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保暖衣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
背景技術:
衣服今泛指身上穿的各種衣裳服裝衣服的本意是指防寒保暖,護身的介質;在現代社會成為人體的裝飾物品,好、孬——貴、賤、更多是象征著一個人的生活水準(消費層次)和社會地位身份的表述品,但同時也起到了原始不變的基本功能,只是質地上的區別而已。目前,衣服之所以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其主要利用衣服阻擋人體散發出來的熱量過快向外界散發,所以,要達到保暖的目的,要么多穿衣服,要么穿材質好的衣服,然而多穿衣服必然會對使用者的行動造成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在現有的保暖衣上設置有發熱材料,利用發熱材料為產生的熱量為使用者提供所需溫度,然而,目前的發熱材料是用普通的塊狀或線狀的普通金屬發熱,功率非常低,保暖效果不好,持續發熱時間不長。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采用碳纖維材質通過科學布線解決現有之保暖衣保暖效果不好、持續發熱時間不長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包括有保暖衣以及布設于該保暖衣內的碳纖維發熱線組,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該碳纖維發熱線組包括有外皮以及包裹于該外皮內的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該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并行延伸。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第一豎段、第二橫段、第二豎段、第三橫段、第三豎段、第四橫段、第四豎段以及第五橫段;該第一橫段、第二橫段、第三橫段和第四橫段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五橫段與第四橫段位于同一直線上。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橫段和第二橫段的長度均為800mm,該第三橫段和第五橫段的長度均為335mm,該第四橫段的長度為130mm,該第一豎段和第二豎段的長度均為100mm,該第三豎段和第四豎段的長度均為190mm。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第一豎段、第二橫段、第一斜段、第三橫段、第二斜段、第四橫段以及第三斜段;該第一橫段、第二橫段、第三橫段和第四橫段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一斜段和第二斜段間隔平行向上傾斜延伸,該第三斜段向上傾斜延伸。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橫段和第二橫段的長度均為830mm,該第三橫段的長度為60mm,該第四橫段的長度為796mm,該第一豎段的長度為90mm,該第一斜段的長度為200mm,該第二斜段的長度為107mm,該第三斜段的長度為77mm。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通過縫線的方式固設于保暖衣內。[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通過于保暖衣內布設有碳纖維發熱線組,使用時,只需將該碳纖維發熱線組連接外部電池,利用電池為碳纖維發熱線組供電,使得碳纖維發熱線組產生熱量,為使用者提供足夠之保暖所需的熱量,并且配合利用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可以使得電流得到充分運用,并使得保暖衣的各個位置發熱均勻,如此取代傳統之普通的塊狀或線狀的普通金屬發熱,本實用新型功率高,保暖效果非常好,持續發熱時間長,值得市場的推廣使用。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識說明:10、保暖衣20、碳纖維發熱線組21、外皮22、碳纖維發熱線23、電線201、第一橫段202、第一豎段203、第二橫段
204、第二豎段205、第三橫段206、第三豎段207、第四橫段208、第四豎段209、第五橫段201/、第一橫段202'、第一豎段203'、第二橫段204'、第一斜段205'、第三橫段206'、第二斜段207/、第四橫段208'、第三斜段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保暖衣10以及布設于該保暖衣10內的碳纖維發熱線組20,該碳纖維發熱線組20通過縫線的方式固設于保暖衣10內,該碳纖維發熱線組20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該碳纖維發熱線組20包括有外皮21以及包裹于該外皮21內的碳纖維發熱線22和電線23,該碳纖維發熱線22和電線23并行延伸。具體而說,在本實施例中,該碳纖維發熱線組20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201、第一豎段202、第二橫段203、第二豎段204、第三橫段205、第三豎段206、第四橫段207、第四豎段208以及第五橫段209 ;該第一橫段201、第二橫段203、第三橫段205和第四橫段207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五橫段209與第四橫段207位于同一直線上;并且,該第一橫段201和第二橫段203的長度均為800mm,該第三橫段205和第五橫段209的長度均為335mm,該第四橫段207的長度為130mm,該第一豎段202和第二豎段204的長度均為100mm,該第三豎段206和第四豎段208的長度均為190mm。詳述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時,由電線23向碳纖維發熱線22輸送電流,使得碳纖維發熱線22產生熱量,由該碳纖維發熱線22產生的熱量傳遞到保暖衣上,并且熱量通過第一橫段201、第一豎段202、第二橫段203、第二豎段204、第三橫段205、第三豎段206、第四橫段207、第四豎段208以及第五橫段209向保暖衣的各個位置散發,從而使得保暖衣發熱,為使用者提供保暖溫度。請參照圖2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碳纖維發熱線組20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201'、第一豎段202'、第二橫段203'、第一斜段204'、第三橫段205'、第二斜段206'、第四橫段207'以及第三斜段208';該第一橫段201'、第二橫段203'、第三橫段205'和第四橫段207'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一斜段204'和第二斜段206'間隔平行向上傾斜延伸,該第三斜段208/向上傾斜延伸;并且,該第一橫段201'和第二橫段203'的長度均為830mm,該第三橫段205'的長度為60mm,該第四橫段207'的長度為796mm,該第一豎段202'的長度為90mm,該第一斜段204'的長度為200mm,該第二斜段206 '的長度為107mm,該第三斜段208;的長度為77mm。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不作詳細敘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通過于保暖衣內布設有碳纖維發熱線組,使用時,只需將該碳纖維發熱線組連接外部電池,利用電池為碳纖維發熱線組供電,使得碳纖維發熱線組產生熱量,為使用者提供足夠之保暖所需的熱量,并且配合利用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可以使得電流得到充分運用,并使得保暖衣的各個位置發熱均勻,如此取代傳統之普通的塊狀或線狀的普通金屬發熱,本實用新型功率高,保暖效果非常好,持續發熱時間長,值得市場的推廣使用。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保暖衣以及布設于該保暖衣內的碳纖維發熱線組,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該碳纖維發熱線組包括有外皮以及包裹于該外皮內的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該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并行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第一豎段、第二橫段、第二豎段、第三橫段、第三豎段、第四橫段、第四豎段以及第五橫段;該第一橫段、第二橫段、第三橫段和第四橫段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五橫段與第四橫段位于同一直線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橫段和第二橫段的長度均為800mm,該第三橫段和第五橫段的長度均為335mm,該第四橫段的長度為130mm,該第一豎段和第二豎段的長度均為100mm,該第三豎段和第四豎段的長度均為19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具有依次連接的第一橫段、第一豎段、第二橫段、第一斜段、第三橫段、第二斜段、第四橫段以及第三斜段;該第一橫段、第二橫段、第三橫段和第四橫段平行間隔設置,該第一斜段和第二斜段間隔平行向上傾斜延伸,該第三斜段向上傾斜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橫段和第二橫段的長度均為830mm,該第三橫段的長度為60mm,該第四橫段的長度為796mm,該第一豎段的長度為90mm,該第一斜段的長度為200mm,該第二斜段的長度為107mm,該第三斜段的長度為77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纖維發熱線組通過縫線的方式固設于保暖衣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智能型溫控保暖衣布線結構,包括有保暖衣及碳纖維發熱線組,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該碳纖維發熱線組包括有外皮、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該碳纖維發熱線和電線并行延伸;藉此,通過于保暖衣內布設有碳纖維發熱線組,使用時,只需將該碳纖維發熱線組連接外部電池,利用電池為碳纖維發熱線組供電,使得碳纖維發熱線組產生熱量,為使用者提供足夠之保暖所需的熱量,并且配合利用該碳纖維發熱線組自下而上并左右迂回延伸,可以使得電流得到充分運用,并使得保暖衣的各個位置發熱均勻,如此取代傳統之普通的塊狀或線狀的普通金屬發熱,本實用新型功率高,保暖效果非常好,持續發熱時間長,值得市場的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41D27/00GK202958934SQ20122059459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3日
發明者鄧均釗 申請人:東莞市福東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