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皮帶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皮帶扣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皮帶扣,特別涉及一種可以微調皮帶松緊度的皮帶扣。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最常見的皮帶扣都是上面設有鉤釘的皮帶扣,對應的皮帶上穿有等間距的數 個定位孔洞,在扎緊或松開時將鉤釘插入或退出皮帶上的孔洞,以調整皮帶的松緊度,然而 由于皮帶上穿設有孔洞,其調整上皆有一段距離并非是微量調節,因此使用者在相鄰兩個 孔洞上調節,導致皮帶調節的要么過長,要么過短,無法達到適合的舒適度,而且長期使用 還易使皮帶穿孔處發生變形或者損壞。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皮帶扣。[000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連接座和鎖緊 組件。[0005]連接座與皮帶扣本體固定連接,連接座設有凹部,連接座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連 通的槽或者一側設有槽,另一側設有與凹部連通并與槽對應的第一通孔,凹部的底部設有 與轉軸平行的支撐臺。[0006]鎖緊組件包括撥片、與撥片固定連接的轉軸、設有與轉軸對應的第二通孔的鎖緊 件和設于鎖緊件或轉軸上的彈性件,轉軸設于第二通孔中,轉軸兩端設于槽中或者一端設 于槽中、另一端設于第一通孔中,鎖緊件設于連接座的凹部中,彈性件設于鎖緊件與凹部的 底部之間。[0007]本實用新型連接座上設有鎖緊組件,可以實現微量調節皮帶的松緊度,從而達到 適合的舒適度,不會損壞皮帶,且零部件少,裝配及使用非常方便。[00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轉軸與鎖緊件可以固定連接,彈性件可以為彈性片。由此可以 通過撥動撥片調整皮帶的松緊度,可以利用彈性片的彈性實現皮帶松緊度的調節。[000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鎖緊組件還可以包括第二轉軸,鎖緊件上可以設有第二凹部, 轉軸與鎖緊件固定連接,第二轉軸設于連接座的第一通孔和鎖緊件的第二通孔中,與連接 座和鎖緊件活動連接,彈性件可以為扭簧,扭簧設于第二凹部中的轉軸上。由此,轉軸與鎖 緊件固定連接可以實現通過撥動撥片調節皮帶的松緊度,第二轉軸可以連接皮帶扣本體、 連接座和鎖緊組件,以及可以利用扭簧的扭轉實現皮帶松緊度的調節。[00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包括軸帽,軸帽可以設于轉軸的末端,鎖緊件上可以設 有第二凹部,轉軸可以設有軸槽,鎖緊件的第二通孔的軸向可以設有與軸槽對應的凸臺,凸 臺插入在軸槽中,彈性件可以為扭簧,扭簧設于第二凹部中的轉軸上。由此,軸帽可以防止 轉軸脫出,凸臺可以用來固定轉軸與鎖緊件不發生相對轉動,以及可以利用扭簧的扭轉實 現皮帶松緊度的調節。[0011 ]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鎖緊件可以設有滑齒,滑齒垂直于鎖緊件軸向的截面呈尖狀,滑齒包括朝皮帶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和與導引面相對設置的平表面。由此,滑齒 的導引面可以方便皮帶的引入,滑齒的平表面對導入后的皮帶進行固定。[00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鎖緊件可以是軸柱,軸柱的垂直于軸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平 滑的拱形。由此,軸柱在彈性件的作用下通過擠壓皮帶從而達到固定帶體的效果。[00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鎖緊件可以是齒輪柱,齒輪柱的垂直于齒輪柱軸向的截面是 邊緣呈齒輪狀的拱形。由此,齒輪柱在彈性件的作用下通過擠壓皮帶從而達到固定帶體的 效果。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15]圖2為圖1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16]圖3為圖1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18]圖5為圖4所示的皮帶扣E處的放大示意圖。[0019]圖6為圖4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0020]圖7為圖4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21]圖8為圖4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22]圖9為圖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23]圖10為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24]圖11為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25]圖12為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26]圖13為圖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27]圖14為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0028]圖15為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29]圖16為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30]圖17為本實用新型五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31]圖18為圖17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32]圖19為圖17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0034]實施例一[0035]圖1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36]圖2意性地顯示了圖1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37]如圖1、圖2所示,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1、連接座2和鎖緊組件3。[0038]皮帶扣本體I兩側均設有容置槽11和穿孔12。[0039]連接座2設有凹部21,連接座I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凹部21的 底部設有與轉軸32平行的支撐臺24。[0040]連接座2兩側分別設有凸柱25,槽22外側分別設有凸臺27。[0041]鎖緊組件3包括撥片31、與撥片31固定連接的轉軸32、與轉軸32連接的鎖緊件 33和設于鎖緊件33上的彈性件,鎖緊件33設有與轉軸32對應的第二通孔331,轉軸32位 于第二通孔331中。[0042]鎖緊件33上設有滑齒332,滑齒332垂直于鎖緊件33軸向的截面呈尖狀,滑齒332 包括朝皮帶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和與導引面相對設置的平表面。[0043]本實施例中,轉軸32與鎖緊件33固定連接,彈性件是彈性片34,彈性片34設于鎖 緊件33上。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組件3還可以包括第二轉軸,鎖緊件33上可以設有第二 凹部,連接座2 —側可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另一側設有與凹部21連通并與槽22 對應的第一通孔,轉軸32與鎖緊件33固定連接,第二轉軸設于連接座2的第一通孔和鎖緊 件33的的第二通孔331中,與連接座2和鎖緊件33活動連接;彈性件可以為扭簧,扭簧設 于第二凹部中的轉軸32上。[0044]鎖緊件33設于連接座2的凹部21中,轉軸32兩端設于槽22中,彈性件34位于 鎖緊件33與凹部21的底部之間;連接座2兩側的凸柱25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 穿孔12中,轉軸32兩端超出槽22的部分與連接座2兩側的凸臺27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 體I兩側的容置槽11中。[0045]圖3為圖1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46]如圖3所示,皮帶8設有多個連續的卡槽81。皮帶8沿著A方向導入皮帶扣中,由 于滑齒332包括朝皮帶8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滑齒332在皮帶8的作用下沿D方 向轉動,轉動的同時彈性片34發生變形,皮帶8的松緊度合適后,發生變形的彈性片34在 自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即滑齒332嚙合在皮帶8的卡槽81中,連接座2的凹部21的 底部設有支撐臺24,支撐臺24托住半圓柱體狀的鎖緊件33,使皮帶8固定牢固,不從皮帶 扣中脫出。需要調松或者導出皮帶8時,將撥片31沿C方向轉動,即滑齒332與皮帶8的 卡槽81分離,將皮帶8沿B方向移動,皮帶8的位置調整合適后,松開撥片31,則滑齒332 在彈性片34的反彈力作用下自動沿D方向的反方向轉動,滑齒332重新嚙合在皮帶8的卡 槽81中,從而固定住皮帶8。需要調緊皮帶8時,直接將皮帶8沿A方向導入,松緊位置合 適后,滑齒332在彈性件34的反彈力作用下自動嚙合在皮帶8的卡槽81中,使皮帶固定牢 固。[0047]實施例二 [0048]圖4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49]圖5示意性地顯示了圖4所示的皮帶扣E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0050]圖6示意性地顯示了圖4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0051]圖7示意性地顯示了圖4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52]如圖4至圖7所示,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1、連接座2、鎖緊組件4和軸帽13。[0053]皮帶扣本體I兩側均設有容置槽11和穿孔12。[0054]連接座2設有凹部21,連接座2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凹部21的 底部設有與轉軸42平行的支撐臺24。[0055]連接座2兩側分別設有凸柱25,槽22外側分別設有凸臺27。[0056]鎖緊組件4包括撥片41、與撥片41固定連接的轉軸42、與轉軸42連接的鎖緊件 43和彈性件;鎖緊件43設有與轉軸42對應的第二通孔431,轉軸42位于第二通孔431中,鎖緊件43上設有第二凹部433。[0057]軸帽13設于轉軸42的末端,與轉軸42固定連接,防止轉軸42從鎖緊件43中脫 出。[0058]本實施例中,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433中的轉軸42上。[0059]本實施例中,轉軸42設有軸槽421,鎖緊件43的第二通孔431的軸向設有與軸槽 421對應的第二凸臺434,第二凸臺434插入在軸槽421中,使轉軸42與鎖緊件43同步轉 動,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433中的轉軸42上,轉軸42的末端設有軸帽 13。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組件4還可以包括第二轉軸,鎖緊件43上可以設有第二凹部,連 接座2 —側可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另一側設有與凹部21連通并與槽22對應的第 一通孔,轉軸42的末端不設軸帽13,轉軸42與鎖緊件43固定連接,第二轉軸設于連接座2 的第一通孔和鎖緊件43的的第二通孔431中,與連接座2和鎖緊件43活動連接;彈性件可 以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433中的轉軸42上。[0060]鎖緊件43上設有滑齒432,滑齒432垂直于鎖緊件43軸向的截面呈尖狀,滑齒432 包括朝皮帶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和與導引面相對設置的平表面。[0061]鎖緊件43設于連接座2的凹部21中,轉軸42兩端設于槽22中,扭簧44位于鎖 緊件43與凹部21的底部之間;連接座2兩側的凸柱25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穿 孔12中,轉軸42兩端超出槽22的部分與連接座2兩側的凸臺27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體 I兩側的容置槽11中。[0062]圖8為圖1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63]如圖8所示,皮帶8設有多個連續的卡槽81。皮帶8沿著A方向導入皮帶扣中,由 于滑齒432包括朝皮帶8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滑齒432在皮帶8的作用下沿D 方向轉動,轉動的同時扭簧44發生扭轉,皮帶8的松緊度合適后,發生扭轉的扭簧44在自 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即滑齒432嚙合在皮帶8的卡槽81中,連接座2的凹部21的底 部設有支撐臺24,支撐臺24托住半圓柱體狀的鎖緊件43,使皮帶8固定牢固,不從皮帶扣 中脫出。需要調松或者導出皮帶8時,將撥片41沿C方向轉動,即滑齒432與皮帶8的卡 槽81分離,將皮帶8沿B方向移動,皮帶8的位置調整合適后,松開撥片41,則滑齒432在 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下自動沿D方向的反方向轉動,滑齒432重新嚙合在皮帶8的卡槽81 中,從而固定住皮帶8。需要調緊皮帶8時,直接將皮帶8沿A方向導入,松緊位置合適后, 滑齒432在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下自動嚙合在皮帶8的卡槽81中,使皮帶固定牢固。[0064]實施例三[0065]圖9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66]圖10示意性地顯示了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67]圖11示意性地顯示了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68]如圖9至圖11所示,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1、連接座2和鎖緊組件5。此外,還 可包括兩個銷釘10。[0069]皮帶扣本體I兩側分別設有穿孔12,一側設有容置槽11,另一側設有第二容置槽 13。[0070]連接座2設有凹部21,連接座2 —側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另一側設有與凹 部21連通并與槽22對應的第一通孔23,連接座2兩側還分別設有第三通孔26,凹部21的底部設有與轉軸52平行的支撐臺24,槽22和第一通孔23外側分別設有凸臺27。[0071]鎖緊組件5包括撥片51、與撥片51固定連接的轉軸52、與轉軸52連接的鎖緊件 54和彈性件,此外還包括第二轉軸53 ;鎖緊件54設有與轉軸52和第二轉軸53對應的第二 通孔541,轉軸52和第二轉軸53位于第二通孔541中,轉軸52和鎖緊件54固定連接,第二 轉軸53設于連接座2的第一通孔23和鎖緊件54的的第二通孔541中,與連接座2和鎖緊 件54活動連接,鎖緊件54上設有第二凹部542。[0072]本實施例中,鎖緊組件5還包括第二轉軸53,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 凹部542中的轉軸52上。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組件5只包括轉軸52,轉軸52的長度增 長,轉軸52設有軸槽,鎖緊件54的第二通孔541的軸向設有與軸槽對應的第二凸臺,第二 凸臺插入在軸槽中,使轉軸52與鎖緊件54同步轉動,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 凹部542中的轉軸52上,轉軸52的末端可以設有軸帽,防止轉軸52從鎖緊件54中脫出。 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件53上可以不設第二凹部552,鎖緊組件5只包括轉軸52,轉軸52 的長度增長,轉軸52與鎖緊件54為固定連接,彈性件可以為彈性片,彈性片設于鎖緊件54 上。[0073]鎖緊件54是軸柱,鎖緊件54的垂直于軸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平滑的拱形。[0074]鎖緊件54設于連接座2的凹部21中,轉軸52設于槽22中,扭簧44位于鎖緊件 54與凹部21的底部之間,第二轉軸53穿過第一通孔23插入在第二通孔541中,與鎖緊件 54形成活動連接;轉軸52超出槽22中的部分與第一通孔23外側的凸臺27收納于皮帶扣 本體I 一側的容置槽11中,連接座另一側的凸臺27收納于第二容置槽13中,銷釘10分別 穿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穿孔12,設于連接座2兩側的第三通孔26中。[0075]圖12為圖9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76]如圖12所示,皮帶9沿著A方向導入皮帶扣中,鎖緊件54在皮帶9的作用下沿D 方向轉動,轉動的同時扭簧44發生扭轉變形,皮帶9的松緊度合適后,發生扭轉的扭簧44 在自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即鎖緊件54向上擠壓皮帶9,連接座2的凹部21的底部設 有支撐臺24,支撐臺24托住鎖緊件54,使皮帶9固定牢固,不從皮帶扣中脫出。需要調松 或者導出皮帶9時,將撥片51沿C方向轉動,即鎖緊件54與皮帶9逐漸分離,將皮帶9沿 B方向移動,皮帶9的位置調整合適后,松開撥片51,則鎖緊件54在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 下自動沿D方向的反方向轉動,鎖緊件54向上擠壓皮帶9,從而固定住皮帶9。需要調緊皮 帶9時,直接將皮帶9沿A方向導入,松緊位置合適后,鎖緊件54在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 下自動向上擠壓皮帶9中,使皮帶固定牢固。[0077]實施例四[0078]圖13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79]圖14示意性地顯示了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鎖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0080]圖15示意性地顯示了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81]如圖13至圖15所示,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1、連接座2、鎖緊組件6和軸帽13。 此外,還可包括兩個銷釘10。[0082]皮帶扣本體I兩側均設有容置槽11和穿孔12。[0083]連接座2設有凹部21,連接座2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槽22外側 分別設有凸臺27,連接座2兩側還分別設有第三通孔26,凹部21的底部設有與轉軸62平行的支撐臺24。[0084]鎖緊組件6包括撥片61、與撥片61固定連接的轉軸62、與轉軸62連接的鎖緊件 63和彈性件;鎖緊件63設有與轉軸62對應的第二通孔631,轉軸62位于第二通孔631中, 鎖緊件63上設有第二凹部632。[0085]軸帽13設于轉軸62的末端,與轉軸62固定連接,防止轉軸62從鎖緊件63中脫出。[0086]本實施例中,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632中的轉軸62上。[0087]本實施例中,鎖緊件63上設有第二凹部632,轉軸62設有軸槽621,鎖緊件63的第 二通孔631的軸向設有與軸槽621對應的第二凸臺633,第二凸臺633插入在軸槽621中, 使轉軸62與鎖緊件63為固定連接,彈性件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632中的轉軸 62上,轉軸62的末端設有軸帽13。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組件6還可以包括第二轉軸,連 接座2 —側可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另一側設有與凹部21連通并與槽22對應的第 一通孔,轉軸62的末端不設軸帽13,轉軸62與鎖緊件63固定連接,第二轉軸設于連接座2 的第一通孔和鎖緊件63的的第二通孔631中,與連接座2和鎖緊件63活動連接;彈性件可 以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632中的轉軸62上。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件63上可 以不設第二凹部632,轉軸62的末端不設軸帽13,轉軸62不設軸槽621,鎖緊件63的第二 通孔631的軸向不設與軸槽621對應的第二凸臺633,轉軸62與鎖緊件63為固定連接,彈 性件可以為彈性片,設于鎖緊件63上。[0088]鎖緊件63是齒輪柱,鎖緊件63的垂直于齒輪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呈齒輪狀的拱 形。[0089]鎖緊件63設于連接座2的凹部21中,轉軸62兩端設于槽22中,扭簧44位于鎖 緊件63與凹部21的底部之間;轉軸62兩端超出槽22中的部分與連接座2兩側的凸臺27 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容置槽11中,銷釘10分別穿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穿孔 12,設于連接座2兩側的第三通孔26中。[0090]圖16為圖13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091]如圖16所示,皮帶9沿著A方向導入皮帶扣中,鎖緊件63在皮帶9的作用下沿D 方向轉動,轉動的同時扭簧44發生扭轉變形,皮帶9的松緊度合適后,發生扭轉的扭簧44 在自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即鎖緊件63向上擠壓皮帶9,連接座2的凹部21的底部設 有支撐臺24,支撐臺24托住鎖緊件63,使皮帶9固定牢固,不從皮帶扣中脫出。需要調松 或者導出皮帶9時,將撥片61沿C方向轉動,即鎖緊件63與皮帶9逐漸分離,將皮帶9沿 B方向移動,皮帶9的位置調整合適后,松開撥片61,則鎖緊件63在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 下自動沿D方向的反方向轉動,鎖緊件63向上擠壓皮帶9,從而固定住皮帶9。需要調緊皮 帶9時,直接將皮帶9沿A方向導入,松緊位置合適后,鎖緊件63在扭簧44的反彈力作用 下自動向上擠壓皮帶9中,使皮帶固定牢固。[0092]實施例五[0093]圖17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第五種實施方式的皮帶扣的分解結構示意圖。[0094]圖18意性地顯示了圖17所示的皮帶扣的組合結構示意圖。[0095]如圖17、圖18所示,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1、連接座2和鎖緊組件7。此外,還可 包括兩個銷釘10。[0096]皮帶扣本體I兩側均設有容置槽11和穿孔12。[0097]連接座2設有凹部21,連接座I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槽22外側 分別設有凸臺27,連接座2兩側還分別設有第三通孔26,凹部21的底部設有與轉軸72平 行的支撐臺24。[0098]鎖緊組件7包括撥片71、與撥片71固定連接的轉軸72、與轉軸72連接的鎖緊件 73和設于鎖緊件73上的彈性件,鎖緊件73設有與轉軸72對應的第二通孔731,轉軸72位 于第二通孔731中。[0099]本實施例中,轉軸72與鎖緊件73固定連接,彈性件是彈性片74,設于鎖緊件73 上。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組件7還可以包括第二轉軸,鎖緊件73上可以設有第二凹部,連 接座2 —側可以設有與凹部21連通的槽22,另一側設有與凹部21連通并與槽22對應的第 一通孔,轉軸72與鎖緊件73固定連接,第二轉軸設于連接座2的第一通孔和鎖緊件73的 的第二通孔731中,與連接座2和鎖緊件73活動連接;彈性件可以為扭簧,扭簧設于第二凹 部中的轉軸72上。在其它實施例中,鎖緊件73上可以設有第二凹部,轉軸72可以設有軸 槽,鎖緊件73的第二通孔731的軸向可以設有與軸槽對應的第二凸臺,第二凸臺插入在軸 槽中,使轉軸72與鎖緊件73為固定連接,彈性件可以為扭簧44,扭簧44設于第二凹部中的 轉軸72上,轉軸72的末端可以設有軸帽,防止轉軸72從鎖緊件73中脫出。[0100]鎖緊件73是齒輪柱,鎖緊件73的垂直于齒輪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呈齒輪狀的拱 形。[0101]鎖緊件73設于連接座2的凹部21中,轉軸72兩端設于槽22中,扭簧44位于鎖 緊件73與凹部21的底部之間;轉軸72兩端超出槽22中的部分與連接座2兩側的凸臺27 分別收納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容置槽11中,銷釘10分別穿過皮帶扣本體I兩側的穿孔 12,設于連接座2兩側的第三通孔26中。[0102]圖19為圖17所示的皮帶扣的使用狀態圖。[0103]如圖19所示,皮帶9沿著A方向導入皮帶扣中,鎖緊件73在皮帶9的作用下沿D 方向轉動,轉動的同時彈性片74發生變形,皮帶9的松緊度合適后,發生變形的彈性片74 在自身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即鎖緊件73向上擠壓皮帶9,連接座2的凹部21的底部設 有支撐臺24,支撐臺24托住鎖緊件73,使皮帶9固定牢固,不從皮帶扣中脫出。需要調松 或者導出皮帶9時,將撥片71沿C方向轉動,即鎖緊件73與皮帶9逐漸分離,將皮帶9沿 B方向移動,皮帶9的位置調整合適后,松開撥片71,則鎖緊件73在彈性片74的反彈力作 用下自動沿D方向的反方向轉動,鎖緊件73向上擠壓皮帶9,從而固定住皮帶9。需要調緊 皮帶9時,直接將皮帶9沿A方向導入,松緊位置合適后,鎖緊件73在彈性片74的反彈力 作用下自動向上擠壓皮帶9中,使皮帶固定牢固。[0104]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 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 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皮帶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皮帶扣本體;連接座,與所述皮帶扣本體固定連接,設有凹部,所述連接座兩側分別設有與所述凹部連通的槽或者一側設有槽,另一側設有與所述凹部連通并與所述槽對應的第一通孔,所述凹部的底部設有與轉軸平行的支撐臺;和鎖緊組件,包括撥片、與所述撥片固定連接的轉軸、設有與所述轉軸對應的第二通孔的鎖緊件和設于所述鎖緊件或轉軸上的彈性件,所述轉軸設于第二通孔中,轉軸兩端設于所述槽中或者一端設于槽中、另一端設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鎖緊件設于連接座的凹部中, 所述彈性件設于所述鎖緊件與凹部的底部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與鎖緊件固定連接,所述彈性件為彈性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組件還包括第二轉軸,鎖緊件上設有第二凹部,所述轉軸與鎖緊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軸設于所述連接座的第一通孔和鎖緊件的第二通孔中,與連接座和鎖緊件活動連接,所述彈性件為扭簧,扭簧設于所述第二凹部中的轉軸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軸帽,所述軸帽設于轉軸的末端,所述鎖緊件上設有第二凹部,轉軸設有軸槽,鎖緊件的第二通孔的軸向設有與所述軸槽對應的凸臺,所述凸臺插入在軸槽中,所述彈性件為扭簧,扭簧設于第二凹部中的轉軸上。
5.根據權利要求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設有滑齒,所述滑齒垂直于鎖緊件軸向的截面呈尖狀,滑齒包括朝皮帶插入皮帶扣方向傾斜的導引面和與導引面相對設置的平表面。
6.根據權利要求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是軸柱, 所述軸柱的垂直于軸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平滑的拱形。
7.根據權利要求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皮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是齒輪柱,所述齒輪柱的垂直于齒輪柱軸向的截面是邊緣呈齒輪狀的拱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皮帶扣。該皮帶扣包括皮帶扣本體、連接座和鎖緊組件,連接座與皮帶扣本體固定連接,設有凹部,兩側分別設有與凹部連通的槽或者一側設有槽,另一側設有與凹部連通并與槽對應的第一通孔,凹部的底部設有與轉軸平行的支撐臺,鎖緊組件包括撥片、與撥片固定連接的轉軸、設有與轉軸對應的第二通孔的鎖緊件和設于鎖緊件或轉軸上的彈性件,轉軸設于第二通孔中,轉軸兩端設于槽中或者一端設于槽中、另一端設于第一通孔中,鎖緊件設于連接座的凹部中,彈性件設于鎖緊件與凹部的底部之間。本實用新型連接座上設有鎖緊組件,可以實現微量調節皮帶的松緊度,從而達到適合的舒適度,不會損壞皮帶,且零部件少,裝配及使用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A44B11/00GK202858024SQ20122058142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6日
發明者胡家縣 申請人:胡家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