2)進行控制,從而使得連結構件(15)避開加工部(2)的加工動作的控制部(8)。本發明的拉鏈制造裝置能夠對拉鏈用帶上的連接部進行自動識別,同時,加工部和連結構件不會接觸,連結構件不會發生破損。也能防止加工部的損壞。
文檔編號A44B19/42GK103251179SQ2012100408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1日
發明者久世和樹, 酒井明, 滝山博德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阿拉善左旗| 灯塔市| 山阴县| 仲巴县| 迭部县| 墨玉县| 宁远县| 牙克石市| 长海县| 义马市| 万全县| 普定县| 高安市| 两当县| 珠海市| 麦盖提县| 东乡县| 淄博市| 通江县| 新晃| 巨鹿县| 建始县| 湟源县| 宝鸡市| 吴桥县| 孟村| 多伦县| 高邮市| 东乡县| 永嘉县| 揭阳市| 台江县| 定日县| 务川| 英超| 巴彦淖尔市| 内江市| 赤水市| 盐源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