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動服裝,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羽毛球運動的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
背景技術:
面對當今各項競爭激烈的體育賽事,其取勝的關鍵不僅取決于運動員們精湛的技術、完美的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質,比賽服裝的舒適性也在比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強服裝的舒適性使其更好地為運動員服務一直是各個體育品牌研究的重點,亦是難點。對比同一比賽項目近幾年的比賽服裝,我們不難發現,只是保守地從增大衣服 的尺寸的方面來增強其舒適性。然而,越來越寬松的比賽服裝不但嚴重影響了服裝的美觀而且對于提高服裝的舒適性沒有多大幫助,另外還對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運動造成一定干擾。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現有運動服裝的基礎上劃分出受力拉伸部位并在劃分出的部位使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包括服裝主體和位于服裝的受力拉伸部位的加強拉伸性的裁片。加強拉伸性的裁片是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所述模具沖孔處理得到的孔包括以下形狀的孔中的一種或多種“1”字型孔、橫放的“I”字型孔、U字型孔。對于上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服裝的受力拉伸部位包括以下部位中的一個或多個腋下、背部、大腿、大腿內側。上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為男子運動衫,加強拉伸性的裁片位于男子運動衫的后片,多個“ I ”字型孔從領口至底邊豎向排列。其中,所述多個“ I ”字型孔排成三排,中間一排位于后片中線。上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為男子背心,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男子背心的側片,多個橫放的“ I ”字型孔從背心腋下到底邊排列。其中,所述多個橫放的“ I ”字型孔排成三列,中間列位于側片中線。上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為女子運動衫,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女子運動衫的側片和后片,在側片多個“U”字型孔從腋下至腰部豎向排列,在后片多個“U”字型孔從領口至上臀部豎向排列。其中,所述側片上的“U”字型孔排列在側片中線,所述后片上的“U”字型孔排列在后片中線。上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為女子連衣裙,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女子連衣裙的下擺底邊的開叉處以及后片,多個“I”字型孔沿著倒“V”字型開叉的邊緣排列,多個橫放的“ I ”字型孔在后片從領口至腰部豎向排列。[0014]其中,所述倒“V”字型開叉處的“I”字型孔沿著該開叉邊緣排列兩圈,所述后片上的橫放的“ I ”字型孔位于后片中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主要的優點如下I.在滿足這些特殊部位對面料有著較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保證了運動員在做各種不同的專業比賽動作時其服裝的舒適性,達到人衣合一的效果。2.在現有服裝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分割使服裝具有更好的美觀性。3.復合有TPU (熱熔膠膜)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具有很好的拉伸性,在滿足這些特殊部位對服裝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又保證了服裝的美觀性。 4.為了增強服裝的綜合性功能,本實用新型將以上三個方面綜合于一體,從各個不同層面提升衣服的舒適性,為運動員們提供更專業、更舒適的運動服裝產品。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后續描述參考以下附圖進行。圖形中的元件未按比率進行繪制,而重點放在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上。圖I是羽毛球運動中男子正手殺球動作的正視圖;圖2是羽毛球運動中男子主動放網動作的正視圖;圖3是羽毛球運動中男子接吊球動作的后視圖;圖4是羽毛球運動中女子正手殺球動作的正視圖;圖5是羽毛球運動中女子主動放網動作的正視圖;圖6是羽毛球運動中女子接吊球動作的后視圖;圖7a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男子運動衫的正視圖;圖7b是圖7a所不的男子運動衫的后視圖;圖7c是圖7a所示的男子運動衫后背處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在人體運動時呈現伸展狀態的示意圖;圖8a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男子背心的正視圖;圖8b是圖8a所示的男子背心的側視圖;圖8c是圖8a所示的男子背心的后視圖;圖9a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的女子運動衫的正視圖;圖9b是圖9a所示的女子運動衫的側視圖;圖9c是圖9a所示的女子運動衫的后視圖;圖IOa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所述的女子連衣裙的正視圖;圖IOb是圖IOa所示的女子連衣裙的后視圖;圖IOc是圖IOa所示的女子連衣裙后背處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在人體運動時呈現伸展狀態的示意圖;圖IOd是圖IOa所示的女子連衣裙下擺開叉處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在人體運動時呈現伸展狀態的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服裝中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I字型孔受力拉伸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服裝中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橫放的I字型孔受力拉伸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服裝中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U字型孔受力拉伸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于加強拉伸性的裁片布置在服裝的哪個部位,首先要對人體運動時主要拉伸的部位進行分析。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服裝主要適用于羽毛球運動,因此針對羽毛球運動中的正手殺球、主動放網、接吊球三個主要動作進行三維人體形態研究。對這三種三維人體形態進行分區,分出在這三種運動狀態下人體的主要受力拉伸區域,分析其主要受力拉伸方向,研究這些區域在這三種不同的運動狀態下人體形態變化比。在此,人體形 態變化比是指人體自然站立狀態下主要受力拉伸部位尺寸與正手殺球、主動放網、接吊球主要受力拉伸部位拉伸的尺寸百份比。圖I中男子在做正手殺球動作時,其腋下111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24. 30%。圖2中男子在做主動放網動作時,其腋下112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14. 20%。圖3中男子在做接吊球動作時,其背部113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19. 60%。圖4中女子在做正手殺球動作時,其腋下121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16. 40%。圖5中女子在做主動放網動作時,其腋下122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9. 60%。圖6中女子在做接吊球動作時,其背部123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15%,大腿124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為110. 60%。而這些區域恰恰就是在這三種人體形態下決定衣服是否舒適的關鍵部位,亦是對衣服面料的拉伸性有著很高要求的部位。其次,就服裝的結構設計而言,根據對羽毛球三個主要動作三維人體形態的研究,在運動的過程中人體主要的受力拉伸區域分別為腋下、背部、大腿、或者/以及大腿內側。要指出的是,如果將本實用新型的服裝用于其他運動項目,則主要受力拉伸區域可能改變,這時要根據服裝所應用的運動項目的動作特點重新分析運動過程中人體主要的受力拉伸區域。本實用新型基于這些主要受力拉伸部位對服裝進行結構劃分,除了這些主要受力拉伸部位,服裝主體仍然采用原來的織物面料,而這些受力拉伸部位采用加強了拉伸性的裁片。這樣,在滿足這些特殊部位對面料有著較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保證了運動員在做各種不同的專業動作時其服裝的舒適性,達到人衣合一的效果。同時,這種根據運動員專業動作中主要受力拉伸區域進行結構分割使衣服具有更好的美觀性。圖7a至圖IOd以羽毛球運動服上加強拉伸性的裁片是復合有TPU(熱熔膠膜)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為例。如圖7a、圖7b和圖7c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男子運動衫的腋下采用一片式3D分割裁片設計,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男子運動衫的后片,多個近似“I”字型的孔201從領口到底邊排列。優選地,多個近似“I”字型的孔201排成三排,中間一排位于后片中線距兩邊50mm,每排9個孔,每個孔長22mm、寬2mm、厚O. 0254mm。如圖8a、圖Sb和圖Sc所示的第二實施例,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男子背心兩側的分割裁片上,多個近似橫放的“I”字型的孔202從背心腋下到底邊豎向排列。優選地,多個近似橫放的“I”字型的孔202排成三列,中間列位于側片中線距兩邊30mm,中間列9個兩邊列各10個,每個孔長22mm、寬2mm、厚O. 0254mm。如圖9a、圖9b和圖9c所示的第三實施例,女子運動衫兩側采用近似“y”字型分割裁片,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女子運動衫的側片和后片,多個近似“U”字型的孔203在側片從腋下至腰部豎向排列,在后片從領口至上臀部豎向排列。優選地,側片上的近似“U”字型的孔203排列在側片中線,共6個,后片上的近似“U”字型的孔203排列在后片中線,共14個,側片和后片上每個孔長37mm、寬2mm、厚O. 0254mm。如圖IOa至圖IOd所示的第四實施例,女子連衣裙下擺底邊的一側開有倒“V”字型開叉,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該下擺開叉處以及后片,多個近似“I”字型的孔201沿著開叉邊緣排列,多個近似橫放的“I”字型的孔202在后片從領口至腰部豎向排列。優選地,該倒“V”字型開叉高60mm、底寬40mm,沿著該開叉邊緣排列兩圈近似“I”字型的孔201,第一圈距開叉周邊15mm,第二圈距第一圈15mm,后片上近似橫放的“I”字型孔202位于后片中線,共18個,橫放的“I”字型孔相鄰孔間距為25mm,開叉和后片上每個孔長22mm、寬2mm、厚O. 0254mm。上面各個實施例只是為了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列舉的一些例子,模具沖孔處理得到的孔的形狀除了 “I”字型、橫放的“I”字型、以及“U”字型之外,還可以采用其他任何能夠加強面料拉伸性的形狀,或者從中選擇任何幾種形狀或所有形 狀的孔組合在一起。在這些主要受力拉伸區域使用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大大增強了衣服的拉伸性,在滿足人體做這些劇烈的專業比賽動作時對服裝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大大提升了服裝的舒適性,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運動員。在圖7a至圖7c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男子運動衫的后片,在后片多個近似“I”字型的孔201從領口到底邊豎向排列,在圖8a至圖Sc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中,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男背心的側片,多個近似橫放的“I”字型的孔202從背心腋下到底邊豎向排列。對這些區域受到橫向、縱向、斜向作用力時的拉伸性能進行了測試,圖7c示出男子運動衫在受力測試時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的伸展狀態,圖11和圖12分別示出本實用新型的服裝在受斜向力時復合有TPU彈層的裁片上所開的“I”字型孔201和橫放的“I”字型孔202呈現的狀態,測試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符合男子正手殺球動作腋下111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男子主動放網動作腋下112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男子接吊球動作背部113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在圖9a至圖9c所示的第三實施例中,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女子運動衫的側片和后片,在側片多個近似“U”字型的孔203從腋下至腰部豎向排列,在后片多個近似“U”字型的孔203從領口至上臀部豎向排列。在圖IOa至圖IOd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中,加強拉伸性的區域位于女子連衣裙的下擺底邊的開叉處以及后片,多個近似“I”字型的孔201沿著倒“V”字型開叉的邊緣排列,多個近似橫放的“I”字型的孔202在后片從領口至腰部豎向排列。對這些區域受到橫向、縱向、斜向作用力時的拉伸性能進行了測試,圖IOc和圖IOd分別示出女子連衣裙在受力測試時TPU彈性材料加模具沖孔得到的裁片的伸展狀態,圖12和圖13分別示出本實用新型的服裝在受斜向力時TPU彈性材料上所開的橫放的“I”字型孔202和“U”字型孔203呈現的狀態,測試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符合女子正手殺球動作腋下121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女子主動放網動作腋下122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女子接吊球動作背部123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以及大腿124處的人體形態變化比。
權利要求1.一種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包括服裝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服裝的受力拉伸部位的加強拉伸性的裁片,加強拉伸性的裁片是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所述模具沖孔處理得到的孔包括以下形狀的孔中的一種或多種“1”字型孔(201)、橫放的“I”字型孔(202)、U字型孔(203)。
2.如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服裝的受力拉伸部位包括以下部位中的一個或多個腋下、背部、大腿、大腿內側。
3.如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裝為男子運動衫,加強拉伸性的裁片位于男子運動衫的后片,多個“I”字型孔(201)從領口至底邊豎向排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I”字型孔(201)排成三排,中間一排位于后片中線。
5.如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裝為男子背心,加強拉伸性的裁片位于男子背心的側片,多個橫放的“I”字型孔(202)從背心腋下到底邊排列。
6.如權利要求5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橫放的“I”字型孔(202)排成三列,中間列位于側片中線。
7.如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裝為女子運動衫,加強拉伸性的裁片位于女子運動衫的側片和后片,在側片多個“U”字型孔(203)從腋下至腰部豎向排列,在后片多個“U”字型孔(203)從領口至上臀部豎向排列。
8.如權利要求7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側片上的“U”字型孔(203)排列在側片中線,所述后片上的“U”字型孔(203)排列在后片中線。
9.如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裝為女子連衣裙,加強拉伸性的裁片位于女子連衣裙的下擺底邊的開叉處以及后片,多個“I”字型孔(201)沿著倒“V”字型開叉的邊緣排列,多個橫放的“I”字型孔(202)在后片從領口至腰部豎向排列。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倒“V”字型開叉處的“I”字型孔(201)沿著該開叉邊緣排列兩圈,所述后片上的橫放的“I”字型孔(202)位于后片中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采用加強拉伸性的裁片的服裝,包括服裝主體以及位于服裝的受力拉伸部位的加強拉伸性的裁片。加強拉伸性的裁片是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所述模具沖孔處理得到的孔包括“I”字型孔(201)、橫放的“I”字型孔(202)、以及/或者“U”字型孔(203)。本實用新型的服裝在滿足這些部位對衣服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增強了衣服的舒適性。在現有服裝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分割使服裝具有更好的美觀性。復合有TPU層并施加模具沖孔后得到的裁片具有很好的拉伸性,在滿足這些特殊部位對服裝高拉伸性要求的同時又保證了服裝的美觀性。
文檔編號A41D31/02GK202566370SQ20122016889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9日
發明者鮑良有, 張琪碧 申請人: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