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鞋及其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鞋,具體涉及鞋及其鞋底。
背景技術:
生物力學實驗表明,腳的運動過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為三個階段后跟觸地期,中足支撐期和前掌蹬伸期,整只腳在運動過程中其受力支點是不斷向前移動的,而且由后跟到前掌逐步彎曲與伸直。 現有鞋底添加了較多的硫化橡膠,鞋底的硬度較大,而且鞋底的花紋較淺,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鞋底不容易彎曲,舒適性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鞋底不容易彎曲,舒適性較差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底面上交叉布置有多個條狀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前后方向均布,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左右方向均布。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數量。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凹槽為13條,所述第二凹槽為4條。在上述鞋底中,兩條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鞋底前掌部相接成U形,兩條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鞋底后跟部相接成U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橫截面為矩形或U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寬度為I. 5-2.0毫米,深度為所述鞋底厚度的40%-6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鞋底的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底面上均布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深度較深,鞋底的柔軟性和易彎曲性大幅提高,彎曲角度可達180°,可以有效減小鞋底對腳部行走時的阻力,減少運動耗能,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感覺十分舒適輕便。
圖I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詳細的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底面上交叉布置有條狀的第一凹槽I和第二凹槽2,第一凹槽I沿鞋底的前后方向均布,第二凹槽2沿鞋底的左右方向均布。第一凹槽I的數量為13條,第二凹槽2為4條,間隔設置的兩條第二凹槽2在鞋底前掌部相接成U形,另外兩條第二凹槽2在鞋底后跟部相接成U形,兩個部位的U形設計符合腳部運動學原理。第一凹槽I和第二凹槽2的橫截面為矩形,也可以為U形,寬度為
I.5-2. O毫米,深度為鞋底厚度的40%-6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采用輕質發泡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加少量硫化橡膠,而且硫化橡膠大部分用在鞋底的后跟外側和大腳趾相應部位,主要是因為該部位在運動過程中受力相對較大,加入硫化橡膠能夠提高其耐磨性,延長鞋底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底面上均布有第一凹槽I和第二凹槽2,且第一凹槽I和第二凹槽2的深度較深,鞋底的柔軟性和易彎曲性大幅提高,彎曲角度可達180°,可以有效減小鞋底對腳部行走時的阻力,減少運動耗能,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感覺十分舒適輕便。當鞋底斜向過度彎折或踩上凸起物反向彎折時,第一凹槽I或第二凹槽2的兩個側壁會抵靠在一起,從而防止鞋底的過度彎折,避免腳部的過度翻轉,對腳部起到保護作用。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 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底面上交叉布置有多個條狀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前后方向均布,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左右方向均布。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數量。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為13條,所述第二凹槽為4條。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兩條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鞋底前掌部相接成U形,兩條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鞋底后跟部相接成U形。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橫截面為矩形或U形。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寬度為I.5-2. O毫米,深度為所述鞋底厚度的40%-60%。
7.鞋,包括如權利要求I至6項任一項所述的鞋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底面上交叉布置有多個條狀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前后方向均布,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鞋底的左右方向均布。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鞋底的柔軟性和易彎曲性大幅提高,彎曲角度可達180°,可以有效減小鞋底對腳部行走時的阻力,減少運動耗能,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感覺十分舒適輕便。
文檔編號A43B13/14GK202525253SQ20122019613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日
發明者吳榮照, 張升, 熊益清, 陳紅春, 黃明輝 申請人:吳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