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書包背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書包背帶,具體是一種新型書包背帶。
背景技術:
書包是一種能夠盛放書本或者文具的包,就越來越重的書包成為學生的負擔,雖然學校及社會都在強調減負,但是學生的書包重量依然沒有減少,大多數孩子采用的還是雙肩式背包,也有孩子用的是拉桿式書包。如今小學一二年級的書包重量在5-8斤;可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重,普遍超過10斤。書包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但隨之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書包也變得越來越重,學生的身體不得不承受很大的壓力。拉桿式書包使使用者既可以背著走,也可以拉著走,但是由于有拉桿,拉桿式書包的重量比普通書包要重很多。拉桿式書包有利有弊,有利于解放雙肩,但是如遇到路況不好,或者上樓梯時,拉桿式書包反而很不方便。使用單肩包,會使雙肩受力不均,長期使用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大多數家長和學生還是選擇雙肩書包使用。使用雙肩書包隨解決了單肩書包使雙肩受力不均的問題,但在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書包帶子斷裂的情況,這樣,雙肩背包往往變成了單肩包,不僅不方便,而且會讓書包的另一條帶子負重變大,也有可能斷裂。最重要的是,一條帶子背書包,會讓肩部承受更大的壓力,使肩部疼痛,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這種情況下將一個沉甸甸的書包帶回家極其麻煩。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書包背帶,解決了書包背帶突然斷裂,導致一條帶子背書包而加重肩部承受壓力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新型書包背帶,包括包體1、寬帶I 2、寬帶II 3、細帶I 4、細帶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插口 I 10、插口 II 11、細帶11112、細帶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所述書包背帶設置于包體I上,書包背帶主要由下書包帶和上書包帶組成,下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上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書包帶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細帶11112、細帶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組成,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下部對應設置細帶III12和細帶IV13,細帶III12和細帶IV13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偵h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設置于上書包帶上。其中一種新型書包背帶,所述的細帶III12和細帶IV13 —端與包體I連接,另一端設置插口盒III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III14設置于細帶III12—端,插口盒IV15設置于細帶IV13—端。其中一種新型書包背帶,所述的上書包帶由寬帶I 2、寬帶II 3、細帶I 4、細帶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 11組成,其中寬帶I 2和寬帶II 3—端設置與包體I上部,另一端與細帶I 4、細帶II 5連接,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分別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端,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分別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傳統書包的書包背帶進行改造和設計,通過在包體I下部原有下書包帶的基礎上,增加了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避免下書包帶在使用是突然斷裂帶來的不變,通過在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設置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方便調整上書包帶長度,進行使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新穎,使用簡單易行,可靠性強和實用性強,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的設置便于調整書包背帶的長度,便于調節;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的設置,便于細帶III12和細帶IV13在使用中,其中一個斷裂,使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及時和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連接使用,確保書包背完全發揮功能,便于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包體,2.寬帶I,3.寬帶II,4.細帶I,5.細帶II,6.日字扣I,7.日字扣II,8.插口盒 I,9.插口盒 II,10.插口 I,11.插口 II,12.細帶 III,13.細帶 IV,14.插口盒 III,15.插口盒 IV。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如圖所示,一種新型書包背帶,所述書包背帶設置于包體I上,書包背帶主要由下書包帶和上書包帶組成,下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上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上部,其中所述的下書包帶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細帶11112、細帶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組成,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下部對應設置細帶III12和細帶IV13,細帶III12和細帶IV13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偵h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設置于上書包帶上。其中,細帶II112和細帶IV13—端與包體I連接,另一端設置插口盒III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II114設置于細帶II112 —端,插口盒IV15設置于細帶IV13 —端。其中,上書包帶由寬帶I 2、寬帶II 3、細帶I 4、細帶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 11組成,其中寬帶I 2和寬帶II 3 —端設置與包體I上部,另一端與細帶I 4、細帶II 5連接,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分別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端,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分別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本實用新型設置于包體I上,通過對傳統書包的書包背帶進行改造和設計,通過在包體I下部原有下書包帶的基礎上,增加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避免下書包帶在使用是突然斷裂帶來的不變,通過在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設置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方便調整上書包帶長度,進行使用,解決了書包背帶突然斷裂,導致一條帶子背書包而加重肩部承受壓力的問題。本使用新型在使用時,上書包帶和下書包帶通過兩種連接方式實現:第一種連接方式,按照傳統連接方式,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與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連接,進行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如細帶III12和細帶IV13因書包壓力而致使細帶III12或細帶IV13突然斷裂,可通過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與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9連接,書包背帶長度可用過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進行調整,將其調整至適當長度,繼續進行背用,使用方便,避免書包帶突然斷裂帶來不便。第二種連接方式,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與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連接,進行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如因書包壓力而致使插口盒I 8或插口盒II 9損壞與書包斷開,可通過插口 I 10和插口 II 11與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連接,書包背帶長度可用過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的日字扣I 6和日字扣II 7進行調整,將其調整至適當長度,繼續進行背用,使用方法與第一種連接方式一致。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書包背帶,包括包體(I)、寬帶1(2)、寬帶II (3)、細帶I (4)、細帶11(5)、日字扣1(6)、日字扣II (7)、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插口 I (10)、插口 II (11)、細帶111(12)、細帶IV(13)、插口盒111(14)、插口盒IV(15),所述書包背帶設置于包體(I)上,書包背帶主要由下書包帶和上書包帶組成,下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上書包帶設置于包體(I)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書包帶由插口盒I (8)、插口盒II (9)、細帶III (12)、細帶 IV(13)、插口盒 III (14)、插口盒 IV(15)組成,插口盒 1(8)和插口盒 11(9)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插口盒I (8)和插口盒II (9)下部對應設置細帶111(12)和細帶IV (13),細帶111(12)和細帶IV (13)分別設置于包體(I)底部兩側;日字扣1(6)和日字扣11(7)設置于上書包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新型書包背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細帶III(12)和細帶IV(13) 一端與包體⑴連接,另一端設置插口盒111(14)和插口盒IV(15),其中插口盒111(14)設置于細帶III (12) —端,插口盒IV(15)設置于細帶IV(13) —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新型書包背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書包帶由寬帶I(2)、寬帶II (3)、細帶I (4)、細帶II (5)、日字扣I (6)、日字扣II (7)、插口 I (10)、插口 II(Il)組成,其中寬帶I (2)和寬帶II (3) 一端設置與包體(I)上部,另一端與細帶I (4)、細帶II (5)連接,插口 1(10)和插口 II(Il)分別設置于細帶1(4)和細帶11(5) —端,日字扣1(6)和日字扣II (7)分別設置于細帶I (4)和細帶II (5)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書包背帶,具體是一種新型書包背帶,所述書包背帶設置于包體(1)上,書包背帶主要由下書包帶和上書包帶組成,下書包帶設置于包體(1)底部兩側,上書包帶設置于包體(1)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書包帶由插口盒I(8)、插口盒II(9)、細帶III(12)、細帶IV(13)、插口盒III(14)、插口盒IV(15)組成,插口盒I(8)和插口盒II(9)分別設置于包體(1)底部兩側,插口盒I(8)和插口盒II(9)下部對應設置細帶III(12)和細帶IV(13),細帶III(12)和細帶IV(13)分別設置于包體(1)底部兩側;日字扣I(6)和日字扣II(7)設置于上書包帶上。
文檔編號A45C13/30GK202932262SQ20122068427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明者董沛林 申請人:董沛林